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4《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案含答案

来源:伴沃教育
第二单元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班级: 姓名: 成绩:

学习目标:

1. 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安排,初步学习悼词的写法。

2. 揣摩在特定的环境和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的用词造句,理解其

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3. 理解作者在悼词中包含对马克思的悲痛悼念、午觉崇敬的深沉感情。

学习重点:

体悟本文结构严谨的特点。

学习难点:

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初步掌握揣摩语言的常用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自学交流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悼词( ) (2)肤浅( ) (3)给予( ) (4)诬蔑( ) (5)嫉恨( ) (6)诽谤( ) (7)诅咒( ) (8)不可估量( ) (9)繁芜丛杂( ) (10)豁然开朗( ) (11)衷心喜悦( ) (12)卓有成效( )

2.理清文章的结构。根据悼词的特点可将文章分为三部分:

结构 段落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起止段意 感情 3.阅读课文归纳,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一生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科学家: 理论贡献 革命家: 实践贡献

- 1 -

课堂研读

1.第三段开头为什么把马克思的发现和达尔文的发现相比?

评价: 答:

2.如何理解“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怎样理解马克思的革命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关系?

答:

3.如何理解文本中对马克思的不同称谓?

答:

4.分析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

(1)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答:

(2)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答:

(3)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答:

(4)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答:

练习反馈

评价: [文本回顾] 这篇悼词在表达上,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手法。就全篇来看,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情况和他的革命实践活动,采取叙述方式;对于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及其评价,采取议论方式;同时抒情贯穿于全文之中,抒发了对马克思的爱戴和悼念的浓厚感情。

[迁移运用] 阅读下面的宋词,分析作者是怎样运用叙事和抒情的写法的?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拓展提升

评价: 悼念乔治·桑

(1)我为一位死者哭泣,我向这位不朽者致敬。

(2)昔日我曾爱慕过她,钦佩过她,崇敬过她,而今,在死神带来的庄严

- 3 -

肃穆中,我出神地凝视着她。

(3)乔治·桑在我们这个时代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其他的伟人都是男子,唯独她是伟大的女性。

(4)在本世纪,法国革命的结束与人类革命的开始都是顺乎天理的,男女平等作为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一部分,一个伟大的女性是必不可少的。妇女应该显示出,她们不仅保持天使般的禀性,而且还具有我们男子的才华。她们不仅应有强韧的力量,也要不失其温柔的禀性。乔治·桑就是这类女性的典范。

(5)当法兰西遭到人们的凌辱时,完全需要有人挺身而出,为她争光载誉。乔治·桑永远是本世纪的光荣,永远是我们法兰西的骄傲。这位荣誉等身的女性是完美无缺的。她像巴贝斯一样有着一颗伟大的心,她像巴尔扎克一样有着伟大的精神,她像拉马丁一样有着伟大的灵魂。在她身上不乏诗才。在加里波第曾创造过奇迹的时代里,乔治·桑留下了无数杰作佳品。

(6)列举她的杰作显然是毫无必要的,重复大众的记忆又有何益?她的那些杰作的伟力概括起来就是“善良”二字。乔治·桑确实是善良的,当然她也招来某些人的仇视。崇敬总是有它的对立面的,这就是仇恨。有人狂热崇拜,也有人恶意辱骂。仇恨和辱骂正好表现人们的反对,或者不妨说它表现了人们的赞同——反对者的叫骂往往会被后人视为一种赞美之辞。谁带桂冠谁就招打,这是一条规律,咒骂的低劣正衬出欢呼的高尚。

(7)像乔治·桑这样的人物,可谓公开的行善者,他们离别了我们,而几乎是在离逝的同时,人们在他们留下的似乎空荡荡的位子上发现新的进步已经出现。

(8)每当人间的伟人逝世之时,我们都听到强大的振翅搏击的响声。一种事物消失了,另一种事物降临了。

(9)大地与苍穹都有阴晴圆缺。但是,这人间与那天上一样,消失之后就是再现。一个像火炬那样的男人或女子,在这种形式下熄灭了,在思想的形式下又复燃了。于是人们发现,曾经被认为是熄灭了的,其实是永远不会熄灭。这火炬燃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光彩夺目,从此它组成文明的一部分,从而屹立在人类无限的光明之列,并将增添文明的光芒。健康的革命之风吹动着这支火炬,并使它成为燎原之势,越烧越旺,那神秘的吹拂熄灭了虚假的光亮,却增添了真正的光明。

