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研究方法研究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研究:一个人真的提出问题,并以系统的方法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社会研究是一种有社会学家、社会科学家以及其他一些寻求有关社会世界中各种问题的答案的人们所从事的一种研究类型。
社会学研究方法是只社会学研究经验的方法。
社会研究的特征:研究的主体是社会,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研究的问题是科学
社会研究 学科特征 特征 研究的困难 经验性 实证性 研究的主体社会 研究的方法经验 研究的问题科学 人的特殊研究的社会现受到保持客观性的性 干扰性 象的复特定困难 杂性 的制约 方法论 研究方式 具体方法和技术 方法体系 社会研究的方法论:社会研究的过程的逻辑和哲学基础。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分为:实证主义方法论(定量),人文主义的方法论(定性研究)包括哲学基础、逻辑、范式,客观性
研究方式: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
具体方法和技术: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以及各种特定的操作程序和技术,处于社会研究方法体系中最具体的层面,具有专门性,技术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包括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量表法、抽样方法、测量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定性资料分析方法、计算机应用技术 研究方式 调查 子类型 资料收集方资料分析方研究的性质 法 法 普遍调查、统计报表 统计分析 定量 抽样调查 自填式问卷
实验研究 实地研究 文献研究 结构式访问 实地研究 自填式问卷 统计分析 定量 实验室研究 结构式访谈 结构式观察 量表测量 参与观察 无结构观察 定性研究 定性 个案研究 无结构访问 统计资料分官方统计资统计分析 定量 析 料 定性分析 定性 二次分析 他人原始数内容分析 据 历史比较分文字声像文析 献 历史文献 定性 定量 对事物的含义、特征,侧重事物的测量和计隐喻象征的描述和理算,用数字和量度来描解,文字描述现象 述 被忽视,非科学缺乏信发展迅速,进展快 度 人文主义的自然范式,实证主义,科学的范式 整体的理解和解释自然情境 描述性分析,归纳的过与演绎的过程更为接程,从特殊情境中归纳近,从一般的原理推广出一般的结论 到特殊的情景中 深入理解社会现象 客观事实,变量之间的联系 研究过程:确定课题并将其系统化,设计研究方案和准备研究工具,资料的收集,资料的处理和分析,结果的解释与报告。 研究问题 研究设计阶段 选择研究主题,形成研究问题 为实现研究目标所进行的道路选择和工具选择 理论是社会研究的中心和目的,是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被挑选的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
社会研究中的理论是指:一组具有逻辑关系的建设和命题
分为三个层次:宏观理论、中观(中层理论)和微观理论
宏观理论:一般性理论,以全部社会现象或各种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高度概括的解释框架,巨星理论,一种理论视角或所依据的一种理论背景
中观理论:以某一方面的社会现象或某一类型的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相对具体的分析框架
微观理论:是一组陈述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在逻辑上相互联系的命题,其中,这些命题可以通过经验检验:它是由一组命题组成的,这些命题在逻辑上是相互联系的,这些命题中的一部分是可以通过经验来检验的 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解释范围越广泛的理论越是好理论,解释越精确的理论越是好理论,结构越简练的理论越是好理论 理论的构成要素:概念,变量,命题和假设
概念:对现象的一种抽象,他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潜在可观察,精确的,理论重要性
变量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不同子范围,不同属性或不同亚文化的概念)的概念,而那些只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取值的概念叫做常量,分为自变量、因变量和中介变量(处在在复杂的因果关系链中的第三个变量,出于自与因之间的位置,表明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一种途径和方式)
命题是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之间的陈述,在社会研究中最常用的命题形式就是假设
