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0年中考化学热点题型揭秘:源于教材的科学探究题

来源:伴沃教育
源于教材的科学探究题

例1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经典赏析。

教材中介绍了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实验装置如图)。

(1)写出汞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2)本实验中选择使用汞的优点有: ①汞在加热的条件下,只和氧气反应。

②汞为液态,在汞槽中起到液封的作用,并能直接用来测量反应器内空间体积的变化.

③生成的氧化汞分解又能得到汞和氧气,把得到的氧气加到剩下的4/5体积的气体中,结果所得气体跟空气的性质完全一样。

根据资料卡片,请再补充本实验使用汞的两个优点,并说明依据。 ④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

(3)通过实验,拉瓦锡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1/5的结论.请根据现在的认识,对此结论予以补充。______________。

解析 (1)汞与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汞。(2)根据资料卡片信息可知,用金属汞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优点是:汞的沸点较低,汞蒸气与氧气反应比较充分,能将密闭装置内空气中的氧气几乎耗尽;氧化汞的密度小于汞,且不溶于汞,因此易与汞分离。(3)空气中不但含有氮气与氧气,还含有稀有气体等其他气体与杂质。

2HgO (2)汞的沸点较低,汞蒸气与氧气反应比较充分,能将密闭答案 (1)2Hg+O2

装置内空气中的氧气几乎耗尽 氧化汞的密度小于汞,且不溶于汞,因此易与汞分离(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大约是:氧气21%、氮气78%、稀有气体等其他成分1%

例2 如图所示的两个实验能验证水的组成。

(1)图1所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2)图2所示实验,接通直流电源一段时间后,玻璃管b内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该管内产生约10mL气体时,玻璃管a内产生约________mL气体。

(3)上述实验说明水是由________组成的。

(4)电解水的实验中,在电解器玻璃管里加满含有酚酞的硫酸钠溶液(硫酸钠只增强导电性,不发生反应)。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管b电极附近的溶液迅速变红,则该处溶液呈________(填“酸”“碱”或“中”)性.电解后,待溶液混合均匀后测得溶液的pH=7,说明电解时管a电极附近的溶液呈________(填“酸”“碱”或“中”)性。

(5)若取36g质量分数为1%的硫酸钠溶液进行电解,消耗了6g水,则电解后硫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6)电解水的实验中,若水中加入少量硫酸以增强导电性,硫酸不发生反应,则电解后溶液的pH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解析 (1)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雾。(2)接通直流电源一段时间后,玻璃管b内产生的气体较多,是氢气,玻璃管a内产生的气体较少,是氧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该管内产生约10mL气体时,玻璃管a内产生约5mL气体。(3)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4)电解水的实验中,在电解器玻璃管里加满含有酚酞的硫酸钠溶液(硫酸钠只增强导电性,不发生反应)。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管b电极附近的溶液迅速变红,则该处溶液呈碱性,电解后,待溶液混合均匀后测得溶液的pH=7,说明电解时管a电极附近的溶液呈中性。(5)甲同学消耗了6g水,溶液还剩36g-6g=30g,1%=0.36g,而溶质没有变还是36g×则电解后硫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12%。(6)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水的质量变小,硫酸质量不变,酸性增强,

溶液的pH减小。

答案 (1)产生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雾 (2)氢气 5 (3)氢元素和氧元素 (4)碱 中 (5)12% (6)减小

例3 某兴趣小组设计如下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1)如图甲,小柯将烧杯放在天平左盘,使天平重新平衡。然后取下烧杯把铁钉放入试管中,一段时间后,再把烧杯放回天平左盘,最后天平是否平衡?____________。反应后试管内溶液的质量____________(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2)如图乙,小妍将烧杯放在天平左盘,使天平重新平衡。然后倾斜烧杯使盐酸与石灰石粉末混合,一段时间后再把烧杯放回天平左盘,发现天平不再平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小柯对该实验装置进行改进,把烧杯换成锥形瓶(如图丙,装置气密性良好)。你认为能否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并阐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在甲实验中,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反应没有气体参加且无气体生成,因此天平最终保持平衡;根据化学方程式Fe+CuSO4=FeSO4+Cu可知,每56份质量的Fe与160份质量的CuSO4完全反应后生成64份质量的Cu 和152份质量的FeSO4,故反应后试管内溶液的质量会减轻。(2)在乙实验中,石灰石粉末与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从烧杯中逸出,因此天平最终会不平衡;若将该实验改进为丙装置,虽然装置密封,但