(10)劳动者离去了,但他的劳动成果留了下来。

(11)埃德加·基内逝世了,但是他的高深的哲学却越出了他的坟墓,居高临下劝告着人们。米谢莱去世了,可在他的身后,记载着未来的史册却在高

高耸起。乔治·桑虽然与我们永别了,但她留给我们以女权,充分显示出妇女有着不可抹杀的天才。正由于这样,革命才得以完全。让我们为死者哭泣吧,但是我们要看到他们的业绩。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伟大,得益于颇可引以为豪的先驱者的英灵精神,必定会随之而来。一切真理、一切正义正在向我们走来。这就是我们听到的振翅搏击的响声。

(12)让我们接受这些卓绝的死者在离别我们时所遗赠的一切!让我们去迎接未来!让我们在静静的沉思中,向那些伟大的离别者为我们预言将要到来的伟大女性致敬!(有改动)

1.第(1)段中作者称乔治·桑是“不朽者”,联系全文看,“不朽”具体指哪几个方面?(4分)

答:

2.第(8)段中说“一种事物消失了,另一种事物降临了”,前后两个“事物”分别指的是什么?(4分)

答:

3.“乔治·桑虽然与我们永别了,但她留给我们以女权,充分显示出妇女有着不可抹杀的天才”,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是否还有类似的英雄人物?请你试举一位,简要介绍她的事迹。(7分)

答: [参考答案]

1.(1)dào (2)fū (3)jǐ (4)wū (5)jí (6)fěi bànɡ (7)zǔ zhòu (8)liánɡ (9)wú (10)huò (11)zhōnɡ (12)zhuó 2.

结 构 起止段落 - 5 -

段 意 感情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3.

(1) 交代伟人逝世的时间 悲痛 (2~7) 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伟大贡献 敬仰 颂扬马克思崇高的品质:敌人的忌恨、人(8~9) 悼念 民的爱戴 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物质决定精科学家: 理论贡献 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剩余价值) 其他许多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电学 出版进步报纸和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 革命家: 实践贡献 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活动的高峰) 在巴黎等地各组织中的工作 课堂研读

评价: 1.用“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同“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进行类比,是为了说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具有划时代意义。达尔文的进化论使人正确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则让人们正确认识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2.(1)与马克思在革命理论方面的成就相比较,他在革命实践中的贡献更为重要。加“首先”以示强调。这句话与第6段中“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相呼应。

(2)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解放无产阶级的伟大实践,才创立出伟大的历史科学理论,并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完善自己的理论,革命实践是革命理论的基础。他创立革命理论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推动革命实践的前进。可以说马克思用自己的行动真正地实践了他的科学观、理论观。

3.文本“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这个人”“这位巨人”“马克思”“这位创始人”等,这些称谓的变化,充分表现出恩格斯高超的表达技巧和他对马克思最深挚的情感。如“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对马克思的形象进行了一个高度的概括;“这个人”表示对马克思逝世产生的影响要进行评价,又要将马克思与演

说者和听演说的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位创始人”表明了马克思在共产国际中的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4.(1)“空白”,表明马克思逝世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2)“敌人”与“私敌”,表明马克思光明磊落的品德,他所从事的斗争并非出自个人的私利。

(3)时间精确到时、刻,表明了作者郑重的态度和极度悲痛的心情。“最伟大的思想家”突出强调了马克思的重要地位和他的去世产生的影响。“停止思想”突出了作者对作为思想家的马克思去世的遗憾、惋惜和哀悼之情。

(4)“当作蛛丝一样”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忌恨和诬蔑的极度蔑视,这些诬蔑和诽谤丝毫不令他挂怀。“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表明马克思对待敌人的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

练习反馈

评价: 上片抒情,抒发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十年生死两茫茫”,长久郁结于心的深长的悲叹,首句即从心底迸发而出,为全词定下了主调,凄哀至极。下片叙事,“夜来幽梦忽还乡”叙写梦中相见。“小轩窗,正梳妆”看似梦境记实,实际是恩爱夫妻平常生活的生动写照。“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是词人设想的见面情景。最后一句,再次把撕心裂肺的悼念之情推至极致。

拓展提升

评价: 1.女性的典范,留下了无数杰作佳品,公开的行善者,先驱者的英灵精神(伟大的思想)。

2.消失的“事物”:已经逝世的乔治·桑。降临的“事物”:乔治·桑的思想和精神。

3.示例:秋瑾是中国近代的女革命家。她成长的日子,正是中国饱受外国侵略的时代。当时的满清政府腐败无能,外国势力恣意鱼肉中国,中国人民生活困苦。秋瑾从小就立志要把红毛鬼子赶出中国。她为了寻求救国之道,只身远涉重洋,到日本求学,并加入了革命组织。回国后,投身革命工作,开展反清活动。秋瑾四处奔走,联络各地会党,组织光复军,与徐锡麟秘密策划起义,起义计划泄露了,徐锡麟被捕,并遭杀害。但秋瑾并没有退缩、躲避,还继续战斗。秋瑾被捕后,受严刑拷打,但宁死不屈,最后英勇就义。

- 7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