假设是一种有关变量之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或者说是一种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 命题是有概念构成的,理论是由命题构成的
关于一个概念之间的特征或多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叫陈述,
假设的三种陈述方式:条件式,差异性陈述和函数式陈述 理论的两种推理模式: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从一组具体的观察结果推导出一般性的规律或法则,系统的提出问题,提出带规律性的结论,建构解释先行的理论至关重要
演绎推理:是一般到特殊,从所检验的一般性理论开始,然后到现实中去观察、收集资料,以检验这种一般性理论,帮助人们检验一种理论,判断一种理论的正确性方面起着只管重要的作用
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背景,为研究提供特定视野和概念框架 理论指导研究的方向 理论提供研究的解释
经验研究的理论功能:开创理论,重整理论,扭转理论,廓清理论
理论解释的发展包括:以归纳推理为标志的理论建构过程和一演绎推理为标志的理论检验过程
理论建构:以观察为起点,通过归纳推理,得出解释这些观察的理论,而理论检验过程:以理论为起点,通过演绎推理,做出预言和预测,并通过对实际事物的观察来检验预言的正确性
经验概括:对现象反复出现的规律或特征的总结,或者是对变量之间反复出现的某种相互关系的一种说明 理论检验的步骤: 详细说明检验的理论
由理论导出(演绎出)一组概念化的命题
用可检验的命题形式即假设的形式重复概念化命题 收集有关的资料
分析资料 评价理论
概念是建构理论的砖石和基本材料
研究问题: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它是一个可以通过研究来进行回答的问题 研究主题: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种现象领域和问题领域,研究主题更宽泛,具有一般性 研究问题的主要来源:现实社会生活(关键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个人经历,相关文献(审慎,提问和评论的眼光;广泛的联想) 类别 概念 重要性 研究问题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研究问题所具有的用途和用处 选题的标准 创造性 创新型和独创性 研究问题应该具有某种新的东西,具有某种与众不同的地方,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可行性 是否具备进行核完成某一研究课题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 合适性 所选的研究问题最适合研究着的个人特点,合适性是研究的最佳性的问题 注意 主观限制 客观限制 兴趣,对其生活领域的熟悉程度,相似性程度,具有的各种资源,条件和问题相符合的程度 重要性最基本,独特性提出新的标准,可行性决定性标准,而合适性在前三个标准的基础上提出的更近一步的标准
研究问题明确化: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的陈述,以达到将最初头脑中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研究问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的目的
缩小问题的陈述范围,宽泛-狭窄,一般-特殊
清楚明确地陈述研究的问题(划定与研究相关的资料范围)
在研究着的能力范围之内,不能太宽泛也不能太微不足道(〉=2个变量,可检验的) 文献回顾:文献考察或文献评论,对到目前为止,与某一研究问题相关的各种文献进行系统的查阅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 文献回顾的作用;
帮助研究者熟悉和了解本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 为研究者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为解释研究结果提供背景资料
来源:相关的着作,相关的论文,相关的统计资料和档案材料。
需注意:每一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背景,该研究的方法,该研究的主要结果,自己对该研究的评价。 研究设计:
分析单位:社会研究的对象,分析单位就是研究中将要被分析和描述的对象,作为分析对象,个体被赋予了群体的特征。
分析单位有:个人,群众,组织,社区和社会产品
具有的特点:研究收集的资料,直接描述分析单位中的每一个人
将个体聚合起来,可以描述有这些个体所组成的群体的(研究的群体),以及这一群体所代表的更大的群体(总体)或者用这这些描述的聚合去解释某种社会现象
调查对象和研究内容或主题进行区分:分析单位社会研究所研究的对象,调查对象收集资料中所直接询问的对象,研究的内容或主题是分析单位的属性和特征 与分析单位有关的两种错误
区群谬误:层次谬误或体系错误,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用一种集群的分析单位做研究,而用非集群的分析单位做结论的现象
