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物探总结

来源:伴沃教育

磁法勘探的野外工作方法1、地球物理前提分析磁法能解决地质问题,是由于目标体与测区岩石又明显的磁性差异,此时目标体与围岩和其他局部地质体异常可以区分,也就是磁法的应用具有地磁物理前提,即方法有效。反之,无地球物理前提。2、测网的选择在设计中,选择合理的测网密度、工作精度,是保证任务又好又快地完成的关键。测网是由相互平行的等间距的测线和测线上等间距的测点所组成。普查时,测网选择的原则是保证距能有1-2条测线通过有工业意义的最小矿体异常,在通过异常的侧线上能有2-3个测点,目的是保证不漏掉最小的有工业价值的矿体。线距一般代表了比例尺,如线距为100米,则其比例尺问为1:10000。在普查结果的基础上,对发现的有意义的异常,一般布置更大比例尺的详查,详细查明异常特征。为此,侧线的方向必须垂直异常走向,线距的大小以保证有3-5天侧线通过异常,测线上要求要有5-8个点通过异常。同时在观察中要随时注意加点,以找到极值或转折点。3、磁测精度的确定根据勘探效果与经济的可行性,合理设计精度是必要的。一般在强磁区,精度可降低,弱磁区则要设计较高的精度。4、测量质量的评定对测量结果的实际精度,常用均方误差(m)来衡量。5、地面磁测工作方法概述(1)敷设基点或基点网进行Za相对测量时,首先选择测区附近的平静场设一基点,作为该区磁场零值点。(2)基点、测点的观察①早晚基观察:在野外施工中,当天出工前先要在设立的基点上观察取数,俗称“对早基”,收工前必须再同一基点观察取数。目的是为了求取当日仪器零点漂移值。②测点观察:悬丝磁秤在测点观察时,应记录工作日期、线、点号、观察值、观察时间及仪器温度数据。③质量检查:为了对全区观察质量作出精度的估价,应阶段性的对测点布置一点量的第二次独立观察。④为了解释异常一般垂直异常长轴方向。并通过异常中心,布置一条点距更密的剖面以便更详细的了解异常的形态,用于进行重点定性定量解释。6、物性工作的目的意义对测区岩矿石进行采集标本并测定其磁化率、磁化强度,目的是了解区内岩矿石的磁性,从而判别各类异常的地质属性和用于定量解释。7、悬丝式磁

力仪的资料室内计算①基点校正:即将当日各测点观察值减去早基值,得到与基点的相对值。②日变校正:根据当日日变曲线,确定早基观察时间的日变为起始零值,各点日变值在日变曲线上相应时间位置查取校正值,日变值为负时,校正值为正值。③温度校正:观察结果应磁系受温度的变化而呈有规律的变化,必须消除,消除的方法是求出早基与各测点的温差,再用温差与温度的变化率乘积作为应校正的值。④零点校正:由于仪器在工作中因机械的原因,磁系零点会发生漂移,须要消除。消除的方法是:;在以上各项校正后,求得早基于晚基的差值然后以时间为横轴,纵轴以早基为零,在晚基时间点的纵向标出该差值的点位,然后将该点与早基0点连成一条直线,该直线即为校正线,各测点校正值即在相应时间内在线上取值校正。若为负漂移,校正值为正。⑤正常梯度校正;由于测区地磁场由南向北线性增加,我们必须加以校正,使磁异常的背景场校正为平面场。校正方法是:在测网平面图上画上等间距的东西向平行线,各线标上校正值,以基点为零校正值线,各测点校正值,即可在相应位置查取。重力勘探的野外工作方法1、重力勘探的阶段与分类①重力预査:通常是在很少进行过地质或物探工作的大面积区域进行小比例尺重力测量,目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工作地区的大地构造分区的概念,作为进一步开展地质和其他物探工作的依据。②重力普查:一般是在重力预査、航空磁测及有关地质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中比例尺重力测量,目的是划分区域构造、圈定稳定岩体和圈出成矿远景区和地质填土等。③重力详查:是在重力普查和其他物探工作的基础上,对有希望的远景区进行较大比例尺的重力测量,目的是寻找局部构造或隐伏岩体,较确切的划出成矿远景带。④重力精测:在重力详查、地质详查和其他物探资料圈定的含油气构造上或对成矿有希望的岩体上进行精细的重力测量,目的是确定地层或岩体的产状要素,提出转孔设计意见等。2、面积测量测网的布置与敷设①测网的布置:重力面积测量的野外工作,首先要布置测网。布置的原则是:测线必须大致垂直构造走向或地质体长轴走向;对于近视等轴状地质体的勘探可采用方格网。测点密度要求一般以有2-3条测线、每条线(或中心线)有3-5

