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韩岭古村发展中的文化保护问题研究

来源:伴沃教育
韩岭古村 发展中的文化保护问题研究 周 娟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315211) 【摘 要】本文结合当前韩岭古村开发改造的背景契机,对韩岭古村发 展中的文化保护问题展开探讨。在分析韩岭古村文化赋存的基础上, 揭示了文化保护与村落现实发展的几处矛盾,进而从保护主体、保护措 厂~—中国韩岭卷烟厂就曾座落于此。如今上街仍完整保存清代 晚期至民国初年的老街400米,下街尚存100多米,虽然经过岁月 冲刷,已看不到旧日胜景,但能列出店名或经营项目的老店铺仍有 70余家,经营项目包罗万象,囊括传统生活各个方面。百年商贸老 施等方面提出了保护与开发并重的文化保护思路。 【关键词】韩岭古村;文化;保护;发展 街是如今韩岭古村的最大特色和亮点。 2.3 家族宗法文化。依山傍水的韩岭,可渔樵耕读,又可依 1前言 市行商,历史上不断有姓氏家族迁入。韩岭村有主姓十二,即 随着宁波对东钱湖景区的深入开发和建设,对韩岭古村的新 金、郑、孙、施、孔、陆、周、赵、郭、薛、茹、毕。前四姓都在百户以 一轮开发改造即将启动。一直以来在古村落的开发建设上就伴随 上,各建祠堂和堂前。其它各姓 1O户以上者,可以各建堂前。 着文化保护的相关探讨。韩岭是东钱湖区域特色鲜明的历史自然 其它未定居的杂姓(如凌姓),加入“聚姓会”后也可建堂前。村 村落。据考证,唐犬宅=三年(公元744年)东钱湖疏竣时这里已有 内居民多围绕祠堂聚族而居。因此在韩岭形成了非常完整的祠 居民,因早年有韩姓居此而得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韩岭村的 堂体系,这正是封建宗法制度的最显著表征之一。发展至今韩岭 村落布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文化习俗、建筑风格经 村仍数姓共居,依然保留有金氏大宗祠、孙氏思本堂、郑氏崇德 历了与时俱进的演进,并慢慢沉淀下来,成为现代社会宝贵的历史 堂、孔家堂前、凌家堂前、周家堂前等宗法祠堂建筑,而且与之相 遗存,造就了韩岭在多方面独特的文化价值。然而,随着时代的发 关的一套宗法伦理民俗体系也被完整的保留下来,比如各大姓 展和外界环境的变化,很多珍贵的文化遗存正处于毫无保护的自 轮流组织演戏、祭神、赛龙舟等,这样的古村落是比较罕见的,具 然消耗状况之下,自然风化、人为破坏都比较严重。笔者希望能借 有很高意义上的文献研究价值。 韩岭占村开发之机重新认识其文化保护问题,认为只有以保护为 2.4历史名人文化。韩岭历史上名人辈出,并且留下了丰富 基础的开发建设才是可持续的,才能使韩岭的文化生命得以延续。 的建筑遗存。最远可追溯到明代兵部尚书金忠。金忠是金氏第三 2韩岭古村保护与发展的文化基础 世孙,由于曾辅佐燕王朱棣夺取皇位,成为兵部尚书,在韩岭建造 2.1 村落格局文化。韩岭村是一鹰保存完好的典型的浙东水 了显赫的“金氏宗祠”。金氏宗祠建筑辉煌,现存主体建筑建于清, 乡古村,从村落选址到街巷布局以及建筑设计,都体现出人与自然 经历代修整,仍保存完好,祠内雕梁画栋 卜分精美。在东钱湖地区 山水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整个村落j三面环山,一面临湖,两湾溪 曾极富盛名的史氏家族后代在韩岭也留下了最有代表性的建筑遗 水环村注人湖l{j,造就了依山傍水的村落大环境;村内三条主要街 存 一庙沟石牌坊。庙沟石牌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明 道前街、后街和沿山街平行分布,分别承担着古村的商贸、生活、山 代石制仿木结构牌坊,施丁T艺较高,制作精美,具有很高的历史 景休闲等不同功能,前街商铺一字排开气势恢宏,后街生活区域沿 价值和艺术价值。近代韩岭名人有中国第一位留学生—~金雅 水系曲折布局变化多样,旧有十景之胜,沿山街集中了宗教建筑, 妹,她幼年在村中“三盛六房”中的“照房”度过。近代著名画 随山势起伏错落有致;村内建筑古朴自然,众多传统民居的檐、廊、 家 一沙耆,也曾在韩岭居住多年,沙耆故居就位于金氏祠堂旁。 曲、枋、天井、石板小路、_占桥、古井等都体现出很高的设计水平,令 2.5 宗教崇拜文化。宗教文化在韩岭狮子岩下的沿山街得到 人陶醉于水乡古村的旖旎风光。韩岭卉村落格局本身就是一种珍 集中体现。