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学刊
前沿视界
新媒体与跨文化: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听说课堂适应性过程研究
—
叶少红,林春大,梁蔚璇,王碧华
以湛江高校留学生为例
(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湛江524048)
摘要:在跨文化大背景以及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留学生在适应汉语国际听说课堂的过程中,因为课堂学习中的跨文化 因素与学习主体不适应的矛盾,学习主体本身对跨文化适应问题的不重视性问题会使其产生文化休克或消极的心理;传统的对外汉语 课堂未能很好地满足学习主体的需求;对外汉语教学与教学方案措施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为此,从教师与学生个人两个维度出发,提 出行之有效的建议与对策,有利于完善汉语国际听说教育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新媒体;跨文化;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听说课堂;适应性过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96-000X( 2017) 16-0013-04
Abstract: In the cross-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rapid development era of new media technology,foreign students usually pay no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of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in the process of adapting to international Chinese listening and speaking class because of the contradictory of cross-cultural factors as well as their inadaptation,which leads to culture shock and negative psycholo- gy.There is very big space for improvement in teaching Chinese to foreigners and teaching plan measures,because foreign students can't meet their demand very well in the conventional Chinese class anymore.Therefore,it is high time to put forward effectiv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Chinese listening and speaking teaching mode from theview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words: new media;cross-culture; foreign students;the international Chinese listening and speaking class; adaptive process
近年来,在中国对国学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全球孔子 学院“汉语热”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的文化 感兴趣并选择到中国留学。汉语国际教育课堂相对于具有 跨文化背景的留学生而言,是一个微型的社会文化情境。跨 文化情景听说课堂教学给留学生带来一个跨文化适应过 程。在新时期,将新媒体与汉语听说课堂相结合,探究减少 帮助留学生更好地适应汉语国际教育的听说课堂,培养来 华留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成为一个学术研究热点话题。
一、新媒体、跨文化与汉语国际教育课堂研究综述 (一)新媒体与汉语国际教育课堂研究现状
新媒体作为一种“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 行信息传播的媒介”,全新的媒介技术给传统的教学课堂带 来了一定的冲击与挑战。目前,学术界将新媒体应用到汉语 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活动的应用的研究不乏少数。陈昕《多媒 体辅助教学中的认知心理研究》(2002)从认知心理学的角 度出发,探讨了多媒体技术对于学习者知觉、记忆、注意等 方面的帮助。范妍南《谈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以及多媒体技术 在其中的运用》(2007)认为多媒体技术可以给留学生多重 的感官刺激,在理解汉语文化知识上有助于理解。丁芳芳 《现代新媒体技术与对外汉语新型教材开发》(2011)从四个 方面人手,分析了现代新媒体技术对教材研发的影响,并与
传统的教材研发方法进行了一定的对比,从而总结出新媒
体在教材研发过程中的特点与优势。王静〈〈论新媒体在对外 汉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2012)论述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应 用新媒体的优势集中表现为延伸教学课堂、保证教学时代 性、强化教学情境三大方面。漆凌《新媒体时代对外汉语教 学中的审美教育》(2013)从审美教育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新 外汉语教学的作用。张睿涵《汉语学习网站中文化资源的比 较研究一以“网上北语”和“网络孔子学院”为例》(2013) 运用比较研究和调查问卷的方法,对“网上北语”和“网络孔 子学院”这两个汉语学习网站上的文化资源进行了全面的 调查研究和对比分析,认为在汉语学习网站上全面建设文 化资源有重要意义,并在文章最后提出了他个人的意见和 建议,认为汉语学习网站的文化资源建设还有很大的提升 空间。杨夏《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 究—以“汉语碎碎念”教学平台设计为例》(2014)基于新 媒体的角度,调查了该微信公众平台对对外汉语口语教学 设计的效果,并提到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对对外汉语口语 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二)跨文化与汉语国际教育课堂研究现状
跨文化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从 20世纪初,跨文化与教学课堂情境互动探讨在心理学、社会
留学生在汉语听说课堂跨文化适应过程中阻碍的新路径, 媒体的虚拟性、交互性、多元化等特征,研究了新媒体对对
作者筒介:林春大(1989-),男,汉族,广东湛江人,岭南师范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文化人类学研究。
13
前沿视界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高教学刊
2017年16期
学、人类学等多学科上都有做了大量的研究,硕果累累。S.
