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下册期末总复习
教 案 总第(81)课时
课 题 对环境的察觉(第二册,第一章)
日 期
课程资源的准备
教 学 预 设
一、声音和听觉
1、 人的感官: 功能
皮肤: 触觉、冷觉、热觉、痛觉(触觉较灵敏部位为指尖,热觉较灵敏部位为手背)
鼻: 嗅觉(嗅觉的特点:会疲劳;个体间灵敏度差异大;年龄增长会减弱;对不同物体的敏感程度不同)
舌: 味觉(敏感部位:舌根——苦味;舌尖——甜味;舌两侧中间——酸味;舌两侧前部——咸味)
耳: 听觉(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结构、功能见“细导精练”p36
眼: 视觉(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2、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声音发生的原因:由物体的振动引起;
声音的传播条件:依赖一定的介质(注:真空中不传声)
(∴月球上两宇航员不能直接对话;)
声音传播的形式:声波;
2)、听到回声的人到障碍物的最小距离为:17米;
(∵人听到回声和原声的最小时间差为:0.1秒;v=340米/秒)
3)、声音的传播速度:a:同一温度下:v固>v液>v气
b:同种物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例:晴朗的日子,一天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何时最小______ a、日出前后 b、午后二时 c、中午12时
d、半夜十二时
4)、15℃,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气温每升高1℃,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米。
5)、乐音(悦耳动听的声音)
a:音调——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频率)
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反之
例:女人音调比男人高;儿童的音调比成人高
b:响度——声音的大小(与声音的振动幅度有关,跟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例:老黄牛的声音响度大,蚊子的声音音调高;
c:音色——声音的特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的方法有关)是辨别人声的依据。
例:妈妈买碗时,常把两碗碰一碰,听声音判断碗的好坏依据是音色。
噪声:使人烦燥不安的声音。其防护:1,控制噪声声源;2,减弱噪声。
6)
次声波:地震,台风,核爆炸,火箭发射的声波等 超声波:声呐,b超等
二、光和光的反射
1、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如太阳能 燃烧的木柴;问:月亮是光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