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重点复习资料整理
一、 导论
1、稀缺法则:相对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而言,任何资源和商品都是稀缺的。
(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没有稀缺性就没有经济学)
2、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失去的最佳选择可得的收益
3、生产的四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
(1)土地:狭义的土地指土地本身。而广义的土地是指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森林、矿山和河流在内的一切自然资源,因此,土地又可被称为自然资源。
(2)劳动:人类拥有的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总和
(3)资本:经人类生产出来的且用于生产其它产品所需的一切厂房、机器设备和工具的总称
(4)企业家才能:组合土地、劳动和资本的能力。企业家必须要组织生产、经营管理、努力创新、承担风险和创造利润。
土地拥有者赚取地税,劳动者赚取工资,资本所有者赚取利息,企业家赚取利润;
4、资源配置:将生产要素按一定比例进行组合、用于生产的活动。
经济学即优化资源配置的科学,生产效率表现为:
(1) 给定投入,产出最大; (2) 给定产出,投入最小。
消费效率表现为:
(1) 给定货币开支,得到最大满足; (2) 给定满足,货币开支最少
5、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1)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决策者,如居民、厂商经济行为的一门学问. 研究消费、生产决策,以及政府政策如何影响生产和消费行为。
(2)宏观经济学是把一个经济视作总体进而研究宏观经济总量的一门学问。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一套理论来解释上述宏观经济变量是如何形成和决定的,并据此通过经济政策,实现经济稳定。
(3)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区别:
前者研究总产出水平和一般物价水平的决定,属于总量分析。后者研究单个商品的均衡价格及其产量的决定,属于个量分析 。好比树木和森林的关系.
6、经济学的四大基本问题:生产什么(种类问题) 如何生产(方法问题) 生产多少(数量问题) 为谁生产(分配问题) 结果好坏,能否改善(价值判断问题)
(1)生产什么是由比较优势决定的(比较优势是指比其它主体更低的机会成本从事某种活动。因此,比较优势的实际是比较成本优势)为达到最大的生产效率,人们通过比较优势进行分工。
(2)如何生产包括由谁、什么资源、什么技术、什么组织形式来生产等问题。 市场会激励厂商选择更低成本的方式生产。
(3)生产多少是一个产量决定问题。为了利润最大化,生产要不多不少 。
(4)为谁生产是指谁来享有生产出来的商品的问题。换言之,这些商品如何在社会成员中进行分配呢?
7、四种经济体制:传统经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混合经济
传统经济亦称“惯例型经济\" 是指生产方式、交换、分配和消费都遵循传统或惯例的一种经济。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等问题由世代 相传的某种传统或惯例所决定的。传统经济中的经济活动让位于宗教及文化价值观念,效率不受人们关注.
计划经济是以计划调节作为资源配置主要工具的一种经济。计划经济中都由中央计划或地方计划当局所决定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中,效率是一个严重被忽略的概念.
市场是某一商品的买卖双方相互决定其价格并交换其产品和服务数量的一种机制或制度。
混合经济是由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一种经济。我们常常说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混合经济.因此,市场经济和混合经济在不太严格的情况下是两个可以相
互替代的概念,只是后者在某些特定场合下使用,以强调其中含有政府干预。
8、市场经济
(1)经济人假说: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经济行为主体—-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是理性的。他们被称之为“经济人”,他总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自我利益极大化.
(2)价格机制:第一,价格提供了信息。价格的相对高低反映了资源的稀缺程度,它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各自所需的信息。
第二,价格提供了激励.价格所提供的信息,加上利润动机,厂商便可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等问题.
(3)政府只能尽力去修正市场经济中不完善的地方,而不能凌驾于市场经济之上发号施令,市场经济中的某些规律是不可违背的。
9、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
(1)首先,努力去理解和解释经济事件;第二,极力去预测未来的经济事件。
(2)经济理论形成的步骤:观察/建立模型/检验模型/形成理论
(3)经济思考中常见的错误:
偏见:是个人对他人或事件所持有的不正确的认识或态度。先入为主的主观判断会影响到经济分析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不能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其他因素不变”是分析影响某个因素,而假定其它影响因素不变的一种方法。
合成谬误:是某一事件对局部为真便推论为对总体也为真的一种逻辑错误。
后此谬误:把后发事件看成先发事件之果的一种逻辑错误。
二、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
1、 需要与需求
(1)需要(need)是一种主观意愿,同价格及消费者的收入无关,是当价格为零时,你想要多少的问题。
(2)需求(demand)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不同的价格条件下,消费者所愿意购买
某种商品的数量。需求的三个要点:
需求量是与价格密切相关;
需求量是一个意愿购买量;
需求量总是和时间相关
2、 需求曲线是表明商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由于惯例,需求曲线中,纵轴一般表示价格,横轴一般表示需求量。需求量的变化体现在点在需求曲线上的移动,而需求的变化则体现在整条需求曲线的移动
(1)个人需求曲线是用曲线的形式表明某一个消费者的需求量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
(2)简单地假设市场上有1000个相同的消费者,就可以根据个人消费曲线得到市场消费曲线.曲线的斜率为负的含义是: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
(3) 常用的两条需求曲线:(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存在,曲线斜率的绝对值递减)
3、需求函数表明某种商品的需求量是其价格函数,一般表示为:QD = f(p)
(式中,QD 表示某种商品需求量;p 代表该商品价格, f 表示函数关系。)
(1)如果需求函数为线性的,则可写成:
QD = a—bp
a为一常数,是与价格p无关的自发性需求,亦称外生变量; b为一正数,(—b)则表明需求量与价格呈负相关
(2)注意市场需求函数不是个人需求函数的简单加总,而是在某一给定的价格水平上由市场需求量水平加总所得
4、需求定理的三种表述
(1)需求定理的文字表述:需求定理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变化呈反比的关系,即商品的价格高则需求量小,价格低则需求量大。(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2)需求定理的数学公式表述:dQ/dp<0(即需求函数的斜率为负数)
上式读成:当价格上升时,需求量下降;当价格下降时,需求量上升.
(3)图像表述见上文(注意需求定律的例外有奢侈品、劣质品)
5、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会使需求曲线发生平移)
(1)消费者的收入(M): 除自身价格之外,收入也许是影响需求量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当收入增加时,一般来说我们会增加对正常商品的需求量;反之,则减少.
(2)相关商品的价格(PR):相关商品可分为替代品和互补品。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替代品的价格变化呈正比,与其互补品的价格变化呈反比。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分别记为 ps和 pc。
(3)预期变量:它主要包括对自身商品价格的预期(PE)和对收入的预期(ME)等。买涨不买落。
(4)消费者的爱好( T ) :消费者对某一商品的爱好会因情况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这就会影响到需求量的变化。偏好取决于年龄、教育、示范效应、广告。偏好也被称为经济学家的避风港:一切未列举而对需求发生影响的因素都归结为偏好变动。
(5)人口(PO):当市场中的人口容量增加时,大多数商品的需求量会有所增加,市场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反之,向左平移;
6、供给的定义
(1)供给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价格下企业愿意生产并销售某种商品的数量
(2)个别供给是指单个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在所有价格条件下,愿意生产和出售的某种商品数量。
(3)市场供给是指在某一市场中的所有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提供某种商品的数量总和。个别供给之和就是市场供给
7、供给函数
供给函数是用函数形式表明的商品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一种关系,它亦可分为个别和市场供给函数。其形式一般如下:
QS = f(p)
其中,QS 代表市场供给量,p 代表价格,f 为函数关系.
为了方便起见,经济学家经常使用线性的供给函数:QS = —c+dp (c,d 〉0)
由此得到的供给曲线是一条斜率大于零的直线
8、供给定理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呈正比,即商品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价格越低,供给量越小。
9、影响供给的因素
(1)供给要素价格(PF):生产要素的价格,如工资率、利率等构成商品的生产成本。如果生产要素价格上升,生产成本上升,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利润减少,企业减少供给;反之,企业增加供给.
(2)技术水平(T):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即效率的提高,隐含着生产一定产量所需成本的下降,或者在给定成本时产量会有所增加。这样企业就愿意在相同价格情况下增加其供给量.
(3) 相关商品的价格(PR ):与替代品商品的价格反向变化,与互补品的价格正向变化
(4)预期价格(PE):当企业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就会囤积商品,待高价出售,从而可能减少现期供给量;反之,将增加现期供给量。
(5)自然条件(N):许多产品,特别是农产品的供给量与自然条件关系密切。
10、与需求相同,供给量的变化表现在曲线上的移动,供给的变化表现在曲线的平移
11、市场均衡的形成
市场均衡的含义: 当市场需求量恰好等于供给量时,市场便处于均衡状态。
当一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市场会使其降价,反之,商品升价,直到达到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为供需相等时的价格.
均衡数量为供需相等时的数量
12、当供给或者需求曲线在短期内出现平移,原始均衡就要遭受破坏,新的均衡将要形成。比较静态分析就是比较新、旧均衡点的一种分析方法。供需单向变动很简单,在这不详述了
13、 供给、需求同向变动:
(1)供需同时增加肯定使均衡产量增加,但均衡价格的变动方向则不能确定,它取决于两种情况下哪一个价格上升或下降的幅度大些。
(2) 供需同时减少会使均衡产量减少,但均衡价格不定。
14、供给、需求反向变动:
(1)供给增加,需求减少,新的均衡价格肯定下降,但均衡产量变动方向则不确定
(2)供给减少,需求增加,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变动不确定。
15、全面的供求法则
(1)仅当价格上升时,需求量下降;反之则上升;
(2)仅当价格下降时,供给量下降;反之则上升;
(3)当市场出现过度需求时、价格会上升,直至均衡为止;当市场出现过度供给时,价格会下降,直至均衡为止;
(4)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增加时导致均衡价格下降但均衡产量增加;供给减少时导致均衡价格上升,但均衡产量减少;
16、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
(1)最高限价是指政府为了控制物价进一步上涨,平缓百姓怨言而对部分商品制定的最高允许的销售价格。
可能产生的后果:导致过度需求; 出现销售者偏好;政府偏好有可能替代销售者偏好;有可能出现黑市; 从长远看,最高限价还会抑制商品的供给量;
政府有可能卷入本应由市场来完成的那些活动之中去
(2)最低限价是政府对交易某种特定产品、服务或生产要素的最低合法限价。
最低工资是最低限价在劳动力市场的一种应用,它是指政府对交易劳动服务的最低合法限制性工资.
可能产生的后果:失业的产生;劳动力黑市的出现等。
17、政府干预市场的原因:
一些政治家们为了政治利益,为了获得更多民众的支持和选票,对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颇为热衷。 同时,那些低收入群体对政府干预经济有强劲的需求。如果他们获得了低价的产品,则是价格干预的受益者. 不是每一个低收入的人都能收益.
三、弹性理论
1、弹性是度量因变量变化率对自变量变化率的反应程度的一个概念。如果自变量变化率为1% ,因变量的变化率分别为大于、等于和小于1% 时,那么,弹性系数则分别大于1(有弹性的)、等于1(单位弹性)和小于1(缺乏弹性)。
2、 需求弹性:衡量需求量变化对价格变化的反应敏感程度的指标.
需求弹性=商品需求量变化率/商品价格变化率(注意这是负值)
当ε=0时,需求对价格完全无弹性,即需求量与价格变化无关。 此时需求曲线为垂直于数量轴的直线
当ε=1时,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化为单位弹性,即价格变化的百分比与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相等
当ε=∞时,需求量对价格变化呈完全弹性,即价格的微小变化导致需求量的极大变化。此时供给曲线为平行于数量轴的直线
当0〈ε〈1时,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化是缺乏弹性的,即需求量变化的幅度小于价格变化
的幅度;
当1〈ε〈∞时,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化是有弹性的,即需求量变化的幅度大于价格变化的幅度.
