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学刊 2010年第2期 读书札记 郯城徐氏家族文化试探 马 纳 (临沂师范学院文学院,山东临沂276005) [摘要]郯城徐氏最早的祖先是东晋的徐宁,其故乡在东海郯城(今山东郯城县),东海郯城成为徐氏最为重要的郡望之一。郯城徐 氏以文学、政事通显,族中诸多子弟并有才名,仅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徐羡之、徐湛之、徐孝嗣、徐勉、徐悱、徐搞、徐陵、徐君蓓等人,成为 魏晋南北朝最著名的文化望族之一。作为文学官宦之家,郯城徐氏家族诗文传家,素有忠孝家风,徐搞父子擅名当世,足以傲视梁陈,徐 摘、徐陵父子家学是郯城徐氏家族文化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郯城;徐氏;家族文化;徐搞;徐陵 [中图分类号]I2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828(2010)O2一O121—03 在名士相尚、人才辈出的魏晋南北朝时代,士 创者之一,曾做过萧纲侍读。徐陵在梁陈文学史 族门阀十分重视家庭、家族教育,其子弟多幼承庭 上具有重要地位,曾作为东宫学士,为萧纲扭转诗 训,师范家学,以诗书经史传家,保持门第长久不 风作基础性的资料积累和舆论宣传工作。徐搞父 堕,由此产生了诸多文化世家。郯城徐氏就是其 子一起出入于萧纲门下,为宫体文学集团的核心 中最著名的文化望族之一。 人物之一。徐搞“属文好为新变”(《梁书・徐搞 一、诗文传家 传》),其“新变”之体,其实就是宫体诗。史载其 “文体既别,春坊尽学之,‘宫体’之号,自斯而起” 郯城徐氏最早的祖先是东晋的徐宁,其故乡 (《梁书・徐摘传》),可见他能给年少的萧纲带来 在东海郯城(今山东郯城),东海郯城成为徐氏最 怎样的影响。更何况他除出任新安太守一任外, 为重要的郡望之一。 就一直没有离开萧纲幕府,直到萧纲即位。而年 徐宁,《晋书》卷74有传。“徐宁者,东海郯 轻的徐陵在萧纲即位的中大通三年(531),又随萧 (今山东郯城县)人也。少知名,为(东晋)舆县令。 纲人东宫,充任东宫学士。徐陵任萧纲东宫抄撰 时(东晋)廷尉桓彝称有人伦鉴识,彝尝去职,至广 学士未久,又奉皇太子旨意编撰《玉台新咏》。他 陵(今江苏扬州)寻亲旧,还遇风,停浦中,累日忧 又与庾信并称为“徐庾”,而所谓“徐庾体”,有时被 悒,因上岸,见一室宇,有似廨署,访之,云是舆县 当做宫体的代名词。徐陵入陈历任要职,曾官吏 (今江苏仪征)。彝乃造之。宁清惠博涉,相遇欣 部尚书、尚书左仆射、太子少傅、封侯。徐陵在陈 然,因留数夕。彝大赏之,结交而别。至都,谓庾 朝虽无大建树,而自持颇严。《陈书》本传说他: 亮日:‘吾为卿得一佳吏部郎。’即迁(东晋)吏部郎 “其文颇变旧体,辑裁巧密,多有新意。每一文出 、左将军、江州刺史,卒官。”②东海徐氏南渡以后 手,好事者已传写成诵,遂被之华夷,家藏其本。” 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徐羡之即徐宁之孙。 可见他在当时影响之大。 徐羡之,字宗文,南朝刘宋开国重臣。父祚之,东 徐搞之孙、徐陵诸子,亦秉承家法,种学绩文, 晋上虞令。 多有文学俊彦。徐陵长子徐俭,曾被梁元帝叹赏 徐氏(徐搞、徐陵)父子家学相传,二者俱仕梁 为“徐氏之子,复有文矣”(《陈书・徐陵传》)。次 简文帝萧纲,父子二人都是萧纲身边的著名文人 子徐份少有父风,九岁为《梦赋》,得到徐陵赞赏。 和宫体文学集团的核心人物。徐搞为宫体诗的开 徐仪为徐陵第三子,史载其“少聪警,以《周易》生 [收稿日期]2009一¨一22 [作者简介]马纳(1971一),女,山东I临沂人,临沂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121 举高第为(陈)秘书郎,出为(陈)乌伤令”。(《陈 书・徐陵传》) 己起过很大启迪教化作用的老臣徐搞表示敬爱之 情。 二、忠孝家风 关于郯城徐氏家族名人的个人著作、著述,可 参见唐魏征等撰《隋书・经籍志》、徐崇《补南北史 艺文志》。 