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历史与文化 History&culture 中国传统德育实践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口邹苏 【摘要】中国传统社会运行的主要规范是伦理规范而不是法制规范,因此德育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占有特殊而重要 的地位。与欧洲古典时期的教育主要掌握在教会手中不同,中国传统时代的教育主要掌握在儒家学派手中。文章主要 以儒学的德育实践思想为例,对传统德育实践思想进行考察,并探讨其对现代德育实践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德育 实践思想启示 在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传统伦理观念占有特殊 譬如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 重要的地位,而其中儒家的伦理观念又居于主导地位。儒家的 圣人乎?~儿童所学习的洒扫应对之节,虽然简单,但却是由 德育实践思想始终都是围绕 ‘人之所以为 ’这样一个问题展 此而学至圣人的开始,本末始卒是一贯的。这便是从最简单的 开的,对于加强今天的德育实践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学习开始,培养开发德育的源泉,在实践中磨砺出美德。 到了宋明时期,儒学对于性善论有了更加详尽的探讨和 “性善论”:儒家德育实践的理论前提 发挥。受佛学心性论的启发,儒学尤其是心学一派,把性善论 的理论逻辑推衍到了比较彻底的程度。学而至于圣人,这是宋 “性善论”是儒家德育实践思想的理论前提。从康德哲学 明儒学的最终目的,但是对于如何学圣人,则有不同的理解。 意义上来说,性善论和性恶论一样,都是不能获得确证的,因 理学一派强调文化传统的塑造作用,对于道统大力发扬,认为 而都属于未定的形而上学。然而,无论如何,我们从文化历史 要从学习古代圣人留下的典籍和古代圣人的言行入手,然后体 现象上来考察就不难发现,儒家对于教育和人生社会的一系列 之身心。虽然理学也一再肯定性善论,但是对性善论的发挥不 设计和思考,都是以性善论为基础的。这与基督教的性恶论不 多,基本上是接受了孟子的观念。而心学一派则把性善论作为 同,性善论是孟子首先提出的,但是与孔子的思想并无冲突,并 理论前提,发展出一套本体论和工夫论。在心学看来,每一个 且似乎可以看作是孔子思想的合理引申。孔子说:“性相近,习 人都具有内在的圣人之性,为学的目的是要发掘人内在本来具 相远也。”这里孔子并没有明确性是善还是恶,只说是相近。孟 有的性善潜能。这样,就把性善不仅仅规定为本性是善的,更 子则进一步发挥,把这个相近之 眭”肯定为“善”。到了宋明 把这个善大大扩充了,最高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根据这样的 时期,朱熹确立了宋儒所推扬的十六字心传,王阳明也以十六 性善论观念,则所谓的为学,不管是典籍的研习,还是礼乐的 字为儒学之精髓,更强调其心学特征,而儒学心性更是对 胜 训练,无论何种学习方式,都只具有工具和过程的意义,关键 善论”做了充分发挥,使之成为儒学修养论的基础。 在于启发内在德性的觉醒和展露。与理学相比,心学的经学意 尽管孔子没有明确提出“性善论”,但其许多言论都和性 味就大大减弱了,而是更注重于实行。如关于教育思想,王阳明 善论十分契合,这便颇有讨论人性问题的意味。据《论语・学 曾经讲到:“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辞章之习起,而先 而》载:“子贡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日:‘可 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 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日:‘《诗》云:如切如 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以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 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日:‘赐也,始可与言《诗》已 仪,讽之以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 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切、磋、琢、磨是制作骨器、角器和玉 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重视教育过 器的不同工艺,这里把用礼乐培养一个人的美德比喻成治器的 程中的练习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这正是希望通过实 过程,都是令内在的美质焕发出文采。这似乎也可以比附为性 践来培养其德性。 善论。而孔子和他的弟子对于德育的实践教学的设计,也是出 于这种思路。如《论语・子张》:“子游日:‘子夏之门人小子, “成己成物”:儒家德育实践的目的 “成己成物”是在孔子后学的著作《中庸》中提出来的。 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 夏闻之日: 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 1 80 1I 人民论坛.PEOPLE・S TRIBUNE 当然在孔子那里并没有这么明确地提出来,但是从《论语》中 力因素。他认为“Knowing how”(4w道如何)和“Knowing 仍然可以看出这一明显的目的,至少《中庸》并没有违背《论 what”(知道什么)是不同的。他指出,这两种“知道”虽然都 语》的原意。如《论语・宪问》屡次提到“成 的问题:“子路 属于“知”,但是性质并不相同。赖尔这里所提到的“知道如 问成人。子日:‘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之勇,冉求 何”并不只是理智上的了解,还包括行为因素在内,而与我们所 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日:‘今之成人眷何必 说的“智慧”颇为相似,但是二者也并不相同。