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的时间里,总决赛选手打破年龄、地域,重新分为40个 大组,完成了冬奥会真实场景模拟及答辩、现学现赛等多项 任务。经过两天的角逐,由科技日报社、中国发明协会主办的全国 第三届中小学生创•造大赛(以下简称“创•造大赛”)总 决赛6月2日落下帷幕。“星火队” “地表最强队” “撼动清北”等8支队伍获
李平说,这项比赛已成为全国科技活动周重点示范活 动,以及教育部认可的2019年度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的全国竞
得金奖,12支队伍获银奖,10支队伍获铜奖,10支队伍获
赛活动。该赛事将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融合到一起,是报社 在转型发展中重点做精做好的品牌活动,希望有更多政府部 门、科研机构、中小学校、社会力量支持大赛的发展,为青
优胜奖。“星火队”同时荣获院士特别奖。此外,现场还颁 发了最佳技术奖、最佳创意奖。少年创客教育搭建更好的平台,助力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120支队伍混龄组成40个大组角逐总决赛这是山东省滨州实验学校初一学生马智涵的第三次参赛
创•造大赛组委会主任、科技日报社副社长房汉廷表
示,大赛以培养有时代精神、创新能力和家国情怀的全球化
时代终身学习者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 力、基本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激发学生从
之旅;这是浙大附中的季叙含和同寝室小伙伴首次接触大赛;事科学研究与探索的兴趣和潜能,引导学生注重团队协作、 动手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不一样的经历,同样的感受:期待、兴奋、紧张、收获 满满。科技日报社社长李平介绍,本次大赛的主题是“科技冬 奥与智能生活”,大赛设立了智慧创客和AI地球两个分项
让学生零距离触摸冬奥将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融合到一起,用独具一格的形
赛,经过激烈角逐,共120支队伍晋级参加全国总决赛。在
式,面向全国中小学生普及冬奥相关知识是大赛的重要目标
小选手们衽动手制作模型小选手们设计的冬奥场馆模型42国际人才交流Ji)/'1之一。大赛组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为践行2022年北京冬奥
会\"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承诺,推进弘扬奥林匹克精 神,推动冰雪运动普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2018年“科 技冬奥与智慧城镇”主题基础上,本届大赛继续围绕冬奥进
行系列考题设计。在此前举行的智慧创客分项赛和AI地球分项赛中,孩
子们以绿色冬奥为主题设计交互程序展板、用求平均值的方 法计算冬奥会场馆内的平均温度、以勤俭办奥为主题撰写建 言书、探索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设计可持续发展
的冬奥城市……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创意让公众切实感 知到冬奥的脚步越来越近。总决赛设有五道题。其中,小学、初中、高中组各一道 现学现赛题。题目分别为制作一款可以应用在冬奥会及冬残
奥会运动员村中的智能产品、完成一个冬奥体育器材的模型 设计、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图像识别完成相关挑战。此外,“智•研”部分的试题为调研往届奥运会或其他
国际大型活动中曾经发生的安全问题,选取一个问题并模拟 场景,给出解决方案并展示。“智•跃”部分的试题为制作
一个滑行器,在大赛规定的赛道上模仿完成雪车运动和跳台 滑雪,并在比赛结束时发出独特的成功信号。可以看出,这些试题涉及冬奥会的多个方面。\"如果没 有参加这次大赛,估计我和冬奥的关系也就是坐在电视机前 看看比赛,但在准备大赛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冬奥的历史、项 目的由来、场馆设计等很多知识。”来自秦皇岛市一中的一
位学生感慨。“创•造大赛通过冬奥会场景的设置给孩子们提供科学
研究和探索的对象,既提高了孩子的科学素养,又促进了冬 奥会的推广和普及,一举两得。”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 部长常宇这样评价。“我的团队参与了决赛试题’智•研’部分的打分,他
们告诉我,孩子们对往届冬奥会中的安全问题进行了充分调 研和分析,提出了非常有针对性、前瞻性的问题,并提供了
解决方案。”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 长、科技冬奥专家组组长范维澄高度评价。同时他认为,这 些设想对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的日常研究,以及\"科技 冬奥2022”专项都相当有启发。检验和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培养有时代精神、创新能力和家国情怀的全球化时代终
身学习者是创•造大赛设立的初衷和努力的目标。这也是吸 引越来越多学生参赛的原因。科普活动百花齐放“尤其是现学现赛这个环节,特别考验学生的学习能 力。”担任大赛裁判的耶鲁大学马征博士介绍,此次高中组
的现学现赛题是人工智能学科中的经典问题,即设计一个程
序让机器学会识别三角形、圆形等形状。“大赛能让我们将勾股定理这样抽象的知识真正运用到 解决实际问题中,而在这过程中,我能更好地理解课本上的 知识点,这应该是个良性循环吧。”马智涵说。马智涵的指导老师毕经海表示,这也正是他们看重大赛
的原因。“这个比赛不是说让你交个作品了事,完成每道题 都需要大量跨学科知识的支撑。”他举了个例子,此前他们 参加AI地球分项赛时做出来的作品,技术原理上没问题,
但就是看着别扭。“回学校后,我找了语文、地理等各学科
的,以及科技馆的老师来帮忙看看问题到底在哪,地理老师 说,在温带季风气候场景下设置适宜在寒带地区生长的植物 是不合适的,美术老师说,孩子们放的路灯比树还大,这么
一分析,问题就很清楚了。”毕经海说。事实上,除了学习和创新能力,大赛考查的更是随机
应变、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第一届创•造大赛金奖团队成 员、来自云南省安宁中学的创客达人董程森感慨,他在时间
紧张、安排不当的情况下幸运地进入决赛后,明白了项目管 理的重要性,开始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我刚开始对大赛的混龄制非常头痛,感觉容易出现 矛盾和冲突。一开始也确实比较混乱,但我分析,大家的初
衷都是好的,想为团队多做点贡献,所以我就给大家开个
短会,充分肯定了队员的努力,也强调了分工协作的重要 性。”董程森说,经过协调后,团队的配合和默契有了显著
提高。“今天在现场看到的作品虽然并不完美,但足够用心。 我看到了孩子们的苦思冥想、茅塞顿开、精心搭建。科学精 神是什么?参赛选手们传达出的是不断质疑、精益求精,开 放协作、大胆创想。”范维澄院士说,通往科学真理的道路
从来都不平坦,希望孩子们继续不懈钻研、持续探索的精 神,一直专注、一直好奇,始终保有对科学的敬畏。参与赛题设计的中科院自动化所青岛智能产业技术研
究院的刘希未表示,创•造大赛检验和培养的是学生的高 阶能力,即人类区别于机器的特有能力,如复杂学习、综
合运用知识、创新等方面的技能,而这也是未来人才的核 心竞争力。刘希未说,随着国家对STEM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日益 重视,各类竞赛活动不断涌现,但质量参差不齐。“有的比
赛甚至会误导人们对创新能力的理解,所以,我们希望,像
创•造大赛这样的赛事应该成为引领学生能力建设的重要载 体,成为创新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 □INTERNATIONAL TALENT 4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