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7登鹳雀楼

来源:伴沃教育

  【教材简析】

  《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作者王之涣,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感想。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描绘黄昏夕阳西下时,山河苍茫壮阔的美丽景色。用“依”和“尽”来表现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的状态;后两句写登楼所思,抒写诗人的感受。道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也赋予上两句景物描写更丰富的内容。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画面宽广,景色壮丽,具有阔大雄浑的气势。诗中的哲理,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人生的境界才会不断扩展升华。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8个生字,学写“欲”、“入”、“依”这三个字。

  3、理解字义和诗句,初步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提示最后两行诗句所蕴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深刻道理。

  【设计理念】

  这节课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学生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设计思路】

  先理解诗题,简介诗人,让学生对鹳雀楼地理位置和名字由来有所了解,为初步理解诗意做好铺垫;接着充分发挥学生自学本领,读通顺古诗,初步理解字义和诗意;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入情入境,想像意境,悟出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

  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介绍作者王之涣,简介《登鹳雀楼》(显示简易地图)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

  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引出课文中的古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读通顺课文。

  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理解诗句,学法指导

  1、学习第一行诗句

  (1)、请小朋友轻轻地读,一边读一边看书上的插图,看看哪几个字图上有的,想想什么意思,所以,这次读的要求是:看图读,想意思。

  (2)、理解“白日依山尽”(卡片出示)

  重点运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显示“依山尽”的过程,(太阳慢慢落下)

  (3)、指导朗读。

  小朋友,太阳慢慢地落下去了,那么这行,特别是“依山尽”该怎么读呢?读得快些还是读得慢些,各人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太阳慢慢下山的情景。

  过渡:小朋友用“看图读,想意思”的方法学会了第一行诗句,下面就用这种方法学第二行诗句。

  2、学习第二行诗句

  (1)、各自看图读,想意思。

  (2)、理解:黄河入海流。(卡片出示)

  a.诗句中那个词图上有的,什么意思,谁读懂的?

  b.小朋友,黄河水是向前流动的,它流呀流,那么,它流到哪里去了呢?理解“入”。

  (3)、指导朗读(电脑显示黄河滔滔的水声,黄河水奔腾不息滚滚向前的壮观画面)

  小朋友,读这行诗句时,要想像黄河流向大海的气势,要读得高昂一些。

  3、小结:

  这第一行和第二行诗句就是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的壮丽景色。现在我们把这两行诗句连起来读一遍,一边读一边要想像太阳慢慢落山的情景和黄河流向大海的气势。

  4、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各自看图读,想意思。

  (2)、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卡片出示)

  a.(多媒体显示:鹳雀楼特写),诗人在一楼看景色呢,如果,诗人想要再看到远一些的美景,怎么办?

  (显示:将底层的人物移至二楼,再移至三楼。)

  b.理解诗句,重点是“千里目”和“欲”。

  c.小朋友,这两行诗句就是诗人在鹳雀楼上所想到的,并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什么道理?

  5、总结

  (1)、朗读全文。

  (2)、诗人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3)、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敝傅佳�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蓖卣剐孕×繁剩�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笔π〗帷�

  (五)、识记生字,指导写字。

  1、识记生字,让“入”和“人”进行比较。(编儿歌)

  重点指导“依”字的笔顺,(动态显示笔顺)接着看“依”每一笔的起笔位置,右边部分的第三笔撇从横的中点开始,竖提从撇腹起笔,紧靠竖中线。

  仔细观察“欲”左右两部分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

  2、学生描红,要求:按笔顺描红,注意姿势三个“一”。

  (六)、感悟诗境,欣赏吟诵(配乐)

  (1)、显示课文的多媒体动画,请学生扮演王之涣在鹳雀楼上吟诵。

  (2)、请全班同学一起立在鹳雀楼上观赏吟诵。

  板书设计

  17登鹳雀楼

  看

  想登高才能望远(简笔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