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题1.辨音组词(不少于三个)。(2分)2.辨字组词。(6分)3.辨析加粗词的意思。(15分,每词一分)(1)使劲( )鼓足干劲( )瞧他那股骄傲劲儿( )下棋没劲,不如打球去( )疾风知劲草( )劲旅( )劲拔( )(2)在衣服上来回蹭( )墨还未干,当心别人蹭( )蹭了一顿饭( )他的脚受了伤了,只能一步一步往前蹭( )(3)冰雪消融( ) 烟消云散( )外出消夏( )只消三天( )4.改正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4分)(1)一阵电玲的急响。她黯淡的眼神里,射出热功的光。( )(2)吱呀呀的大铁门,锁止了沉寂的校园。( )(3)回答他的是夺框而出的泪水和踉仓而去的背影。( )(4)放学了,小亮还沉侵在欢乐之中,蹦蹦跳跳地朝家中走去。( )5.在下列句中的括号内填进恰当的动词。(6分)他使劲拍拍口袋,不行,咋瞧都是( )囊囊的。他( )下小脑袋,( )着指头,想了许久,( )( )四周无人,迅速将糖( )入路边的雪堆中,还特地( )上一根小棒棒。6.说说下面句中的“像”字的表达作用。(5分)(1)“亮!我的小亮!”像是喘息,又似哭泣。( )(2)他好像又看到:现在的妈妈扬起细眉在爸爸的耳边嘀咕什么,爸爸抓起一根柴棍,气势汹汹地向他走来。( )(3)跟那些老师学种菜,种瓜,种烟。像种瓜要浸种、压秧,种烟要打扠、掐尖……( )(4)这种萝卜像梨一样甜。( )(5)他的脸色像纸一样白。( )7.说说下面加粗词的表达作用。(6分)(1)人影稀疏了,零落了,没有了。 (2)她一阵晕眩,几乎站立不住,跌跌撞撞地扑过去,双手紧抓铁栏使劲地摇着。 (3)“哦……大概……”她又惶然地摇摇头。 8.请在下面一段话的省略号处再续写两个句子,并将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反问句。(3分)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它常常在暗淡中降临。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朋友一声真诚的祝福……这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啊。 9.按照下面的例句造句。(2分)她,倚着学校门口的一棵杨树,一动不动,宛如一座雪雕。 10.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11分)这一夜,小亮睡得特别香,特别甜。他梦见过去的妈妈笑着回来了,现在的妈妈垂着头走了,真高兴。第二天,小亮起得特别早。他照例先把全家的便盆倒掉、涮净,再淘米、添水、捅火、坐锅,然后才背上书包拿块冷馍悄悄溜出门。他要赶紧去挖他的糖。不想,一夜之间地温回升,冰雪消融了,糖浆和雪水混在一起,渗入大地。潮湿的地面上,歪躺着几张皱巴巴的糖纸和那根作为标记的小棒棒。小亮眨巴眨巴眼睛,忍不住滚下泪来。他伤心地蹲在地上,呆呆地凝视着。一会儿,又情不自禁地伸出冻裂的小手指,抠起一点泥土放在舌尖上——他,又笑了:那泥土,甜丝丝的。(1)解释词语。消融:情不自禁:(2)这一夜,小亮为什么睡得特别香甜?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一个八岁的孩子承担着家里繁重的家务劳动?文中“照例”一词能不能删去?“拿块冷馍悄悄溜出门”,这一句中的“冷馍”与前文哪些地方相呼应?他出门为什么要“悄悄溜出”? (4)结尾,“他,又笑了:那泥土,甜丝丝的。”泥土为什么会“甜丝丝”的? 综合题1.这篇课文运用了哪些对比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文学作品贵在细节的真实。你认为本文末尾写雪融化奶糖的细节是否真实?参考答案基础题1.(1)晕厥、晕眩、晕头转向 日晕、晕车、红晕(2)使劲、干劲、劲头 劲草、劲敌、劲旅 2.(1)愠色 温度 缊袍(2)乐陶陶 掏出 淘汰(3)尝试 欣赏(4)浆糊 奖励 划桨(5)蓦地 幕布 暮春(6)灌溉 概观 慨叹 3.(1)力气 精神、情绪 神情、态度 趣味 坚强有力 强而有实力 雄健挺拔(2)摩擦 因摩擦而沾上 揩油 慢吞吞地行动(3)融化 消失 度过需要4.(1)铃 切(2)住(3)眶 跄(4)浸 5.鼓 低 吮 瞅瞅 埋 插 6.(1)表示想像、推断(2)表示想像、推断(3)表示举例(4)表示比较(说明:比喻必须在两个不同性质事物之间进行,而(4)中的“梨”和“萝卜”都属水果,不是不同性质的事物,所以它不属于比喻)(5)表示比喻 7.(1)既表示动作的完成,又表示肯定事态的变化。(2)表示她见不到儿子非常难过和失望的心情。(3)表示她内心不知如何回答的惶恐心情。 8.示例:老师一句深情的嘱咐,同学一次热情的帮助 这不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吗? 9.示例:他,*着家门口的一棵柳树,纹丝不动,好像一座大山。 10.(1)融化 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2)因为他又得到了母爱。(3)从他一早起来,“照例先把全家的便盆倒掉、涮净,再淘米、添水、捅火、坐锅”这一系列家务劳动,可看出一个年刚八岁的孩子就担负着多么繁重的家务劳动啊!“照例”两字不能删去,因这个词反映孩子做如此繁重的家务劳动是天天如此,由此可见一个没有母爱的孩子心灵上多么痛苦,他的生母不放心是有道理的。“拿块冷馍馍”与前文他生母放学时守在门口等不到他相呼应,因为他中午是*啃冷馍馍填肚子的。他所以“悄悄溜出去”,是因为怕后母不让他上学,要他做更多的家务。(4)一是写实,因为一包奶糖融化在泥土中,所以泥土是“甜丝丝”的;二是写虚:那甜丝丝的泥土,不仅饱含着“过去妈妈”的母爱,也包含着学校老师、传达室老头对小亮的爱心,让这些父母离异后的孩子也产生生活的渴望和动力;人间的至亲至爱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等等。 综合题1.对比手法主要表现在:(1)“她”(王小亮“过去的妈妈”)在学校放学前后的对比;(2)前后两个妈妈对王小亮截然不同态度的对比;(3)王小亮埋糖、挖糖前后的对比;(4)学校传达室老头对“她”的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等等。(课文中的具体语句略)这样写可以突出母爱的珍贵、伟大及其巨大的感染力。(全对得“优”;前一问答对三点,后一问也答对,可得“良”;前一问只对二点,后一问也不够完整,可得“中”;前一问对一二点,后一问未答出,只能得“下”。)2.答案一:这个细节不真实。气温不会在一夜之间回升得这么快,王小亮亲妈妈把奶糖放在棉袄口袋里(人体体温是37℃)未能融化,地温一夜突然回升难道能超过人的体温吗?答案二:这个细节真实。春天的气候“一日三变脸”,奶糖埋在雪中,雪融化成水,水浸湿奶糖的包装纸,进而融化糖,这是很自然的现象。(这是一道开放性题,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皆可得分。老师可根据答的具体情况打不同的等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