影响着全球的经济与发展,对于促进文化的融合也有不可 忽视的作用。新媒体具有丰富的资源以及各式各样的资源 获取手段,能够帮助来华留学生随时随地地查找学习资源。 此外,新媒体还可以根据来华留学生的学习个性灵活打造 个性化的学习系统,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交流的信息资讯, 鼓励来华留学生更加勇敢地在课堂与生活中进行自我表
达、人际交往、信息获取等等,从而更好地培养来华留学生 的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帮助其更好地适应汉语国际教育的 听说课堂。
Lysgaard( 1955 )从文化寄居者角度出发,将文化适应过程分 为四个阶段,形成U型曲线。0berg(1960)把跨文化适应过 程分为四个阶段:蜜月期、危机期、恢复期、适应期。Gulla- hom(1963)夫妇在U型曲线假说的基础上扩展版本,形成 W型曲线,认为文化适应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以兴奋开始,
逐渐出现危机,最后在新的文化环境中逐渐适应。葛兹 (1991)从进人异文化环境中个人情况的调查,总结出文化 变化曲线,其完善了 U型模式。War(2001)基于心理学领
域,认为跨文化适应研究包括压力——应对、文化习得、社 会认同三条理论路径,分别关注情感、行为、认知三个不同
方面。Kennedy(
1999)对旅居海外的新加坡学生进行调查, 其结果显示:行前压力、过低期望与语言能力相比较更能预 测出学生们到达东道国后的心理适应问题。[2]刘同兰《外国
留学生适应阶段教育管理初探》(1995)认为来华留学生要 经历生活环境和文化差异的适应,但她所指的适应阶段是 适应的结构和内容,并不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吕玉兰 《来华欧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调查与研究》(2000)以欧 美来华留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得出欧美来华留学生的文 化适应阶段有三个阶段:观光心理阶段、严重文化休克阶段 和文化基本适应阶段。常悦珠《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阶段 研究X2008)基于对来华留学生日常生活、价值观念和学习 层面的调查,把跨文化适应阶段划分为四个阶段:初到中国 阶段、文化休克阶段、适应深人阶段、文化融人阶段。在多学 科、跨学科发展的背景之下,国内外学术界很多学者都对新 媒体在教学活动中可行性和应用性研究以及在跨文化理论 上都进行了不同视域的探讨与贡献。然而,将新媒体、跨文 化理论以及留学生在对外听说课堂适应性三者结合研究还 是比较欠缺,这也给本论文研究带来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 际价值。
二、留学生听说课堂适应性过程研究的机遇与挑战
(一)留学生听说课堂适应性过程研究的机遇
1.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汉语热”迎来“新高潮”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汉语热”也在不断升温。截至2014年12月7日,中国已在全球126个国家(地区) 建立了 475所孔子学院和851个孔子课堂。不仅如此,以学 习中文为目的、不同国别的来华留学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
留学生希望走进中国,进人中国的高校学习,以亲身经历的
方式体会中国的风土人情与传统文化。
2. 留学生自身跨文化背景,为对外课堂跨文化研究提 供保障
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来到中国后,置身于一个 全新的跨文化情境,并在此情境中学习中文。其中留学生的 汉语听说课堂也是一个微型的社会文化情境,在课堂学习 期间,他们必然会历经跨文化适应过程。因此,在微型的跨 文化情境中,留学生的适应性过程也会为跨文化研究作出贝献。
~|^.士 卜3. 新媒体为对外课堂教学提供崭新的探索平台
作为一种在社会上日渐重要的传播手段,新媒体不仅
(二)留学生听说课堂适应性过程研究的挑战
教育部发布2015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统计显示, 共有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7,63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 员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11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 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0
1. 不同文化成长语境束缚留学生习得思维
随着大量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均有差异的留学生一起置身于同一汉语 听说课堂,其文化冲击力将不可设想。留学生不仅受到中国 人的思维文化冲击,还要接受同学的不同国家文化习惯的 冲击。因此,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听说课堂这一微型社会情 境的文化冲突给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习得带来一定的挑 战。