简化论:简约论,研究者用个体层次的资料来解释宏观层次的现象 时间维度分为横向和纵向
时间维度 横向研究:横剖研究,在一个时间点上收集研究资料,用以描述研究对象在这个时间点上的状况,或者探讨这一时间点上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探索性研究和描述性研究基本上用的都是横向研究的形式 纵向研究在若干不同的时间点上收集资料,用以描述现象的发展变化以及解释不同现象前后之间的联系,分为三种趋势研究(总体随时间的恶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的研究 同期群研究(人口特征组研究和共同特征组研究,对某一特殊人群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 同组研究(定组研究或追踪研究,是对同一组人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 优点:描述事物变化的过程,便于探寻不同现象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 具体方案: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内容,理论的假设,研究的分析单位和抽样方案 资料的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人员组成,组织结构及培训安排,时间维度和经费的使用计划测量和操作化
测量就是指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和现象所具有的属性和特征用数字和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主要作用在于确定一个特定分析单位的特定属性的类别和水平
四个要素:客体(测量对象),内容(测量客体侧某种属性和特征),法则(用数字和符号表达事物各种属性或特征的操作规则),数字和符号(表示测量结果的工具)
社会现象测量的特点:人一方面是测量的客体和对象,另一方面是测量过程的主体,主客观矛盾,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们的认识水平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 社会测量的内容是社会中人们的行为以及由人们的行为所构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测量会干扰和影响现实生活中它所希望或正在测量的现象
社会测量的对象十分复杂,测量的量化程度比较低,可重复现象也比较差
测量的层次: 类别 定义 定类 类别测量,定名测量,测量层次中最低的一层,本质上是一种分类体系,将研究对象的不同属性或特征加以区分,标以不同的名称和符号,确定其类别,数学特征等于或不等于 变量的层次 定序 等级测量或循序测量,定序测量可以按某种特征或标准将对象区分为强度、程度或等级不同的序列 定距 等距测量或区间测量,将社会现象或事物区分为不同的类别和不同的等级,可以确定它们相互之间不同等级的间隔距离和数量差别定居中的0不具备数学中的含义,只是一个特定的数字 定比 等比测量或比例测量,具备一个绝对的零点 分类体系,对成型,不 穷尽性,互对成型,传斥性,对称递性 性和传递性 概念:对现象的抽象,它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抽象层次越高,涵盖的面就越大,特征也就越含糊
变量具有一个以上取值的概念,包括一个以上范畴的概念
指标:表示一个概念或变量的含义的一组可观察到的事物,称做这一概念或变量的一组指标,概念是抽象的,指标是具体的,概念是人们的主观印象,而指标则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简答题)操作化:把我们无法得到的有关社会结构、制度或过程,以及有关人们行为,思想和特征的内在事实,用代表它们的外在事实来替换,以便于通过后者来研究前者。操作化就是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
操作化是社会研究中由理论到实际,由抽象到具体这一过程的瓶颈,操作化过程就是沟通抽象理论概念与具体的经验事实的一座桥梁。
概念的操作化处理就是概念的操作定音,即一套程序化的工具,它告诉研究者如何辨识抽象爱抽象概念所指称的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包括澄清与界定概念,发展测量指标
概念澄清的一个功能:弄清包摄于一个概念之下的资料的性质,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首先要弄清概念定义的范围,基本的元素:地域,共同的纽带,社会互动,其次决定一个定义
发展测量指标:寻找与这些内涵相对啊的经验指标,列出概念的维度,建立测量指标, 寻求和利用前任已经有得指标研究着先进性的一段时间探索性研究 对概念的复合测量:指数和量表
指数就是由多个不同的概念累加的分数又称总加量表
量表具有结构强度的顺序的复合量表,全部陈述和项目都是按照一定的结构顺序来安排,以反映出所测量的概念或态度具有的各种不同的程度
李克特量表:也是由一组对某事物的态度和看法的陈述组成,回答者多这些陈述的不同回答不是被简单的化为同意和不同意,而是被分成非常同意,同意,不知道,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类或者赞成,比较赞成,无所谓,比较反对,反对五类 分辨率越趋于0, 语义差异量表
