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作文教学环境之我见
作者:陈皓瑜
来源:《神州》2011年第24期
【摘要】写作能力与其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有着密切关系,但种种因素都受到环境的直接影响和制约,因此,改善作文教学的环境是提高作文质量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创设;作文;教学;心理环境;活动环境;社交环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1)08-0107-02
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其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无论何种因素都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改善作文教学活动中的环境,是提高作文质量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1 心理环境的优化
影响作文教学的心理条件是多方面的,而最主要的则是学生的认识规律。只有当教学内容与形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的时候,他们的心理素质才能得以相应的发展,才能促进作文能力的提高。所以,培养良好的写作心境,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
1.1 积极的态度。作文教学有很强的思想性,良好的写作欲望和纯正的写作动机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动力,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的性情受到感染和熏陶,引起情感共鸣,从喜怒哀乐中体现好恶的界限,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进而养成顽强的毅力,坚定的意志和饱满的情绪。这样,学生才会把写作活动看成是学习中的乐趣而不是负担。
1.2 正确的价值观念。内容是作文教学的“粮食”,但是内容的取舍取决于学生的好恶,小学生认识事物一般凭直觉感知,缺乏评判能力,对事物的理解和追求太多停留在“好玩”上,有时甚至是非混淆,好歹不辨。反映在作文上往往是“贫血”或“畸形”,枯涩而无味,所以,作文教学不仅要拓展学生的接触面,猎取丰富的“食粮”,更重要还应从中培养高尚的道德素质,良好的思想品质,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逐步建立唯物世界观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1.3 快乐的体验。每个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是不均衡的,这与他们的智力、经历和接受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尽管他们的作文水平参差不一,但每个人都付出了一定的劳动代价,教师要珍惜学生的劳动,以增强他们写作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学生来说,作文最大乐趣莫过于经过一番努力而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体验能激发学生勤奋、乐学、上进。因此,不管是哪一层次的学生,都要使他们能为成功的体验创造机会,提供条件。可以通过办专栏、演讲会、兴趣小组等形式的活动,使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专长、人人都来做活动的主人和成功的获得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 活动环境的深化
情操的陶冶,思维的发展,个性的发挥是促进写作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但有效调动这一系列内在的因素则需要一个良好的外在活动环境,随着社会的开放发展,学生活动的空间也更为广泛、多彩。因而组织开展活动也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如不及时的加以引导、改善,则容易滑向与作文教学本来愿望相悖的一面。所以改善活动环境最根本的目的是“防患于未然”,使指导活动有预见、有针对性的进行。
2.1 内容选择。组织活动目的在扩大学生对社会对生活的接触面,但并不是有了接触面就有了好素材,指导学生筛选和提炼才是活动的意义。这样,改善活动环境就必须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寻找事物、发掘事物的习惯,在加深认识的基础上发挥“灵感”,由此真正解决作文与活动的供求矛盾,排除“伪”、“粗”因素的困扰。
2.2 个性发挥。作文最忌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出现这种现象显然是没有注重诱导学生的个性发展所致。改善和创设作文教学的活动环境,就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爱好不同而分门别类,使各种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满足,有所感受,有所发挥,以达到殊途同归的教学效果。
2.3 思维导向。活动只是一种参与形式,从形式达到目的还需要一个沟通、转化过程。学生从直观表象上升到理性想象的思维活动中,由于把握不准事物的本质特性及自身好奇心的驱使,使思维的结果出现偏差或失误。因此,对学生参与活动的认识过程,就得有一个正确的导向。通过来不断扶植、点拨,使他们无论在个性发展或共识方面都形成文明健康的良好思维品质。例如教学《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时,考虑到这类作文是中年级段第一次出现,写作难度大。采用分步实施的方法:(1)心理的优化;(2)开展活动和活动环境的深化。 当我把作文题出示在学生面前时,他们个个面面相觑,人人都说不会写,不知道写什么,有畏难的情绪。这时候,首先就要强化学生的心理,激发、鼓励他们迎难而进积极参与写作。但毕竟他们还是三年级的学生,阅历、经历少,作文的素材贫乏。只有高涨的写作热情而没有素材可写等于无米之炊。为了丰富学生的“食粮”,我有针对性地开展一次“给灾区人民献爱心活动”,并且把活动搞得有始有终,有声有色,让学生深入到意境中,猎取写作材料。活动结束后,我让学生说说活动的经过,并在旁边的点拨、扶植。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如何点面结合地写等等,这样,学生通过参与观察——记忆——思维——表达,把人的精神美写得淋漓尽致,把社会美描绘得活生生。 3 社交环境的美化
作文教学是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在他们的社会接触和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能都起着积极作用。由于社会和人际环境的复杂性,“负效应”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这种“负效应”反映在作文上就是褒贬模糊,好歹难辨,为作文而作文,失去了“道”的追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了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对人的发展存在某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么,近“朱”远“墨”,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便是净化社会环境的重要因素。可见,指导学生进行社会活动、人际交往最基本的便是从美的培养方面入手。
3.1 认识美。培养学生提高认识美的能力是形成良好的写作动机、健康的写作情感的前提。要是只强调“周围的人和事”,而不分青红皂白,那么更多的“人”更多的“事”,在学生笔下也会显得苍白无力。只有在实践中认识了美的意义,才有辨别、评判事物的尺度,才能增进对社会中的光明与阴暗,正确与谬误等因素的剖析和反应的敏感。
3.2 追求美。社会活动多姿多彩,作文就是学生通过文字描绘反映社会中所见所闻的社会美、自然美和人的精神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愿望。这些当然不是盲目追求实现的,在此之前还需要学会追求美,怎样自觉地深入意境,体验美的享受。只有这样,写作的兴趣及主题的表达才会油然而得。
3.3 创造美。学生是作文的主体,也是生活的主体,写作是表露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远大理想园地之一,仅有认识社会的水平还是不够的,还要升华向往社会,在社交活动中善于驾驶自己的品学。敢于鞭挞社会的丑陋现象和自身的不足之处,使心灵上建立的体验美、自然美和人际间的美处于和谐均衡关系,达到作文育人的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