2. 跨文化能力培养与新媒体技术发展失调
新媒体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是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在教 学方法、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方法在总体 上依旧处于落后的状态。依靠新媒体以及各种终端设备帮 助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生促进其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是必然的 发展趋向。新媒体的发展也给传统汉语国际教育课堂带来 一定冲击。
3. 跨文化研究在课堂教学应用性不强
目前,对跨文化与课堂教学研究的研究文献不少。然 而,能将跨文化研究结果应用到课堂教学,尤其是汉语国际
教育课堂教学,产生一定实效性的论文不多。传统的对外汉 语课堂未能很好地满足学习主体的需求;对外汉语教学与 教学方案措施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为此,探讨如何把相关 研究与既得理论真正地落实到实践中,这仍是一大挑战。
三、来华留学生对外听说课堂适应性过程调查(一)来华留学生汉语课堂的适应性过程调查研究
本研究调查对象主要是近两年来人读岭南师范学院、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的留学生。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我 们主要采取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方式进行。
1.文化冲突期的不适与挣扎
据访谈了解,留学生在中国生活开始一个月后往往呈 现出多种负面情绪或心理不适感。例如不愿参与汉语课堂、 课堂上表现出困乏、吃惊、痛苦的表情等等。来自白俄罗斯 的留学生Nadia,初到中国第一个月时,汉语听说课堂上都 表现出求知若渴、意犹未尽的感觉,但是往后的汉语听说课 堂上,她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困乏、吃力的表情。有些学者 认为文化冲击带来的不完全是负面情绪。如韩国心理学者
2017年16期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高教学刊
前沿视界
Yong Yun Kim认为文化适应者的发展涵化过程是长期积
累的过程,表现为压力-调整-前进这样的动态形式,像螺旋 的弹簧状。[4]阿德勒认为,强烈的文化冲击常常是一种积极 的标志,它表明那些来华留学生开始深陷于新文化中,而不 是在异质文化区内独自学习。0—部分来华留学生表示,当 他们在课堂上遇到学习障碍时,刚开始时会感到不适,但是 他们会积极地寻求解决的方案,并表示会以此来激励自己 更加努力学习汉语。
2. “恢复阶段”的理性认知
背景差异大,汉语水平低的白俄罗斯留学生依旧持有“局外
人”的心理特点,在课堂上只能接受汉语固定句式的问答模 式,未能融人汉语的文化圈。此外,在调查中发现,两个学生 在课堂上的表现大相径庭,韩国留学生可以主动用汉语提 问或者提出在中国生活出现的一些情况,汉语的语用文化 较为浓厚,但白俄罗斯学生对于汉语的学习停留在结构与 功能方面上,听和说主要集中在机械练习上。课下这两名留 学生的居住环境也影响了他们的适应能力。韩国留学生一 个人居住,所以更加倾向于外出与中国朋友交流学习,能够 留学生在中国生活一定时间后,对于中国的教育体制 与教学模式的适应逐步达到恢复阶段。在这个阶段,留学生 在适应性上常常表现出“碰撞-冲突-接受”的心理现象。这 一阶段的主要心理特征为“个体开始承认接受两种文化间 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的差异。”咽此,在对汉语国际教育 听说课堂的学习上,留学生开始逐渐接受汉语在听说上所 呈现的与自身母语文化差异较大的汉语表达方式,承认汉 语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接受汉语课堂上的学习模式。此 外,语言差异、个体认知与学习能力等因素使得留学生对于 一些较难听懂的汉语词汇以及较难进行口语组织的汉语表 达产生负面情绪。但是,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留学生已经
开始能够运用本身的理性去控制内心的感性心理,理智地 认知在课堂上出现的一切情况并接受语言上的差异。当然, 留学生在听说课堂的适应性过程中,由于所置身文化语境 与自我母语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不一致,也会产生一 些负面情绪。教师在课堂中需更加注意学生心理的反应,尽 可能利用一切教学资源帮助学生解决汉语的听说困难。一 名来华三个月的韩国留学生高恩惠,本科专业是中文,汉语 水平达到了 HSK四级。她在三个月的留学生的听说课堂上 每接触到具有中华文化内涵的词语(例如“情人眼里出西 施”)的时候,心理历程大致呈现出“新奇感转瞬而逝-疑惑 感加强-学会理解汉语的独特”的特点,承认此类汉语词汇 和句子在汉语中表达情感方式的特征,并期待接触到更多 类似的独特的汉语。
3. “适应阶段”主体概念的隐性表达
在适应阶段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主体概念:“局内人” 身份。此概念由奥贝格提出,镶嵌在他的“文化休克”理论当 中。“局内人”身份的自我获得或者自我认证会使得留学生 产生对汉语文化的理解和信任,在课堂上完全适应汉语的 听说,更加主动地听和说,并以理解汉语的语用文化为满 足。据研究发现,湛江来华留学生的步人适应阶段的所用时