徐氏忠孝传家,子弟不坠家风。“太清三年 《隋书》卷三十五《经籍志四》有:“《玉台新咏》 十卷,徐陵撰。”另外活动在中唐元和时期的刘肃 也提到徐陵编撰《玉台新咏》一事。此外据宋人记 载,唐天宝年问李康成编《玉台后集》续徐陵之书,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玉台后集》十卷。李 康成采梁萧子范迄唐张赴二百九人所著乐府歌诗 六百七十首以续陵编。序谓:‘名登前集者今并不 录。惟庾信、徐陵仕周、陈,既为异代,理不可 遗。”’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卷一:“郑左司子敬 家有《玉台后集》,天宝间李康成所选,自陈后主、 隋炀帝、江总、庾信、沈、宋、王、杨、卢、骆而下二百 九人,诗六百七十首,汇为十卷,与前集等,皆徐陵 所遗落者。往往其时诸人之集尚存。”按以上所 引,能够肯定《玉台新咏》为徐陵所编。 《隋书》卷三十五《经籍志四》亦有:“陈尚书左 仆射《徐陵集》三十卷。”应是后人所辑。而徐摘的 诗传世者仅六篇,大体上都是咏物诗,其余就只有 类书中所引的一鳞半爪了。此外,《梁书》及《南 史》本传均未提到他有别集,当然《隋书・经籍志》 也没有著录徐搞集。徐摘在世时影响如是之巨, 其作品何以早就可称亡佚殆尽,真是一个饶有兴 味的千古之谜。l1 另外,《隋书》卷三十五《经籍志四》还著录有 “梁仪同三司《徐勉前集》三十五卷”、“《徐勉后集》 十六卷并序录”、“梁太子洗马徐悱妻《刘令娴集》 三卷”。 郯城徐氏家族诗文传家,有其时代和社会背 景。刘宋以后,门阀政治已向皇权政治回归。以 门阀家庭为中心的文学集团,也逐步向以宫廷和 诸王势力为中心的文学集团转变。¨2 至齐梁之世, 形成了几个以皇室成员为中心的文学集团。其 中,创作实绩最大、影响也最为深远的是萧纲文学 集团。这个文学集团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大力创 作宫体诗。徐陵作为宫体诗的首倡者和代表作 家,他与父徐搞一起对萧纲文学集团的宫体诗创 作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玉台新咏》更是宫体 文学兴盛时期的产物。萧纲指令比自己小五岁、 任东宫学士未久、在同人中算是幼辈的徐陵编撰 此诗集,正是为了对长年忠勤,在文学方面又对自 1 22 (549),侯景攻陷台城(梁宫城,今江苏南京市),时 (梁)太宗居永福省,贼众奔入,举兵上殿,侍卫奔 散,莫有存者。搞独嶷然侍立不动,徐谓景日:‘侯 公当以礼见,何得如此。’凶威遂折。侯景乃拜,由 是常惮搞。(梁)太宗嗣位,进授(梁)左卫将军,固 辞不拜。(梁)太宗后被幽闭,摘不获朝谒,因感气 疾而卒,年七十八。”(《梁书・徐搞传》) 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六月,四十二岁的徐陵 以梁通直郎身份出使东魏。八月,侯景以讨伐朱 异为名,举兵反叛。徐陵从此滞留北方,长达七年 之久。太清三年(549),徐陵父徐搞79岁,为梁太 子中庶子,掌文翰。是年五月,萧纲即皇帝位,实 为侯景囚徒。梁简文帝大宝元年(550),东魏丞相 高洋代魏称帝,建齐,自此徐陵又为齐臣。徐陵在 北方,闻知故国惨遭涂炭,又不接家信,徐陵忧念 亲人,便布衣蔬食,居若忧恤。又作《与齐尚书令 求还书》,求南还,终不得报。徐陵之长子徐俭在 侯景乱时,偕老幼避于江陵,梁元帝听说他的文 名,召为尚书金部郎中。徐俭曾侍宴赋诗,梁元帝 叹赏道,“徐氏的子孙,又是这么的有文才呀”。徐 陵的儿子徐份,天性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徐陵曾 经得了病,病势很重,徐份整日整夜地泣涕烧香, 跪诵《孝经》,这样折腾了三天,徐陵的病豁然而 愈,亲友们都说这是徐份的孝心感动了天地。而 徐陵之第三弟徐孝克被唐史臣姚思廉赞为“砥身 厉行,养亲逾礼,亦参、闵之志欤”(《陈书・徐陵 传》)。 徐孝克天性很孝顺,居父丧,几乎不能承受人 死的打击,侍奉生母陈氏,尽侍养父母之道。