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诵读感悟——《沙漠中的绿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来源:伴沃教育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美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改造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阿联酋人民花很大的代价种植花草及精心侍弄花草的壮举。

  难点:从字里行间感受阿联酋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走进“沙漠”,导入新课

  1、沙漠给你沙漠印象?

  板书:环境恶劣 不毛之地

  2、阿联酋就是这样一个国家,自然环境十分恶劣!

  多媒体出示句子:(指导读好这些句子)

  “从飞机上往下看,阿联酋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这不是白雪,而是沙漠。”

  “原先这里是沙漠,地面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好像罩着一层硬硬的壳。 这里,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简直是不毛之地!

  二、走入“迪拜”,感受“绿意”

  1、然而,在这茫茫的沙漠中,布满了象征生命的绿洲,这些绿洲是什么 样的呢?让我们跟作者到其中的一个绿洲——迪拜去看看。

  2、来到迪拜,我们看到什么?

  出示:“这里绿树成阴,鲜花遍地。地上没有一片落叶,更不见有人攀 树枝,摘鲜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

  (1)从这个情景你感受到什么?

  (环境优美:绿树成阴 鲜花遍地 板书:绿树成阴 鲜花遍地

  珍爱花草树木、人民文明:没有 更不见)

  (2)发挥想象,说说“绿树成阴,鲜花遍地”的情景。

  (3)指导朗读(赞美 佩服)

  三、走入文本,感受“壮举”

  (一)精读第3自然段

  1、 迪拜的风景这么迷人,这么美丽。这么美的景色居然是在荒芜人烟的沙漠中建起来的,多神奇啊!我们一起看下文,看看阿联酋人民是怎样把恶劣的自然环境建设成如此良好的生存环境的。

  2、自由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1)用“——”画出描写沙漠环境恶劣的词语、句子。

  (2)用“~~~~”画出描写阿联酋人民不怕困难建设绿洲的词语、句子。

  (3)用( )画出给你印象最深的句子,并能说出为什么。

  3、交流:

  (1)植物生长需要怎样的条件?而阿联酋的环境是怎样的?谁给大家读一读有关的句子。(相机理解“不毛之地”)

  (2)面对这样的条件,阿联酋人民退缩了吗?他们是怎样做的?给大家读一读有关的句子。

  (a、“买来、挖去、填土、埋下” 从这四个词语你能体会到什么?

  b、理解“恶劣、适宜、纵横交错”等词语)

  难怪阿联酋的朋友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

  (3)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4)指导“有了……才……”练习说话。

  4、读读这两段文字,阿联酋人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精读4—7自然段

  阿联酋人民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培植了这些树木、小草,那他们是怎样进行呵护的呢?我们来一起进入课文的第4——7自然段看一看。。

  1、这一部分有一个中心句,你能找出来吗?

  出示:“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1)理解“侍弄”。

  (2)你从哪里看出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就像爱护孩子一样呢?谁能给大家美美地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

  2、正是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活环境!而正是有这些阿联酋人民的辛勤付出和用心的呵护,才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这美丽的环境啊!

  四、小结课文,升华“情感”

  1、阿联酋人民为什么那么爱护花草树木?

  2、在阿联酋,仅仅只有迪拜这样一个绿洲城市吗?(星罗棋布)

  3、阿联酋人民在沙漠中创造了奇迹!所以,后来,从20__年开始,联合国人居中心在全球组织评比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这个奖项就叫“迪拜”奖,用来奖励在改善人居环境中做出杰出贡献的范例。(中国的广州、周庄也获得了此奖项)

  4、学到这,你想对阿联酋人民说些什么?假如你是那里的小草、小花活小树,你会对游客说什么?

  5、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些什么?

  五、作业

  1、分别为“植树节(3月12日)”、“世界水日3月22日”、“世界地球日(4月22日)”、“世界环境日(6月5日)”写环一句环保警句。

  2、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沙漠中的绿洲

  环境恶劣 绿树成阴

  不毛之地 鲜花遍地

  像爱孩子一样

  精心培育侍弄

  教学反思:

  《沙漠中的绿洲》是一篇有关环境保护问题的记叙文。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沙漠中种植并精心侍弄草木,建设绿洲,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本课的教学给了我如下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导入部分,我通过出示阿联酋沙漠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印象中的沙漠,如“环境恶劣,不毛之地,寸草不生,黄沙满天……”然后我又出示文中描写的阿联酋沙漠的特点。再出示一组迪拜的风光图,让他们说说自己的印象。学生们看着图,畅所欲言。“高楼鳞次栉比。”“这里绿树成阴,鲜花遍地。”“地上看不到一片落叶……”我抓住时机加以引导:“阿联酋人民是怎样将恶劣的自然环境建设成如此良好的生活环境的?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跟随作者去阿联酋寻找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兴味盎然,探究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

  二、充分体现学生是对话的主体。教学中腾出时间让学生以读促悟,读中感悟,读出情趣,在充分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段、关键词、耐人寻味之句,让学生品读,细思,揣摩,体悟,实现了对文本的真诚倾听和对话。语文课是一个对话的课堂,是一个互动的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开阔了思路,激发了兴趣,锻炼了胆量,在多听,多说,多想中得到了发展。如有一学生说道自己对“绿树成阴”的理解:夏天,我们躲在樟树的绿阴下,能感觉无比的凉爽。在迪拜,路边有那么多树,树与树形成的绿阴会给人们带来多少的凉意和清新的空气啊……”在互动中,学生张扬了个性,展现了自我。

  三、注意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从我的教学过程来看,我注意遵循了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教学的最后阶段,我问学生:“阿联酋人民在沙漠中创造了奇迹!你最想对他们说什么?假如你是那里的小草、小花活小树,你会对游客说什么?”使学生由文本走向生活,注重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这一设计其实也是对前面教学的一个检验。从情感的角度看,这一设计还延续着课文内在情感的发展过程,熏陶着每个学生,达到了双性统一的教学效果。

  遗憾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有较多的时间来进行读写结合,放在朗读的时间上偏少。如果能有更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来朗读课文,他们对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感悟会更到位;同样,最后的写话环节,如果时间充裕的话,让多一些学生来进行交流,能调动更多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通过写、说结合来升华自己的情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