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年代,人们都信奉“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信条,就是大多数人的衣服都带有补丁,如经常爱坏的上衣胳膊肘处、领口处、裤子的双膝处、后股处等部位。袜子是线的,穿上10天半个月就露出洞了,只好用袜底板缝补上,袜跟、袜腰都补上补丁。有一年快过春节时,笔者的妻子,上衣袖子有一个洞,只好用布票买了2尺布做了一个新套袖,戴上即遮丑又好看。内衣补得补丁就更多了,反正别人看不见。至于布鞋、皮鞋、球鞋也多有补丁,花上几角钱就能打补丁,不仅省钱还能穿,可谓两全其美。当时,人们穿打补丁的衣服都习以为常了,也显得“艰苦朴素”。大人穿过的衣服就给小孩子改一改、翻一翻继续穿,形成“循环链”,一点也不浪费,既省钱又省布票,家家如此谁也不笑话谁。
现在,物资丰富,想穿什么就穿什么,套装、裙装、休闲装,五彩缤纷应有尽有。
买东西走“后门”李汝清
上个世纪60、70年代,人们买东西不走正门走后门的不正之风开始蔓延。
走后门靠熟人,亲友买东西,特别是副食、肉食、针织品、小百货等与人们吃、穿、用密切相关的。当时,百姓流传这样的顺口溜:食品公司吃的胖(肉蛋)、煤建公司睡热炕(煤炭)、五金公司点的亮(灯泡)、百货公司穿的浪(布、成衣)。当时正是严重自然灾害,加之“文化大革命”只抓革命不抓生产,工农业停滞不前,市场供应严重不足,出现粮、油、副食、工业品等紧张,开始发放票证有的要票、有的要本,一些熟人少要票、
少记证,多给东西的现象时有发生,“走后门”成了大家都知道的“潜规则”。
有一次,笔者排队买肉,站在前面的一位,用很少的票买走了一大块肉,双方配合“默契”,心照不宣。旁观者无可奈何,只想咱怎么没有肉店的熟人呢?可见“走后门”之疯狂。
粗粮细做
李汝清
那个年代,居民月供应粮食28斤,脑力劳动者供应29斤,中学生供应34斤。每月供应面粉8斤,豆油从0.3、0.4、0.5斤供应各不相同。除面粉外都是粗粮,如高粱米、苞米面、大馇子等。小米有时有,有时不供应。大米每人1斤。吃的有:
蒸发糕,用一半白面、一半苞米面,经过发酵,蒸出两掺发糕,暄腾腾的,比窝窝头好吃。
白面加土豆烙饼:将土豆蒸熟去皮,拍碎成糊状与白面和在一起烙饼,既好吃又节粮。
疙瘩汤:用苞米面做成稀的糊状,再把白面用筷子搅拌成小疙瘩,下在锅里,既喝汤粥又吃疙瘩,这种做法对上班族,省事又省时间,也算“快餐”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