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

来源:伴沃教育
2009年7月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fei Teachers College Ju1.2009 VoI.27 No.4 第27卷第4期 论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 常国良, 姜彩丽 (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颇具中国化特色。他在论述近代乡村教育价值时,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近 代中国社会发展特点出发,提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战略地位,并指出在现代化背景下中国乡村教育具有“为 农”和“离农”的双重使命。这对于今天的农村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现代化;乡村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4O--0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73(2009}04—0118—04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大地蔚然兴起的乡 后,缺乏“选种、调肥、预防虫害之种种科学农 村教育是当代农村教育改革的先声,也是现代农村 教育理论形成的重要起点。陶行知作为其中“最中 国化”的一位乡村教育家,对乡村教育素怀浓厚的情 结。早在南高师任教期间,他就主张“设立师范学 校,宜顾全农家子弟,,[1]驼 ,提倡“师范教育下乡”;在 从事平民教育时期,他也曾经多次提出,“平民教育 是到民间去的运动,也就是到乡间去的运动--[2] , 号召“平民教育下乡”。此后,从1927年至1937年 十年间,他从晓庄到山海,对乡村教育进行了不懈探 索,并形成了颇具时代特色的乡村教育思想体系。 本文试以现代化理论为视角,对陶行知的乡村教育 价值观进行探讨。 一业”[3]21 ,农业生产因而耗用了全国绝大部分劳动 力。在农民方面,他除了指陈“愚、贫、弱、私”是中国 农民害的几大病症外,更着重从人口角度分析农民 问题的实质,“我国人民,乡村占百分之八十五,城市 占百分之十五”[4]8。。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农村 人口比例过大,主要是在外国经济侵略之下,近代中 国工业发展迟缓,“帝国主义压迫中国新兴工业使它 不能依照自然顺序发展,以吸收农村过剩人 口”[5]47 ;加上农村封建观念浓厚,农民“终身信着多 福、多寿、多男子,,[ ]4 的多生主义,遂造成严重农村 人口问题。农业落后,农民众多,“加以水旱、螟蝗、 疾病、刀兵、盗匪、土豪劣绅、帝国资本主义之压 、中国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由农业文明向 迫,,[ ]4 ,使农民极端贫困和社会地位普遍下降,由 自耕农沦为半自耕农,由半自耕农沦为佃农,最后由 佃农沦为雇农,“中国乡村乃由衰落而濒于破 产”嘲 ”。 工业文明过渡” (一)以农立国,“三农”问题突出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农业生产的严重萎 缩、农村经济的日益凋敝和农民生活的不断恶化,中 国农村危机空前暴露,并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在“复兴农村”、“建设农村”的社会声浪中,乡村教育 运动应运而起。在乡村教育运动中,乡村教育家们 都在不同程度上认识到近代中国“三农”问题的严重 性。陶行知对此有深刻的感触,曾多次指出“中国是 农业国,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居住在从事耕 (二)向工业文明前进 陶行知看到中国以农立国,且“三农”问题突出, 但他不是以静态的、消极的眼光看待中国社会,不认 为中国是一个纯粹的传统农业社会。“中国不是一 个固定的农业国,乃是一个向工业文明前进的农业 国,,[ ]47。,中国也随之将由传统的中国进化为现代的 中国,而“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 作的农村,,L。]1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中国的大 问题。如在农业方面,他指出我国农业耕作方式落 的问题。陶行知是中国现代化理论的先驱者之一。 早在1933年,他就在《申报月刊》上著文系统地讨论 [收稿Et期]2009一O5—17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陶行知乡村教育理论的现代阐述”(11532129)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常国1 ̄(1972--),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讲师,教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姜彩丽(1977一),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教育学硕士。 118 中国现代化,并参与出版《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 其现代化思想初步形成于晓庄乡村教育实验时期。 1927年8月,在晓庄“寅会”上的一次演讲中,他提 三、乡村教育的使命:“在农业文明上建筑工业 文明” 在现代化背景下,乡村教育欲何为7.在确立乡 村教育战略地位的基础上,陶行知进一步指出:乡村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乡村教育的使命,是要在农业 文明上建筑工业文明,,[。]2船。 (一)乡村教育要“适合乡村实际生活” 出“我们要想中国活起来,就得在农业上安根,在工 商业上出头--[4]龃。。同时期制订的“晓庄师范新加标 语”中也明确标示“中国要在农业上安根,在工业上 出头”。