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中的文化教育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渗透文化教学,进行英语文化教学与交际能力的培养,并分析了它们的重要性。小学生正处在初学英语的阶段,他们对英语一无所知,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更是无任何概念,这就给他们学习英语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了解了一些文化特色,可以帮助小学生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并培养他们的世界观。英语教学应当重视那些有助于形成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文化内容,英语文化教学是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小学英语 课堂文化 有效途径
引言
英语国家的文化是使用英语的各民族在生活和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并且与使用英语的各民族特定历史、生活、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小学生来讲,一种新鲜、独特的文化提供给他们一种新的学习氛围。通过日常教学要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是英语课特有的一个知识层面。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的恰当渗入往往能帮助学生了解文化、拓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课程标准》中,对二级(即小学六年级)的文化意识分级目标具体为:
1.知道英语中最简单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
1
2.对一般的赞扬、请求等作出适当的反应;
3.知道国际上最重要的文娱和体育活动;
4.知道英语国家中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名称;
5.知道主要英语国家的首都和国旗;
6.了解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重要标志物,如英国的大本钟等;
7.了解英语国家中最重要的节假日。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英语文化教学是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那如何加强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文化意识的培养呢?
一、在句型教学中加强文化意识
在交际练习和活动中,言语表达及行为要符合文化规范,这也是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一个目标。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是一些句子和特定短语的教学方面,语言有更明显的文化积淀的内涵。
如,学生向老师问候说:“Good morning, teacher!(老师,早上好!)。在英美国家里,从早起到中午都可以说:“Good morning”,有时告别时也可以用;而在汉语里只能在早起到上午九时左右说“您早”,告别时不能说“您早”。PEP教材中有许多涉及到文化差异的日常交际用语和习惯表达方式,我们都可将它们和文化背景及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联系在一起讲,这样学生掌握的就不是“中国式”的英语,而是比较地道的英语。
2
又如,当别人问是否想要吃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 bread/milk to 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但按照英美国家的习惯,则更倾向于直接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 Thank you.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美国家人们直率的不同文化。帮助学生从中获取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使他们不至于由于对目的语文化缺乏了解而造成交际失误。
再如,我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习惯说:您吃过了吗?(Have you eaten? / Have you had your meal?)或者说:您上哪去?(Where are you going? )。而英美人见面时如果是上午则说:Good morning. 如果是在下午则说:Good afternoon, 在傍晚就说:Good evening. 如果与熟人打招呼则说:How are you? 或How’s life? 如果是与较熟的人或朋友打招呼则说:Hello, 或Hi。如果用我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常说的“Have you eaten?”去问候英美人,就会引起对方的误解,因为“Have you eaten?”在英语里不是打招呼用语,而是“an invitation”即“邀请对方去吃饭”。如果见到英美人时说:“Where are you going?”他们会很不高兴。因为“Where are you going?”对英美人来说则是“an intervention of private”,“即干涉别人的私事。”
帮助学生从中获取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使他们不至于由于对目的语文化缺乏了解而造成交际失误。如:在日常交际方面的,包括问候、称呼、道别、致谢、建议等。在此只需把英国人和中国人寒喧问候的话和称呼等日常交际用语比较一下,就知道其间的差异。
二、在课文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
小学英语教材中最主要的部分是课文部分,是学生接受、操练语言的重要环节,也是
3
最能集中展现文化差异的部分,教学中所花的时间和精力都较多。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如:新交际英语第七册教材Lesson5的A Talk里面, 就有“I have some presents for you.” “Come and open the box.” “It`s so loely.”句型,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中国人在收到节日礼物时会客气一番,不当面打开礼物。而西方人收到礼物会当面打开,并表示称赞和道谢:“How beautiful!” “Thank you for your present.”等等。在第五册中有一课是描述人物外貌的,学生都很熟悉句型:“She is wearing a dress, she is pretty.” 教师可以把西方人对接受赞扬及恭维时的反应及时渗透进去,以免重复出现受到外国人表扬“Your Englih is very good.”时,我们学生还一个劲地说:“Oh, no, no, no, where? where?”的现象。教师要告诉学生:我们把自谦当成一种美德,而对方会感到你认为他/她的赞赏或恭维不是诚心诚意的,或是不值得的,我们只需要回答:“Thank you.” 就行了。
三、在课堂交际活动中渗透文化意识
