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四翅滨藜的栽培管理和推广应用技术

来源:伴沃教育
四翅滨藜的栽培管理和推广应用技术

作者: 张景兰

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2年第6期

张景兰

(甘肃省疏勒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局,甘肃兰州 730000)

摘要:本文通过对四翅滨藜形态特征、生物生态学习性和优良性状的分析研究,通过多年的试验研究提出了一整套四翅滨藜育苗、栽培、管理技术,对我国黄土高原及三北地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四翅滨藜;育苗;栽培;管理技术

四翅滨藜(Atriplex canescens)属藜科滨藜属多年生半常绿灌木,原产美国中西部高原,为半干旱地区的典型植物,适应的土壤条件和气候范围很广,它高度耐旱、耐盐碱,既是垦荒、退化牧场改良、恢复工矿区的废墟地带、道路两旁、盐含量高的荒漠地带植被、水土保持的先锋树种,亦是优良的饲料植物(其营养含量优于苜蓿),四翅滨藜优异的表现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在澳大利亚、南非、北非、以色列和北美地区,四翅滨藜已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最重要的饲料灌木。

滨藜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典型植物,包括约180多个草本和灌木植物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洲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以美国西北部干旱地区种类最多。四翅滨藜是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等单位经过25年的努力,选育出的一个改良品种,具有抗干旱、耐盐碱的优良种性,被广泛用于牧场改良、水土保持和盐碱地改造等。我国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西部己退化的牧场进行了种源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进行区域栽培试验获得成功。现在已推广到宁夏、新疆、甘肃、青海、内蒙、西藏、黑龙江、山西、陕西等省、区大面积繁殖推广。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中国原产的有18种滨藜。都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其中如鞑靼滨藜、戟叶滨藜、西伯利亚滨藜等5~6种已作牧草利用。主要生长在我国西部、北部各省、区,分布区域和适应区域都比较广,新疆地区种类最多,少数种类分布在东南沿海各省。但是,都不具有四翅滨藜那样明显的优良特性。

1 四翅滨藜的形态特征

四翅滨藜为准常绿灌木,高1~2m,无明显主茎,分枝较多,当年生嫩枝绿色或绿红色,半木质化枝白色,有白色膜质层剥落,老枝条白色或灰白色,表面有裂纹,木质白色,叶互生,条形或披针形,叶尖渐尖或钝,全缘,无柄,一主脉,叶正面绿色,稍有白色粉粒,叶背面灰绿色或绿红色,粉粒较多。叶常绿或准常绿,冬季暗绿色,春季四月中旬返青,九月中下旬枝条中下部部分落叶。花单性或两性,雌雄同株或异株。雄花数个成蔟,在枝端集成穗状花序,雄花花被五裂,五雄蕊。雌花数个着生叶腋,无花被,苞片二裂,柱头二裂,一心室,一子房。两性花着生叶腋,无花被苞片二裂,二雄蕊,株头二裂,一心室,一心房,五月下旬两年生植株开始现蕾,六月上旬大量现蕾,六月中旬为始花期,六月下旬为盛花期。雄花先开,雌花迟3~4天开放。果为胞果,椭园形或例卵形,四翅,果翅为膜质,种子卵形,胚马蹄形。七月中旬开始挂果,九月下旬种子成熟,冬季不脱落,种子宿存,千粒重为6g左右。

2 四翅滨藜的生物学特性

四翅滨藜为旱生或中生植物,喜光好气,不耐遮荫,不耐潮湿,根系发达,一年生露地苗根深可达3~4m,二年生根深4~6m,是植株高度的5倍左右,四翅滨藜属于自由授粉植物,其

子代分化十分明显,形成各种不同的形态类型。干型有直立型,匍匐型,叶有常绿,准常绿,大叶型和小叶型,枝条有干梢,不干梢型,在降水量400mm以下,年平均气温5℃左右,极端最低温度-40℃,土壤含盐量1.3%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均生长良好。

3 四翅滨藜的主要优良特性

3.1 四翅滨藜耐干旱、抗寒冷,适生范围广,是种优良的水土保持和荒山造林树种

四翅滨藜在年均降水量350mm,年均气温5℃左右,极端最低温-40℃的干旱、半干旱荒漠,盐碱地带均能生长良好。在原产地美国,四翅滨藜被广泛用于路坡固定和水土保持,但主要用于牧场改良,我国于1976~1982年在西部已退化的牧场进行了种源适应性及造林试验,结果表明,四翅滨藜能够在生态环境恶劣的干旱荒漠、黄土高原和沙地上生长,是很好的水土保持、牧场改良和改造沙漠的树种。可为提高和恢复退化牧场质量起重要作用,对供应牲畜和野生动物的饲料十分有利,尤其是在冬雪后,灌丛不易被雪掩埋,从而提高抗灾能力。四翅滨藜为深根性树种,一般实生苗根深为植株高度的4~5倍左右。并且它早期生长速度快,能够提早郁闭成林,很快发挥效益。

