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狮子和兔子

来源:伴沃教育

  《狮子和兔子》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刚好和《称象》相反,从反面说明了做事情要动脑筋,课文中要重点体会几个词语——又疼又痒、筋疲力尽和恼羞成怒。首先还是从生活中入手,先请学生谈谈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谈一谈体会,再体现再朗读里面。然而,这样就真的可以了吗?学生对于词语嗦表达的意思就真的掌握了吗?不是的,从他们的造句中就不难看出,所以我又加入了情景的表演,让学生用夸张的动作来展示这些词语,学生模仿得惟妙惟肖,不仅对词语的记忆起到了帮助,更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以便用到写话里面去。另外,狮子前后出场时的变化也是重点,由傲慢变为了羞愧,更加说明了不动脑筋、蛮干的下场,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多动脑筋。

  《狮子和兔子》教学反思

  《狮子和兔子》是第十单元《动脑筋》中的第二篇主体课文。通过兔子提醒狮子开动脑筋摆脱蚂蚁叮咬的故事,说明做事、解决问题不能光凭力气和发脾气,而应动脑筋想办法。课前我反复阅读课文,站在一般读者、教师、学生三种角度去钻研教材。通过研读,我认为这个童话故事生动有趣,语言简洁、浅显,孩子们理解起来比较容易。狮子和兔子的形象刻画得非常传神,特别是二者的对话、神态、语气都非常生动,想象空间比较大。因此,这篇课文正好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根据儿童模仿性强的特点,和新课标中对低段阅读的要求,我把“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到解决问题要动脑筋这个道理”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通过理解“又疼又痒”、“筋疲力尽”、“恼羞成怒”等词语,想象人物对话时的心理活动,从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次教学,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开门见山地导入,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第二环节,复习和巩固生词,为第二课时的继续学习做好准备。

  第三环节,精读课文,理解感悟。首先,用“课文中的狮子是一只怎样的狮子?”这个问题来展开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我认为读好第一自然段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树立狮子威猛高大的形象为后面体会狮子的心理活动,理解狮子和兔子的对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来让学生从感官上对“百兽之王”有一个较深刻的认识,正是由于狮子力气大,所以脾气很大;也正是由于狮子力气大、脾气大,所以自认为是百兽之王。让学生从对文字浅显理解基础上的第一遍读,逐渐过渡到带着画面,发挥想象的第二遍读,来展现读书的变化。第二自然段的有感情朗读需在理解词语“又疼又痒”的基础上进行。为此,我充分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又疼又痒”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抓住“疼”和“痒”,巩固以前所学部首病字旁表示的意思,抓住“一群”来让学生体会狮子被红蚂蚁叮咬的难受,练习读好这个词,从而读好这段话。第三自然段讲了狮子被蚂蚁咬得筋疲力尽却没有办法赶走红蚂蚁,与后面四到八自然段兔子教狮子动脑筋后解决了问题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主要从抓住描写狮子动作的词语来感受狮子的难受。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学生表演“跳”的动作,明白“跳”、“吼”、“蹦”、“翻滚”这四个动作是力量的象征,也是狮子想赶走红蚂蚁的办法。在表演的基础上,通过观看动画,反复朗读来感受狮子此时的难受与愤怒。由于用尽了力气,所以筋疲力尽。对“筋疲力尽”的理解也就变得不再困难。作为百兽之王的狮子,此时烦躁的举动被一只不起眼的兔子看见,昔日的八面威风到现在只能变成“恼羞成怒”。因为气恼,因为羞愧,所以愤怒。让学生再带着对“恼羞成怒”的理解来读出狮子此时的愤怒。最后引出兔子想出的办法,明白用力气和发脾气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动脑筋才能想出好办法的道理。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觉能力。”这节课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采用了通过理解词语来读好课文和带着画面来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由浅入深,体会心理活动,理解看似简单却含义深刻的道理。

  第四环节是练习复述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在以前的教学中,曾训练过让学生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但未能做到个个落实。因此我认为在练习复述之前仍然有必要出示复述的要求,强调要用自己的话来说出主要内容,也可以用黑板上出示的词语来作为支撑来复述,做到抓住重点、条理清楚、语句通顺。当然,对于个别口语交际不算好的学生来说,复述是个难点,我在教学中也注意到要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树立信心。

