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 )
①薄言采之(助词,无实义) ①薄言掇之(选取) ①雨从头上湿到胛(肩胛) ....①唤渠朝餐歇半霎(早饭) ①照管鹅儿与雏鸭(提防) ①秧根未牢莳未匝(捆扎) ....A.①①①
B.①①①
C.①①①
D.①①①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 )
①薄言采之(助词,无实义)①薄言掇之(选取)①赖有诸孙替老人(依靠,依赖)①...急炊大饼偿饥乏(赔偿)①多博村酤劳苦辛(求取)①赋诗怜汝足精神(爱怜) ...A.①①①
B.①①①
C.①①①
D.①①①
3.根据语境,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诗经》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故乡。_______。_______,_______;但《诗经》的传 唱,使原本遥远的地域变得可以想象,可以亲切地感知。_______,因此说,_______。①这当然不利于人们建立地理意义上“天下”的概念
①春秋战国时期,乃至更早,《诗经》就为凝聚我们的民族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①在当时,由于相距遥远,交通不便,普通人的旅行范围都是非常有限的 ①《诗经》在当时各国之间,缔造了宝贵的文化亲缘
①齐国的海,宋国的河,秦晋的高山,他乡丰富的物产、奇异的风情,都因《诗经》的描绘而进入人们视野 A.①①①①① B.①①①①① C.①①①①① D.①①①①①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文学史上向来以“风”“骚”并称。“风”就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就是指屈原的代表作《离骚》。“风骚”就是指中国诗歌史上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浪漫主义传统,后代用“风骚”泛指文学。
B.“风”又称“十五国风”,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大都是周代贵族的乐歌;“颂”分“周颂”“鲁颂”“商颂”,都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 C.六艺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D.北宋年间,苏门先后产生苏洵、苏轼、苏辙三位文学家,史称“苏门三学士”,均
被列人“唐宋八大家”。“苏门三学士”中最有名的是苏轼。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5.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诗均描写了“劳动”的景象,画面生动鲜明,写出了劳动的欢快与繁忙。 B.《芣苢》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 C.《乡村四月》前两句是静景,描写了山原河水、杜鹃鸣叫、烟雨飘飘的初夏风光。 D.“才了蚕桑又插田”,未必就是实写,而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的忙碌情景。 6.两首诗在写劳动场景和乡村景象时,运用的手法及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祮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芣苢》通过“采”“掇”“捋”等一系列动作,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给读者以画面感。
B.《插秧歌》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劳动场面,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
C.两首诗字里行间洋溢着劳动的欢乐与情趣,同时也体现了劳动者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D.两首诗描绘了古代人民热烈的劳动场面,呈现了轻松、愉快的劳动节奏,充分彰显了劳动的崇高与美丽。
8.这两首描写劳动的古诗各具不同的艺术魅力,请简要概括它们语言上的艺术特色。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9.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的诗歌,共305篇,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
B.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
C.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感。
D.这是一曲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10.诗中“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字是否能够调换顺序?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诗均描写了“劳动”的景象,画面生动鲜明,写出了劳动的欢快与繁忙。 B.《芣苢》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 C.《乡村四月》前两句是静景,描写了山原河水、杜鹃鸣叫、烟雨飘飘的初夏风光。 D.“才了蚕桑又插田”,未必就是实写,而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的忙碌情景。 12.两首诗在写劳动场景和乡村景象时,运用的手法及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3.这首诗从内容及音乐表现形式上来看,属于 14.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主要运用赋的笔法。
B.本诗采用重章复沓的形式,在回环往复的音乐节奏中,展现妇女们集体采摘的欢乐场景。
C.“采采”形容芣苢生长特别茂盛,“采之”写出采收芣苢的劳动过程。
D.采芣苢的动作变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也写出了劳动妇女采摘劳动的劳累与心酸。
15.清人王夫之《姜斋诗话》中说这首诗“从容涵泳,自然生其气象”。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芣苢》所写的劳动场景。