间各不相同,来华时间和步人适应阶段没有成正相关关系, 其影响的因素主要包含了汉语水平高低、母语背景文化以 及课下生活环境三个方面。在湛江留学生中,有一名本身为 中文专业的韩国留学生,有一名是零汉语基础的白俄罗斯 留学生,皆为女性,年龄相同,同时进人湛江的高校学习。笔 者比较两名留学生在汉语听说课堂上的表现,韩国留学生 由于自身母语文化与汉语相似,且有一定的汉语基础,在学
习过程中更容易进人汉语表达的“局内人”心理当中并开始 尝试获得以帮助“局外人”进人汉语文化圈的满足感。文化
在课堂上较快地接受中国的文化。白俄罗斯学生与家人居 住,更力卩倾向于与母语的“圈内人”交流,这也影响了她在汉 语听说课堂的学习认知,对汉语文化持观望的态度。
(二)研究结论
研究显示,在汉语国际听说课堂上,大部分的留学生在 跨文化适应过程遇到困惑中主要是寻求家人的帮助 (62.16%)以及老师的帮助(45.95%),进人适应阶段,避免文 化休克现象的发生,但较少主动利用新媒体技术帮助自己 解决跨文化交际困难方面的问题。但是,处于初适阶段的留 学生在适应性过程中更多地因为文化差异大或者自身方面 的原因而表现出难以适应的心理现象,导致这些现象的发
生可从三个方面分析。1. 课堂学习中的跨文化因素与学习主体不适应的矛盾首先表现在课堂内容与学习主体的矛盾,在适应性阶
段出现的困难当中,占45.95%的留学生认为“课堂内容太 难”。这不仅指课堂内容未能适合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也包 含了由于文化因素如中西教育制度的差异、教育文化的差 异而造成的适应困难。其次表现在教师对留学生的跨文化 适应阶段把握度不足,容易忽视不同国别的留学生在课堂 上产生的“文化冲突”心理现象。最后表现教师缺乏利用新 媒体技术处理教学的技术理论与经验。囿于传统教学的方 法,未能利用与发挥新媒体技术对语言教学的优势,做到课 内与课外的教学结合,更好地帮助留学生适应汉语听说课 堂。
2. 学习主体本身对跨文化适应问题的不重视
在访谈中发现,留学生来中国留学之前没有认真思考过跨文化交际的问题,不了解对象国的基本国情以及对象 国与母国的文化差异,而导致进人对象国学习的时候产生 一系列处于初适阶段[6]的适应性问题。在研究数据中也表 明,产生不适应现象的也集中在处于初适阶段的留学生 (80%)。所以留学生到对象国学习的时候,应要提前了解对
象国的基本国情与文化性质,
以避免“文化休克”的现象发 生。
3. 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发挥不充分研究显示,无论是老师抑或学生,都较少使用新媒体终 端设备或者互联网资源进行授课或者学习,局限于传统的 课堂教学环境与方法。此外,关于汉语学习的终端设备以及 软件、远程教育资源等设计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尚未成 熟,存在着局限于发音、语法、词汇方面的学习,未能恰好地 融人文化元素,缺乏针对国别文化的汉语学习设计等等缺
15
前沿视界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差异现象。H
2. 寻找高效学习汉语的方法
高教学刊
2017年16期
陷,使得更多老师或者学生目前更倾向于传统方法的学习。
四、来华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听说课堂适应问题的应 对策略
汉语听说课堂是留学生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方
很多初期来华留学的留学生由于汉语水平有限,会更 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文化适应过程中,汉语水平越
式,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进步起着重要作用。 高的学生,能更容易理解交际中遇到的问题,其适应跨文化
只有努力学习汉语,才能提高克服新文 但据调查,大部分来华留学生表示在跨文化适应性过程中 交际的能力也越强。较少主动利用新媒体技术帮助自己解决交际困难方面的问 题,而教师的课堂仍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随着现代教育技 术的进步,新媒体凭借其丰富的学习资源、多样的学习方
化遇到的困难的能力,减少文化休克现象。而新媒体作为一 门技术,可以为留学生提供图像、音频、视频等功能。因此留 学生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高效的学习方法,结合新媒体提
式、宽松的学习环境等优势将对语言学习发挥无限可能性, 因此我们鼓励教师与学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 等信息技术作为技术手段,提高各自的课堂教学质量与跨 文化交际能力。
(一) 教师应对策略
1. 个体个性教学,多元文化教学
汉语课堂的教学目标应是培养留学生语言与汉语交际 并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特点 都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障碍。“因材施教”是新媒体教学的 目标之一,教师应把握好教学的难度,关注不同国别的留学
生在课堂上产生的“文化冲突”现象,并根据学生对汉语的 掌握程度,做到“因材施教”,注意解释交际中留学生会产生 误解的语言表达。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把新媒体技术作为 教学载体,创建模拟训练,当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讲解实例 时,可以让学生按照各自的观点进行分组讨论,随时解答学 生的疑惑,帮助学生在互动中理解文化的界限,逐渐减少不 必要的文化“防备”。
