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 诵
一、吟诵是什么?
1.我们的学生现在读古诗词都一字一顿的读,这种读法是从哪里来的?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1920年北洋政府小学课本使用白话文。怎么读?大纲中出现“两字一顿”的读法。1926年取消,推广欧洲重音语言诵读方式的“朗诵”逐渐兴起。一字一顿的读是从两字一顿读那里发展过来的。
2.自古以来,我们的汉语的诗词文赋,是怎么诵读?是吟诵的。自古读书皆吟诵。吟诵不仅仅是诵读方式,它还是创作方式、教育方式、修身方式、养生方式,是汉文化的意义承载方式,它是中国式读书法,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系统。
二、吟诵是汉诗文的主要创作方式:
“作诗”的主要方式是“先吟后录”,鲁迅诗云“吟罢低眉无写处”。吟诵的规则有“一本六法”。一本,就是吟诵的目的,是表达作品的涵义,尤其是声韵涵义。六法,即一字型腔、依义行调、平长仄短、模进对称、文读语音、腔音唱法。
汉诗文意义是由音义和字义两部分构成的。现在大家只从字面上解释汉诗文,抛弃了音义部分,把诗文只当大白话,可惜可叹。
三、吟诵是汉诗文传统的唯一诵读方式。“中华经典诵读”就应该是中华经典吟诵。
四、吟诵是古代教育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吟诵教学法就是老师带着学生吟诵几遍,外加少量讲解。
1.有人说儿童过早识字是拔苗助长,我觉得那是西方人的经验。西方的文字逻辑性强,识字多用理性,所以不该过早识字。汉字是图画文字,识字多用感性,不在儿童期识字,才是违背天性呢。
2.古代是小时候背诵的时候,就是埋下了理解的种子。埋的方法就是吟诵。吟诵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反复吟诵,直至满意。背诵和理解、审美、创造、快乐、想象一起进行,是一个自觉的行为,所以古人的背诵是如此之大,而又如此之好。
3.我们的教育历来是因材施教。老师教十个学生的吟诵都不一样。吟诵是鼓励差异、鼓励创造、鼓励想象、鼓励个性的。吟诵的规则只规定了长的必须长,短的必须短,但是长多长,短多短就是个人的事情了。
五、吟诵是古代基本学习方式。中国传统的学习态度是读进去,再跳出来。不是八股就是死板僵化的,王安石八股文哪一篇不是他自己的见解。
六、吟诵是儒家的修身方法之一。孔子的教育顺序“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就是儒家的三教。
平 仄
平仄,即平声,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阴阳,仄归上(三声)
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一、平仄的起源:
古汉语中的平仄: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三声)、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
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猛烈强,
入声短促急收藏。
二、现代汉语中的平仄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例如:妈(阴平)麻(阳平)马(上声)骂(去声)
三、平仄
1.平仄在诗词中怎么交错的?(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例如:金沙水拍云崖暖, 平平/仄仄/平平/仄,
大渡桥横铁索寒。 仄仄/平平/仄仄/平。
我们北方人,辨别平仄的方法跟湖北、粤语等处不同。古代入声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如:毛泽东的《长征》中的“拍”。
四、平仄简表:请上网查阅《平仄诗二十八式格律表》
五、徐建顺吟诵视频:1.上网查阅《徐建顺吟诵选》 2.窦桂梅吟诵视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