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解读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新教材小学第五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也是一篇传统经典名篇,课文语言生动很美,学生喜读爱读。我在教学本篇课文,尊重学生阅读个性,“以人为本”,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落,指导学生多读多想,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美,而且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这种感受;在想象形象中感知形象,引导学生一边结合插图、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一边读悟课文,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把课文当作一个例子,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阅读方法,激发阅读的兴趣。因此我拟定的知识技能目标是:1、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丰富的物产;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学习作者抓住景色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美,汇报交流展示学生个性化阅读水平,仔细品味精彩句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领略大自然的风光美。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片断
师:还有哪些词句或课文内容上的问题?
生1:第四自然段中"郁郁葱葱"是什么意思?(自己请一名同学帮助解答)
生2:"郁郁葱葱"是说树木长得很旺盛。你可以从下面的话中想象一下。(生读)"夏天,树木长得郁郁葱葱,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它们的枝叶连天空都遮住了,所以说长得非常茂盛。
生3:我还有补充。这个词还可以根据"密密层层"和"严严实实"这两个词来理解。树木的枝叶长得很密,一层层的,不仅可以说树长得茂盛,我觉得还可以说树很多。
师:你可以读一读吗?
生3:(抓住三个重点词有语气朗读)
师:请同学们自己也来试试。
生:(自由读)
师:这是小兴安岭什么时候的景色?
生:夏天的景色。
师:(板书)夏
(生继续提问题)
生:课文第五自然段中"这时候,森林献出了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这里为什么用"献"字?
生1:我认为这里用的是拟人的手法。
生2:这里不仅用拟人,这个"献"字还可以表现出是森林主动给人们的。
生3:我建议你把"献"字换成别的字试试。
师:换成什么字呢?
生4:换成"捧"字也许可以。这时候,森林捧出了……
师:不论用"献"还是"捧",森林愿意把这么多财富在秋季交给人们,你觉得森林与人们相互之间是什么样的感情?
生1:我觉得森林与人类的关系非常亲密。
生2:我觉得因为人们对森林好,所以森林才愿意献上这么多好东西。
师:看来这里的人们确实很爱这片森林,而森林对人类的回报就是"这时候……"
生:(抓住"献"字有感情朗读)"森林献出……"
(师板书)秋
生1:老师,我还有问题。在第四自然段中"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为什么是"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生2:(追问)用笼罩行不行?
生3:"浸"就是泡。
师:我们在浸衣服时会看到水渗透到衣服的每一个地方,在这里用"浸"你感受到什么?(联系生活点拨)
生4:哦,我知道!这个时候浓雾已经渗透到整个森林的每一个角落。如果换成"笼罩"就不会显出雾浸得很深了,而是浮在森林的上面。我可以来读读。(有感情朗读)
师:其他同学快感受一下。
生:(自由读本句)
师:谁来带着感受读一读?
三、课后反思
这一教学片段主要围绕学生的质疑展开。学生在通过课下预习,课上初读课文后,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同时他们在字词理解上也存在问题。基于希望学生能把理解词语作为感受课文的台阶这样的考虑,我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起始点,由一个字,一个词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由浅入深,由字面理解拓展到课文的内在含义。当一个问题出现后,先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去理解,在他们理解的基础上自己再作出判断:在这一点上课文的含义学生是否理解到位了?如果还有深入理解的余地,则旁敲侧引地指导学生去领悟,想象,并能较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这也为在第二课时进行更深一步读写训练留出了时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