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孔明,既是中國古代智慧的化身,又是為人臣者的光輝典範。想當年,諸葛亮躬耕南陽,寄情山水,一派隱者風範。二十七歲,遇到四十七歲的劉備,三顧茅廬的美談,既是劉備慧眼識英才,更是諸葛亮將術與勢的理論,找到實踐基地的重要節點。
諸葛亮的童年,命運多舛。幼小年紀便失去了親生父母,由叔父撫養長大。叔父又早早離開人世。諸葛亮這個官宦子弟,真的成了布衣,只能在南陽,當上了“快活”的農民。這段時間,他博覽群書,終成就滿腹經綸。二十一歲,與傳說中膚黑、發黃的黃家小姐結婚。有人說,諸葛亮娶黃承彥的女兒,是因為她才學出眾。是的,黃小姐是黃承彥的掌上明珠,傳說中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實際上的知識產權,可能就是黃小姐擁有。或許還有黃小姐主動看上諸葛亮的可能。當時的諸葛亮,風神俊秀。大約一米八二的個頭,放在現在都是帥哥,何況還有挺拔的身姿,精緻的五官和超乎一般人的智慧。
當時,諸葛亮為什麼娶黃小姐呢?與黃小姐貌醜同時流傳的,是她的聰明和黃承彥在當地的聲望。諸葛亮的孤弱,滿腹才華沒有機會展現,和藏在土裏的明珠又有什麼區別?“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夠將地球撬起來。”這句話,不是諸葛亮說的。諸葛亮是身體力行者。亂世飄零的諸葛亮自從成了黃門快婿以後,一個可以展現的舞臺大幕便漸漸拉開。黃小姐的與眾不同,在得以嫁得如意郎君後,有了如魚得水的表現。她就像一個成功的策劃人一樣,不露聲色之間,為諸葛亮做了一個又一個的廣告。這是諸葛亮婚前預料之中的。
終於,消息傳給了求才若渴的劉備。三顧茅廬,是劉備鐵心的企求,是諸葛亮的欲擒故縱!想想吧,兩個人相差了二十歲,劉備一來就迫不及待跟著走,劉備會有後來的看重嗎?一番談話,後世津津樂道的“隆中對”,是諸葛亮爛熟於心的策略,也是實現其管仲樂毅的第一步。由此確立了三國鼎立的大框架。對劉備來說,這一次談話是心潮澎拜。而對諸葛亮來說,給劉備服務,是唯一的選擇。當時的曹操身邊,早就集結了眾多的英才。江東吳氏,亦已經有了三代的經營。只有劉備還沒有找到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卻又有據說正統的身份。亂世中人,最希望有人振臂一呼。正統中山靖王之後的身份,就是最好的籌碼。
當世時,與諸葛有同樣威望的還有一個“鳳雛”龐統。鳳雛伏龍,得一人者得天下。劉備的帳下,不但有諸葛,也收進了龐統。還有劉關張及馬超趙雲等等豪傑。相比諸葛亮的小心和不急不慢,龐統用很短的時間得到了劉備的歡心。他針對劉備急需建立根據地的訴求,發起了一場又一場戰爭。諸葛亮明明知道時機不夠成熟,卻不願出手阻攔。這一場龍鳳之爭,他不能失敗。他默默籌措糧草,募集兵士。關鍵時刻一封信,葬送了龐統。同樣的技法,在周瑜身上也實現了一次。
周瑜生活事業雙雙得意。三四十歲就是東吳的大都督。這是一個只能勝利不能失敗的驕傲將軍。遇到諸葛亮是他的幸與不幸。妙計被識破,讓他的主公賠了夫人又折兵。火燒赤壁以後,不只有英雄的寂寞,還有“既生瑜何生亮”的不甘心。終於,這個大都督年紀輕輕就撒手人寰,空留下美麗的小喬,在孤寂中鬱鬱終生。
有人說,白帝城托孤,是諸葛亮人生的巔峰。劉備的托孤之言是:若可,輔之;不可,取而代之!在病床前,劉備讓兒子跪拜“相父”。其實,劉備比諸葛亮更加狡猾。一姓一氏的家天下,打拼了大半輩子得來的江山,怎麼會甘心被異姓得去。憑著他們二十年的瞭解,以退為進才是最好的托孤!一生謹慎的諸葛亮能不懂劉備的潛臺詞?從此以後,用心輔佐劉禪,諸葛亮必無選擇!
因為劉禪的聰明智慧和能力,都不及劉備之一二。為了不負“相父”的美名。實現了管仲樂毅理想的諸葛亮,用一篇一直到今天還讓讀到的人涕淚四流的《出師表》,證明了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言。這是他最大的機心!他已經遠遠超越了管仲、樂毅,成就了周公、召公的美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