我们所说的智 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 慧则比行为更加广泛,比如说没有外部行为的纯粹的心理行为 矣。”’这是从内在品性上论述成人的标准。孔子还屡言“立”, 也是需要智慧的。如果我们能理解汉语中“知道”和“会”的区 “立”也就是成人的意思。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 别,似乎更能表达出知识与智慧的区别:“知道”仅仅是知识性 而立。”又说:“不知礼,无以立也。”至于“成物”,孔子没有 明确说过,但他谈到“仁”时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便蕴含着成物的思想。 儒学在与别的学派进行探讨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在后来的 《中庸》中提出了相当精致的“成己成物”的思想。据《中庸》 载:“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 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己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 也;成物,知也。性也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从 仁知分立的角度界定成己和成物,这就比较合理地安排了道德 修养和实践之间的关系。仁和知都是内在的品性,成己主要是 从内而言,成物则从外而言,是以内合外,而不是内合于外。朱 熹注释说:“仁者体之存,知者用之发。”这是从体和用的角度 揭示了仁和知的区别。《中庸》以“诚”贯通成己和成物,但是 内在和外在毕竟不同,由此而成己和成物也有区别。成己在于 明善修身,无所不用其极,不仅要有知识性的认知,更要有体 会而实行,这便是“仁”;成物的“物”是从对象上说的,可以包 括生命体,也可以指人,而不一定必须是无生命的物质。成物 在于物得其所,不可责善,而需要顺物之情而化之,这便是知, 也就是所谓“时措之宜”。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庸》虽然比较全面地提出了对 “知”和“成物”的重视,但是后来的儒学发展还是比较偏向 了内在的一面。当然,即使是宋明时期儒学在心性层面达到相 当深的程度,他们仍然注意到了外在一面的问题,努力避免过 分内在化带来的弊端。 培育德性之知:儒家德育实践的核心 与西方重知识的传统不同,中国有重智慧的传统,德性之 知就是所谓的道德智慧。儒学从一开始就有重智慧的倾向,孔 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可以是知识的学习,也可 以是智慧的培养。学习了然后又经常演习,这说明这种学习不 是单纯的知识性学习,还包括了实践。正是智慧培养的学习, 才能带来身心的愉悦,而不仅仅是心智的满足。 知识与智慧不同。英国分析哲学家赖尔在其《心的概念》 中关于“Knowing”的分析,明确地区分出了两种不同的智 的了解,“会”则需要兼有了解和娴熟运用的技艺。 儒学所讲的德性之知,既包括有关道德的知识,也包括道 德实践的智慧,并且主要侧重于智慧。如王阳明谈到如何行孝 时说:“若只是温清之节、奉养之宜,可一日二日讲之而尽,用 的甚学问思辨?惟于温清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奉养 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此则非有学问思辨之功,将不免 于毫厘千里之谬,所以虽在圣人犹加‘精一’之训。若只是那些 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的许多温清奉养 的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 知道温清奉养的仪节只是知 识,真实而恰当地实践这些仪节,就有智慧在里面了,不是容 易做到的。 宋儒明确区分了“德性之知”和“见闻之知”,并明确表达 出重德性之知而轻见闻之知的倾向。如程颐《语录》中说:“闻 见之知,非德性之知。物交物则知之,非内也,今之所谓博物 多能是也。德性之知,不假闻见。” 张载在《正蒙・诚明》中 说:“诚明所知乃天德良知,非闻见小知而已。” 见闻之知是 关于外在事物的知识,可通过感官获得,这相当于西方所谓的 “知识”。德性之知则是关于内在道德的知识,是天赋的,它的 存在不依靠见闻之知。但德性之知一般处于潜在状态,要通过 经验来引发。德性之知相当于西方的伦理知识。在二者中,宋 儒认为德性之知比见闻之知更为根本、更为重要。因为德性之 知是对宇宙本体的通观而透彻的了解,是关于存在的知识,揭 示了人生的全部意义。 德性之知不仅仅是一种知识而已,它主要是一种受用,是 一种道德实践。德性之知的获得不是靠一般性的了解,而是靠 一种“合内外于耳目之外”的体物方法。张载在《正蒙・大心》: “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世人之心, 止于闻见之狭。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 非我,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以此。”又说:“体物体身,道之 本也,身而体道。其为人也大矣。道能物身,故大,不能物身而 累于身,则藐乎其卑矣。” 这就要求人们对道德的理解不仅仅 是一种对文句义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做实地的道德践履工 夫。这种道德践履工夫达到的物我一体的精神境界,便是人最 大的幸福。 l 2D13/11/,gig422期f 181 历史与文化 History&culture 传统德育实践思想的现代启示 中国传统的教育主要由儒学掌控,德育实践思想也主要反 而不是一个人格完善、情操高尚的人。正是针对这些弊端,我 国的高等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重新重视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需要 映在儒学中,当然儒学与别的学派和传统也不断地进行交流和 在拥有基本知识和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理性地选择或形成自己 借鉴。