1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芣苢①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③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④⑤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静女 《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⑥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⑦。彤管有炜⑧,说怿女美。
⑨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①芣苢(fú yì),车前草,可食可入药。②薄、言,语助词,无实意。③掇,摘取、拾取。④袺,手持衣角盛物。⑤襭,把衣襟掖在腰间装物。⑥爱,通“薆”,隐蔽。⑦彤管,红色的管状物,也叫“荑”。⑧炜,色红而光亮。⑨归,通“馈”,赠送。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通过动词的变化,生动地表现了妇女们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 B.第二首诗从约会、赠物、回忆三个方面表现出青年男子对静女爽约的失望。 C.两首诗都运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渲染气氛,深化主题,增强诗的节奏感。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现存诗305篇。 (2)《诗经》中常运用赋、比、兴手法,第一首诗使用的手法是 。
(3)前人读《芣苢》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
17.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桃夭 《诗经》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②。之子于归③,宜其室家④。 桃之夭夭,有蕡⑤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⑥。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夭夭:美丽而茂盛的样子。①华:同“花”。①之子于归:这位姑娘出嫁。归,出嫁。①宜其室家:指夫妻美满和顺。宜,和顺、亲善。①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①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有的注释为编者加) 题目: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蚕麦①二首(其一)
苏辙
疏慵自分人嫌我,贫病可怜天养人。 蚕眠已报冬裘具,麦熟旋供汤饼新。
撷桑晓出露濡足,拾穗暮归尘满身。
②
家家辛苦大作社,典我千钱追四邻。
注:①苏辙晚年因政见与当政者不和被免官赋闲在家,还曾一度被褫夺俸禄。一家老小主要靠种地为生。此诗即写于这一时期。①社:此处指秋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八月,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祀土地神报谢。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清淡如话,既无华丽辞藻、难解词句,又能对仗灵活、格律工细,可谓炉火纯青。
B.首联说因为自己的懒散招致别人的嫌弃,好在老天有眼还肯着顾我这贫病之人。 C.颔联写蚕吐丝作茧冬裘已备,麦子成熟新汤饼可供食用,表达了衣食无忧的富足安乐.
D.颈联写农人早出采桑,露水湿足;捡拾麦穗,日暮方归。表现丰收的来之不易。 19.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2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
答张十一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张十一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时上书请求减免关中赋税,因触怒权贵而一起被贬。张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踯躅:羊踯躅,开红黄色的花。
诗歌的颔联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有何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各题。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①。嗟我怀人,置彼周行②。 陟彼崔嵬,我马虺阝贵③。我姑酌彼金罍④,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⑤。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注】 ①采采:不断地采;另一说,采采,茂盛貌。卷耳:即苓耳。形如鼠耳,
叶青白色,白花细茎,蔓生。可食,但滑而少味。盈:满。顷筐:浅筐。②彼:指顷筐。周行:大路。行,道路。③虺阝贵(huī tuí):马疲劳生病。④金罍:青铜酒器,比酒樽大,是青铜时代贵族所用的器物。⑤玄黄:生病。 2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陟彼崔嵬”一句是说采卷耳的人因思念远方人儿走上高高的山岗。
B.“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是说文中的“我”以斟满酒杯来消除对远方人的思念。
C.诗人用了“虺阝贵”“玄黄”“瘏矣”等词语,把旅途中马的疲劳的神情刻画了出来。 D.诗人用“崔嵬”“高冈”“砠”等词语,表现了旅途的艰难和自己采卷耳的辛苦。 22.对这首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卷耳》四章,第一章是以思念征夫的妇女的口吻来写的;后三章则是以思家念归的男子的口吻来写的。
B.第三章是对第二章的重复,带有变化的重复在《诗经》中并不常见。 C.首章女子的独白呼唤着远行的男子,“不盈顷筐”的卷耳被弃在“周行”而去寻找他。
D.诗歌开头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将自己比喻成丢弃在路边的卷耳被丈夫抛弃。 23.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意在表明一位采卷耳的女子被其丈夫抛弃后的心理变化。 B.该诗多处运用反复,强烈地表达了情感,反映了女子的心理变化过程。 C.《卷耳》为中国诗歌长河中蔚为壮观的“怀人诗”开了一个好头,其深远影响光泽后世。
D.诗的最后是以一种自问自答体收场,以“吁”一字对全诗进行总结,点明“愁”的主题,堪称诗眼。
24.对于“我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我马”是想象的,并非实际存在,作者想以此来说明采卷耳人的辛苦。 B.作者通过“我马……”的反复,意在刻画怀人思归的惆怅。