个点通过异常区为原则。②测网的敷设:中小比例尺的重力测量的测网,可用1:5万地形或相应比例尺航片定点,用气压测高程或图上估算高程,以取得测点的坐标数据;在大比例尺重力测量时,必须用经纬仪测出测点的坐标、高程。3、重力仪的野外观察方法①基点网:重力仪测量是测量相对重力值,因此必须在工作外围非异常区先设好总基点。如果是大范围、大面积的重力测量,就要建立基点网。总基点或基点网基点都必须与上一级的全省或国家基点网联测。②测点观察:每天进行测点观察前需先对基点进行观测,基点观测合格后方可进入测线进行测点观测。由于重力仪本身的弹性系统的弹性疲劳、温度补偿不完全以及日变等因素的影响,会使重力仪的读数零点随时间发生变化。故在野外观测除对早基外,必须每间隔一定的时间对早基观测一次,以便进行零点校正。间隔时间对长短视仪器的性能和施工设计精度的大小而定,少则半天(对午基),多则一天(对早晚基点)。晚上收工前要对晚基。电阻率剖面法的野外工作方法(一)确定任务正确确定工作任务是保证工作顺利进行和取得显著效果的重要环节。为此必须具备一定的地质条件和地球物理前提,这些条件和前提是:①被探测的地质体与围岩的电阻率有较大的差异。②被探测的地质体相对于埋藏深度具有一定的规模。③被探测的地质体的异常应能从各干扰体的异常背景中区分显示出来。④浮土电阻率很低,,厚度又很大的地区或地表接地电阻过大的地区,不利于开展电阻率剖面法工作。(二)测区范围、测网与比例尺测线的方向应垂直被探测地质体的主要走向。测网密度由被探测地质体的大小、埋深和工作性质来确定。①测点平面位置的要求测点平面位置存在误差时,展在图上后将使按测点绘制的物探曲线以及地质体形态产生畸变,与实际不符;而且物探图与地质图、地质图综合时发生位移,因此范围规定,测点位置在图上最大误差为2mm。②相邻点距排列方式的精度要求相邻点距与电极排列方向的误差,影响各电极之间的距离和方向,也即影响△U和K值。但计算密度时,K值采用无误差的标准值,于是计算出密度带有误差,从而使密度曲线带有假象,因此敷设测点必须满足一定的

精度要求。(三)电极距的选择①对称四级剖面法极距的选择:AB>=(4-6)H;MN=(1/5-1/3)AB②联合剖面法极距的选择:AO>=3H(H为矿顶埋深);AO=1/2(L+d);式中:L为矿体沿走向的长度;d为矿脉向下延伸的长度。如果邻近有不均匀体,还应使:AO<=1/2p;式中P为矿体与不均匀体之间的距离;对测量电极MN的选择,主要考虑,MN选择若过小,则△U势必变得很小,不易准确观察;若MN选的过大,观测容易,但由于MN更靠近AB极,会影响勘探深度,也会降低分辨能力。所以一般选择:MN=(1/3-1/5)AO;通常MN等于测点距。③中间梯度法电极距的选择:在保证观测质量可靠的前提下,供电电极距AB应尽可能大,测量电极距为:MN=(1/20-1/50)AB;理由如下;AB越大,电流分布越深越广,AB中部近视均匀的正常场范围就加深加大,有利于异常幅度加大,也使观测范围扩大。这样不但使异常显示更明显,而且可以减少转移排列的次数,提高质量与效率。但是随着AB的加大,△U读数减小,造成观测的困难,又影响质量和效率。故选取极距时,还要时△U>20△U,以保证观测质量。(四)野外观测及记录要求电阻率法的野外工作观测比较简单,在每个测点上,观测MN之间的点位差△U和供电电流I,根据公式,密度=K△U/I即可算出该点的视电阻率值。在观测△U之间要进行极化补偿,以消除干扰电位差的影响,在观测电流之前,把选择开关打到"电流"档,在小测程用“零调”,把指针调到零的位置,以保证观测电流值的准确。野外常把观测站布置在能控制最多观测线和观测点的地方,一般布置在测线中部,并且通行查线方便、避风防晒、视野开阔、比较干燥的地方。当测站布置好之后,首先应检查仪器的电源电压是否符合规定,再检查所有外线路是否连接正确,确认无误后再接上供电电源,进行正式观测。记录员要注意听取操作员读数,并要服诵一遍,然后记录。及时计算和绘制草图,如发现有突变点应及时通知操作员进行重复观测。当俩次观测结果相对误差大于5%时,要及时查明原因加以消除,当曲线变化很大或异常不够完整时,应立即加密测点或延长测线,直至得到完整异常为止。使用有存储功能、不需要记录的仪器,必须能逐点及时打印(或读出)数据,以便了解是否需要重复观测或对异常畸变做现场处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