2. 创新教学模式,创建“网络课堂”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应与时俱进,掌握新媒体技术 处理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打破传统教学法的常规,采用创造 性的教学方法,并结合文化导人与新媒体资源技术,在课堂 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 趣味中习得中文,鼓励学生乐意开口说中文。除此,教师还
可以利用微信上的圈层关系,组建一个跨地域的微信社区, 增加与学生的互动。留学生可以将微信当作一种书写工具, 随时随地进行文字写作,也可以将微信视为视听传输工具, 反复练习自己的汉语视听能力。[7在与老师的互动中潜移默 化地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减少 交际障碍。
(二) 学生个人应对策略1.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留学生来中国之前,应该对中国的情况作一些了解,包 括中国文化、日常汉语、基本国情等,减轻“文化休克”现象。
由于受到地域的限制,留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通讯技术, 对中国文化及其母语文化作进一步的了解。因此,学生应该 自觉树立跨文化意识,主动理解跨文化交际文化。如,在中 国人们拍照的时候喜欢用手作出“V”形手势放在别人的脑 袋上,但是在俄罗斯“V”形图案放在他们头上时,会被认为 是对他们的中伤和侮辱。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留学生没有 提前对两国的文化有一定的认识了解,就会难以理解这种
-
16
-
供的丰富学习资源,
从而助力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做到熟 练掌握汉语。
3. “人乡随俗”为了更快地适应跨文化交际,留学生应保持积极好学 的态度,除了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还应该在课下多交朋友, 融人中国朋友的生活,积极使用中国大众使用的资讯平台 软件,接收当地现代网络虚拟环境的信息,例如开通微博与
微信,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扩大留学生自身交流涉及面,在 虚拟中真正感受到中国的社会文化。留学生还可以借助新 媒体终端设备或者互联网资源帮助自己学习,在有限的空 间内获取最多的信息。例如,微信有“朋友圈”及“微信群”的 功能,留学生可以邀请自己信任的教师、同学、朋友形成具 有圈层关系的“朋友圈”,构建一个以学习汉语为主的公共 领域,大家在此自由交谈,留学生可以快速融人汉语的意识 形态之中。[7]
在汉语国际听说课堂上,留学生学习的汉语以及接触 到的汉语文化不再局限于教师的直面讲授,更加可以利用 新媒体技术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汉语文化。教师可以用新 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创造更加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学生可 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扩大自身的学习圈,共同构筑现实世界 和虚拟世界的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帮助留学生适应在汉语 国际教育听说课堂上的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 (1[2] )刘询.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Cross-Cultural Kennedy,A.. 122,[3] Transition[D].National Singaporean Sojourners: 2015University Meeting of Singapore,1999.the Demands of 青年人网编辑部.教育部发布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人数 递增[4] [0L].搜狐网:http://mt.sohu.com/20160415/n444287217.shtml.[5] 王丽娟.跨文化适应研究现状综述[J].山东社会科学,2011 ([J].3er.ed.Cincinnati N.J. Adler. International Dimension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4).1997OH. South -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 [6] ,238.2009( 亓华,[7] 02) .
李秀妍.在京韩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J].青年研究, 2014(06).
范玥.“微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媒介功能分析[J].新闻世界, [8] 尹菲娅.来华俄罗斯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及应对策略[D].山东 师范大学,20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