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来源:伴沃教育
2018年1月DOI:10.16681/j.cnki.wcqe.201801002专家论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任金霞,周克良,曾璐(江西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江西赣州,341000)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现状,然后分析了影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的因素,包括政府部门、培养单位、用人单位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身四个方面,最后从政府部门、培养单位、用人单位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身四个层面提出了促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的策略。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影响因素;政府部门;培养单位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6401(2018)01-0003-02自2009年起,教育部以培养工程实践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开展了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给研究生就业增加了新的挑战。因此,分析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的因素,建立就业影响因素模型,提出对应的措施,对于解决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现状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人数的快速增长,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类硕士形成了直接的求职竞争关系,矛盾逐渐突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更加重视技能,理论上更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但全日制专硕的培养时间短,外界包括用人单位、学校、教育部门等对于专业学位毕业生的认同度普遍比较低,对全日制专业学位还缺乏了解。另一方面,国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配套资源配置不足,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培养还处在探索期,人才培养质量还有待社会进一步检验,这些都间接影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形势。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运用“系统原理”来分析影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的因素。把“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看作一个大系统,那么与该系统相关联的系统主要是“培养单位”“政府部门”“用人单位”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身”这4个系统,具体如图1所示。条是直接的影响,另一条是通过培养单位间接对就业系统进行影响。社会需求形势变化,用人观念也发生变化。高校和科研单位倾向于引进博士学位研究生及“学术带头人”等高级人才;企业用人观念日趋理性,不再盲目追求高学历人才,本科生能胜任的工作不用硕士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刚刚起步,还没有建立起很高的认可度。专业学位研究生虽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在有些方面离企业的要求还有差距,企业会对全日制专硕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存有质疑,进而使得他们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二)政府部门政府部门可以从1、2、3三条路径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系统施加影响,一是通过相关政策直接影响就业系统;二是通过高校培养单位,间接对就业系统施加影响;三是通过用人单位对就业系统产生影响。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政策的调控和指导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就业产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政府对用人单位和高校进行指导和管理,规范用人单位招聘,消除市场壁垒,引导高校调整招生规模和专业设置,对学生的专业选择施加影响,使得培养的学生进一步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接轨。(三)培养单位培养单位对就业系统的影响是最直接、最强烈的。但目前高校教育还存在定位不准、市场意识不足、管理滞后的问题。根据目前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录用要求来看,高等学校在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等方面与市场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尤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时间短,它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还处于摸索阶段。高校角色定位模糊,专业学位研究生设置的课程与学术型硕士生区分不大,实习实践与用人单位结合得还不够,学生实践能力没有很大提高,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人才的需求。另外,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高校对于专业学位毕业生存在重就业率、轻就业指导的倾向,虽然也会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但缺乏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技巧训练,未体现就业指导的具体内涵。(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身的情况对其就业有直接的影响。图1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身能力不足,由于连年扩招,导致生源质量下降,研究生培养单位教学条件不充分等,使得研究生自身素质不高,能力不足。目前很多在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读(一)用人单位用人单位通过4、5两条路径对就业系统施加影响,一作者简介:任金霞(1970—),女,汉族,山西孝义人,副教授,硕士。注:本文系江西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时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影响因素模型分析及对策研究”(编号:13YB096)。

2018年1月研不是为了学业有所建树而是为了就业,专业意识不明确,对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其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同时,毕业生缺乏求职技巧,部分学生择业观念存在误区,看不清就业现状,期望寻找工作环境舒适、福利待遇高的工作岗位,这些现象对他们就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三、促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的策略研究(一)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层面根据就业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我们可以看出,培养单位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最强烈的。运用控制论的理论,构建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的控制模型。这是一个闭环系统,具体如图2所示。图2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控制模型

该系统由输入、过程、被控对象和输出组成。输入是用人单位提出人才需求,过程是由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教育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被控对象就是专业学位研究生,输出就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情况,高校调查其就业的情况,并与社会人才需求相比较,找出差距,分析影响的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使培养出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满足社会的用人需求,促进就业。首先,准确定位,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就业导向的适切性研究。培养单位需要提高市场意识,准确定位。高校要进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通过调查,学校可以掌握学生的就业情况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从而依据市场需求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进行调整,使培养的人才符合市场需求。其次,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为了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高校要建立一套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体系。要建立完善的培养机制,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优化知识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完善“双导师”制度,与专业培养相关的单位合作,创建实践基地,形成产学研制度,把实践落到实处,切实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管理,树立全面质量观,构建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机制,以体系构建促培养质量的提高。接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新就业指导内容。高校应通过思想教育工作,引导专业学位研究生正确对待就业市场和职业分工,树立先就业、创业,然后再择业、发展的择业观。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培训和指导,开设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增强学生对就业形势和市场需求的认识,提高职业定向意识,学会正确评价自身,引导学生有效设计和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提高学生在人际沟通和管理等方面的技巧,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质量。最后,完善就业信息机制。硕士研究生是否能找到一个称心的工作除了与研究生自身的知识、能力、素质密切相关,在信息化社会,还要取决于其对就业信息的搜集和处理。如果掌握了信息,就拥有了更大的主动权。所以高校应加强学校的就业网站建设,了解市场需求,建立就业信息网,从而给研究生提供就业信息丰富的平台。(二)用人单位层面用人单位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摒弃高学历,低能力的偏见[1]。全日制专硕起点更高,实践能力更强,思维见解独到,用人单位应该给予他们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对本单位的用人需求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计划,主动向社会和高校公布需求信息。用人单位要和培养单位加强合作,把学生培养的过程前置化。在培养过程中,使专业学位的毕业生提前参与到企事业单位生产运作的各个环节,切实发挥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践领域的优势。(三)政府层面政府应加强全日制专硕教育宣传[2],提高全日制专硕的社会认知度。深化改革,规范和健全研究生就业市场,明确就业主体、用人单位和高校的责、权、利,确保就业市场良性运行。政府要指导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调控各类人才的培养规模,加大对于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扶持力度[3],改革相关的就业分配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引导和培育认证组织控制专业教育的质量和标准,在职业资格准入与专业型研究生之间依法建立起必要条件或者优先条件,从而形成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的分流。政府要完善就业工作服务体系,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及时提供信息,完善就业市场。(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层面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就业的主体,要注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社会需求,进行自我职业规划[4],有效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力。首先,在校期间,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明确目标,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弥补不足,锻炼和提高实践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储备实力;其次,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不要急功近利[5],恰当地对自我进行评价和定位,根据自身特长先就业、创业,然后再择业、发展;此外,专业学位研究生也要掌握必要的应聘技巧和策略,以期成功就业。综上所述,随着全日制专业硕士人数的快速增长,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问题逐渐突出。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思考,全面分析影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社会各方的努力,才能进一步促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顺利就业。参考文献:[1]年政吉治红学院学,郭耿玉报.全,2015(5):98-102.

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浅析[J].中国青[2]教育檀朝桂实践与.试教论学全研究日制专业学,2015(7):167-168.位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困境与出路[J].当代2016(3):25.

[3]李楠.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及对策探析[J].教育现代化,

[4]困境徐惠忠与对策,姜[J].付黑龙义,王江志教育娟.学院学地方院报校全,2016,35(3):17-18.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2017(5):103-105.

[5]段又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现状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