3、 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
(1)商品的可替代程度 :如果某产品的替代品很多,需求弹性就打。反之就小。
(2)商品的属性:食物和住房这类产品称为必需品,海外度假这类服务称为奢侈品。必需品缺乏弹性。奢侈品富于弹性。
(3)占预算中的比重 :对某种商品的支出在人们的预算(或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愈大,该商品的需求弹性则愈大;反之则愈小。
(4)时间因素 : 计算某种商品弹性系数所考虑的时间愈长,其弹性系数则愈大。
4、弧弹性:实质上就是需求曲线一段弧上两点之间的平均弹性。
5、总收益等于价格(p)与销售量(Q)之积,边际收益是指增加一个单位的销售量所引起的总收入的增量,它等于对总收入函数的导数.
(1)当需求弹性大于1,即需求富于弹性,此时边际收益大于零,
价格上升,总收益减少; 价格下降,总收益增加;
(2)当需求弹性小于1,即需求是缺乏价格弹性的,此时边际收益小于零,
价格上升,总收益增加; 价格下降,总收益减少;
(3) 当需求弹性等于1,即需求为单位弹性,此时边际收益等于零,降低价格或提高价格对总收益没有影响。
6、 商品的分类
(1) 如果收入上升,某消费者对某产品的购买量有所增加,那么,该产品就是一种正常商品,即εM>0。 绝大多数产品为正常商品。正常商品还可分为奢侈品和必需品。如果某种产品富于收入弹性的(εM >1),那么,该产品是奢侈品。 如果某种产品的需求是缺乏收入弹性(0<εM<1)的产品那么,该产品是必需品.
(2) 如果收入上升,某消费者对某产品的购买量不变,那么,该产品就是一种收入中性品.即εM =0。
(3) 如果收入上升,某消费者对某产品的购买量有所减少,那么,该产品就是一种劣品。即εM <0时。
7、 需求交叉价格弹性是衡量某种产品的需求变化率对另一种相关商品价格比变化率的反应程度,等于一种商品需求量变化百分比除于另一种相关商品价格变化百分比,用以区分替代品和互补品。
8、 供给弹性:量度某一商品供给量(S)变化率对自身价格(p)变化率反映程度的一个概念,它等于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与自身价格变化的百分比之商。
(1)凡经过原点的线性供给曲线上任意一点的供给价格弹性系数均相等,且为单位弹性。
(2)凡与横轴(产量轴)相交的线性供给曲线的弹性系数均小于1,即缺乏供给弹性。这表明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小于价格变化百分比。
(3)凡与纵轴(价格轴)相交的线性供给曲线的弹性系数均大于1,即有供给弹性的.这表明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大于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4)当供给曲线S为一水平线时,价格变化的百分比为零,故εS=∞,即完全有弹性。如发展中国家的劳动供给
(5)当供给曲线为一垂直线时,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为零,故εS=0,即完全无弹性。如短期内土地的供给。
四、偏好理论
1、商品是指那些为了满足人类需要而生产的、可供市场交换的产品和服务。商品拥有三性:物质性、可得性和能购性.物质性即商品是有用的;可得性包括时间性和空间性.
2、消费集是所有可能的消费组合的集合,有三个假设:有下界、无限可分性和凸集。
有下界即指消费组合取的均为正值;无限可分指的是买1.5辆车是可行的。
3、预算线是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为给定的情况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最大组合的轨迹,亦称消费可能线.类似于生产可能性曲线,线内的所有消费组合都能实
现。
预算线的数学表达式p1x1+p2x2 =M 。
预算约束是消费者在选择消费组合时必须受到p1、p2和M 的约束,即满足:p1x1 +p2x2≤M
当收入增加( 减少)时,预算线向右( 左) 平行移动;仅当单一价格变动时,预算线的斜率发生转动变化,即那种商品所代表的轴的截距发生相应变化。
4、效用消费商品获得的心理满足。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条件下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或消费组合所得到心理满足的总量。
(1)边际效用是指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增量。
如果用TU 表示总效用量,增加消费一个单位x1 的边际效用,用MU1表示,那么,
MU1 = ∆TU/ ∆ x1。
总效用开始递增,到一定点之后,开始递减。边际效用一开始递就递减。也有异议认为边际效用在大多数情况下一开始会递增,但终究要递减!商品的价格由边际效用决定而非总效用。
(2)边际效用递减法则是指随着某一种商品的消费量的增加,所得到的边际效用呈递减的态势。 该法则具有普遍适应性。边际效用递减法则产生的原因很有可能是人类喜新厌旧的特性所决定的
5、序数效用理论:消费者可以对不同的消费组合按照自己的偏好将其排出顺序,以表示产品效用的大小或高低,比基数效用理论更加合理.
6、偏好关系的三个公理:
(1)偏好的完备性:对于任意两个消费组合A 和B,要么A ≻ B,或B ≻ A,要么两者均成立,即 A ~ B;
(2)偏好的非对称性:对于任意两个消费组合A和B,如果A ≻ B,那么B ≻ A 就不可能;
(3)对于任意三个消费组合A、B和C,如果A ≻ B,且B ≻ C,那么A ≻ C.
只有满足三大公理,消费者的选择行为才被认为是理性的。
7、 偏好的其他性质:
(1)偏好的强单调性假设是消费者消费某种商品的数量越多越好。即虽然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但始终大于零,故当数量增加时,总效用仍在增加。
(2)偏好的严格凸性是指平均消费组合总是比极端的消费组合更好。
8、无差异曲线:消费者所有的无差异组合形成的一条曲线,同一曲线上的点代表这些消费组合对于消费者来说具有同等的偏好程度.
(1)无差异曲线被描绘成碗型的,斜率为负,凸向原点。原因是替代规律:一种物品
越是稀缺,它的相对替代价值就越大,相对于变得充裕的物品,它的边际效用会上升。
(2) 由同一条效用曲线得到的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
(3) 愈远离原点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水平愈高;反之,愈低。
9、边际替代率(MRS)是指消费者在保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用一种商品替代另一种商品的比率.无差异曲线在某一点的斜率度量了该点的边际替代率。
10、边际替代率递减法则是指随着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其边际替代率在递减。
如果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那么它的边际效用减少;另一种商品消费量减少,它的边际效用增加,从而使得边际替代率愈来愈小。从这个意义上说,边际替代率递减法则是边际效用递减法则所使然。但两者是两个不同的心理定律,后者是指随着某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递增,其得到的效用增量递减。
五、效用极大化理论
1、消费者的行为选择问题可以表述为:在给定商品价格 p1和p2和收入M 的约束条件下,消费者如何根据自己的偏好(效用函数)选择一组最佳的消费组合,从而实现效用极大化。
效用极大化理论亦称消费者选择理论,它是消费者理论的中心问题。
2、消费者均衡条件命题1:当无差异曲线与预算曲线相切时,该消费者实现了效用极大化.
消费者均衡条件命题2: 当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与预算线的斜率相等时,该消费者实现了效用极大化。
消费者均衡条件命题3: 当价格比率等于边际效用比率时,实现了效用极大化。
3、价格消费曲线是仅在某一商品价格发生变化,而收入及其他商品的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所有消费者均衡点的轨迹.
4商品的分类:
一般商品:满足需求法则的商品。
吉芬商品 :满足价格下降,需求量反而减少;收入上升,需求量下降的商品。
正常商品:收入增加,其需求量亦增加的商品.
收入中性商品:收入增加而需求量不变的商品.
低劣商品(简称劣品):收入增加而需求量反而减少。
一般正常商品:同时为一般商品,又为正常商品的商品.
5、各种商品与图像间的关系:
(1)当x1为一般商品、x2为一般正常商品时,价格消费曲线的斜率通常为正,从中推导出的x1的需求曲线的斜率为负.
(2)当x1为吉芬品,x2为一般品时,其价格消费曲线的斜率通常为负,x1的需求曲线的斜率通常为正。
(3)当x1和x2均为正常品时,收入消费曲线的斜率通常为正,x1的恩格尔曲线的斜率通常也为正。
(4)当x1为劣品、x2为正常品时,收入消费曲线的斜率通常为负,x1 的恩格尔曲线的斜率通常也为负.
(5)当x1为收入中性品、x2为正常品时,收入消费曲线为一垂直线,x1 的恩格尔曲线也为一垂直线。
6、总效应(TE):由价格变化所产生的需求量的变化量,它可分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收人效应(IE):某种商品价格变化之后使得实际收入发生变化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量,它是总效应的一个部分。
替代效应(SE):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后使得两种商品的相对价格比发生变化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量,它是总效应的一个部分.
总效应等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之和,即:TE=IE+SE
7、。为了从总效应中分解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作一条虚拟的预算线,使它和新的预算线平行(保证在新的价格比率下进行虚拟购买),并与原无差异曲线相切(保证消费者不降低效用水平)。收入效应用“虚拟的”收入消费曲线来度量,总效应用价格消费曲线来度量,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之和等于总效应.
8、“补偿”是指,当价格上升时,实际收入减少,应增加多少收入才能使消费者保持原有效用水平不变;当价格下降时,实际收入增加,应剔除多少收入才能使消费者的原有效用水平保持不变。
9、各类商品总效应TE、收入效应IE、替代效应SE间的关系
(1)正常品的总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与其价格变动方向相反.但TE、IE 和SE 三者是同向变化的。
(2)低劣商品TE=SE—IE。TE与SE同向变化,与其价格变动方向相反。IE与前两者反向变化.
(4) 吉芬品TE=IE—SE。TE与IE同向变化,与其价格变动方向相同。SE与它们相反。
10、违反偏好假设的一些常见偏好有;完全替代型、完全互补型。完全替代型偏好的最优解往往是角解,完全互补品型偏好的最优解往往是转角解.
(1)完全替代型:当红、蓝铅笔具有完全替代性偏好时,
如果红铅笔价格便宜,消费者全部购买红铅笔.
如果蓝铅笔价格便宜,消费者全部购买蓝铅笔.
如果红、蓝铅笔的价格一样,就会出现预算线和线性无差异曲线的重合,这样,该消费者的最佳消费组合不具唯一性。他在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一点消费都是最佳的
(2)完全互补型:当两种商品必须同时购买,缺一不可,最佳效用是一个形如L的转角解
六、生产者理论(如何在约束条件下实现利润最大化)
1、企业:是将投入转化为产出的一种生产经营性组织。由工人、管理人员和所有者组成
(1)工人:他们中的很多人按契约领取固定工资并接受指令做什么不做什么;
(2)管理人员:他们负责决策并监督工人;
(3)所有者,他们拥有企业并承担着投资风险
2、营利性组织的三中法律组织形式:单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
(1)单业主企业又称个人企业是一个人拥有并负责经营管理的企业组织形式。
优势有:
*由于规模小,易于管理,没有沉重的行政管理及其费用的负担;
*单业主本人就是老板,具有很大决策自主权;
*由于单业主拥有充分的剩余索取权。
劣势有:
*单业主的资金来源一般都非常有限,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单业主需对生产和经营的各个方面做出决策,因此,企业管理的专门化程度较低,从而影响到决策的质量;
*最为重要的是,单业主要承担无限责任
(2)合伙制企业也是企业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由两人或两人以上联合拥有并且负责经营的企业.合伙制企业是单业主企业扩张的自然结果。
优势有:
*合伙制企业的规模一般不大,因此,便于管理;
*合伙制使得管理专门化成为可能;
*资金来源较前者更多。
劣势有:
*由于多人参与管理,这种权力的分布有可能导致不协调性和不一致性;
*合伙者的资金来源依然是有限的,在某种程度上会限制企业潜在的发展、壮大和成功;
*合伙制的连续性是非常危险的,一个(或多个)合伙者的退出或者死亡通常会使合伙企业解散或重组,出现严重的管理混乱;
*无限责任依然没能解除,那些富裕的合伙者或许承担着更大的个人资产的风险。
(3)公司制企业: 公司制、特别是上市公司制,是一种比较现代的企业组织形式,公司为许多股东所拥有,而公司的控制权却掌握在董事会监督下的总经理的手中。因此,股份公司是一种两权分离的组织形式.
