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渴望的背后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案例

来源:伴沃教育
高教研究 Highchurchresearch

渴望的背后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案例

文/陈凤

摘要:高校学生因为家庭、社会、个人的关系造成了人际交往的障碍,与同学关系恶劣,社会功能降低。个人、学校、家庭三者配合,重建大学生健康心理。

关键词:案例;心理;人际交往1 案例介绍

张华(化名),男,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身形瘦高,寡言少语,与同学关系较差,尤其是与宿舍的室友,关系恶劣,该生室友曾多次要求换宿舍,不能与该生住一起。该生在学校的生活大多数的时间都是独来独往,上课经常是最后一个进教室或者不来,学习的成绩较差。在该生大二下学期的时候在自己的班级群里疯狂的发自己和所谓女朋友的亲密的照片,言语中有一种炫耀。2 案例分析

经过辅导员的多次的谈话,了解到该生在家庭里也是很少说话,比在学校说的还少,与父母、妹妹的关系很生疏。虽然室友很讨厌他,不愿意和他说话,但该生自己并没有这样的感觉。他自我感觉同学关系还不错。他在生活中做的很多事只有一个出发点就是要引起别人的关注,包括发照片。如果常期没人关注他,他会觉得生活没什么意义,总是会胡思乱想,睡不着觉,然后在宿舍做一些奇怪的事,如半夜唱歌、傻笑。

综上所述该生是典型的人际交往的障碍,其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原生家庭对他的关注较少,父母对妹妹的关爱超过哥哥,加上妹妹的乖巧懂事,成绩较好,而哥哥相对差一点。父母即使知道该生的问题,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2、性格缺陷。该同学的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于表达自己,还有些自我封闭,对人际关系有着消极作用。他既不会、也不愿主动与同学接触,导致同学之间缺乏相应的了解和理解,造成感情冷漠,关系差。一旦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又不能正确处理,这样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必然会不顺心如意。3、人际交往能力缺陷。人与人的沟通、交往是需要一定能力的,该生因为本人性格和家庭生活原因,不善于与人交流,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平时她不爱说话,经常独来独往,不善于为人处事,缺乏这方面的锻炼,造成了与宿舍同学和班级同学不融洽的局面。4、价值观认知的偏差。认为只要是能引起别人关注的时就是可以做的,不管对与错。3 处理步骤

(1)采用谈话的方式进行辅导。辅导员多次与该生谈话,一方面帮助其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优点,另一方面帮助其分析自己人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告知其改如何的解决。

(2)朋辈的帮扶。不仅是辅导员要与他多接触,班级里的班委也积极与他接触,了解该生的平时的想法和做法,辅导员告知班委要多找原因,多关注。一年多的努力该生最后和本班的一个班委宿舍的同学关系处的很好,并且该宿舍的同学认为该生其实是很可爱的,虽然有时也很奇怪。三、家庭的关爱。辅导员多次与该生的父母联系,告知该生父母该生的在校的表现,并希望该生父母能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多与孩子联系。该生现在

是一名解放军战士,是父母的骄傲。4 案例启示

4.1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

进入大学后,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是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学习和生活中,辅导员要重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加强学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帮助她们切实摆正自己的位置,既要接纳自己的优点,也要接纳自己的缺点,积极与同学沟通,积极参加各类文体活动,主动与同学交流,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4.2 构建优良的家庭教养方式

人的社会环境中家庭是个体最早接受教化的地方,来自不同家庭环境中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也不同,接受家长的教育方式也不同。大学生产生的现状与问题也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家庭环境各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只要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互相配合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和引导,形成以德树人的教育观,才能培养出优秀健康的大学生。4.3 提高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辅导员可以告知学生认识上的错误,但是最后的成效还是要看学生自己的能力,学生配合问题很容易解决,但是学生不配合说再多都是没用的。辅导员可以鼓励学生多多参阅人际交往、恋爱等方面的书籍以及推荐适合交往的同学,对于学生的一点点的进步都要关注到并给予肯定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重拾自信。4.4 鼓励朋辈辅导

班级建设的核心就是凝聚力,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团体,班级里任何一个问题学生困难解决不好都会影响班级建设。辅导员引导班级同学意识到班级学生有困难大家都要积极配合,主动帮忙,不放弃、不抛弃。例如对于性格迥异的学生要理解和包容,而不是选择丢弃和远离。人都是人一次次解决难题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的,所以你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参考文献:

[1] 欧晓霞,曲振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 樊希望.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相关性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6).

(作者单位: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安徽高校人文社科项目《十九大精神进课堂——“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第二课堂创新研究》(编号:sk2019A0776)。

54

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