明初塘溪人周氏嫁人金氏,行医济人,救人无数,世代 贵的文化遗存。 传颂,民间称为“花桐娘娘”,建花桐殿以祭祀,六百余年香火不绝。 2.2古街商贸文化。韩岭起于市、兴于商,商业历史悠久。早 在花桐殿旁有广济寺,除此村中还有善应庵、裴君庙、十方云南寺 北宋时期卜安石治鄞时,韩岭村已彤成逢五、逢十的定期集市。 等宗教建筑遗址,其中位于韩岭村村口的一座裴君庙是东钱湖地 在此后的儿百年里,韩岭都曾是宁波市区连接象山港的重要交通 区18座裴君庙中规模最大的。 枢纽和水陆转运中心,使得大量商贸店铺在此云集,形成一条商贸 3韩岭古村发展面临的文化保护问题 老街。老街位于村内的前街,纵贯全村,全长600多米,又分为上 3.1 自然功能衰退与文化保护。几百年以来,作为浙东重市 街、中街和下街。上街多为零星小杂货铺;中街上多为实力雄厚、 的韩岭经久不衰,完全得益于水陆交通的便利,成为宁波市区和象 卓有信誉的老字号,是韩岭老街之精华;下街富有时代气息,在2O 山港货物接驳的中心。然而随着外部交通环境的发展变化,韩岭 世纪初揉进了银楼、邮信、洋布、卷烟等西方时髦行业,还有许多工 慢慢失去了昔H重要的交通地位,商业活力大大降低,古街商贸文 业作坊,如打铁坊、染坊、酱坊、油坊等,都是前店后坊。历史上老 化的光茫越来越暗淡。要保护珍贵的商贸文化,不仅要进行建筑 街曾经存存100多家老商业宁号和手二r作坊,是中西合璧的封建 和街道的恢复性建设,更重要的足通过开发和各项基础设施的建 农商街市典型,号称“浙东第一古街”。浙江省建立最早的卷烟 设重新提升韩岭的区位环境,恢复其商业功能。另一方面,由于自 然风化、年久失修,不少的古建筑遗存也已经岌岌可危。金雅妹故 居,现在被六户人家居住,由于一直没有钱来修缮老房子,屋檐的 梁椽蛀毁严重。可见,在古村落的发展中如果没有专项的保护与 修缮资金,文化保护也无从谈起。 3.2工业发展诉求与文化保护。当前的韩岭村由于地处经济 发展地区,村办工业发达。尤其在2000年以前,韩岭是鄞县乡镇 工业发源地之一,共有企业约8O余家,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 653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但工业化的发展在空间和 和保护。后街是生活性街道,应以风貌改造为主,仍然保留原有建 筑的居住功能。沿山街则应重点保护沿线原有的裴君庙、花桐殿 等宗教建筑,突出山体自然景观与宗教建筑景观的融合,拆除部分 后建的民居。 (2)对韩岭重要古建筑遗存的保护。建筑是文化的凝固。应 通过对建筑的建造年代、建造工艺、保存质量、人文地位等条件的 综合评价,对古村中的遗存建筑进行保护价值的等级认定。比如, A类为重要遗存,如大量清末以前的民居和宗祠,对它们的保护应 参照国家文物保护的相关规定,保持原样或进行局部的精确修缮; B类为一些质量、结构较好,风貌较独特的近代历史建筑或名人故 环境方面都与韩岭古村落的文化保护产生了激烈的冲突。于是 2000年后随着古村第一轮开发T作的推进,部分T业企业开始搬 迁,但却带来了很多现实问题,比如村民收人降低,拆迁后空置地 缺乏有效开发,形成土地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等。可见不能采用 对村镇工业发展一刀切的方式来开展 村落文化保护。 居,以细部整修为主,“修旧如旧”;C类为一些后期建造的质量较 好的现代建筑,这些建筑可能使用了新的材料或采用了新的建筑 形式,失去了古村原有的建筑风貌,对它们应以改造为主,按照传 统样式恢复建筑门窗、外墙立面等,“修新如旧”;D类则是一些保 护价值不大的现代屋棚建筑或危房,应予以拆除。 (3)对韩岭古村传统生活方式的保护。比建筑更珍贵的是那 些屋檐下正在进行着的生活百态。河埠头边洗洗刷刷的农妇,扎 3.3村落现代建设与文化保护。随着城市化发展的不断推 进,韩岭村旧有的居住环境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生活方式的 要求。虽然按照韩岭旅游规划,要保持古建筑的原始风貌,居民只 能住不能进行装修。但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村民们不得不进行老 屋改造。而且现代防洪、水利等工程的建设也对古村很多沿河的 民居提出了拆迁要求。越来越多的改建、新建的房屋建筑改变了 原有的村落结构布局,新材料、新风格的建筑也破坏了原有的建筑 堆喝茶聊天的爷们,还有仰着肚皮晒太阳的大黄狗。传统村落布 局以及建筑里人们所保持的生活状态,是韩岭古村重要的文化特 色,构成了村庄的生命。