3.2 四翅滨藜耐盐碱,是优良的盐碱地改良植物

被有些国家称之为“生物脱盐器”。据报道,它在含盐量1.3%的土壤中生长良好,种植0.4hm2滨藜,一年能从土壤中吸收一吨以上的盐分,弃耕盐碱地种植滨藜以后,其盐碱度可以降到能够种植谷物的程度。

3.3 四翅滨藜营养丰富,是优良的饲料灌木

四翅滨藜叶含粗蛋白21.46%,枝含粗蛋白8.32%,无氮浸出物叶的含量达38.97%,枝的含量为24.65%,生物量达15t/hm2,一年可平茬2~3次,具有可观的饲料产量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并且适口性好,牲畜喜食,盐碱地的滨藜有咸味,动物吃的津津有味。四翅滨藜还具有积累硒的能力,更加提高了饲料质量,并且四翅滨藜恢复能力强,耐啃食,明显优于其他类饲料植物。是荒漠、半荒漠、干旱地区极有价值的优良饲料灌木。

总之,四翅滨藜的耐干旱、抗寒冷、耐盐碱、营养丰富、适生范围广等几个特性在保持水土、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目前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生态环境不仅是人类生存和生产的基础,而且关系到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建设已经成为社会的头等大事了。全国性的支持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还水的六大工程已全面启动。发展和推广四翅滨藜在今天有着特殊的意义。

4 四翅滨藜的繁殖方法

四翅滨藜的繁殖通常采用播种和扦插两种方法。目前,种子大量依赖进口,价格较高

(400~800元/kg),且发芽率仅有38%左右,采用播种方法繁殖成本太高。目前主要以嫩枝扦插营养繁殖为主,这种繁殖方法具有成本低、扦插时间长,技术易掌握的特点,是实现大量快速繁殖的有效途径。

4.1 插穗选择、采集与制作

选择四翅滨藜幼年母树当年生长的半木质化嫩枝为穗材。一般要求嫩枝长度在25cm以上。在西北、华北地区,6月上旬至9月中旬均可采穗。一般要求气温在10~32℃之间。穗材采集后,应及时置于荫凉潮湿处或用湿润的材料包好,以避免失水,并及时将嫩枝截成插穗,做到

随采条,随剪截,随处理,随扦插。截取嫩枝的下部为插穗,长度一般以8~10cm为宜。插穗保留4~5个芽,保留上部2/3叶片,以便进行光合作用,促进插穗下部1/3部分生根。上切口剪成平面,下切口剪成光滑斜面,避免因皮部太薄引起操作损伤,导致病菌侵染。

4.2 基质选择与插床制作

以河沙为主要基质,加入其他物质制作通气透水性能良好的插床。扦插前以3%的高锰酸钾进行基质消毒,以100ppm的克虫毒(Cypermethrin.Maluchion)进行防虫处理。

4.3 插穗处理

四翅滨藜是易生根树种。在嫩枝扦插中,先以清水浸泡插穗20min,再用300mg/kg的ABT生根粉1号溶液速醮5s,其生根率最高。速醮时注意插穗上部保留叶片不要沾上处理液。

4.4 环境选择

四翅滨藜嫩枝扦插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比较严格。主要表现在温度和湿度控制方面,要求温度保持在25~30℃之间,扦插初期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5%以上,15天内即可生根,插穗生根以后,空气湿度保持在75%以上。在生产实践中,可以在全光喷雾、塑料拱棚和自控温室中进行扦插。

4.5 嫩枝扦插技术要求

嫩枝扦插时间以每年的6月至8月为宜。嫩枝扦插是以当年生的枝条为扦插材料,枝条要求别太嫩,半木质化程度最佳。扦插前先将扦插床设好。插床基质为河砂,铺沙前先用辛硫磷1∶1500倍液和硫酸亚铁3∶1000倍液进行土壤消毒。然后用高锰酸钾1500倍液和25%多菌灵1500倍液可湿性粉剂对河砂进行处理。铺沙厚度6~8cm,插床设好后搭拱棚。拱棚0.95~1m宽,0.7~0.8m高,然后再架设遮荫网。

