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上乙。工艺・设备・ 亩。 ・纳 二氧 硅 昀制鲁眨表征① 沈新璋,金名惠,孟厦兰 (华中科技大学化学系,武汉430074) 摘要:通过原硅酸四乙酯的水解和缩合,并加入适量的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制得了纳米 二氧化硅(平均粒径60~100 Bin)。讨论了si02的形成机理和CTAB的作用机理,并采用}TIR、XRD和TEM表征了纳米 二氧化硅。 关键词:纳米二氧化硅;原硅酸四乙酯;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1前言 德国BRUKE公司。 2.2制备方法 纳米材料是指微粒的粒径为纳米级(1~100 nn1) 的超细材料。当粒子的粒径为纳米级时,其本身具有 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因而展现出许 多特有的性质,应用前景广阔…l。 当前,对纳米ZnO、Ti02等的报道较多l J,而对 以分析纯无水乙醇作溶剂,加入少量去离子水 (6 mol/L),称取一定量CTAB,搅拌均匀;逐滴滴加 TEOS(其中CTAB与TEOS摩尔比为1:10),继续搅拌 30 mln后,加入适量氨水(0.05 mol/L),反应1 h;室温 陈化24 h,离心分离,用无水乙醇作溶剂洗涤,干燥 5 h;将产物置于马弗炉中高温烧结后,制得纳米 si(),粉体。 纳米Si02的制备研究报道较少。Stober等人发现用 氨作为原硅酸四乙酯(TEOS)水解反应的催化剂,可 制备小粒径的SiO2粒子l4 J,但由于反应条件要求较 高,在粒子形成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难以控制,因 此,此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吉林大学的王子忱等人 以水玻璃和盐酸为原料E引,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高比 表面、粒径100~200 Fin3的微细SiO,。我们以原硅酸 3结果与讨论 3.1 Si02的形成机理 一般认为,si02的形成是TEOS的水解与缩合的 过程。R A.Assink认为其反应动力学过程町简写 为l J: Si—OR+HOH—— Si一0H+R0H Si一0R+H(卜~Si— Si一(卜~Si+R0H Si一0H+H(卜~Si— Si一(卜~Si+H0H 四乙酯为原料,_}』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作为表面活性 剂,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制成纳米级SiO 微粒后,将其 高温烧结,制备了纳米si02粉体,对其结构和物性进 行表征,并探讨了Si()2的形成机理及十六烷基三甲 基溴化铵的作用机理。 通常情况下,在TEOS中加入少量去离子水,也 2实验部分 2.1原料与仪器 会发生反应,但反应速度非常慢。氨水的加入起催化 作用:TEOS分子中的硅原子周围有4个烷氧基一0R (一0C2H5)与之键合,在碱性催化剂(NH4OH)参与下, OH一对硅原子核发动亲核进攻,使硅原子核带负电, 并导致电子云向另一侧的OR一基团偏移,使该基团 原硅酸四乙酯(TE0S),分析纯;十六烷基三甲基 溴化铵(CTAB),分析纯;D/MAX一ⅢA型x射线衍射 仪,日本Rigaka公司;JEM一100CX1I型透射电子显微 镜,日本日立公司;傅立叶红外光谱仪,EQUINO55型, ①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资助项目(YCJ一02—008)。 涂料工业的si一0键被削弱而断裂,发生水解,水解单体 Si一0H基之间,以及Si一0H基与Si一0R基发生脱 2oo2年第9期 ・ l5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上乙‘工艺・设备・ 亩‘ ・水或脱醇聚合反应,形成si一0一si链,si一(卜~si链 之间不断交联,最终形成颗粒状聚集体。实验中发 现:反应物与催化剂的用量明显影响实验结果,尤其 是只要氨水稍微过量,就会导致反应加快,颗粒粒径 显的si一0H吸收峰。』 述红外图谱与二氧化硅标准 图谱一致,因此,可确认烧结产物为二氧化硅。 3.4 XRD和TEM分析 纳米SiO2的x一射线衍射(XRD)图见图2。F}1图 2可见,在20=23。处 现了一个馒头峰,表明该si0, 样品为非品态物质所组成。 变大;氨水用量少,反应时间延长,产率降低,控制 pH 8为宜。此外,反应物TEOS和水的浓度偏高,促 使聚合速率加快,导致颗粒生长过快,粒径变大。 3.2 CrAB的作用机理 si0,在成核过程中带负电,而CTAB是阳离子表 面活性剂,它能在溶液中形成胶束,吸附并覆盖在微 粒上,从而起到抑制晶核的生长,控制粒径大小的作 用。另外,由于CTAB的包覆,阻止了杂质离子对 SiO2的吸附,从而保证了SiO2的纯度,在高温烧结 下,CTAB完全分解,制得高纯度SiO,。 此外,实验中发现,CTAB的加入对反应起到了明 显的促进作用。在相同条件下,不加CTAB,则体系反 应1 h仍为透明溶液,反应5 h,出现少许混浊现象, 一tJ/ 图2纳米Si 的x一射线衍射图 纳米SiO2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照片见图3。 由图3可见,粒径分布为60~100 nm,呈球形,有部分 团聚物。从透射电镜照片可见,烧结物很纯,无杂质。 般400%左右,CTAB就已经开始分解,烧结温度以 之后无显著变化;加入CTAB后,反应0.5 h就出现混 浊,1 h后制得类似白色乳浊液的产物。