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问题式教学法之问题的设置

来源:伴沃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问题式教学法之问题的设置

作者:王俊秀

来源:《商情》2013年第08期

【摘要】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学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就只停留在表面,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问题 教学 设置

问题式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置与教材知识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在此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的更深的理解甚至会有全新的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正是基于对苹果落地产生了疑问。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学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就只停留在表面,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于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问题式教学法的尝试。 一、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科学研究都起源于问题的探索,因为只有问题才能激励人们去学习、去观察、去实验和创造。所以,一堂好课,不能没有问题。学生都能够提出问题,传达了“我要学”、“我要听”的求知信息,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标志,学生的提问是开启通向有效的、有意义的学习窗户的工具。学会提出一些高层次或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创造出对社会有价值的信息的关键。

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能够提出问题或愿意提问题的学生很少,有创新意识的就更少了。可见,学生在传统教学中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很少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而对学到的知识也不经过思考,只停留在表面,并未真正的理解和消化,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只有通过思考,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知识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著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谈到学问时也说:“做学问,需要学问,如果只学不问就不叫学问了”。为此,老师需要有耐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不是老师说的,书本上有的就是绝对真理。伽利略就曾经对其老师亚里斯多德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结论提出质疑,最后通过实践研究而得出正确结论。所以,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问,还要鼓励学生通过实践调查、讨论的探究自行得出答案,学生从中既可学到知识,还能收获成功的喜悦,还学会与同学分工协作,培养团结合作精神。为了让同学们养成提问的习惯,我让他们准备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个问题记录本,对每课都至少提出两个问题,一个学期下来,同学们积累了大量的问题,如:“门口卖报纸的是不是企业”、“学校是不是企业”、“如果是部门经理犯了错,法定代表人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为什么要搞好搞活大中型企业”、“怎样搞好搞活大中型企业”。这些问题极大地发挥了学生们的想象力,而且还有许多意外的收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遇事也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还由被动提问变成了主动提问,课堂教学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二、生成问题和预设问题相结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因而,如何建设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生动和谐的思想政治课堂,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都存在着重“预设”,轻“生成”的现象。教师的心中只有教材、教法,上课就是根据自己事先设计的教案将教学内容一成不变地灌进去,把学生看成容器,导致课堂教学机械,死板,单调。使学生普遍的存在不愿意上政治课,厌恶政治课的现象。而实施新课程后有的教师又过分的注重课堂的生成而忽略预设,忽略教师的引导、组织作用,使课堂很“热闹”,而课堂教学目标却不能有效达成。 生成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作为一种生成的课程资源,能活跃、丰富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凸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所以提出的问题可能没有紧扣教学内容,有的可能比较浅显,如果教师对生成问题不加筛选,就可能会造成教学失控,既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也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所以为了保证提问的质量,我认为应将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相结合。 三、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实效性、层次性、开放性

要提高所设置问题的实效性,设置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实际。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现有的认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即会引起学习者的极大兴趣,兴趣必然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具体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进行问题设计,问题设计要题意清楚,条理分明,语言精练,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辨析疑难,纠正错误,完善认知结构,切不能用不着边际的问题为难学生,要突出实效。

设置的问题要难易适度,有一定的层次性。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可以回答,那就失去设问的意义,所以尽量避免“是不是”、“能不能”、“该不该”的问法。设置的问题太难,学生无论怎样努力都解决不了,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放弃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这样也达不到教学效果,所以必须做到难易适度,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政治学科经常用到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就是对事物的层层深入,既需要学生积极的思考,又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设置的问题应有一定的开放性。标准答案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只一个,所以,在教学中应多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学会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有利于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蕴藏着的潜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