然而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型社会开始向现代化社 的专业方向,形成较为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合理的知识 会过渡,从思想、文化、制度以及器物等各个层面来看,都和传 和能力结构,发展全面的人格素质与广阔的知识视野、处理问 统社会有很大差异。首先是社会的普遍转型,中国社会要从传 题的知识基础和能力。中国传统时代的德育在于培养“仕”,这 统的德治社会转变为现代法治社会,由此带来的价值多元化问 似乎正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通识教育,也正如英国传统时代的教 题就不是传统的德育所能容纳的。其次,现代社会的德育活动 育目的在于培养绅士一样。由此看来,传统时代的德育无论从 主要由现代化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协作开展,而 现代化的教育是平民教育和专业化教育,这都与传统教育完全 不同。诚如蔡元培先生所说:“我们的教育至少两千年来没有 面向更高的科学教育,而却是用完美的品质区塑造人,赋予他 一种文学素养而已。” 传统教育是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社会精 英。而平民教育和专业化教育则对于德育所要求的智慧培养提 出了根本性的挑战。 然而,尽管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有种种的不同,但传统时 代的德育实践思想并非刻意被完全抛弃。实际上,只有正确的 借鉴传统的德育实践思想,实行合理的创造性的转化,现代的 德育才不至于流荡无归而陷入虚无主义。根据国内外学界的有 关讨论和我们的研究结果,传统德育实践思想至少可以为我们 提供如下的几点启示: 必须重视经典教育。现代大学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培养和 塑造全面发展的人,即培养和塑造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统一 的人,理性、情感与人格协调统一的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相统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的人,大学教育正是在更 高深、更宽广、更全面的层面上来实现这一培养目标。④在诸多 教育资源中,传统文化经典富含了很多有利于实现现代大学教 育目标的因素。因此,重视经典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 传统文化经典是民族精神智慧的结晶,而当代大学教育的 重要使命之一就是使得这些宝贵的精神遗产弘扬和传承下去; 传统文化经典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重要源泉,是加深和提高 当代中国大学的文化底蕴、精神境界和创造能力的内在动力。 传统经典教育一方面在于保持传统不断,而另一方面也培养一 种合理的诠释能力。当然,加强传统经典教育并不是要削弱专 业教育,相反,传统经典教育对于提高专业教育的质量,培养 大学生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持久的创造 力具有促进作用。 必须重视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不仅仅是经典教育。专业教 育模式曾经为迅速培养我国经济建设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其固有的弱点日益凸 显出来,例如重理轻文、急功近利、专业狭窄、比例失调等等, 人们担忧现代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是一个部门知识的载体, 1 82 f IX ̄-PEOPLE'S TRIBUNE 哪个方面,都有很多资源可供现代教育所借鉴。当然,通识教育 仍然是以专业教育为基础的,并非要培养一个博雅而无所事事 的君子。 必须重视实践教育。德育当然需要知识的传授和研究,但 是正如传统时代的观念一样,德育更重要的是实践而不是认 识,认识容易而实践困难。因此在现代学校的德育活动中,更 加要注意德育的实践教学。现代学校的德育主要是知识的传 授,德育课也多是流于知识的讲授,有时候甚至沦为繁琐的论 证。传统的德育实践思想提醒我们,在进行德育教学的时候, 应该打破“就德育论德育”的理念,突出“以学生为本”,以简 明的道德论题统领丰富的德育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对道德 知识的体验机会,通过不断的道德练习,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加快发展自身的 主体性,真正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人,让学生能够自然、和谐、 真实、有效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促 成“知”向“行”的转化,取得“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 既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与政治教育学院) 【注释】 ①②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第87页,第3页。 ③程颢,程颐:《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 317页。 ④⑤张载:《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20页, 第24页。 ⑥蔡元培:《蔡元培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 473页。 ⑦蔡世华:“大学的文化使命与传统文化经典教育”,《黑 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第4期,第62 ̄65页。 责编/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