我们认为:在 TEOS的水解过程中,由于CTAB在溶液中离解成季 铵阳离子和负电性较强的Br一离子,Br一离子和OH 一600℃较好。温度太低,CTAB不能完全分解;温度太 高,则团聚比较严重 . 起进攻TEOS中的si原子核,使之带负电,导致 TEOS基团的Si一0键断裂,从而加速了其水解速度。 3.3红外光谱分析 纳米SiO,的红外光谱图见图1。 图3纳米Si 的 I'EM照片(放大48 000倍) 图1纳米SiO2的红外光谙图 4结语 由图1可见:在1 088 cm 处出现最大吸收峰, 为Si一()_一Si键的反对称伸缩振动;在815 cm 处出 (1)通过原硅酸四乙酯的水解和缩合,并加入适 量表面活性剂CTAB,制得r纳米二氧化硅,其平均粒 径为60~100 nm,呈球形。 现Si—o--si键的对称伸缩振动;在460 cm 处 现 Si—o--si键的弯曲振动;在1 635 cm 处出现的较 弱吸收峰代表HOH的弯曲振动,估计是由于纳米 SiO2在空气中放置后,表面吸附少量水引起的。值得 注意的是,在970 cm 附近出现极弱的吸收峰,是 (2)探讨了SiO2的形成机理及表面活性剂CTAB 在SiO 成核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其促进水解反应的 机理。 Si一0H的弯曲振动吸收,由于经过高温烧结,Si一0H 脱水成Si—o--Sj,因此在红外图谱中几乎看不到明 ・ 参考文献 [1] 张立德,牟李美著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002年第9期 l6・ 涂料工业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上乙‘1工艺・设'叉. ‘t il"・ ・李建忠,董彬,王德锋,何崇伟 (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科学研究院防腐研究所,河北廊坊065000) 摘要:阐述了目前国内外耐候防腐涂料的应用情况,着重介绍了油罐外壁用的耐候防腐涂料体系,并列举了配 套涂层的性能指标。使用结果表明,该配套涂料体系是油罐外壁用的最佳耐候防腐涂料体系。 关键词:油罐外壁;耐候;防腐;配套涂料体系 1前言 好,外观也保持良好一 。目前我国高耐候性丙烯酸聚 氨酯涂料大多用作汽车面漆,油罐外壁基本没有采用 这种涂料,而国外石油行业采用此涂料已有近30年 的历史。本文对油罐外壁用耐候防腐涂料体系作一 介绍。 对暴露在空气中的金属构件进行表面涂装是一 种重要的防腐蚀方法,但性能不好的涂层因长时间受 风吹雨淋及紫外光的影响,涂层会产生粉化、龟裂脱 落现象,使空气中的腐蚀介质到达金属表面,造成金 属的严重腐蚀。 2油罐外壁用耐候防腐涂料体系 2.1环氧富锌底漆 国内外防腐涂料品种很多,主要是醇酸涂料、氯 化橡胶涂料及氯磺化聚乙烯涂料。油罐外壁较早采 用醇酸涂料,近年来,推广采用氯磺化聚乙烯涂料和 氯化橡胶涂料,但这几种涂料的耐候性能都不理想。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环氧涂料和聚氨酯涂料 环氧富锌底漆是双组分涂料:甲组分由成膜树 脂、溶剂、锌粉和助剂组成,乙组分为固化剂。要求固 化后的漆膜中含有足够量的锌粉,以形成连续致密的 涂层并与金属接触。涂层受侵蚀时,由于锌的电位 (一0.762 V)比铁的电位(一0.44 V)负,锌为阳极,发 发展迅速。环氧涂料优异的附着性和防腐蚀性,与脂 肪族聚氨酯涂料良好的耐磨性和耐候性配套,是当今 最重要的近海和海洋耐候涂料体系。该涂料体系与 无机富锌涂料配套,即一层无机富锌涂料、一层厚浆 环氧涂料和多层脂肪族聚氨酯涂料配套体系,是一种 可用于任何海洋环境的涂料配套体系,在美国德克萨 斯州,墨西哥湾地区、北海、地中海和中东地区大量应 生腐蚀,金属底材为阴极而受到保护。随着锌粉的腐 蚀,锌粉颗粒中间沉积了许多腐蚀产物[主要是碱式 碳酸锌2ZnCO3・Zn(OH)2],这些腐蚀产物不导电,填 充在漆膜中,阻挡屏蔽腐蚀因子的透过,对金属起到 保护作用。 环氧富锌底漆的性能关键在于锌粉,要求采用 用,经十几年的使用,证明该涂料体系的防腐蚀效果 l2 J Nakagawa Yukio,Grigoriu Constantin,Masugata et a1.Synthesis of Ti02 and TiN Nanesize Powders by InteI1se Lisht Ion—Beam Evaporation.J. [5]王子忱,王莉玮,赵敬哲等.无机材料学报,1997,12(3):391~ 395. Maler.Sci.,1998,33(2):529~533. 16 J RogerA.Assink,Bruce D.Kay.J.Non—Cryst.Solids,1988.99:359~ 371. 13 J Rodriguez—Paez J.E,Caballlero A C,Ocana M el a1.Synthesis of Nanoparticles ZnO Powers by Controlled Precipitation.Ceram. rrans., 1998,83:19—26. 收稿日期作者地址2002—06—20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主校区化学系应用化学教研室 [4j Stobe W Fink A.Controlled Growth of Monodisperse Silica Soheres in he Mitcron Size Range,.J.Coilolds Surfaces,1968,26:62~69. 联系电话 (027)87543432 2002年第9期 ・ 17 ・ 涂料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