C.古人外出皆以马为主要交通工具,作者借此以说明远行的人所受的漂泊之苦。 D.为寻找心上人,女子骑马远行,以马的疲劳和生病来说明女子寻找心上人的辛苦。
2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首诗在不同章节中使用了“流”“采”“笔”等动词,请简要赏析这样写的好处。
三、情景默写 26.根据情境默写。 (1)《诗经·芣苢》一诗通过动词的变换,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其中,由“ ”到“ ”,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由“ ”到“ ”,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2)《芣苢》一诗出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一首民歌,它的起首句是: , 。 (3)《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 。采采芣苢, ”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 (4)《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 。采采芣苢, ”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四、小阅读-课内
27.诗中“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字能否调换顺序?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8.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主要运用赋的笔法。
B.本诗采用重章复沓的形式,在回环往复的音乐节奏中,展现妇女们集体采摘的欢乐场景。
C.“采采”形容芣苢生长特别茂盛,“采之”写出采收芣苢的劳动过程。
D.采芣苢的动作变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也写出了劳动妇女采摘劳动的劳累与心酸。
29.这首诗从内容及音乐表现形式上来看,属于 。 30.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薄言采之:是说妇女有意去采摘芣苢,有此意然后才能开始前往采摘。 B.薄言袺之:用一只手提起衣襟,把芣苢收放起来。
C.田夫抛秧田妇接:农夫负责往稻田里抛秧苗,田妇负责在稻田里插秧苗。 D.照管鹅儿与雏鸭:您得提防家里的鹅与鸭,免得它们来这里糟蹋秧苗。 31.下面对《芣苢》《插秧歌》两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芣苢》以其明快的节奏,表现妇女劳动欢快的场面与热烈的情绪,受到读者的喜爱。
B.《芣苢》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插秧歌》生动地表现了农村插秧劳作的情景,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D.《插秧歌》一诗用语严谨,如“渠”“莳”“雏鸭”等,书面语体色彩浓重,诗歌显得庄重严肃。
32.下列对《芣苢》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的诗歌,共305篇,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
B.诗歌开篇四句写人们呼朋引伴,一起去采芣苢。前两句表现出发前兴致盎然的样子,后两句流露出将要采到芣苢时的喜悦心情。
C.诗歌中间四句中“掇”“捋”两个字不但写出了芣苢的不同长势,而且使人想象出忙碌的场景以及人们采摘芣苢时娴熟的技巧。
D.“袺”“襭”诗歌最后四句具体描写人们采摘的芣苢越来越多,于是用衣襟兜芣苢,两个字直接写出了人们采摘芣苢的敏捷灵巧。 33.下列对《芣苢》 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A.“采采”极写采摘芣苢时娴熟的技巧,“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 B.通过“采”“有”“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地表现了采摘芣苢越采越多直到
满载而归的过程。
C.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唱。重章叠唱,回环往复,具有节奏感和音乐
美。
D.这首民歌素朴自然,生活气息浓郁,生动展现了当时的劳动场景,充满劳动的
欢欣。
34.下列对《芣苢》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A.“采采”极写采摘芣苢时娴熟的技巧,“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 B.“有”“捋”“襭”等一系列动词,细腻描绘劳动过程,富于诗情画意。 C.重章叠唱,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回环往复,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D.这首民歌素朴自然,生活气息浓郁,生动展现了当时的劳动场景。 3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芣苢》一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B.《芣苢》全诗通过“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在重章复沓中展现出劳动妇女从采摘到收获的全过程以及愉悦欢快的心情。
C.《芣苢》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此诗采用赋的方式,直叙其事,通过妇女们采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
D.《芣苢》一诗,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从节奏、意境、韵味等方面,显示出相当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36.这首《芣苢》,语言简练生动,描写形象传神,章句复沓回环,节奏鲜明有力。试结合全诗,分析体现了《诗经》的哪些艺术特色。
五、微写作
37.请你精选动词,写一个静的画面,注意表现出画面的生机。不少于150字。