优势有:
*公司是一种最为有效的融资组织形式,它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筹集社会公众的闲散资金;
*“有限责任”——股东仅对其投资于公司的资金承担责任,个人其他资产没有任何风险,这种有限责任的制度有利于公司向社会融资;
*由于融资相对便利,一些成功的公司在扩大公司规模、扩大经营范围方面比较便利,从而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和提高企业生产、管理的专门化水平;
*股份公司不会因为总经理的死亡、辞退而“死亡”,也不会因为股东的变更而不复存在.
劣势有:
*获准成立公司的手续繁琐、法律费用高昂;
*从社会观点来看,公司为一“法人”的现实使得它有可能出现某些权力的误用和滥用;
*“双重征税”问题,公司的收入一开始以“利润税”的形式纳了税,然后部分收入以分红形式支付给股东,股东再纳个人所得税;
*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3、企业存在的原因:
市场交换是有交易费用的。交易费用是指运用市场价格机制的成本。大致包括:
搜寻交易方的信息费用;
双方谈判达成协议或不能达成协议的费用;
双方履行协议的费用等等。
企业是为了节省交易费用而存在的(科斯理论)其它原因包括,企业可以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团队经济等。
4、生产者决策的步骤:
(1)生产技术约束.以某种方式来描述将生产要素和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常用生产函数来描述)。投入低、产出高,生产技术水平就高;投入多、产出低生产技术水平就低.
(2)成本约束。企业必须考虑到投入品(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的价格以及总投资量,进而决定使用多少劳动力和多少资本等等。如果一个地区劳动力成本低廉,会激励企业采用劳动力密集型生产技术;如果一个地区劳动力成本很高,会激励企业采用资本密集型生产技术.
(3)投入组合的选择。给定生产技术水平,给定生产要素的价格,企业必须选择一组最佳的投入组合(亦为要素组合)以实现利润极大化或成本极小化.
5、生产函数是描述投入和产出关系的一种数学表达。
(1)假定生产者选择使用两种投入,劳动L和资本K。因此,一种较为简单的生产函数可记为:Q=f(L,K) 式中,Q代表产量,L代表劳动使用量,K代表资本使用量
注意:这里讲的资本是资本品(capital good),它是指在其它生产过程中被生产出来的、用于生产其它产品的产品,它一般表现为机器、设备、厂房等等.它们都属于实物资本。
(2)根据经验分析,对生产函数一般有如下假定:
*所有的生产要素投入量不得为负,即L,K≥0;
*产出不得小于零,即Q≥0 ;
*生产函数为一单调连续函数,一阶导数存在。
6、决策的时间框架
(1)短期(short-run)存在固定生产要素。在工厂规模不变前提下的相关决策都被定义为短期决策。
一般来说,短期内企业为扩大产量规模而雇佣更多的劳动力依然是短期决策。
因此,短期内资本K的数量不能改变,即不能增加机器设备等,而劳动L的数量则是可以改变的,因此,短期生产函数一般记为:
Q=f(L,K0)=f(L)|K0
(2)长期(Long—run)是时间长到足以改变所有生产要素使用量的一段时期。在长期中,企业可以改变所有生产要素,包括比较容易改变的劳动力和不大容易变化的资本.换言之,企业在长期可以改变工厂规模。
长期生产函数可记为:Q =f(L,K)
一般的生产函数就是企业的长期生产函数。企业的产量Q是由可变的L和K所决定的。
劳动可变性最高,资本、土地最低。时间越长要素可变性就越高。
7、短期生产(不改变工厂规模的情况下)
(1)劳动总产量曲线
这是描述在资本固定情况下劳动数量和产量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
*它一开始随劳动人数的上升而上升,到达最高点后,便开始下降。
*当劳动投入量为零时,即使有资本投入,其产量也为零,即劳动总产量曲线始于原点O;
*隐含着劳动力和产量都无限可分的.
*劳动总产量曲线在某一点的斜率就是该点的劳动边际产量;
*劳动超过一定数量,总产量反而减少.出现所谓“人满为患”的情景。
(2)平均产量
是指在其他生产要素数量不变情况下,产出量除以该生产要素的数量。对劳动平均产量(APL)和资本平均产量(APK)分别定义如下:
APL=F(L,K0)/L=Q/L,APK=F(L0,K)/K=Q/K 求Q的射线斜率,可得到APL。
*APL始于原点;
*APL一开始以较大幅度递增,取得最大值之后便开始下降,但不可能为零。
*劳动平均产量与劳动生产率密切相关,后者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
(3)边际产量
边际产量可分为劳动边际产量和资本边际产量。
劳动边际产量(MPL)是指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量
资本边际产量(MPK)是指增加一个单位的资本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量
*MPL曲线一开始上升是因为劳动出现了更细的专业化分工,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所致;
* MPL达到最大值后,开始下降。生产函数的两阶导数等于零,即它由边际产量递增到递减的转折点,称为拐点.
*劳动边际产量为零后,再增加劳动力,边际产量为负。
8、生产的三个阶段
生产第一阶段
(0,L1)这一区间,即从原点O 到APL最大值L1,其特征是MPL>APL>0。
生产第二阶段
(L1,L2)这一区间,即从APL最大值点到MPL为零点,其特征是:APL>MPL>0
生产第三阶段
(L2,∞)这一区间,即从MPL为零点开始到无穷远,其特征有:
1.APL>MPL;
2。MPL≤0;或者说,APL>0≥MPL
生产第一阶段缺乏效率,生产第二阶段有效率,生产第三阶段没有效率。
9、边际产量递减法则是指在其它生产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某一生产要素的数量所带来的产量增量呈递减的趋势。
生产者理论中的边际产量递减法则与消费者理论中的边际效用递减法则是对称的。
注意:一定要假定其它因素不变,此法则才能成立.
10、等产量曲线是在生产某一给定产量的情况下,所有不同的投入组合的轨迹.
假定所给定的产量水平为Q0,那么,等产量曲线的数学表达式就是:
F(L,K)=Q0
这里Q0为一参数,满足上式的所有L和K的组合的轨迹便构成一条等产量曲线。
*同一条等产量曲线上的任何一 点均代表着相同的产量,不同的要素组合.
*等产量曲线一般凸向原点、斜率为负、互不相交。
*对于任一生产函数来说,等产量曲线不是唯一的。
*出自于同一个生产函数但取不等的产量参数所得到的若干条等产量曲线称为等产量族.
*离原点愈远的等产量曲线 所代表的产量愈大。
*等产量曲线的斜率为边际技术替代率,它等于MPK / MPL.
11、列昂惕夫生产函数等产量曲线为“ L”形,线性生产函数的等产量曲线为一条斜率为负的直线.
12、规模报酬(又译规模收益)是指所有投入增加t 倍后产量增加的倍数关系.
(1)如果所有投入增长t 倍,其产量增长大于t 倍,这便是规模报酬递增(简称为IRS)。
递增的原因可能有: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可能会提高劳动和资本的专业化分工程度,进而提高生产效率。
*某些技术和投入,如自动化装配线,只有在足够大的产量规模时才可使用。
*企业规模扩大之后,有可能可以共享许多资源,进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规模报酬递增还有可能出于几何算术的关系
(2)如果所有的投入增长t 倍,其产量增长小于t 倍,这便是规模报酬递减(简称DRS)。
规模报酬递减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企业规模过大就有可能出现规模报酬递减问题。
*自己误以为是规模报酬递增,而实际上可能是规模报酬递减。
(3)如果所有投入增长t 倍,其产量正好增长t 倍,这便是规模报酬不变(简称为CRS).
*它是介于规模报酬递增和递减之间,这样使得规模报酬理论更加完备。
*如果所有的投入均可以同样的方式重新组织生产,产量就可能以相等比例增长。
13、一个生产函数Q =f(L,K)是к阶齐次生产函数,如果所有投入增长t倍(t>1),且:
f(tL,tK)= t к f(L,K)
к =0 时,生产函数为零阶齐次函数;
к =1 时,为一阶齐次函数,或曰线性齐次函数。
规模报酬的定义,齐次函数中的阶数便是决定规模报酬类别的指示器,具体地说:
к >1,规模报酬递增
к =1,规模报酬不变
к <1,规模报酬递减
注意:规模报酬递增加上规模报酬不变被界定为规模经济,而规模报酬递减被定义为规模不经济。
七、成本理论
1、成本的含义:
会计成本是指在购买生产要素时实际发生的、高度可见的成本.
经济成本是指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所有生产要素(不管是否经过市场) 的费用之和。
2、机会成本: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重要原则:资源必须具有可供选择的其它用途,才有成本.有选择有成本。
显性成本是购买生产要素时发生的、会计账簿可见的成本.
隐性成本是运用自有要素生产所应支付的报酬。
会计成本=显性成本;
机会成本=显性成本+隐性成本
=会计成本+隐性成本;
如果有隐性成本的话,经济成本大于会计成本
3、成本与利润
会计利润=总收入—会计成本
经济利润=总收入-经济成本
由于经济成本通常大于会计成本,因此,经济利润通常小于会计利润.
4、短期成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1)短期成本(TC)是购买所有生产要素的费用之和, 即:
TC =wL+rK0;
其中w 为劳动的价格,即工资率(简称工资);r 为资本的价格,往往表现为使用银行资金的利息率,或租用厂房、设备的租金率,以后统称为利率
(2)固定成本(FC)是指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FC =rK0
具体地说,固定成本包括:
*管理人员工资;
*机器、厂房、土地折旧、保养和维修费用;
(3)可变成本(VC)是指使用可变生产要素进行生产所耗费的成本。它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通常假定劳动量是一个可变因素,因此,可变成本可表示为:
VC =wL
可变成本包括:
*购买材料的费用;
*直接劳动的费用;
*固定资本的日常修理和保养费用等。
(4)总成本曲线开始时凹向原点,达到一定产量后,凸向原点增长。
5、沉没成本:指已经发生但无法收回的费用
“沉没成本与现行决策无关!!!!\"
6、各种曲线的形状(分析同产量曲线)
(1)边际成本曲线(MC)、平均成本曲线(AC)和平均可变成本曲线(AVC)都是呈“U”型曲线。
(2) 边际成本曲线MC经过了AC和AVC 的最低点
(3) AFC始终为一递减的曲线.它的高度等于AC和AVC的垂直距离.
(4) 由于TC>VC,AC处于AVC之上。且AVC比AC要先达最低点。
****AVC 和MC 曲线为APL和MPL曲线的一种镜像.
7、长期成本有如下三种:长期总成本(LTC)、长期平均成本(LAC)和长期边际成本(LMC)。
长期总成本:所有生产要素使用量乘以其市场价格的加总量.