梁朝 末年,侯景之乱起,京师大饥,饿死者十有八九。 徐孝克奉养母亲,连稀饭都供应不上了。徐孝克 的妻子臧氏,是领军将军臧盾之女,美丽漂亮。徐 孝克于是就对妻子说,“现在饥荒成这样,奉养的 物品短少,想把你嫁给富人,我们也好相互有个照 顾,你意下如何?”臧氏不同意他的做法。当时有 个叫孔景行的人,是侯景手下的将领,富于资财, 徐孝克就秘密串通了媒人向孔景行说了自己的想 法,孔景行于是带了很多随从,逼迎臧氏。臧氏哭 着走了,徐孝克于是得到了许多粮食布帛,都用来 侍奉母亲。徐孝克又剃发当了和尚,改名为法整, 同时讨饭来补充给养。臧氏也深念旧恩,屡次暗 中给予粮饷,所以食用不缺乏。后孔景行战死,臧 氏就守候、等待在徐孝克必经的道上,对徐孝克 说:“昔日的事,不是我们相互辜负了对方。我现 在既得脱身,应当和你一起回去赡养母亲。”徐孝 克沉默不语。于是徐孝克还俗,两人复婚了。 三、以徐摘、徐陵为杰出代表的郯城徐氏家学 以徐搞、徐陵为杰出代表的郯城徐氏,以文 学、政事彰显于世。郯城徐氏素有孝友传统,家族 中的杰出子弟并有才名,成为魏晋南北朝最著名 的文化望族之一。郯城徐氏家族名人辈出,仅魏 晋南北朝时期就有徐羡之、徐湛之、徐孝嗣、徐勉、 徐悱、徐搞、徐陵、徐君蓓等人。徐家系文学官宦 之家,徐搞父子擅名当世,足以傲视梁陈。徐搞、 徐陵父子家学是郯城徐氏家族文化发展史上不可 或缺的重要一环。 徐搞,起家梁太学博士,后做萧纲侍读,宫体 诗最初就是缘起于对他诗体的称呼。累官梁戎昭 将军,太子左卫率,赠梁侍中,太子詹事。徐搞做 过梁武帝的儿子萧纲的家庭教师。当时萧纲的身 份是梁晋安王,梁武帝求周舍为他选一人做萧纲 的师傅。周舍推荐了自己的外弟徐搞,而徐搞形 质陋小,梁武帝说:那他必定有王粲的才华,而不 要轻贱他的容貌。 萧纲后来做了太子,徐搞的儿子徐陵25岁时 随萧纲入主东宫,充任梁东宫学士。徐陵以其聪 敏的才华很快博得萧纲的赏识,不久,他被提拔为 梁尚书度支郎。史载其“及长,博涉史籍,纵横有 口辩”(《南史・徐搞传》),也即指他有辩才。徐 搞、徐陵父子二人一时备位太子宫,为萧纲新宠。 从此他们与庾肩吾、庾信父子等会聚太子宫,注定 了文坛要有一个新局面。 徐摘随萧纲入东宫后,转为梁太子家令,兼掌 管记。徐搞属文好为新变,不拘旧体,“春坊(太子 宫坊之号)尽学之,‘宫体’之号,自斯而起”(《梁 书・徐搞传》)。但是这种新开的“宫体”诗风因其 趋于轻艳而为时人所攻讦,一时为“崇尚俭朴”的 梁武帝萧衍所不喜好,于是怒而召徐搞加以辞责, “及见,应对明敏,辞义可观,(梁)高祖意释。因问 五经大义,次问历代史及百家杂说,末论释教。搞 商较纵横,应答如响,(梁)高祖甚加叹异,更被亲 狎,宠遇日隆。”(《梁书・徐搞传》)徐搞以博学明 敏被宠,“宫体”诗的命运也从此为之改观。作为 东宫学士,徐陵除追随徐搞倡行“宫体”诗风外,还 奉萧纲之命,为其新撰《长春殿义记》作序,同时, 又被萧纲令“于少傅府述己所制《庄子义》”(《南 史・徐搞传》),可见与萧纲关系之深。 中大通四年至大同元年间,徐陵奉萧纲旨意 编撰《玉台新咏》。徐陵是《玉台新咏》的实际编纂 者。祖籍东海郡郯县(今山东郯城),其祖先随晋 室南渡,侨居于南兰陵(今江苏常州市西北)。徐 陵的一生,基本上和梁、陈二朝相始终。徐陵早慧 颖达,少承父学,是萧纲、萧绎周围侍从文人的佼 佼者。徐陵乃宫体之翘楚,且曾出使东魏,入陈为 “一代文宗”,为陈武帝起草了不少檄文、诏书。 徐姓家族从古至今习惯于用下面4位族中杰 出人物及典型事迹嵌作楹联,以事彰扬。见到下 面这些徐姓家族专用楹联,主人一定姓徐: 天上玉麟(徐卿),人中骐骥(徐勉)。 梦徵五凤(徐陵),家号八龙(徐纬)。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良好的家风、厚重的 家学是郯城徐氏家族振兴、维系的文化保障。这 让我们想起了“诗书传家久”这句久远的古训。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13)兴膳宏.六朝文学论稿[M].长沙:岳麓书社,1986. (责任编辑:张杰)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