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陈 强 审核人:巩艳萍
学习目标:
1. 积累字词,掌握作者等文学常识。
2. 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3.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1.学会抓住特征描绘。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1.培养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2.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猫,是一种温顺、活泼乖巧,而被许多人所喜爱的动物。可是,著名作家、学者郑振铎却见不得猫,再也养不得猫。这是为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郑振铎,一起解读《猫》,去探个究竟。 二、预习自测
1.朗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生字词注音。 相称.( ) 郁.闷( ) 一缕.( ) 污涩.( ) 怂恿..( ) 婢.女( ) 蜷.伏( ) 惩.戒( ) 怅.然( ) 2.解释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污涩: 怂恿: 蜷伏: 悲楚: 惩戒: 妄下断语: 逞能: 恍惚: 一尘不染: 眼花缭乱: 秩序井然: 3.作者链接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史家、翻译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次备课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讨论交流】
2.朗读课文,根据提示完成下表。 【交流点拨】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隔壁要来的 浑身黄色 外形 天生忧郁,不活泼,懒惰 性情 地位 宠物 结局 丢失 3.作者重点写了第几只猫?为什么? 【讨论交流】
4.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长。然而,这种平静的生活很快消失,不幸随之而来,猫的遭遇是什么?
【讨论交流】
5.“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 【讨论交流】
6.猫究竟为什么要“凝望”鸟笼呢? 【讨论交流】 四、展示交流,点拨归纳
(根据学生展示情况,师生再次明确答案,点拨归纳。) 五、当堂检测:
请学生按句式说话:“读 ,我看到了一只 猫,我对它表示 (感情)。” 六、布置作业
1. 完成配套练习相关内容。 2. 熟读课文,背诵第15段。 附:板书设计
第一只——喜欢——难过辛酸 应该善待生命,关爱弱小
第二只——更喜欢——愤恨诅骂
第三只——不喜欢——懊悔自责 不要主观臆断,妄下断语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2. 通过品读探究,懂得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道理并努力实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作者的家里曾经养过三次猫,三次养猫的经历给他带来了不尽相同的感受,有快乐,
二次备课
有辛酸,有愤恨,甚至还有无尽的懊悔。作者是如何来表达自己的这种人生感悟的呢?这节课我们重点赏析文章的语言和写作技巧。
二、自学讨论,合作探究
1. 是谁咬死了芙蓉鸟?“我”的判断是否正确?根据是什么? 【讨论交流】
2.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讨论交流】
3.作者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人生道理? 【讨论交流】
4.阅读这篇文章,你读到一个怎样的郑振铎呢? 【讨论交流】
5. 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到:“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到:“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讨论交流】
6. 找出文中表现“我”对第三只猫的感情态度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饱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交流】 三、展示交流,点拨归纳
(根据学生展示情况,师生再次明确答案,点拨归纳。)
四、精读课文,品析语言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画出你最欣赏的描写猫的语句,并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用得妙,最有表现力。
【交流点拨】(1)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出了小猫外貌的可爱。) (2)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滚来滚去”这一动词很有表现力,形象地写出了小猫的活泼可爱。) (3)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作者运用动作描写来突出小猫的活泼可爱。)
(4)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动词传神,形象地写出了小猫的轻捷、活泼。) 五、写法赏析
跳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写作技巧方面有哪些特点? 1.情节曲折,结构严谨。
【交流点拨】文章围绕中心叙写了三个养猫故事,每个故事都以猫的亡失为结局,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2.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
【交流点拨】首尾呼应表现为: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尾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开头。
伏笔的设置表现为: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在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
二次备课
3.鲜明的对比。
【交流点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这样写使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有前两只猫作对比,后者的命运被衬托得更加悲惨,这就必然会引起人们更加深切的同情,就更加突出了“我”的过失之大,悔恨之深,因而更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4.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
【交流点拨】作品中虚构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也是第三只猫的悲剧的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六、当堂训练
1.假如你是第三只猫,当时你会怎样为自己辩护呢?(请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语言要符合其身份和地位。)
2.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填写芙蓉鸟被害案的有关材料。 案发现场情况: 犯罪嫌疑人: 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1)案发前的表现: (2)案发后的表现:
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 七、布置作业
1. 完成配套练习。 2. 预习第17课 附:板书设计
猫 郑振铎
猫:生命之美 命运之悲 情:养猫之乐 失猫之悲 悟:猫之命运 人之得失
情节曲折 文:语言之妙 结构之巧 首尾照应 鲜明对比 第一人称
二次备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