由于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会使气球的体积变大,受到空气的浮力,天平最终仍不能保持平衡。

答案 (1)平衡 减少 (2)产生的二氧化碳从烧杯中逸出 不能 气球体积变大,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增大,天平不再平衡

例4根据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装置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_________;

(2)要获得一瓶干燥的氧气,图甲装置中导管的连接顺序为a→_________;

(3)下列关于硫燃烧实验(如图乙)的相关描述合理的有_________ (填序号)。 ①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②硫燃烧是剧烈氧化的现象

③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不同

④集气瓶底部留有水可以减少燃烧产物对空气的污染

解析 (1)图甲装置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制取氧气,其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 催化,加快反应的进行,利于氧气的收集;(2)要获得一瓶干燥的氧气,实验目的是收集干燥的氧气,而氧气是过氧化氢溶液制得的,所以要先干燥后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干燥时洗气瓶应该长进短出也就是气体必须从浓硫酸中通过,所以收集图甲装置中导管的连接顺序为a→d→e→b→c;(3)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在氧气燃烧时蓝紫色火焰,①正确;由于燃烧都是剧烈的氧化现象,所以硫燃烧是剧烈氧化的现象,②正确;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不同,但是产物相同,都是生成二氧化硫,③错误;由于生成的二氧化硫有毒能污染大气,同时二氧化硫能溶解于水,所以集气瓶底部留有水可以减少燃烧产物对空气的污染,④正确。

答案 (1)催化 (2)d→e→b(→c) (3)①②④ 例5 为了研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某兴趣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白磷、红磷均不超过绿豆大小,锥形瓶中的白磷A与红磷C尽量拉开距离),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1)写出锥形瓶中发生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

(2)结合本实验目的,写出烧杯中70℃热水的作用:___________。

解析 锥形瓶中的白磷与红磷都与氧气接触,一个是白磷达到了着火点燃烧了,一个是红磷没达到着火点没有燃烧,所以验证条件是温度否达到着火点;锥形瓶中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温度都达到了着火点,但一个与氧气接触,一个在水下与氧气不接触,所以验证的条件是否与氧气接触,因此水的作用是使白磷B隔绝氧气,使白磷A的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燃烧的现象是产生白烟,放出热量使温度计的示数上升。

答案 (1)白磷A燃烧,产生白烟,温度计的示数上升 (2)使白磷B隔绝氧气,使白磷A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例6 如图为教材中实验室模拟炼铁的实验改进装置(部分夹持仪器略去)。 实验步骤如下:

Ⅰ.连接好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Ⅱ.装好药品,先通一会儿CO,再点燃酒精喷灯;

Ⅲ.实验结束,先撤去酒精喷灯,继续通CO直至玻璃管冷却。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可看到A处玻璃管里的粉末由红色逐渐变黑,说明Fe2O3转化为______(填化

学式),B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2)步骤Ⅲ中先撤去酒精喷灯,继续通CO直至玻璃管冷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3)盛满石灰水的B装置在此实验中的作用有下列说法: ①收集多余的CO ②检验并吸收反应生成的CO2 上述说法中正确的____________。 A.只有① B.只有② C.是①和②

解析 (1)A处玻璃管中的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被一氧化碳还原为铁,同时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铁粉是黑色的,二氧化碳与B装置中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2)实验结束后继续通入一氧化碳到玻璃管冷却,目的是防止生成的铁被空气中的氧气

(3)尾气从装置A排出后,氧化。二氧化碳被装置B中澄清石灰水吸收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一氧化碳进入装置B被收集,溶液被排出到烧杯C中,所以盛满石灰水的B装置在此实验中的作用既能收集多余的CO,又能检验并吸收反应生成的CO2。

