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谈内心听觉的培养与运用——以手风琴演奏为例

来源:伴沃教育


第26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7月 Vol. 26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y 2004

谈内心听觉的培养与运用

——以手风琴演奏为例

何 巍

(天津音乐学院,天津 300171)

摘 要:内心听觉是音乐听觉的核心,是每个从事音乐实践活动的人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演奏者只有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加强音乐理论知识学习,才能形成内心听觉,从而准确地演奏作品。

关键词:内心听觉;再创造;手风琴

中图分类号:J6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4)04-0100-02

《庄子·内篇·人间世》引孔子的话说:“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孟子·告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所与我者。”老子《道德经》曰:“听之不足闻。”《淮南鸿烈·说林训》曰:“听有音之音者聋,听无音之音者聪。”这些说法都是要求人们超越外在听觉,用心去体会;而感悟音乐,主要就是运用内心听觉。内心听觉是一种构成音乐意想的能力,是以音乐感知为基础的。它不是外部听觉在内心的纯粹复制,而是人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潜意识的听觉,是人的一

[1]

听觉是以音乐感知为基础,种敏感而微妙的能力。

按音乐进行的规律,将不同音高、音值、音色的乐音按一定形式组织在一起的活动。主要是指演奏者对作品的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方面的想像能力。

众所周知,器乐演奏是一种再创造的艺术活动,演奏者用乐器真实且有创造性地将作曲家的音乐思想与自身的丰富思想相融合展现给听众,其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演奏效果的好坏。内心听觉在器乐演奏中体现为将以往积累的音乐知识、经验与演奏的作品内容相结合形成所需要的想像的过程。演奏者可运用内心听觉提前预期到演奏效果。各种乐器在音乐表现上虽具有某些相同的方面,但却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声音效果。因此,器乐演奏中的内心听觉要靠知识的积累来获得:一方面,要扩大知识面,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学习其他各种门类的知识,如绘画、建筑、文学等。另一方面,要加强音

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如音阶、调式、调性、节奏等,力求融会贯通;积累关于音乐史学的知识,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包括作家生平、创作思想、创作手法,作品所属风格、流派等。如演奏手风琴作品时,要结合手风琴的各种演奏技巧,如触键、音准、风箱技巧等,进行理论分析,潜心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品的意境,在深刻理解作品丰富内涵的基础上,发展再造想像,形成正确的内心听觉。

增强对音乐的认识,培养内心听觉,仅有理论知识还不够,还需要通过听音响资料和实际演奏,借助听觉感知来增强乐感和对声音的鉴赏力,来激发音乐内心听觉。要把自己置于作品之中,用心去倾听默唱,辨别作品的调式、调性、节奏和织体变化。不要只听一个个孤立的音符,而是要综合加以感知。听得越多、越好,产生的音乐感觉就越多,对音乐的想像就越丰富,内心听觉能力就越强,在情绪、情感方面就越能产生共鸣。

在听音响资料时还要拓宽曲目范围,一切古今中外,不同风格,不同体裁,不同形式的音乐都要听。科普兰曾说:“全部投入音乐意味着要扩大自己的趣味,只喜欢传统类型的音乐是不够的,趣味像灵敏度一样,在某种程度上是天生的,但这两者都

[2]

这就是说对各可以再通过明智的练习得到发展。”

个时期、各个流派的、新的旧的、传统的现代的音乐都要听。对于手风琴演奏者来说,不仅要听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音乐,还应多听其他形式的音乐作品,如钢琴、管弦乐、管风琴作品等,以便对各

────────── 收稿日期:2003-12-10 作者简介:何巍(1978-),女,河北唐山人,天津音乐学院教师。 - 100 -

何 巍:谈内心听觉的培养与运用

种乐器的性能、技法、色彩等都有所了解。同时,还可以听一些不同演奏家演奏的同一作品,反复揣摩,通过对比抓住相同与不同之处,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形成正确的内心听觉,以便用内心听觉来指导演奏,使演奏出的声音效果更真实、更完美。比如:巴赫的《平均律》最早是为古钢琴而写,现在多用钢琴演奏,每个演奏家对巴赫作品的诠释各有不同。笔者听过古尔德的演奏,他的指法、速度无人能比,尤其是演奏赋格时,玲珑剔透,精致绝伦,让人渴望而不可及。席夫的《平均律》是个标准版,音色清透,但流于表面,内涵不足。笔者认为最好的要数美国女钢琴家图蕾克演奏的《平均律》,音色醇厚,颗粒饱满,气息贯通、平和,表现出了纯正的巴赫的神性、智性、诗性。手风琴演奏者要看到每个人的长处,尽量把古尔德的技巧、席夫的音色、图蕾克的内涵融于一体,更准确地演奏巴赫作品。

培养内心听觉能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于演奏实践。只有借助于内心听觉,才能进行艺术再创造。声音是发自内心的,音乐是最善于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的。《乐记》载:“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蝉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心中有了参考文献:

[1] 普凯元.音乐内心听觉的心理学原理[J].交响,2002,(2).

[2] 魏启元.加强内心听觉的培养与运用[A]. 陈一鸣,史汝霞.全国手风琴教学论文集[C].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1. [3] 缪天瑞.音乐内心听觉在创作和演奏中的作用及训练问题[J].交响,2000,(2). [4] 石蔚.内心听觉特征探析[J].音乐表演,2003,(3).

[5] 王志军.论歌唱者的听觉感知及其对歌唱的作用[J].黄钟,2003.(3). [6] 王次昭.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7] 李玫.钢琴教学中的听觉训练[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3).

“哀”、“乐”、“喜”、“怒”、“敬”、“爱”的情感,才有了“噍”、“蝉”、“散”、“厉”、“廉”、“柔”的效果。没有感情的声音是空洞的声音。在演奏作品时,应在内心提前体会到作者的情思,听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和我们将要奏出的声音,对结构、和声有一个整体印象,据此来调整自己手指的动作、技巧、力度等,奏出满意的声音效果。

要演奏好一部作品,只有丰富的想像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演奏技术,娴熟的演奏技术是音乐表现的基础。技术是为音乐服务的,技术水平达到了,表现音乐时心理才不会有负担。反过来,什么样的音乐内容决定用什么样的技术,割裂技术与音乐的关系,演奏出的音乐就不会动听,就无法达到心中所要求的程度。演奏作品时,要用内心听觉来做指导,只有内心的音乐好听,奏出的声音才会好听。

手风琴不同于其他乐器,左、右手、风箱三部分必须密切配合,相互协调。这就更需要敏锐的外部听觉和良好的内心听觉。用内心听觉来带动各种技巧的发挥和感情的抒发,从而把作品细腻完整地演奏出来。舒曼曾说:“如果你的音乐产自你的内心,它就会融入他人的内心。”[2]演奏者只有在内心动情,并用内心激情去表现作品,才能使演奏更具吸引力、感染力。

Cultivation and Utility of Inner Hearing

——With the Example of Playing Accordion

HE Wei

(Tianjin Music College, Tianjin 300171, China)

Abstract: Inner hearing is the core of music hearing and an indispensable ability of one who engages in music practice activities. The player must improve his/her civilization qualities, strengthen the learning of music theory knowledge to form inner hearing.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y play correctly.

Key words: inner hearing; recreation; accordion

责任编辑、校对:任海生

- 101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