长期平均成本:长期总成本除以产量。
长期边际成本:长期总成本增量除以产量增量
8、在长期,所有生产要素的数量都是可变的。企业的决策目标就是选择一组生产要素的组合使总成本最小。
(1)等成本线 是在给定总生产费用C0、劳动力价格w 和资本价格r 的情况下,企业所能购买到的各种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的轨迹。
*当总费用减少、要素价格不变时,等成本线左移;
*当总费用增加、要素价格不变时,等成本线右移;
*要素价格不变时,等成本线的斜率不变.
(2)给定生产要素价格比w/r,企业欲生产Q0。
等产量曲线Q0与等成本线C0相切于E点。这就是成本极小化的解,它们决定了最小成本的生产要素组合为(L*,K*),最小成本为C0 。
即均衡时等成本线的斜率=等产量曲线的斜率
9、利润极大化:在给定的技术和市场的约束下,如何以一个给定的成本生产出最大的
产量(即最大的利润)的决策。
长期成本极小化和长期利润极大化的条件都是:
其一,在给定技术和市场约束条件下,实现了给定产量Q0的那个最小成本最多只能生产这个产量Q0,这就等于说,实现了成本极小化等同于产量极大化(与利润极大化等价);
其二,利润极大化后的那个最小成本最多只能生产那么多利润,这就等于说,实现的利润极大化就实现了成本极小化.
总结: 企业长期成本极小化的均衡条件为生产要素价格比率等于相应的边际产量之比.企业长期利润极大化的均衡条件与此成本极小化的均衡条件完全相同。因此,实现了成本极小化也就意味着实现了给定成本条件下的利润极大化;反之,亦然.
10、企业的长期拓展路线
在长期内,企业可能扩大所有生产要素的使用量。现假定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时生产要素的价格比率(w/r)保持不变,可用于生产的总费用有所增加。用三条等成本线(C1,C2和C3分别代表着不同的生产费用,且有C3>C2>C1,再有三条不同产量水平的等产量曲线Q1、Q2和Q3,(Q3>Q2〉Q1)分别与三条等成本线相切于E1、E2和E3点,切点均满足成本极小化的均衡条件
*如果EP为一条直线,说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时没有必要改变原有的资本劳动比率;
*如果EP为一条凹向横轴的曲线,企业扩大规模时会减少资本的比重,或说企业倾向于使用劳动密集型生产技术.
*如果EP为一条凸向原点的曲线,企业扩大规模时会增加资本的比重或说企业倾向于使用资本密集型生产技术。
11、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1)产生规模经济的原因有
首先,如果企业在一个更大的规模上运作,工人可以更好地实现专业化分工,这样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第二,如果企业在一个更大的规模上运作,管理层也可以更好地实现专业化分工。这被称为“团队生产经济”。这是指在一个团队中大家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团结合作,共同努力导致产量上升、平均成本下降的一种状态。
第三,在现实生活中,大规模地生产意味着大规模的购进生产要素.
(2)规模不经济的原因:
当企业规模扩大到一定点之后,工人及管理层的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利益会消失贻尽;同时规模太大了以后,企业内部管理协调的成本也会大大上升。
(3)递减段的LAC 代表着规模经济,最低点的LAC 代表着规模报酬不变,递增段的LAC 代表着规模不经济。
12、范围经济:
如果一家企业生产两种产品比两家企业各自生产一种产品的成本更低便实现了产品的范围经济;
如果一家企业生产两种产品比两家企业各自生产一种产品的成本更高便是范围不经济。
通俗地说,企业生产一系列产品有利于降低成本。
八、完全竞争
1、市场结构 是指影响企业行为和表现的市场组织的特征。
这些特征主要包括:
*在某一行业中企业数目的多寡;
*这些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的差异程度。
*进入或退出市场的难易程度—-可以视为上述特征1的拓展;
*企业利用广告影响需求的能力——可以视为特征 2 的延伸。
2、市场结构的类型
完全竞争(Perfect Competition):指有无数家企业生产标准产品的一种市场结构。
垄断竞争(Monopolistic Competition):既存在某种竞争性,又存在某种垄断力的市场结构
寡头垄断(Oligopoly):有一种只有少数几家企业生产同质或异质产品的市场结构.
完全垄断(Monopoly):只有独家企业生产异质产品的一种市场结构。
3、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
(1)大量的买者和卖者,任何个人都无力影响其价格;
(2)在该市场中所有企业生产的产品都是同质的,或者说是标 准的;
(3)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
(4)所有的买者和卖者对此交易具有完全的信息。
同时满足上述假设条件的就是完全竞争市场.除第4点外,同时满足3条假设的便是纯粹竞争市场。
4、市场均衡是指市场价格或者交易量没有内在变动趋势的一种状态,此时的均衡价格就是市场需求量等于供给量时的价格。分成三种类形:瞬期均衡、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1)瞬期均衡
瞬期就是指市场供给量绝对固定、不能改变的一段市场周期。
所谓瞬期均衡,是指这段时期如此之短,以至供给量绝对固定不变的一种市场均衡。
瞬期均衡也被称作为市场周期均衡。
(2)短期均衡
所谓短期是指现有给定的企业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提高产量的一段时期。
短期均衡就是指在现有企业数目给定、企业设备给定的情况下的市场均衡。
短期供给曲线还要受到两点约束,
其一,这一市场已有的企业数目为给定,企业在短期内不可能进入和退出该市场;
其二,已在该市场的所有企业,均不可能在短期内扩大机器、设备和厂房的数量。
由于这两点约束,即便是价格再高,产量增加的幅度也不会过大,这也就是说,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但它比较陡峭.
5、在短期内,企业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即价格) 的原则决定产量水平以使利润极大化或亏损极小化,实现短期均衡。当市场价格高于平均成本最低点时,企业赚取经济利润;当市场价格低于平均成本且还低于平均可变成本最低点时,企业将停止生产;当市场价格低于平均成本而高于平均可变成本最低点时,企业依然按MR =MC 原则亏损经营,使亏损极小化,以弥补部分固定成本的损失。
企业短期供给曲线是高于平均可变成本最低点的那一段边际成本曲线,产业供给曲线近似为所有竞争性企业供给曲线的水平总和.
6、完全竞争企业
(1)完全竞争企业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等于市场均衡价格 pE且与横轴平行的水平线.
完全竞争市场存在着无数个生产同质商品的企业,每个企业在市场中所占份额很小,不能通过扩大规模影响价格。因此,完全竞争企业是价格接受者,它们只能接受市场供求决定的价格。
(2)完全竞争企业的收入曲线有三条:
总收入曲线(Total Revenue,简称 TR,)是销售者销售其产品的总销售收入,它等于市场价格(p)乘以销售量(q),:TR=p×q.
平均收入曲线(Average Revenue,简称 AR)等于总销售收入除以销售量,即:AR=TR/q。
边际收入(曲线Marginal Revenue,简称 MR)为总销售收入的增量除以产量的增量
平均收入曲线、边际收入曲线和对企业产品的需求曲线三线合一;总收入曲线为一条始于原点的直线,其斜率等于价格。
7、短期均衡的边际分析
边际原理:
当MR>MC时,增加产量会使得所增加的收入大于所增加的成本,这样,利润会增加,企业应该扩大产量;
当MR〈MC时,增加产量会使得所增加的收入小于所增加的成本,这样,利润会减少,企业应该减少产量;
只有当MR=MC时,企业便选择了利润极大化时的产量,这时增加或减少产量,都会使得利润减少.
因此,MR=MC便是利润极大化企业实现最优产量决策的均衡条件。
8、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分析
(1)选择一个最佳的工厂规模
结论:代表性竞争性企业有内在动力去调整资本规模,充分挖掘规模经济,最终调整到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点处生产。
随着市场价格的下跌,最终经济利润为零,企业只能赚取正常利润。
(2)企业进退决策分析
所谓进入(Entry)是指企业进入一个新的产业中进行生产的活动。
所谓退出(Exit)是指已在某产业中的企业退出这一产业的活动。
企业进退活动的目标就是为了实现长期的利润极大化。 这也就是说,生产要素会朝着利润更高的产业方向流动。 正是这种动机的存在和进退活动,使得完全竞争企业的长期利润为零。
结论:如果在某一产业短期内普遍出现亏损,这就会使该产业中的现有企业退出并进入其他产业,如果p〈min LAC,亏损依然存在,企业还有退出的动力,从而供给还会下降,价格还会上升,直至p=min LAC 为止
进退的综合考虑
当 p〉min LAC,其他企业还有进入的动力;
当 p< min LAC,现有企业还有退出的动力。
当 p = min LAC,企业进退动 力才得以消失
因此,从企业进退角度考虑,完全竞争企业的长期均衡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p=min LAC
同时,LMC会经过LAC的最低点:
p=min LAC =LMC
(3)长期均衡分析小结
*在长期中,企业既可以调整工厂规模,又可以决定是否进入或退出,从而使得市场均衡价格恰好等于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这意味着,完全竞争企业在长期中的经济利润为零.
*完全竞争市场中,市场均衡价格等于企业的短期边际收 入(MR)和长期边际收入,即:p = MR = LMR。
*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min LAC) 势必会对应着在某一工 厂规模条件下的短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min AC),同时,有一条短期边际成本曲线(MC)经过该点,即:min LAC = min AC = MC。
*完全竞争企业一旦实现了长期均衡便一定实现了在某一规模下的短期均衡;但是,实现了短期均衡不一定实现了长期均衡.
9、依据需求和生产要素价格变动对产业的影响,我们可以把产业长期均衡分为成本不变产业、成本递增产业和成本递减产业三种类型。
(1)成本不变产业是指那些随着产业扩张而生产成本保持不变的产业。
(2)随着产业扩张导致生产成本提高的产业便是成本递增产业
(3)随产业扩张而降低成本的产业就是成本递减产业。
成本不变产业的长期供给曲线为一条水平线,成本递增产业的长期供给曲线为一条斜率为正的曲线,成本递减产业的长期供给曲线为一条斜率为负的曲线。
九、完全垄断
1、完全垄断市场是指在这一市场中只有一家企业生产和销售没有完全替代品的一种市场结构。它有以下基本假设:
*市场中只有一家企业生产和销售某种商品;
*该商品没有很近的替代品;
*进入市场非常困难或者不可能;
*该企业拥有关于现在和未来成本和价格的完全信息。
2、完全垄断的原因:资源控制、政府授权、自然垄断(多有架线成本)等
(1)政府授权:以许可证制和专利制限制其他企业进入所产生的垄断。
*特许经营权:法律赋予某企业供给某种特定货物和劳务的排他性权利。例如国家邮政服务.
*许可证制度:政府为了某种公共利益而控制进入某一职业和某一产业的制度。例如医生、律师的职业执照等。
*专利制度:政府授予某一物品和劳务发明者的一种排他性权利。例如Polaroid 的一次成像照像机等。
(2)自然垄断
当市场只需一家企业提供全部市场供给,或者说一家企业可能比两家或者更多家企业以更低的成本提供全部市场供给时,便会出现自然垄断。自然垄断与规模经济有关
3、垄断者的需求
“垄断者的需求”是指对垄断者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在该垄断产业(或市场)中,只有一家企业生产这种商品,因此,对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就是对该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
两种解释:垄断者首先决定价格,再让市场决定其需求量;垄断者首先决定产量,再让市场决定其价格。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任何一家竞争性企业都无足轻重,只能是个价格接受者;
而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只有一家企业别无分店,对它的需求就是对市场的需求,它有能力决定自己产品的价格, 因此它是个“价格制定者”。
4、垄断者定价
垄断者可以实施“单一定价\":对不同的人和不同的销售量均以同一价格出售;
垄断者也可以实施有差异的“歧视性定价”:对不同的人和不同的销售量均以不同得价格出售;但都是根据边际原则决定其产品价格,以便实现利润极大化.