六、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歌一阕词,听荡气回肠咏流传。从《诗经·芣莒》这类耳熟能详的远古经典,到《沁园春·长沙》这样的现代佳作,经典诗词 。当下社会,我们更需要赋予经典诗词鲜活的新生命,让这些千百年的经典随着优美的旋律飞进每个人的心田,飞遍社会的角角落落,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哺育新时代的青少年,让他们健康、阳光地成长成才。 当前,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不断升温,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蜕变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例如,热播的文化类节目就为观众打开了一扇气象万千的文学经典之门,让传统文化重新 出蓬勃生机。
文学经典必然含情、传情、怡情,它本就是“以情流传”的,无论时光过去多久,( )。它们早已化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千年之后,依然让品读历史的人 。我们将传承诗词精品,用经典诗词、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希望这些底蕴深厚、魅力无限的艺术经典能够继续 当代文化风尚。
3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沁人心脾 萌发 心悦诚服 引领 B.感同身受 焕发 心悦诚服 指引 C.感同身受 萌发 心驰神往 指引 D.沁人心脾 焕发 心驰神往 引领
3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仅是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的体现,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转化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
B.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展现了全社会创造性蜕变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成果。
C.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转变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
D.不仅是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的体现,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蜕变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
4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其中蕴含着永恒不灭的真善美 B.其中蕴含的真善美永恒不灭 C.真善美蕴含在其中,永恒不灭 D.真善美永恒不灭地蕴含在其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媒体曾就各国小学生每日家务劳动时间披露过这样一组数据:美国1.2小时,韩国0.7小时,美国0.6小时,中国0.2小时。中国小学生每天仅有12分钟的家务劳动时间,少得可怜的数据告诉我们:如今的中小学生已经很少主动承担家务。久而久之,劳动教育在全社会的教育观念中就会逐新被忽视和______。如何让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成了当下的______问题,家庭劳动应该是劳动教育的首选,从叠被子、打扫卫生到洗衣做饭,看似琐碎的这些生活技能,却是帮助孩子们跨越锻炼第一道自我的门槛。孩子们的
广阔未来,只有从基础做起,由小及大,生活的“技能包”才能不断充实;由近及远,( )。如今,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已然成为社会______。让孩子放开手脚、主动体验劳动之乐,教孩子学会合作、尽享劳动之美,______应成为今后家校共同努力的方向。
4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边缘化 棘手 趋势 不容置喙 B.隔离化 敏感 共识 不容置疑 C.隔离化 敏感 趋势 不容置喙 D.边缘化 棘手 共识 不容置疑
4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才能一层层夯实成长的基石 B.生活的技能才能不断提高 C.成长的基石才能一层层夯实 D.人生的基础才能一步步夯实
4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生活技能看似琐碎,却是帮助孩子们跨越锻炼自我的第一道门槛。 B.这些生活技能看似琐碎,却能帮助孩子们跨越锻炼自我的第一道门槛。 C.这些生活技能能帮助孩子们跨越锻炼自我的第一道门槛,尽管都很琐碎。 D.这些生活技能能帮助孩子们第一道跨越锻炼自我的门槛,尽管都很琐碎。
七、填空题
4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芣苢 ①掇 ①捋 ①袺 .....①襭 ①兜鍪 ①胛 ①莳 未匝 .....①朝 餐 .45.把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芣( )苢( ) ①掇( ) ①捋( ) ①袺( ) ①襭( ) ......①阴霾( ) ①场圃( ) ①村酤( ) ①闭廪( ) ....46.给下列词语注音并解释意思 采采: 芣苡( ): 有: 掇( ): 捋( ): 袺( ): 襭( ): 47.文化常识: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 ,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诗歌,共305篇,故又被称为 。先秦称为《诗》,西汉时被尊为 ,始称《诗 、 三个部分。 是经》,并沿用至今。在内容上分为 、地方民歌, 是宗庙祭祀之歌, 是朝廷乐歌。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以《诗经》中的 和《楚辞》中的 并称为“风骚”。 (2)人们把风,雅、颂和诗经的表现手法 、 、 称为诗经“六义”。诗经以 为主,多用 的形式,是我国 诗歌的源头。
八、非选择类 48.词类活用 动词的活用 ①三夜阴霪败场圃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毁坏 .①一杆晴日舞比邻, , .形容词的活用 ①急炊大饼偿饥乏 , ..①多博村酤劳苦辛 , ..49.一词多义 ①薄 薄言采之 助词, .儿已薄禄相 形容词, .门衰祚薄 形容词, .不宜妄自菲薄 动词, .日薄西山 动词, .①言 薄言有之 助词,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动词,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名词, .言和而色夷 名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 名词, .一家之言 名词, .①比 一竿晴日舞比邻 形容词,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介词,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介词, .朋比为奸 动词, .50.特殊句式 赋诗怜汝足精神 特殊句式: 译文:
参考答案:
1.B 2.B 3.D 4.B
5.C 6.①《芣苢》a重章叠句,反复咏唱:节奏鲜明轻快、音韵和谐优美;b赋的手法:通过铺陈排比描绘了一幅采集野菜的图景。c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 《乡村四月》a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b前两句描绘自然景物(比喻,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后两句叙述农事繁忙,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c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7.D 8.①《芣苢》多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往;①《插秧歌》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
9.B 10.示例:不能。这首诗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首先是“采”,采摘之后才“有”,这是概略地叙述采集劳动;然后是“掇”“捋”,是对采芣苢动作的具体描写,或采摘,或捋取,真切又生动;最后是“袺”“襭”,或是手提起衣襟兜着,或是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着,都是对盛放芣苢的具体描写。切合劳动过程,源自生活,又深具艺术匠心。
11.C 12.①《芣苢》重章叠句,反复咏唱,以鲜明轻快的节奏、和谐优美的音韵,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
①《乡村四月》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13.风 14.D 15.在田野上的芣苢长得多么茂盛,妇女们都去采芣苢, 手提衣襟满满装,边采野菜边歌唱,兴奋快乐,满载而归。 16.(1)B (2)赋
(3)示例一: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芣苢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示例二:在采摘野菜的田地里,一群辛勤劳作的妇女们在晴朗的天气里,以歌声为伴,在散发着野菜清香的田地里辛勤而快乐地采摘。
17.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与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18.B 19.尾联意思是家家都不辞辛苦大办一年一度的秋社祭祀活动,庆祝来之不易的大丰收;面对如此热闹的庆祝场景,诗人自己虽然贫病不堪,但也要借钱来买贡品像四邻那样献上诚心。表现了作者对丰收的喜悦之情。
20.颔联中诗人采用了“纤纤”“艳艳”两个叠音词,从形态与色彩上生动地描写了筼筜竹、踯躅花繁茂的姿态,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 21.D 22.A 23.A 24.B
25.使用“流”“采”“茗”等动词,描述了主人公心理变化的过程,表现了主人公对心上人执着的相思与追求。
26. 薄言掇之 薄言捋之 薄言袺之 薄言襭之 采采芣苢 薄言采之 薄言掇之 薄言捋之 薄言袺之 薄言襭之
27.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首先是“采”,采摘之后才“有”,这是概略地叙述采集劳动;然后是“掇”“捋”,是对采芣苢动作的具体描写,或采摘,或捋取,真切又生动;最后是“袺”“襭”,或是手提起衣襟兜着,或是一腰带掖起衣襟来兜着,都是对盛放芣苢的具体描写。切合劳动过程,既是源自生活,又深具艺术匠心。 28.D 29.风 30.A 31.D 32.D 33.A 34.A
35.A
36.①赋的手法。本诗直接描写采摘芣苢的劳动,从劳动开始到结束,没有交代劳动者、起因、地点、环境、结果,没有刻意创作的意识,直接吟唱劳动的主题,就事唱事。 ①重章叠句。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本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字交替变动,其余全是重叠,看似单调重叠复沓,实则别有韵味。“采采”是一重叠词,“采采芣苢”“薄言×之”反复咏唱,产生简沽明快、回环往复的韵律感,有音乐之美。这种回环往复的节奏又与反复的劳动动作和劳动效果谐和一致,形成融合无间、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①丰富的想象空间。这首诗只写了采摘芣苢的过程,却没有交代采摘的背景、人物及行为动机等。主体的模糊性使这些空白留给读者丰富的审美空间和解读空间。于是,细节中的蛛丝马迹就激发读者进行揣摩并加以想象,然后创造出更具体形象的美。读罢诗歌,人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三三两两、三五成群的女子,在平原旷野上你追我赶、群歌互答,同时又不忘采摘芣苢的欢快劳动场景。 37.例文:
叶嫩色绿,仿佛掐得出水似的;在月光中掩映着,微微有浅深之别。花正盛开,红艳欲流;黄色的雄蕊历历的,闪闪的。衬托在丛绿之间,格外妖娆。枝欹斜而腾挪,如少女的一只臂膊。枝上歇着一对黑色的八哥,背着月光,向着帘里。一只歇得高些,小小的眼儿半睁半闭的,似乎在入梦之前,还有所留恋似的。 38.D 39.A 40.B
41.D 42.C 43.B
44. fúyǐ duō luō jié xié dōumóu jiǎ shì zhāo 45. fú yí duō luō jié xié yín pǔ gū lǐn 46. 采而又采 fú yǐ 植物名,即车前子,种子和全草入药 取也 duō 拾取 luō 以手掌握物而脱取 jié 用衣襟兜东西 xié 翻转衣襟插于腰带以兜东西
47. 诗歌总集 《诗三百》 儒家经典 风 雅 颂 风 颂 雅 《国风》 《离骚》 赋 比 兴 四言 重章叠句 现实主义
48.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欢欣鼓舞 形容词用作名词 饥饿困乏的外孙 形容词用作名词 勤苦辛劳的外孙
49. 无实义 微薄,稀少 浅薄 轻视 迫近 无实义 说 言语,话 语气 字 著作,书籍,学说 紧靠,挨着 等到……的时候 引进比较对象 勾结
50. 特殊句式:倒装句,应为“怜汝赋诗足精神”。 译文:怜爱你们精神百倍地吟诗作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