中英文语言表达形式不同,要使语言表达得体,体现出异国文化的不同内涵,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设置相应的语言环境,用角色扮演等交际活动,让学生运用语言,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如:新交际英语第六册Make Telephone Call一课中,为了使学生自然地运用打电话的惯用语和填写电话留言卡,我采用角色扮演法,给学生A、B两人各一张写有通话内容的卡片,要求他们按照卡片语境进行“通话”。由于A、B之间不知道对方的内容,形成了信息沟,当一方听说另一方身体不舒服时,却出现了我预想到的回答: “You`d better go to see the doctor.” 借此机会,我向学生渗透西方人怎样表示体贴与关心的话题:西方人追求个人的独立性,不愿被视为弱者,过多地给予劝告或建议会令他们不高兴,对方会认为你把他当小孩看待。因此,类似情况表示关心的方式通常是 “I`m sorry to hear that.” “That`s too bad.” “I hope you`ll be better soon.”等等。处处留心皆学问,教师引导学生在购物、看病、生日庆祝、介绍朋友等交际活动中也可以适时
4
的渗透文化信息。
四、在情感教育中结合文化意识
学生只有对自己的祖国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的成绩。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把感情教育与文化意识培养结合起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英美传统、文化习俗进行讲述。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教学手段,创造一个文化语言环境,能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从一个侧面激发他们英语学习的动机。
在教学一些西方独特的的节日如Halloween、Easter时,教师事先让学生去找有关节日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资料。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介绍一下与节日有关的背景知识,如节日的来历、节日的吉祥物以及与节日有关的一些活动等。学生在相互交流过程中,不仅了解了各方面的文化内容,并且有了情感体验,如在教学PEP第一册:Halloween(万圣节前夕),教师可以模拟真实情景,给学生机会去体验这个西方儿童纵情玩闹的节日。具体做法是:(1)布置教室(漆黑的夜晚场景),(2)准备南瓜灯,(3)老师装扮成巫婆,(4)一部分学生扮演上门索要糖果和礼物的小孩子并说“Trick or treat”、另一部分扮演家长准备并分发礼物。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参与精神空前高涨,如能积极与同伴用英语交流,交换礼物、与“巫婆”聊天等。这样,从收集资料到课堂情景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用真实的情感体验了西方的节日文化,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学习的激情带出课堂、带出学校、带进生活。
五、合理运用教材,挖掘课堂文化
小学英语教材中的词汇、对话、课文都非常注重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习俗等文化
5
内容。教师可结合教材,介绍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民族、宗教、制度、饮食习惯等文化背景知识,从而使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之时并运用到交际过程中去。比如,英语中有许多音译外来词,如:sofa,sandwich,mango,salad等。教这些单词时不要让学生机械记忆,可以告诉学生单词的来历,记起来也不那么枯燥了。还有教“ice cream”这个单词时,可以告诉学生西方人喜欢在饭后吃些甜点,冰淇淋是最受欢迎的甜点之一。还有教餐具类单词如“fork,plate,spoon”等,告诉学生一些西方人的用餐习惯。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中西方餐具的不同来介绍中西方饮食文化,使学生产生积极交流和尝试的欲望。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牛津英语作为英语国家编写的教材,在反应英语国家文化特色,凸显语言特点,体现英语教学特点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长处。因此,教师要抓住教材本身的特点,在语言教学的同时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深化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英美文化的有关背景知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轻松自然地了解英美文化,掌握不同于本民族的交际方式。
另外,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有位导游讲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带队旅游中,我们的这位导游看到一位美国老太在艰难地爬山时,便上前去搀扶她,却遭到了老人的拒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因为在美国这样一个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老人们养成了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elderly people),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senior 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
我们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譬如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表扬后,教师应该立即对
6
学生的称赞表示感谢,让学生感知西方人比东方人直接,其语言表达更实际,即:\"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让学生也能习惯这种表达,并且能运用起来,毕竟我们东方人的这种含蓄不是一朝一夕能改的,它需要我们教师不时的提醒和督促。
七、结束语
小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中学打下基础,如能针对小学生特点将较常见的小学生易懂的且富于情趣的一些跨国文化、风土人情结合着教材施之以教,最为小学生所接受。由此获得的认知、情感必将迁移到以后的英语学习中去,这将产生不可低估的价值。文化教学跟语言教学一样,没有定法可言,但若英语老师能不仅注意语言教学,而且加强语言的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相信英语教学会达到更高更新的境界。也只有这样学生才在学“真正的英语”。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10.
[2]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11.
[3]王加凤,《学英语》(高中教师版),2010年第18期供稿,2011.
[4]王丽华,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00年第13期.
[5]赵敏,《成功(教育)》,2010年第12期.
[6]林传身,教育科研,南安市金光中学,2010.
7
[7]胡文仲,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8]汪榕培,英语词汇的国别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
[9]贾育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10]张薇,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比较与文化渗透[J],科技信息(科学技术版),2011.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