嫩枝(扦条)长度为6~8cm,剪成平口,顶端留2~4片真叶,其余摘叶留柄,扦条基部用丁酸和2-奈乙酸进行处理后,插于插床上,扦插深度2~3cm为宜,观察拱棚内有雾状水珠是扦插的最佳温湿度。温度不超过35℃,扦插密度(5~6)cm×l0cm,均匀扦插。扦插时间一般在上午5时至10时30分,下午为16时至20时,插后每天用喷雾器喷水两次,喷水时间应掌握在有太阳时上午11时左右,下午2时左右。插后20天以后,逐渐放风逐渐拆棚,以便扦插苗生长。

4.6 管理措施

四翅滨藜嫩枝扦插要求严格的管理措施,在插穗大量生根之前,必须充分保持叶面和插穗含水量,保证叶片不萎蔫,基质相对持水量保持在80%左右。在生根前后有效控制叶面蒸腾,防止病虫害发生。生根后期,通过叶面施肥促进苗木生长,经过炼苗阶段,移苗出圃。

4.6.1 浇水。扦插后第3~5天喷施叶面蒸腾抑制剂一次。在全光间歇喷雾条件下,根据天气状况控制水分供给,调节水分控制仪控制供水时间和间歇时间。在塑料拱棚中,利用手持雾化喷头浇水和降温。在自控温室水分供给和温度控制较易掌握。

4.6.2 施肥。插穗普遍生根后,每7天以0.2%磷酸二氢钾和0.1%尿素混合液进行叶面施肥,促进新根生长和新梢生长。

4.6.3 病虫害防治。为防止插穗下部病菌侵染和虫害,从扦插之日起,每7天喷施一次0.12%的多菌灵溶液,每7天喷施一次200~300mg/kg的克虫毒溶液。

4.6.4 遮荫与通风。插穗生根之前,光照强度高时应采取遮荫措施进行降温遮光保护。每天进行有效通风2~4次。

4.6.5 苗木锻炼与出圃。插穗全部生根后,应延长喷雾间隔时间,逐步缩短遮荫时间。在生根后20天,等根系发育完整,根须呈深褐色时,即可移植出圃。根据插条的木质化程度扦插方法分为嫩枝扦插和硬枝扦插两种,扦插方法是四翅滨藜的主要繁殖方法。

苗木出圃时间,大棚容器播种苗在出苗后40~60天即可出圃,1年能出圃2~3次。嫩枝扦插容器育苗,在根系长到容器底部时即可出圃造林。

5 四翅滨藜苗期的病虫害防治

四翅滨藜由于它抗性强,适应性强,病虫害较少,直播小苗应防止立枯病,用一般杀菌剂防治即可。扦插小苗应注意防治炭疽病,可降低湿度和用多菌灵进行喷施防止,少量蚜虫可用常规杀虫剂防治即可。

6 四翅滨藜主要的造林技术

首先要选择适宜栽植的立地条件。根据引种四翅滨藜可在青海东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共和盆地海拔2800m 以下,年降雨量250 mm以上,年均温5℃左右的干旱、半干旱荒山荒坡、荒漠半荒漠地带栽 植。适宜的土壤类型为淡栗钙土、栗钙土、灰钙土、沙质盐碱土、风沙土等。

其次,要选好苗木。四翅滨藜为深根性树种,一般实生苗根深为植株高度的4~5倍左右。因此,为保持根系完整并便于起苗,造林用苗不宜太大,一般以高5~15cm为宜。容器育苗在起苗前必须灌足底水,以保证容器内基质团结,湿润不松散,进行带土造林。最好做到随起苗、随运输、随造林。

第三是造林的时间。裸根苗在春、秋季造林,容器苗在雨季、秋季造林,栽植密度一般为1.5m×1.5m、1.5m×2.0m;栽植时做到苗正、不窝根、踩实并及时浇水。

第四,是造林地的管护。由于四翅滨藜对牲畜的适口性较好,因此,在造林后的头2年必须对造林地严加管护,采取封禁措施,防止牲畜啃食、践踏,保证幼苗成活及前期生长。

四翅滨藜不仅是优良的饲料,又可以(下转第138页)改善和治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一举两得。目前引种的主栽品种为:维塔纳(Wytana)四翅滨藜。它是一个矮化品种,经过我们对四翅滨藜的引种驯化全过程深入试验,调查,对其生物学特性和物候期的观察记载,并对其与其他树种各种生物指标,营养生长等方面的测定和分析。我们认为四翅滨藜不仅是一种抗旱耐盐碱的准常绿饲料灌木,有“奇迹树”、“生物脱盐器”的美称,而且结合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格局和西部、东部气候土壤环境恶劣,土地日益荒漠化的严峻事实,建议应加强对四翅滨藜的产业化研究,加大力度进行区域化推广应用四翅滨藜。我国林业科技战线,近二十几年对四翅滨藜的整个引种驯化过程,积累了大量资料和丰富的推广应用经验,为进一步深化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我们林业战线科技人员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