保护传统的生活方式首先必须保护历史 的真实性。传统是历史发展的真实反映,是自然形成的,而不是刻 古朴特征,这都加剧了对韩岭古村落格局文化的破坏。因此,如何 处理村落现代化建设与古村落文化保护的矛盾也是摆在韩岭村发 展中的问题。希望韩岭新村的开发建设能成为一次成功的尝试。 4韩岭古村发展中的文化保护思路 4.1保护的主体与机制。经过多年的努力,对历史村落的保 意为之的。其次要保护传统的完整性。传统的生活方式是在特定 的环境中形成的,如韩岭的宗法民俗活动必然是土生土长的,与环 境相一致的。再次要保护传统的时代延续性。传统随着时代的变 迁也在发展变化,对传统生活方式的保护不是博物馆式的保护,不 能为了保持传统而让居民回到几百年前的生活状态中去。 4.3保护与开发并重。如前所述,韩岭古村的文化保护中面 临的最大问题是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没有产业的发 护逐渐深入到各阶层意识中,从最初的政府行政管理开始走向地 产开发商、旅游开发商、商业投资机构、政府以及当地居民等多方 参与的市场化保护机制,其中政府仍然是地方经济的责任主体,在 保护事业中担当的重要角色。韩岭古村的保护工作在东钱湖旅游 管理委员会的主导调控下展开,2009年9月22日评审并通过了 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村民缺乏参与文化保护工作的积极性,保护 工作也因为资金的匮乏难以全面开展。因此笔者认为,在韩岭的 《宁波东钱湖韩岭古村保护规划方案》。但同时应该清醒认识到这 种多元化的保护机制在市场运作中必然会出现多元的利益主体, 古村的实际保护工作会受到多方主体博弈的影响。只有多方的利 发展中保护与开发是并重的。通过一系列的开发活动给村落经济 与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实现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让村民们回归村落,回归到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去,同时开发带来的 收益也为古村保护提供了资金来源,如此韩岭古村发展才能进入 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 益期望高度重合,保护工作才能取得大的进展,这将对韩岭古村的 保护带来很大的压力。而且在现实操作中,往往忽视当地居民以 及民问资本对保护工作的参与。因此在韩岭古村的保护工作可以 [本文系宁波市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宁波市浙江文化研究 基地课题成果,课题名称:十里香街——韩岭保护与开发。立项编 探索构建独立的村落保护管理组织,同时吸纳多方力量,成为多方 利益主体沟通与协商的平台,从而实现保护工作的高效决策。与此 同时,地方政府独立于管理组织之外实施公平客观的监控,以平衡 管理组织中各方力量的发展与参与,同时保证公共利益不受损害。 4.2保护的措施与方法。文化本身是抽象的,是可意会不可 号:08JDZ10N。] 【参考文献】 [1]胡杏云.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一以宁波余姚柿林村为例.宁波 大学学报理工版,2005(4):50o一505. 言传的,它有各类载体。对古村落文化的保护事实上是对各类文 化载体的保护,包括村落的空间形态、建筑风格、居民生活百态等。 E2]刘华颂,莫鑫,杨辉.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以河北省陉 县于家石头村为例.规划师,2004(12):80—83. (1)对韩岭古村村落格局的保护。韩岭村鲜明的平行街巷式 村落布局和重要历史建筑是不容改变的,它体现了古人的规划与 建筑智慧。在不破坏的前提下还应该根据韩岭历史发展中不同街 E33蔡海鹏.经济发达地区传统村落保护的实践与思考.2005城市规划年 会论文集:小城镇规划,2005:806—814. 区的功能定位分别进行保护性修复工作。前街见证了曾经盛及一 时的韩岭商贸文化,应根据店名或经营项目遗存进行恢复性建设 [4J周志雄.文化视野下的古村落建设——I,X俞源为例.浙江社会科学, 2o07(4):215 2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