信度:可靠性,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进行重复的侧量,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 再测信度同一群对象采复本信度:一套测量可折半信度:将研究对象用同一种测量,在不同以有两个以上的复本,在一次测量中所得的结的时间点先后测量两可以根据同一群研究对果,按测量项目的单双次,根据两次测量的结象同时接受这两个复本号分为两组计算这两组果计算出相应系数,相测量所得的分数来计算之间的县官系数,系数关系数叫再测信度,最其相关系数 叫做折半信度 常用,最普遍的信度检验方法 效度:测量的有效度和准确度,测量工具和测量手段能够准确的测量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程度或者说能够真实的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 表面效度:内容准则效度:实用效度或经验效构造效度:结构效
效度逻辑效度,测量内容或测量指标与测量目标之间的适合性和逻辑性相符性 度用一种不同以往的测量方式或指标对同一事物或变量进行测量时,将原有的一种测量方式或指标作为准则,用新的方式或指标所得到的测量结果与原有准则的测量结果作比较,看两者的相关程度并用这种特定的相关系数(效度系数)来反映测量工具或手段的效度 度,通过利用现有的理论和命题来考察当前测量工具或手段的效度,涉及一个理论的关系结构中其他概念(或变量的测量 抽样:从组成某个总体的所有的元素的集合中,按一定的方式选择或抽出一部分元素(即抽出总体中)一个子集的过程,抽样是从总体中按一定方式选择或抽出样本的过程 抽样单位:一次直接抽样所使用的基本单位
抽样框:抽样范围,一次直接抽样时总体所有的抽样单位的名单 参数值
抽样的作用:基本作用向人们提供一种实现由部分认识总体的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概率抽样 概率论随机原则 非概率抽样 研究者的主观愿望、判断和是否便利 简单随机抽样,系统,分层抽样,偶遇抽样、判断抽样、定额抽样雪整群抽样,多段抽样 球抽样 抽样设计的原则:目的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可测性原则、经济性原则 简单随机 纯随机抽样最基本的形式,按等概率原则直接从含有N个元素的总体中随机抽取n个元素组成样本 系统 等距,机械抽样,把总体的单位进行编号排序后,计算出某种间隔,然后按这一固定的间隔抽取个体的号码来组成样本的方法 概率抽样方法 分层 整群抽样 类型抽样,抽样单位不先将总体中是单个个所有单位按体,而是整某种特征或个群,它是标志(性从整体中随别,年龄,机抽取一些职业或地域小的群体,等)划分为然后再由若若干类型或干个小群体层次,然后内的所有元各在各个类素构成的样型或层次中本 采用简单随多段 多级抽样或分段抽样,按抽样元素的隶属关系或层次关系,把抽样过程分为几个阶段进行
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子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和起来构成总体的样本 在社会研究中有一种常用的不对等概率抽样方法叫做概率与元素的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抽样(pps抽样) 偶遇抽样 方便抽样自然抽样,研究者根据现实情况,以自己方便的形式抽取偶然遇到的人作为对象,仅仅选择里的最近的最容易找到的人作为对象 非概率抽样 判断抽样 定额抽样 立意抽样,研究配额抽样,比偶者根据研究的目遇抽样复杂研究标和自己主观的者尽可能的依据分析来选择和确那些有可能影响定研究对象的方研究变量的因素法 对总体分层,并找出具有各种不同特征的成员在在总体上所占的比例, 雪球抽样 无法了解总体的情况时,可以从总体中的少数成员入手,对他们进行调查,寻找符合条件的人 影响样本规模的确定性因素:总体的规模,估计得把握性与精确性要求,总体的异质性程度,研究者所拥有的经费、人力和时间
问卷:调查研究中用来收集资料的主要工具,形式上是一份精心设计的问卷表格,其用途主要是用来测量人们的行为,态度和社会特征 封面信,指导语,问题与答案,编码, 问卷设计的原则:
明确问卷设计的出发点调查者的需要,问卷设计仅仅围绕所研究的问题和所要测量的变量进行,还要为回答者考虑
明确阻碍问卷调查的各种因素a主管上的障碍,b客观上的障碍
明确与问卷设计紧密相连的各种因素(调查目的,调查内容,样本的性质)
问卷设计的步骤
探索性工作,涉及问卷初稿(注意有无错别字,标点正确),试用(客观检验法,主观评价法),修改定稿并印制
问题的形式:填空题,多项选择,是否式,表格式
答案的设计:封闭式问题组成,穷尽性(包含所有可能的情况)与互斥性(互相之间不能交叉重叠或相互包含)
措辞的基本原则:简短明确,通俗易问题的顺序 懂 语言要尽量简单 把简单易答的问题在前,复杂难搭的在后 语言的陈述要尽可能的简短 引起兴趣在前,紧张或焦虑的放在后面 问题要避免带有双重(或多重)含义 熟悉的在前,生疏的在后 问题不能带有倾向性 不要用否定形式提问 行为在前,态度,意见看法在后 不能问回答者不知道的问题 个人背景一般放在结尾,有时放在前头 不要直接询问敏感性问题 开放式问题放在后面 相倚问题:在前后两个(或多个)相连的问题中,被调查是否回答后一个(几个)问题,由他对前一个问题的回答结果决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