  综上所述,我认为这节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教学特点。可是由于经验不足、临时紧张等因素,在教学中的过渡语显得不够自然,对学生的评价也缺乏一定的引导性。

  《狮子和兔子》教学反思

  每个学期我都要开一节公开课,不仅仅是为了要评什么时有个依据,更重要的是我把上公开课当成是一面镜子检验自己的教学。这次我选的是一篇较为简单的童话故事《狮子和兔子》。看着不足200字的课文,我一时茫然,该怎样上这堂课呢?我曾经以为语文只要上到“以读为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即可,那么学生会朗读了,理解了课文的意思,培养了良好的语感,语文课的任务就完成了吗?

  正在我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博友黄蜂荐读的贾志敏老师的文章《我们怎样看课》让我有一点茅塞顿开。是啊,语文课,老师还要借课文为例子,教学生说话,教学生写话。我们的语文课经常只是教孩子品读课文,注重信息的输入,并没有重视教孩子说话,写话,教会他们怎样输出信息,怎样合理、生动地表达。于是,我这样设计《狮子和兔子》这课的第二课时:一、复习读书方法,导入新课。二、创设目标,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借助文本,拓展延伸,练习写话。四、复述课文。

  五、总结。

  因为这篇课文较为简单,所以在引导孩子有感情地朗读这方面,我主要是采用边读边评,在对话中揣摩怎样读好课文的方法。因为我们班的孩子平时有养成对话的好习惯,所以这个环节还是比较轻松地达到。所以我把重心转移到以表达为中心来,自我感觉“筋疲力尽”这个词语教得比较饱满:

  师:“筋疲力尽”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使用了全身的力气后一点而力气也没有了。

  师:这位同学经过查字典,知道了筋疲力尽的意思。我们还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在这篇课文中,狮子为什么筋疲力尽呢?

  生:因为它跳着、吼着、蹦着、翻滚着,想把红蚂蚁赶走,最后一点力气都没了。

  师:很好,谁能把筋疲力尽的感觉读一读呢

  生试着读一读。

  师: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为我觉得它读出了了筋疲力尽的感觉,最后好像一点儿力气也没了。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也读一读。

  全班试读。

  师:我们还可以联系生活理解词语。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有没有遇到筋疲力尽的时候呢?生:有。

  师:谁能用“筋疲力尽”说一句话。

  生:我有一天在体育场跑了好几圈,累得我筋疲力尽。

  生:夏天我妈妈带我去游泳,我游了一个多小时,累得我筋疲力尽。

  生:有一天夜里,蚊子吵醒了我,我打蚊子打得筋疲力尽。(生笑)

  师:看来,这位同学很会观察生活,说出这么生动的句子。

  这课中有一段小动物的对话:狮子恼羞成怒:“笑什么?这讨厌的东西没叮你是不是?”兔子笑嘻嘻地说:“如果红蚂蚁叮在我身上,我就跳到水里去。”针对孩子平时写话写不好的现状,我先是引导他们明白在写对话时,可以写一些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然后安排了一个写话的练笔:

  a题(晓鸣语文考试考了98分,回到家中)

  晓鸣         地说:“妈妈。我今天语文考了98分。”

  妈妈         :“是吗,有进步,有进步。”

  b题(自由写一次对话)   

  原以为有了a题做梯子,孩子们在些b题的时候水到渠成,谁知有些孩子想了半天都不知写什么。课后,经过反思,我明白了,孩子们不知道写哪个场景下的对话,老师应该再架设梯子让他们攀爬,

  可以提供几个场景:如生日会上的对话、菜市场的对话、放学回家时的对话等,这样孩子才不会无的放矢,不知写什么好。果然,课后经过调整,浓浓的生活化的对话跃然纸上。

  这堂课我学到不少,我感觉老师在备课时要备好孩子这一头,问题提得要有针对性,我的有些问题提得孩子一头雾水,猜谜语似的,不知老师要一个什么答案。如果某些教学环节对孩子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收获,还是删掉好,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引导孩子运用语言上。可惜的是,这堂课原定引导孩子复述的环节我没有上,要不,就可以更好地引导孩子在语言文字上走一个来回,训练他们更好地表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