5、垄断者的收入曲线
垄断者的平均收入曲线就是需求曲线本身,因此,垄断者的平均收入随产量增加而递减.
6、弹性与边际收入
7、完全垄断企业的短期均衡分析
(1)垄断者行为假设:
*他是个利润极大化者;
*他是一个未受政府规制的垄断者;
*他采取单一价格政策,即不采取价格歧视策略;
*该垄断者只经营一个工厂,生产一种商品.
(2)当 TR与TC曲线的斜率相等时,即MR=MC时,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
(3)垄断者在短期内同样有可能出现盈利;收支相抵;亏损等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利润等于零不是指企业没有赚钱,而是指所有使用的生产要素,无论是市场购买的,还是自有自用的,都得到了市场应有的、按机会成本支付的回报,即赚取了正常会计利润.
(4)垄断者为一价格制定者。垄断者的短期均衡为p>MR =MC,它可能赚取利润或产生亏损.一旦出现亏损, 如果在均衡产量上有AC >pM >AVC,企业应继续生产使亏损极小,如果AC〉AVC〉pM,企业应关闭。
8、完全竞争企业的短期供给曲线就是高出平均可变成本最低点的边际成本曲线本身;而完全竞争产业的供给曲线就是市场中所有企业供给曲线的水平和.
而由于产量和价格没有一一对应关系,所以不存在垄断者的供给曲线。
9、垄断者长期均衡
垄断者在长期内可以改变其所有生产要素的使用量,因此,它可以调整其工厂规模,使之实现长期利润极大化.有一点应该很明显,如果一个垄断者在长期内一定会出现亏损,它就没有理由继续停留在该产业。在完全垄断市场模型中,依然存在着严重的进入壁垒,垄断者在长期均衡时的经济利润有可能大于零.
长期均衡的条件:
*MR = LMC = MC;
*AC = LAC;
*pE > LAC,即经济利润大于零或等于零。
垄断者的长期经济利润为正可以理解为是造成垄断因素(如专利等)的一种回报。
正是由于这一原因,经济学家将垄断者在长期内所赚取的经济利润称作为垄断租金。
一些要素所有者愿意支付稍小于这笔租金以便允许进入垄断市场经营并获得长期利润。企业为了获得垄断租金而进行的一些活动被称为“寻租\"。
*垄断租金:垄断者在长期内所赚取的经济利润.
*寻租:企业为了获得垄断租金而进行的一些活动。
10、完全竞争市场与完全垄断市场的比较
(1)价格与产量的比较
(2)资源配置的比较
*完全竞争市场:p = MC=MR,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总和为最大,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
*完全垄断市场:p 〉 MC =MR ,不仅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还会改变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两种剩余的再分配.
11、价格歧视
单一定价的垄断者:垄断者对其产品实行单一定价。
采取多重定价并非一定就是价格歧视.如果对不同的消费者索取不同的价格是因为生产和提供这些产品和劳务的不同成本所致,这就不是什么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垄断者可以通过对不同的购买者索取不同的价格以便获取更大的利润的行为.
庇谷将价格歧视分为三级
(1)一级价格歧视就是指销售者按市场需求曲线将每一个单位商品均一一卖给愿意出价最高的消费者的行为,亦称完全价格歧视.如果该垄断者销能够将每一个单位商品出卖给出价最高的消费者,消费者剩余全部转化为生产者剩余。
这种歧视将会产生如下结果:
*垄断的产量等于竞争产量qC;
*垄断者定格为竞争价格pc;
*不存在消费者剩余;
*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
(2)二级价格歧视:销售者对同一个消费者或不同的消费者以不同的价格一并销售若干个单位数量的相同商品。成功地实施二级价格歧视有一个条件:消费者不会再去出卖已被折价的商品。实施二级价格歧视之后,部分消费者剩余会转化为生产者剩余。二级价格歧视消费者剩余减少量要少于一级价格歧视,生产者剩余的增加量也要小于一级价格歧视。
(3)三级价格歧视:垄断者对同一产品在不同的市场中索取不同的价格.
垄断者实施三级价格歧视是有条件的:
*必须能够将一个市场分割成两个以上的子市场.
*两个或两个以上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必须不同。
12、全面理解垄断
第一、真正意义上的垄断是极其罕见的。
目前在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国家,垄断主要是发生在社会公共事业,如供电、供水、供气等领域的自然垄断。
垄断是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方式之一.因此,一味打破垄断是不可取的。
第二、垄断会提供创新的激励.
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会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垄断力;
现存垄断企业为了防止其它潜在的竞争者进入,也会加大创新力度进而降低成本和价格。
13、政府该如何应对垄断
如果垄断是通过反竞争行动所获得的、并且导致了巨大的效率损失、还能可能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的话,政府就应该根据《反垄断法》对垄断者进行有力的指控.
如果垄断是一种自然垄断,社会就应该允许它不断地扩张.
如果垄断的产生是由于新的技术且持续时间不长,社会就应该选择容忍它,政府应忽略它.
十、垄断竞争
1、垄断竞争是指众多企业销售有差异性(相似但不相同)商品的一种市场结构
*与完全垄断的市场相似,垄断竞争性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彼此相似,但又有明显差异。
*与完全竞争市场相似,垄断竞争市场也无进入障碍,由此长期也无经济利润。
2、垄断竞争具有以下两个明显的特征:
(1)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企业,彼此之间存在着较为激烈的竞争,进退市场也接近于完全竞争企业。
(2)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所生产的商品彼此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被称为异质商品。
这种产品的差异性可能产生于产品的质量、性能、设计、颜色、款式和包装的不同,也可能产生于专利、商标和企业名称及信誉的不同。
广告宣传的不同.
3、垄断竞争的短期均衡分析
企业在成本和市场约束下要决定其产量和价格。
垄断竞争企业需求曲线有以下几点特征:
*该企业不是完全竞争企业,因此,不是一条水平线。
*它应符合需求法则,其需求曲线的斜率应为负.
*该企业垄断势力越强,其需求曲线越陡;反之越平坦。
垄断竞争的短期均衡和完全垄断的短期均衡的图解几乎一模一样!
唯一的区别就是垄断竞争企业的需求曲线比完全垄断时要更平坦些.
(1)当代表性的垄断竞争性企业有利润的时候,经济利润会吸引新的企业模仿着生产.
(2)当代表性的垄断竞争性企业出现亏损的时候,亏损将迫使一部分连固定成本都赚不到的企业先行退出该市场.
(3)代表性企业从长期趋势上看只能获得正常利润。
4、垄断竞争的长期均衡分析
完全竞争者的长期经济利润为零,完全垄断者的长期利润通常为正.垄断竞争的长期均衡与完全竞争的结果相同,都是经济利润为零.这是由垄断竞争企业的自由进出性质所决定。
完全竞争企业在长期的均衡条件为:
p =MC =min LAC。
它有两层含义:
*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意味着企业生产了正确的产量,资源实现了有效配置;
*价格等于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意味着企业在最低的长期平均成本点上进行生产,这便实现了“最小效率规模”。
在长期中,垄断竞争的均衡解在以下三大方面有异于完全竞争的均衡解:
(1)垄断竞争企业会出现“过剩的生产能力\";
(2)垄断竞争企业会生产出一个缺乏效率的产量水平;
(3)垄断竞争企业会导致非价格竞争,如通过广告、包装等,以渲染产品的差异性的行为.
5、生产能力过剩
代表性垄断竞争企业在长期没有实现上述最小效率规模上生产,因而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它是指最小效率规模的产量与利润极大化产量的缺口。
过剩的生产能力用q*qF来量度。
产生的原因:垄断企业在最小效率规模处进行生产会造成亏损
6、资源配置缺乏效率
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条件: p=LMC。但在垄断竞争均衡时,价格高于长期边际成本,即p〉LMC;
因此,垄断竞争市场没有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出现了效率损失或无谓损失∆ EHG。
7、非价格竞争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所有企业生产的产品都是标准化的、无差异的或同质的.它们不需要进行价格竞争(它们是价格接受者),也不需要进行诸如改善绿豆品质的非价格竞争。
在垄断竞争市场中,它们在短期内除了进行价格战,还上演着非价格竞争。
非价格竞争——改变产品品质、改善服务、改进包装、重视营销策略、强调广告作用等活动
主要分为产品创新和广告
8、广告可以区分为信息性广告、劝购性广告和虚假性广告
(1)信息性广告内含了关于产品的质量、价格、区位、可得性等方面的有用信息的广告。
它有利于消费者降低搜寻成本,有利于人们在信息更为充分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购买决策。因此,信息性广告是一种效率增进型的广告,也是应该鼓励的.
(2)劝购性广告并未提供有价值信息,而是劝说人们去购买产品
(3)有意散布错误或虚假信息的广告被称为虚假性广告.这类广告本身就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同时又严重误导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这是我们应该努力防范和反对的。
十一、寡头垄断
1、寡头是少数几家大型企业控制某种商品的一种市场结构,是介于垄断竞争和完全垄
断之间的一种市场模型,
*企业的数目少是寡头的一个重要特征。任意一家企业在制定产量和进行价格决策时,都必须猜测竞争对手将如何反应.企业数目少还为寡头提供了合谋的诱惑。
*寡头的第二个特征就是进入壁垒:自然寡头和法律寡头。双寡是只有两家企业的一种市场结构
经济学家用产业集中度、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来度量垄断
2、产业集中度
产业集中度是四家最大企业的产量(或产值)占整个产业产量(或产值)的比重。
产业集中度=最大四家企业的产量/该行业的总产量 X 100%
*一家企业拥有100% 的市场份额,则为垄断。
*四家企业集中率超过60% 的市场被认为寡头;
*四家企业集中度小于40% 的市场被认为是垄断竞争性;
*小于20%的市场被认为是非集中性产业
3、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指数)
为一个市场中最大的50 家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
HHI=∑ai2
其中, ai表示第i家企业的市场份额,i=1,2……50;
*在完全竞争情况下,HHI 指数几乎为零;
*在完全垄断条件下,HHI 指数为10 000(1002 = 10 000)。
*HHI 指数低于1 000 的市场是竞争性的市场;
*HHI 指数在1 000 ~1 800 的被认为是中度竞争的市场,即 垄断竞争。
*HHI 指数超出1 800 的被认为是非竞争性的,即寡头
4、集中度的局限
(1)集中度指标(含HHI 指数)有时会误导人。
(2)集中度是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待市场的。许多商品地区市场以及全球市场上销售。
(3)集中度体现不出来进入壁垒。许多产业尽管是高度集中的,但却很容易进入,并有大量的企业更新.
5、寡头是指只有少数几家大型企业控制某种商品的一种市场结构。
不存在的单一寡头模型,原因有二:
*寡头的多样性;
*相互依赖的复杂性.