答案 (1)Fe CO2+Ca(OH)2=CaCO3↓+H2O (2)防止生成的铁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3)C

例7 某同学配制50g 6%氯化钠溶液,整个操作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________(填序号,下同),其中操作错误的是________。 (2)图②中盛放氯化钠固体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需称取氯化钠________g。

(3)量水时选用的量筒的量程最合适的是________(填序号),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________保持水平。

A.10mL B.25mL C.50mL D.100mL

(4)经检测,该同学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填序号)。 A.氯化钠固体不纯 B.用生锈砝码称量

C.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D.溶解时烧杯内壁有水珠

解析 (1)配制配制50g 6%氯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②①⑤③④;托盘

(2)图②中盛放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

氯化钠固体的仪器名称是广口瓶;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50g 6%氯化

6%=3g。(3)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所需溶剂的质钠溶液,需氯化钠的质量=50g×

量为50g-3g=47g(合47mL),应选用规格为50mL的量筒量取水的体积;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4)氯化钠固体不纯,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A正确;用生锈砝码称量,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大,则使

B错误;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溶液具有均一性,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C错误;溶解时烧杯内壁有水珠,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D正确。

答案 (1)②①⑤③④ ① (2)广口瓶 3 (3)C 凹液面的最低处 (4)AD

例8 小明在做“盐酸中和氢氧化钠”的实验时,实验前忘记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导致无法判断中和反应进行的程度,于是小明对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进行了探究。

【探究目的】确定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

【猜想与假设】反应后溶液呈碱性,也可能呈_____,也可能呈_____。 【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溶液呈碱性,使其呈碱无色酚酞溶液______ 性的微粒是_____ 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继续验证】 实验操作 溶液呈______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粉末部分或全部消失,溶溶液呈_____,反应的液变为黄色 化学方程式是_____ ____________ 溶液呈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和反应进行程度的判断。酸碱中和反应后的溶液可能呈碱性,也可能呈酸性,也可能呈中性。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若变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碱溶液中的OH-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若不变色,说明溶液呈酸性或中性。继续添加氧化铁粉末(氧化铁能与盐酸反应生成黄色的氯化铁溶液),若粉末部分或全部消失,溶液变为黄色,说明溶液呈酸性;若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呈中性。

答案 【猜想与假设】中性(或酸性) 酸性(或中性)

【实验验证】变红 OH 中性(或酸性)

【继续验证】酸性 Fe2O3+6HCl=2FeCl3+3H2O 无明显现象 中性

例9海水中有着丰富的化学资源,人们可以从海水中提取处很多的物质,如:氯化钠、镁等。如图就是利用海水提取氯化钠的大致过程:

(1)图中①是_______(填“蒸发池”或“冷却池”);

(2)析出晶体后的母液是氯化钠的_______(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3)实验室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主要实验步骤有: Ⅰ溶解 Ⅱ_______(填操作名称) Ⅲ蒸发

上述三个步骤中,用到的同一种玻璃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该玻璃仪器在步骤Ⅱ中的作用是_______;

(4)提取粗盐后的母液中含有较多氯化镁,从母液中提取金属镁的过程大致如下:

该过程中反应Ⅰ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写出反应Ⅱ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解析 (1)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进行分离,故图中①是蒸发池;(2)析出晶体后的母液,不能再溶解氯化钠,为氯化钠的饱和溶液。(3)粗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粗盐提纯的主要实验步骤是:溶解(把不溶物与食盐初步分离)、过滤(把不溶物彻底除去)、蒸发(食盐从溶液中分离出来而得到食盐的过程),在上述三个步骤中,都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玻璃棒,玻璃棒在过滤中的作用是引流;(4)反应Ⅰ是氯化镁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氢氧化镁沉淀,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反应Ⅱ是将氢氧化镁转化成了氯化镁,应该加入盐酸,氢氧化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

答案 (1)蒸发池 (2)饱和溶液 (3)过滤 玻璃棒 引流 (4)复分解反应 Mg(OH)2+2HCl=MgCl2+2H2O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