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种大家公认的所谓一般的寡头理论,寡头均衡严重地依赖于寡头间的特定行为假设。
6、几个重要的寡头模型
(1)古诺假定双寡中的任何一方将对方的产量视为给定来调整自己的产量。只有当企业A根据对方的产量所决定的产量恰好等于企业B根据对手的产量所决定自己的产量相等时才出现古诺均衡。
(2)贝特朗假定视对方价格为给定来决定自己的价格.只有当企业A 根据对方的价格所决定的价格恰好与企业B 根据对方的价格所决定的价格相等时,才出现贝特朗均衡。其解等同于完全竞争的结果。
(3)斯塔克尔伯格均衡是在给定对方产量反应函数的情况下所实现的利润极大化解。
(4)埃奇沃思假定MC =p 时,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可以满足一半的市场需求,其结论是不存在均衡价格。
(5)卡特尔勾结的均衡结果与完全垄断相同。
(6)张伯伦假定双方均意识到彼此的依存关系,因此,双方在没有勾结的情况下生产垄断产量的一半,其价格与垄断价格相同。
(7)主导企业模型较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在某些寡头市场上有些主导企业成为价格领袖的现象。
(8)斯威齐的弯折需求曲线模型试图解释为什么寡头市场存在着价格刚性,但经验分析的结果没能赞同斯威齐模型的结论。
十二、博弈论基础(建议看课件)
1、博弈论:又称对策论,是用于分析策略性行为的一种工具.
博弈的分析步骤
第一步是寻找到某种有用的方式来描述这场博弈;
第二步是寻找某种方式来预测结果。
博弈的要素:(1)选手;(2)规则;(3)策略;(4)收益;(5)结果。
2、同时博弈:要求选手同时出招的博弈。
序列博弈: 选手可以分先后时间出招的博弈。
3、优势策略:无论对方选择什么策略,该选手总是选择某种固定的策略,又称占优策略.
在某个博弈中,如果每个选手都有一种优势策略,那么,两个选手的优势策略组合就是这一博弈的均衡.所谓博弈的均衡就是会发生的一种结局。
4、纳什均衡
优势策略均衡的要求也许太高了点.
它要求无论B 出什么招,A 有一个优势策略;而且还要求无论A 出什么招,B 也有一个优势策略。这两个优势策略的组合才构成一个优势策略均衡。
如果给定B 的选择,A 的选择是最佳的;同时给定A 的选择,B 的选择也是最佳的,那么,A 和B 的这组最佳选择的组合就是纳什均衡。
优势策略均衡便是纳什均衡的一种特例。通俗地讲,如果是优势策略均衡,就一定是纳什均衡;反之,则不然。
5、所谓囚犯困境是指这样一种困惑不解的境界:纳什均衡并非是帕累托最优的,而帕累托最优的又不是纳什均衡.
6、在重复性博弈中,以牙还牙策略有可能导致合作解.
7、最后一轮的重复性博弈结果与只有一轮的博弈结果相同,因此,有限次重复性博弈的结果与一次性博弈结果没有两样.
8、在无限次重复性博弈中,以牙还牙策略可能获得成功。
9、无限次重复性博弈所形成的合作均衡并不是稳定的。
10、斯塔克尔伯格模型较好地解释了“ 先动优势”。
11、有些垄断者采取一些措施威胁新企业的进入,有些威胁是不可信的。
12、当现有垄断者有足够多的生产潜能时,对进入者的威胁往往变得更加可信了.
13、有些博弈在纯粹策略上没有纳什均衡,但在混合策略上一定有纳什均衡。
十三、劳动与土地
1、生产要素是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的总称。
企业对所有生产要素的需求都是派生需求,是从消费者的产品需求中所派生出来的。
2、劳动是指劳动者生产产品和劳务所付出的体力和脑力的活动。
劳动的质量取决于人力资本,它是通过教育、在岗培训以及工作经历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3、劳动需求
*劳动需求是消费者对产品需求的一种派生需求;
*劳动需求来自企业,劳动供给来自家庭;
*企业根据利润极大化或成本极小化原则决定劳动的需求。企业对劳动的需求取决于它所生产的产品的市场结构以及它所面临的劳动市场结构。
当MRPL 〉w 时,增加工人;
当MRPL 〈w 时,减少工人;
当MRPL =w时,实现了利润最大化的劳动使用量。
企业最佳劳动使用量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MRPL =p×MPL =w
即当 MRPL =w 时,实现了利润最大化的劳动使用量。(MRPL是劳动边际收入产量,w是工资)
4、劳动需求曲线
(1)劳动边际收入产量(MRPL)曲线,它向右下方倾斜,表明随着劳动使用量愈来愈多,劳动边际收入产量递减;劳动需求曲线表明了工资率和劳动需求量的一种关系。它的斜率为负表明劳动需求符合一般的需求定理,即工资率高,对劳动的需求量小;工资率低,对劳动的需求量大。
(2)劳动需求曲线可以被区分为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和市场的劳动需求曲线。一般来说,市场的劳动需求曲线是市场中所有个别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的水平加总。
(3)长期的劳动需求曲线较短期更为平坦
5、劳动需求曲线的移动
(1)产品价格的变化 如果企业的产品价格因故上涨,该企业对劳动的需求增加,劳动需求曲线向右平移.
(2)其他要素价格的变化 如果其它生产要素价格发生变化,导致相对要素价格变化,会导致劳动需求曲线的平移。
(3)技术进步 新技术会减少某些劳动类型的需求,同时也会增加另一些劳动类型的需求.
6、劳动供给曲线
劳动供给曲线是指劳动提供者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工资率上所愿意提供的劳动数量。
它可以分为个人和市场的劳动供给曲线
保留性工资是指一个劳动者愿意提供劳动的最低工资。
(1)在保留性工资 w0及以下,劳动者不提供劳动.之后随着工资水平的上升,他都会增加工作时间,这会导致休闲时间的减少,休闲的价值上升.这种更高的工资诱使劳动者提供更多时间工作的倾向被称为替代效应。
(2)到了工资 w1 之上,他开始减少劳动时间,增加休闲时间.这种更高的工资导致更
高的收入、从而诱导劳动者增加休闲时间的倾向被称为收入效应。
但是,应该指出,对于绝大多数劳动者而言,我们都很难遇见那个改变我们工作和休闲取舍的“最高工资”。 从这个意义上说,向后弯曲段的劳动供给曲线,无论是个人的,还是市场的,都可以忽略不计。
7、劳动供给曲线的平移
*劳动队伍的变化 如果新增劳动人口大于退休人口,劳动队伍扩大;反之,则缩小。
*劳动人口的结构性变化 许多农民进入城市寻找工作,增大了城市相关工作的劳动供给,但减少了农业生产的劳动供给。
*偏好 人们对工作-休闲偏好的改变也会影响到劳动力供给。
*受教育时间 延长受教育时间,特别是更多的青年人进入大学学习,会减少现期低技能劳动的供给,而可能会增加未来高技能劳动的供给。
*财富 一国国民财富越多,越会降低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劳动供给曲线向左平移。
8、劳动市场均衡
劳动需求和供给联合决定着劳动市场的均衡工资和均衡劳动量。竞争性企业根据市场均衡工资决定自身的劳动需求量。均衡工资随劳动需求和劳动供给的变化而变化.
9、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差异主要是劳动边际收入产量的差异。工会控制工资、政府最低工资以及企业效率工资都会偏离竞争性劳动市场的均衡,都会出现某种效率损失。
10、土地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土地就是土地本身.广义的土地就是一切自然资源。 它可以分为两类:可再生的和不可再生资源。
11、土地的供给
*从土地总量上看,它的供给是给定的.
*当调整土地用途的时间足够长,价格机制会引导土地转为价格更高的用途之上去。
因此,短期的(某类型)土地的供给曲线是一条斜率为正、但依然较为陡峭的曲线;
*从长期看,因对价格变化调整的时间更长,土地供给的价格弹性要更大些。
12、土地的需求
人们对土地的需求是一种对最终产品和劳务的需求的派生需求。土地必须在各种不同的用途中进行有效配置。对土地的需求符合需求法则。 某类土地价格(租金)越高,该类土地需求量越小;土地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
对某类型土地的需求取决于土地边际收入产量的高低。 土地边际收入产量越高,人们对土地的需求也越高
13、土地市场的均衡
在某一时点上,某个城市可用于住宅的土地供给是一条垂线,与租金大小无关。 当土地供给为一垂线时,土地需求唯一地决定着土地的价格-—地租或者租金。
14、租金
*狭义的租金,是指使用他人土地所支付的要素成本.
*广义的租金是使用包括土地在内的所有生产要素的租赁费用,例如地租、房租、自行车租赁费、会议室租金、甚至电影名星的出场费也可以看作是某种租赁费.租金的第二层含义就是我们现在经常使用的经济租金.
*经济租金是要素所有者获得的超过其机会成本的那一部分收入。
*准租金是对使用除土地之外的其他要素的一种收入。
15、对供给无弹性的要素所有者征税不改变资源的配置效率,该所有者承担所有税收。
16、经济行为主体劝说政府制定有利于自己的制度安排以便获得更大的经济租金的活动被称为寻租活动,它是非生产性的、有损于社会福利的,并且白白浪费经济资源的活动
十四、资本与企业家
1、资本
*实际资本,即在较长时间范围内提供生产性服务的机器、设备和厂房;这为经济学中的“资本”
*金融资本,即货币或其他与货币功能相近的纸质资产,这为金融学或会计学意义中的“资本冶。
一般来说,资本品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建筑物,比如工厂的厂房和车间;
二是耐用的机器设备,比如机床和计算机;
三是存货,比如经销商的汽车存货。
资本市场是交易票据的市场。我们在资本市场购买企业债券或公司股票。
我们把交易资本品的市场称为物质资本市场,或资本品市场。
2、资本市场和资本品市场的区别
资本市场往往是指金融资本市场,如银行信贷、公司股票和债券市场等.
资本品市场是我们买卖实际资本的市场,比如机器设备市场。
3、资本的特征
(1)资本既是产出、又是投入;
(2)资本具有某种专用性;
(3)资本存在着折旧问题。
*资本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自然消耗和技术废弃被统称为折旧.
*资本折旧使得资产价值出现贬值.
4、一个以利润极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做出最佳的投资决策,必须考虑资本回报率。
资本回报率:每1 美元的资本投入在1 年中能够获取的净收益,亦称资本收益率。
5、资本租赁价格(rental price of capital)是指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比如一年,租赁公司对使用资本设备的企业所收取的费用,它是利率的一种变体.
企业在做出购买还是租赁资本的决策时,需要考虑两种情况下一段时间内各自的成本流和收益流,以帮助判断是购买还是租赁更划算。
6、资本租赁市场的均衡
*在资本品租赁市场,企业的资本租赁需求曲线DK就是企业的资本边际收入产量曲线,它是指企业多租赁一个单位的资本投入所带来的收入的增量。资本边际收入产量递减
法则是指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资本所带来的边际收入产量逐步减少。
资本租赁供给曲线Sk是向上倾斜的,这就和其他商品和服务的供给曲线一样.
*两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均衡的租赁价格RE和均衡的资本租赁数量KE。
7、隐性租赁价格
当企业购买设备时,它必须使用自有资金或者向金融机构借款。如果企业借款,那么每月支付的贷款利息就好比租赁价格(或简称为租金);如果企业使用自有资金,便失去了将之存入银行获取利息的机会成本,因此,它也和租金相类似。一旦企业拥有这项资本,除了上述利息支付之外,必须支付维修费以维护设备正常运行,还必须支付一定的折旧费用。
资本一年的隐性租赁价格等于这一年的利息支付加维修费和折旧费。
*隐性租金率(rI )等于隐性租赁价格(RI)除以资本的成本(K);
隐性租金率=市场利率+折旧率+维修率
*隐性租金率受到市场利率的影响。利率越高,一年的利息支付越高,因此,隐性租金价格越高。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当利率、折旧率或维护费显著上升时,企业则倾向于租赁资本,而不是购买资本
*一般来说,当资本租赁价格低于隐性租赁价格时,租之;当资本租赁价格高于隐性租
赁价格时,买之
8、可贷资金市场
(1)企业为投资而融资、居民为放弃现行消费而进行储蓄的市场被称为可贷资金市场,它是金融市场的一个子市场。
(2)可贷资金的供给曲线SF,它通常向右上方倾斜,表明可贷资金供给量与利率呈正比。
导致资金供给曲线平移的两个因素:
*当期收入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你的消费和储蓄均增加,资金供给曲线向右平移;
*如果当前收入很高,预期未来收入很低,你的现期储蓄将会提高;如果当前收入很低,而预期未来收入很高,你的储蓄水平将会很低。
(3)可贷资金的需求主要来自于企业。 在可贷资金市场中,企业为投资而借款,居民为未来消费而储蓄。
利率越高,企业融资成本越高,有利可图的项目更少,可贷资金的需求量更少;反之利率越低,企业融资成本越低,有利可图的项目更多,产生的可贷资金的需求量更多。
(4)我们把可贷资金市场看做竞争性市场。可贷资金市场的利率变化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的变化.
9、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是以货币计价的投资所能得到的货币收益,货币可以是美元,也可以是人民币
实际利率是以商品和服务为单位计量的资金收益。
10、企业通过以下两种方式筹集资金,债务和权益。
(1)银行贷款以及发行企业债券就是债务的实例。贷款和债券是一种合约,叫做债务合约;
(2)企业也可以通过发行股票或公司所有权股份来筹措资金,股票就是权益的实例。股票和所有权股份是一种合约,叫做权益合约
11、债券市场
公司或政府因故需要资金便可发行债券。
债券就是在未来某个时期债券发行人向债券持有人支付一定金额的承诺.
债券的发行人成为债务人,债券的持有人成为债权人
债券市场是指债券发行人和购买者之间的谈判决定着其价格的一种制度安排。
债券发行人往往是公司(或称企业)以及政府,它们对资金有所需求;
债券购买者往往是家庭或者机构,它们拥有闲散资金并愿意在获利情况下提供资金.
市场利率的下降导致债券价格的上升;同理,利率的上升导致债券价格的下降。因此,市场利率和债券价格呈反比
12、债券市场的分级
一级市场是指新发行的金融资产首次出售的市场。金融资产一旦在一级市场出售以后,认购者(或购买者)就可以自由地出售给其他人。
二级市场就是先前发行的资产被再次或重复出售的市场。金融市场的大部分交易都是在二级市场上发生的。
13、股票和债券的区别
当公司发行债券时,它是借入资金并承诺日后偿还.债券的背后是一种债务债权关系。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方发行的股份凭证,人们持有股票是为了得到股息(分红)或从股价升值中得到资本收益.
14、股票市场
公司在一级市场发行新股。二级市场是指已经发行股票的出售和再出售的市场.
二级市场对于在一级市场筹措资金的公司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其原因有二:
*股价显示出了公司经营状况及股民对它的信心等;
*二级市场上价格的变化会影响到公司在一级市场出售新股的价格。
股票市场是一个竞争性市场,股票在二级市场形成的价格是瞬时的均衡价格.
15、有效市场假说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在任一给定的时间,证券价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可获得的信息,或者说,它认为金融市场从信息上说是有效率的。
*基本面分析:以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产业发展现状和政策以及企业的基本数据来预测个股股价的变动。
*技术分析:把股票价格的近期表现画成曲线和图表,然后利用某些模型,预测在近期内股票价格将上涨还是下跌。
法玛提出了三种程度有别的有效市场的形式:
(1) 弱式有效市场假说认为,所有以往的市场价格以及其他数据都完全在证券价格中得以反映。换言之,技术分析毫无用处。
(2) 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说认为,所有公开可得的信息完全在证券价格中得以反映。换言之,基本面分析也是毫无用处的。
(3) 强式有效市场假说认为,所有的信息完全在证券价格中得以反映。换言之,即便
内部信息也是毫无用处的
非理性繁荣是指疯狂的人群普遍高估市场,投机热情高涨、经济羊群效应蔓延,导致资本市场过热或者泡沫的破灭。
16、企业家才能
企业家或企业家才能被定义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的能力。
在经济学中,企业家是一个中性词,凡是组织和管理企业的人都是企业家.
企业家职能有以下四个方面:
(1) 组合资源、生产产品和劳务;
(2) 为企业做出基础性的、非惯例式的决策;
(3) 引进新产品和新的生产过程以实现创新;
(4) 为上述职能承担经济风险.
17、利润的三大来源:风险、创新、垄断
企业经营的风险可分为可投保的风险和不可投保的风险。前者是保险公司承担,后者由企业家承担.不可投保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总体经济环境、经济结构和政府政策。
18、利润的功能
*利润是资源配置信号;
*利润激励创新;
*利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片面追求利润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十五、一般均衡分析
1、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局部均衡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假设下,研究单个经济行为者(消费者或生产者)的均衡以及单个商品(或要素)市场的均衡.
*一般均衡是指所有市场共同处于均衡的一种状态。它要求所有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完全相等。我们要关注市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总体均衡分析考虑了市场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即考虑了市场之间的多重互逆的反馈效应,这是与局部均衡分析的一大本质区别。
(2) 总体均衡是所有市场最终共同、同时实现的均衡,即价格再也没有改变趋势的一种状态。
(3) 局部均衡分析在分析替代品时低估了涨价的效应,同理可以推导出,在分析互补品时,则高估了涨价效应.
2、帕累托交换效率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在不减少某一消费者效用的前提下,不可能增加另一个消费者的效用水平。 如果增加另一个消费者的效用水平是可能的话,帕累托交换效率就没有实现,还有可能进行帕累托改善。 实现了帕累托效率也就实现了帕累托最优
3、在生产者的生产函数以及两种投入的数量为给定的情况下,两个生产者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的所有点的轨迹就是生产契约曲线,该曲线上任何一点实现了生产的一般均衡,即生产效率。从该曲线可以推导出一条生产可能性曲线.
4。 生产和交换一般均衡是指所有产品和要素市场同时处于均衡的一种状态, 其均衡条件为:
十六、福利经济学
1、庇古把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对增进世界或一个国家经济福利的研究.
所谓福利是指经济体或者行为主体一种幸福的、健康的状态。
2、经济学类别
*福利经济学是以福利极大化原则为出发点对经济体系的运行予以评价并相应提出政策建议的一门经济学分支。
*实证经济学是排除了社会评价的理论经济学,它研究经济体系的实际运行,说明经济体系是如何运行的以及为什么如此运行,回答“是”和“不是”的问题;
*规范经济学的任务是对经济体系的运行作出某种社会评价,回答是“好”和“不好”的问题。
从本质上讲,福利经济学属于规范经济学的范畴。
3、完全竞争市场可以实现帕累托的生产效率。
4、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所有市场的均衡就是帕累托最优。
竞争性市场的均衡就是帕累托最优。
第一定理的重要性在于证明了我们可以利用竞争性市场的一般机制促使帕累托最优的出现。
政府经济政策的基调应该是提倡竞争、鼓励竞争、维护竞争,让竞争性市场成为主要的、基础性的配置资源的一种方式.
帕累托最优很有可能出现在这么一种格局之上:某一个(批)人拥有绝大多数的财富,而另一个(批)人却几乎没有什么财富。这种分配格局可能是最优的,但是人们所期盼的吗?
5、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在任何帕累托最优状态,总可能寻找到一组价格使之成为市场总体均衡。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隐含着收入分配和效率问题是可以相互分离的。即任何帕累托有效配置,竞争性市场机制都能提供.
从分配角度说,市场机制是中性的。
我们可以改变原有的初始禀赋,在新的初始禀赋格局下,还会有一组价格使得市场出现有效率的配置,但此时的均衡很可能就是更为公平的均衡
6、总效用可能性曲线
效用可能性曲线描述了在给定某一商品价格比情况下,实现了交换总体均衡条件下不同消费者最大可能的效用组合。总效用可能性曲线是不同的效用可能性曲线的上包络线,曲线上每一点都同时实现了生产和交换效率。
总效用可能性曲线有以下性质:
(1) 它是不同价格比情况下不同的效用可能性曲线的上包络线;
(2) 曲线上任何一点都隐含地代表着某一商品价格比;
(3) 曲线上任何一点都满足了生产和交换效率;
(4) 曲线上任何一点代表着消费者的效用水平的组合;
(5) 如果价格无限可分,总效用可能性曲线就是一条连续的凹向原点的曲线,不同消费者的效用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
效用可能性曲线上任何一点均实现了交换效率,在给定价格比下,只有一点实现了交换和生产效率。
总效用可能性曲线是所有实现了生产和交换效率的点的轨迹,它是不同的效用可能性曲线的上包络线。
7、 给定凹的社会福利函数,我们可以得到若干条凸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和总效用可能性曲线的切点实现了社会福利极大化.
8、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阿罗对加总偏好的社会选择机制做了如下假设:
(1) 如果个人偏好具有完备性、自返性和传递性,那么,社会决策机制就应当产生具有同等性质的社会偏好。
(2) 如果每个人都偏好X 胜于Y,那么,该社会就应当也偏好X 胜于Y.
(3) 在X 和Y 之间的偏好,仅仅取决于人们在X 和Y 之间的排序,而不取决于他们如何评价其他选择。
阿罗证明了以下著名的结论:如果一个社会决策机制满足上述三条性质,那么,一定存在着某种独裁。换言之,所有社会排序就是某一个人(或集团)的排序。这被称之为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它指出,有时候我们不可能从个人偏好加总为所谓的社会偏好,如果加总了,那也是
独裁者的个人偏好代替了社会偏好。
这一结论是十分令人惊讶的!社会决策有时是不完美的,加总个人偏好的方法也不尽如人意.
9、两种公平观:功利主义、自由主义
(1)功利主义的绝对公平观,它主张收入分配在
全社会范围内平均分配,这样全社会的福利最大.其实,这不是公平观,这是平等观。
(2)自由主义的公平观,它认为整个社会福利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状态最差的那部分人群的福利水平,如果他们生存条件太差,会导致社会不稳定,社会福利反而下降。
10、 洛仑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是两种相关的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收入不公平状态的工具
十七、市场失败:垄断和外部性
1、垄断的要点
(1)垄断是一家企业生产没有近似替代品的一种市场结构,它是价格制定者。
(2)垄断可以被区分为单一价格垄断和价格歧视垄断.
(3)垄断者的定价高出其边际成本,代表着市场存在着非效率.
(4)垄断者,或者是有一定市场控制力的企业都可以实施三种不同的价格歧视策略.
2、市场成功和市场失败(市场失灵)
*市场成功是指完全竞争市场能够实现总体均衡(即生产和交换效率)或社会福利极大化的一种状态.
*市场失败是指市场偏离总体均衡(即生产和交换效率)或社会福利极大化的一种状态.
3、垄断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
*从局部均衡分析来看,垄断市场的均衡为p>MC,因此会出现市场非效率。
*从竞争性和垄断企业并存的市场中,垄断不能实现社会福利极大化,因而出现市场失败.
4、对自然垄断的规制
(1)边际成本定价法:将边际成本和需求曲线相交点的价格确定为最高限价的一种规制办法。该自然垄断者根据MR =MC 的原则决定利润极大化的产量QM 和价格PM 。政府根据p =MC 原理决定其产量为QC ,将其价格确定为Pc。企业损失由政府补贴。
(2)平均成本定价法是按平均成本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所确定最高限价来定价的一种规制方法.此时垄断者赚取了正常的会计利润,价格和产量在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依旧存在效率损失。
(3)一次性税收法:如果某垄断者在未被调控前的垄断利润为x 美元,如果政府调控目的是为了使垄断者的经济利润为零,那么,就可以对该垄断企业征收x 美元的一次性税收。有必要注意,一次性税收并没有改变垄断者的均衡产量和价格 ,只是政府将其利润拿走罢了,依然发生效率损失。
(4)两层定价法:对垄断者的相同产品采取两层或多层确定价格的方法.调控当局认为,有些人应该支付更高的价格,而有些人只需支付更低的价格。这样一来,垄断者就可能把从高价中得到的利润去弥补低价时的亏损.
5、政府规制垄断的难点
(1)尽管在一些西方国家中,一些调控委员会对垄断企业,特别是政府许可的垄断企业调查其需求和成本,但垄断企业的需求和成本曲线依然很难确定。
(2)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政府有可能制定出低于垄断者平均成本的最高限价,从而使垄断者发生亏损而退出市场,这样产量便会减少。
(3)垄断者有可能采取降低质量的办法来对付政府的最高限价政策。
(4) 垄断者有可能不理睬政府定价,而在黑市上抛售其产品.
(5)政府对企业的调控有可能产生企业和个人的寻租行为。
6、寻租行为指企业和个人通过影响政府的政策使自己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得到超出市场正常报酬的报酬。
寻租者为了获取租金所花费的各种努力(含游说和贿赂)和费用并不能增加社会总供给,反而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因此,从整个社会角度来说,寻租行为代表着某种无谓损失。
7、外部性
外部性是指第三方对生产或消费当事人强制产生的额外的成本或收益.
一旦外部性存在,负的外部性产生外部成本,亦可称为外部不经济;正的外部性产生外部收益,亦可称为外部经济。
8、外部性的特征
(1) 第三方性。外部性是第三方对生产和消费当事人所产生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2) 强制性。当事人被迫接受的,无论是喜欢还是讨厌.
(3) 分离性.造成成本和收益的分离。
9、外部性对市场的影响
无论是正的还是负的外部性都会造成市场失灵
(1)制造污染的企业根据个人利润极大化原则决定其最佳产量.此产量高于社会最优产量。
被迫接受污染的企业无故要增加成本,它的实际产量要低于社会最优产量。
外部不经济导致市场调节出现失灵.
(2)知识或一个社会受教育的人数具有很强的正的外部性,它的产量低于社会最优产量。
10、政府对外部性的行为
(1)收取排污费
(2)发行可交易许可证
可交易许可证是指府对每个潜在污染者分配一个许可的最大污染量,其许可证可在市场上交易的一种减排污染的制度。每家企业买入或卖出许可证,直到其污染的边际成本等于许可证的市场价格。
(3)庇古税收:对制造污染的企业征税使之减少排污,对被迫接受污染的企业进行补贴,使之能消除或减轻污染所造成的伤害.
11、面对外部性成本的私人解决方案
(1)社会惯例:良好的社会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外部性。例如,不乱丢垃圾。
(2)企业合并:制造污染的企业和接受污染的企业由于某种原因合并成一家企业,这样所有的外部成本就内部化了。
(3)私人谈判(科斯定理)
如果产权界定清晰,在交易费用忽略不计的情况下,涉及外部性当事人双方的自愿谈判可以实现资源的效率配置,这就是著名的科斯定理,有时简称“谈判解”
交易费用是指为了完成一笔交易,人们除了支付其价格以外,还必须为搜寻商品信息、进行价格等方面的谈判、购置商品以及享受用户权益所付出的代价。
注意科斯定理的成立建立在产权界定清晰和交易费用忽略不计的条件下。
12、面对外部经济,政府可以采取以下四种方法:公共提供、私人补贴、优惠券、专利与版权。
十八、市场失败:公共产品和信息不对称
1、公共产品和信息不对称造成市场失败的原因
一旦产品具有公共性,就无法通过市场机制得以解决;一旦交易双方出现信息不对称,便会出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委托代理等问题,因而就会偏离市场最优状态。
2、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
(1)私人产品具备冲突性和排他性.
*私人产品的冲突性是指某一消费者消费了某一产品和其他人消费该产品形成冲突。
*私人产品的排他性是指某一消费者拥有某一产品就能够排斥他人消费。例如,你买了一套住房,你有权力排斥他人在你家居住, 你的这种排它性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
(2)公共产品具有非重涂性和非排他性
公共产品的非冲突性是指增加一个消费者消费不会影响到现有消费者消费这一产品。
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是指要排斥某一部分人群消费某种商品要么非常困难、成本高昂,要么从技术上讲是不可能的.
3、公共资源和准公共产品
(1)公共资源是具有冲突性和非排他性组合的产品.例如,在公海捕鱼达到一定数量之后,你捕到了鱼,我就要少捕鱼,这就具有冲突性;但在公海又不能或很难排斥他人捕鱼。
因此,它是一种典型的公共资源。
(2)准公共产品是具有排他性和非冲突性组合的产品。
例如,一旦卫星在某地传送电视信号,该地区的所有人都可以使用,它具有非冲突性,但它可以通过加密、解密等技术手段排斥未缴费的居民收看,它具有排他性
4、公共产品的提供
公共产品如果由自由市场机制提供便会产生供给不足,出现生产的非效率问题。因此,
政府的介入就成为一种必然.但这并不等于说,这些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或政府企业直接生产.
政府可以生产,但更多地应该由市场中的竞争性私人企业为政府生产,然后由政府向公众提供公共产品服务。
5、公共产品供给的两个问题:
(1)产量的界定问题
按照边际社会收益等于边际社会成本原理决定最佳的公共产品产量。然而,在实际中,估计总成本和总收益会存在许多困难。因此,实际公共产品的供给量并不一定等于最优量。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公共产品由私人企业生产会出现不足,但由政府提供可能会出现供应过多。
(2)成本补偿问题
*税收。像国防这样的公共产品的成本补偿几乎全部依赖于税收,一个国家的司法公正也应该全部来自于税收。否则,就有可能失去公正。
*价格。有一部分准公共产品虽然是由政府或其他公共部门提供,却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捕获其价格,如供水、供电、供气、公共交通、广播电视等.
*补贴加收费。有时考虑到社会公平、政治安定等因素,往往采取部分由政府给予补贴、部分按较低的价格收费,比如教育、医疗等。
6、公地的悲剧及解决方案
公地悲剧是指公共资源被过度使用的悲剧,解决方案有:土地私有化、管制和发放许可证
(1)土地私有化
通过土地私有化解决土地过度使用问题是有效率的。但人们对这一方案存有价值判断
(2)管制和发放许可证
政府可以管制每一个家庭中羊群的数量,通过对羊征税把外部性内部化,或者拍卖数量有限的牧羊许可证.目的是为了实现牧民可持续地放牧。
7、信息不对称
经济信息是指关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从事生产、分配和交换等经济活动中的资讯。例如,生产者的产品的品质、成本和价格,消费者的收入、偏好和收益等方面的资讯。
(1)公共信息是指所有经济行为主体都能够免费获取的资讯,公共信息是公共产品的一种表现形式。
(2)私人信息是指只有某个经济行为主体拥有的、可交换的信息.如果它对其他主体有价值,它就是可交易的,其价格可由市场的供求所决定,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私人信息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可交易的产品.
(3)完全信息就是行为主体充分掌握了决策所需要的全部资讯,这里包括公共信息和私人信息。
(4)不完全信息是指行为主体做出某项决策所需掌握的资讯不够充分。
(5)对称信息是指不同的经济行为主体对某项事物各自拥有等量的信息.一是彼此拥有完全信息;二是彼此完全没信息;三是彼此拥有不完全但程度相同的信息。
(6)不对称信息是指不同的经济行为主体对某项事物拥有不等量的信息。如果信息是有价值的并且是真实的话,拥有更多信息的一方具有信息优势,而拥有更少信息的一方则具有信息劣势.
8、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在购买之前不容易确认一辆旧车的质量,只有逐步调低自己的价格预期,使得旧车市场的价格下跌,高质量的旧车逐步被驱逐出市场, 市场出现了逆向选择
问题。
9、逆向选择是指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事先隐藏信息,使得市场的选择过程出现了“ 不好”的结果,例如,劣品驱逐良品的现象.
应对逆向选择的方式:
(1)信号传递是指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向对方传递私人信息的过程。
信号传递的方式有以下几种(1)广告宣传;(2)产品质量证明;(3)售后服务承诺(;4)
生产者的市场声誉;(5)标准化产品及服务。
(2)信息甄别,是指具有信息劣势的一方通过某种方式使另一方更多地披露信息的过程。更多的信息有利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去甄别产品的品质.
(3)当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逆向选择时,政府的干预有时就有必要了,干预的目的是为了保障信息劣势方的合法权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10、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指当信息不对称时,交易的一方牺牲另一方的利益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导致另一方受损的风险。人们在签订了家庭财产保险之后,就有可能放松安全意识。
道德风险不可以完全消除,只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第一,尽可能制定完备的合约,明晰投保人的责任和义务,防范道德风险发生的概率。例如投保人自己忘了关好门窗而发生的失盗,保险公司免赔;
第二,共同承担风险.享受医疗保险的客户自己要负担一部分费用,购买了汽车保险合同的客户如果今年的赔付率高到一定程度,明年将支付更高的保费。
11、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的比较
(1)产生的原因不一样:
逆向选择是“隐藏特征\"所致,道德风险是“隐藏行为”所致。
(2)时间点不一样:
以签订合约的时间为界限,逆向选择是“合约前的机会主义”所致.而道德风险是“合约后的机会主义”所致.
(3)结果有所不同:在二手车例子中,掌握信息多的好车车主受到伤害,劣品要驱逐良品;而家庭财产保险案中,信息少的保险公司的利益受到侵害,整个市场保费势必上升。
12、委托代理人问题
所谓委托人就是雇佣他人完成特定任务的个人(或企业),在股东与总经理的关系当中,股东就是委托人.
所谓代理人是指被雇佣去完成特定任务的个人(或企业),在上述关系中,总经理就是代理人。
由于信息不对称,委托人往往很难判断代理人的敬业和努力程度,代理人就有可能不会全力以赴般地工作。
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委托人和代理人行为目标不一致所产生的问题就是委托代理问题
在总经理偷懒问题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建立总经理市场;提供高薪和股权等方式的激励;加强各种约束机;形成潜在的威胁机制.
13、金融市场及其分类
金融市场是金融资产的供给者和需求者进行交易并确定金融资产价格的一种机制。
资本市场.它还可细分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
大宗商品市场.交易各类大宗商品的市场;
货币市场。提供短期债务融资及投资的市场;
衍生品市场。提供风险管理的各种工具,包括远期市场;
保险市场。便于分散各类风险的市场;
外汇市场。便于外汇交易的市场
14、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第一,资本市场的行为主体繁多,各自掌握的信息严重不对称。
第二,除了企业自身行为以外,国家宏观政策及其形势以及所属行业发展态势都会影响到企业股票价格的决定。
第三,有些机构和个人为了自身利益、故意释放虚假信息,隐瞒或拖延信息的发布、制造新的信息不对称,这些都会加剧信息不对称的严重程度。
15、金融危机:指一些大型金融机构破产或主要金融资产极其严重缩水的一种状态及其变体
金融危机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人们名义资产的损失并改变了人们的资产分配格局,对实体经济并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如果金融危机伴随着大萧条或大衰退的话,它一定间接地、负面地、可能是严重地影响着实体经济。
美国在2007—2008 年爆发了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它向全世界蔓延,演变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有人把它称为“大衰退”.全球金融危机的宏观成因很多,但它的微观基础就是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