在1930年《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和1931 年《中华民族之出路与中国教育之出路》等文中,他 对此有了进一步的阐述,指出中国的出路在于走现 现代化需要建筑在农业的基础上,“在农业上安 根”。但现实情况是,中国虽然在向工业文明过渡, 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工业化进展缓慢, 大量的农村剩余人口仍然没有出路,所以现代化的 代化道路,也就是以农业基础,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创造富裕的社会”。 二、教育是现代化的基础。乡村教育是建国之 “根”并没有安起来。面对此景,陶行知深怀“教育就 要图 是生活的改造”E33275的信条,强烈批评当时中国乡 中国正走向现代化,所以每一个人都要过现代 村教育不合于乡村的实际生活,“中国乡村教育走错 的生活,接受现代的教育,“我们是现代的人,要过现 了路”。他主张打破这死的教育,“建设适合乡村实 代的生活,就是要受现代的教育,,E43 的;现代的生活 际生活的活教育,,o E33。 乡村教育必须“适合乡村实 是前进的生活,只有过前进的生活、受前进的教育, 际生活”,这体现了陶行知乡村教育价值观的首要特 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时代是继续不断的前进,我 征——“为农性”。这种“为农”的价值诉求一直指导 们必得参加在现代生活里面,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 着他的整个乡村教育实践。 个长久的现代人”。反过来,人是现代化的创造者, 晓庄时期,他以乡村学校为改造乡村生活的中 是实现现代化的主体,现代化生活的实现首先需要 心,以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他足迹所 人自身的现代化,每个人都需要“取得现代的知识, 到的地方,一年能使学校气象生动,二年能使社会信 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的方法 仰教育,三年能使科学农业著效,四年能使村治告 发挥我们的力量”,“我们必须拿着现代文明的钥匙, 成,五年能使活的教育普及,十年能使荒山成林,废 才能继续不断的去开发现代文明的宝库,保证川流 人生利,,E4]198。“他要教农民自立、自治、自卫。他要 不息的现代化”E。]5孔。这表明,陶行知实际上已经认 叫乡村变为西天乐园,村民都变为快乐的活神 识到生活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依存关系,并在 仙”[3]2u。农民的生产力、自治力和自卫力得到充分 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 的张扬,乡村变成西天乐园,村民快乐如神仙,这虽 战略地位。一方面,现代社会里的每一个人,不仅包 然是有些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理想,但其乡村教育价 括城市里的市民,更包括乡村里的“中华民族最多 值观的为农性已经凸现无遗。为实现此理想,他在 数、最不幸之农人”,都要过现代的生活,接受现代的 晓庄创办了从乡村中心幼稚园到幼稚师范院,从乡 教育,实现自身现代化;另一方面,只有依靠教育,使 村中心小学到小学师范院,从生利的乡村妇女共学 人人掌握现代的文明,实现自身现代化,才能实现生 处、民众学校到中心茶园、农艺陈列馆、乡村艺术馆、 活的现代化,保证现代化的前进不已。 晓庄国术分社、联村运动场,初步形成了统筹兼顾的 陶行知不仅认识到教育在现代化中的基础地 乡村教育体系;为同各方面势力携手以求乡建之成 位,还根据我国以农立国的国情,指出实现现代化离 功,他建立了乡村医院、联村救火会、中心木匠店、石 不开乡村教育。“中国农民约有三万万四千万,占人 印工厂、北固乡修路委员会、晓庄商店、农事改良与 口百分之八十五。我们要想建设新中国,必须用教 推广等乡村福利事业;为研究、解决乡村教育实际问 育的力量,来唤醒老农民,培养新农民,共同担负这 题,成立乡村教育同志会、乡村教育研究部。 个伟大的责任”I-。]3∞。全国国民的最大多数是农民, 晓庄实验被迫终止后,他的乡村教育仍在不辍 建设新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依靠农民。为此,必须 研究中,但不得不另辟新路,融生产、学习与集团生 发展乡村教育,使农民能够承担起建设现代化的历 活为一体的“工学团”乡村教育思想遂由此诞生。 史重任。所以陶行知进一步指出:“乡村教育为建国 “中华民族的新生命是在工学团的种子里潜伏 要图”[514s4。 着,,[ ]7 。“工学团的园地安在?中国的乡村是新教 】1 9 育之新大陆,是工学团最好的育苗场,,[ ]7 。为此, 然而最有效之出路,,[。]4%;工人农人不是“不关痛痒的 他在三十年代创办了山海乡村工学团,进行“工以养 两种人”,今日的农人就是将来的工人。随着工业化 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的乡村教育实验。山海乡 的进展,“工业吸收了一大部分农人,,[ ]5n。在此过程 村教育仍然坚持“为农”的价值取向,“工学团为农人 中,与社会生活具有天然联系的乡村教育责无旁贷地 活,为农人死,和农人共甘苦,同休戚”,“工学团是为 应该帮助农民实现从农业向非农产业或城市的转移, 农人服务,帮助农民解除痛苦,帮助农人增进幸福。 使他们具备“离农”条件,为他们进城谋生服务。乡村 这是从晓庄到这里一贯的方针”[5]4印。 教育为他们向城市流动创造有利条件。陶行知虽然 (二)乡村教育要“与城市打成一片” 曾经强烈地指责过乡村教育“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 陶行知主张乡村教育要“为农,”但他的目光时 跑,,[。]2加,但那只是他对当时乡村教育片面走向“离 刻没有离开中国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趋势, 农”的批评,并不意味着他反对受过教育的农民进城 从不曾把乡村教育限制在乡村之一隅。在1927年 务工就业。当时有些学者不满农民受过教育后向城 的“晓庄师范标语”中,他标示“要打破闭门的教育”。 里流动,写了一副“教育下乡去,村人进城来”的对联 在1932年《怎样办乡村教育》一文中,他引用王国维 进行讽刺。陶行知对此提出异议,称这是“乡村运动 关于做学问的“三个境界说”,提出办理乡村教育也 之对流现象,,[ ,指出乡村教育并不排除农村人口的 要有三个境界,其中第一境界就是“要从高远处着 合理流动,希望以此引起乡教同志的注意。 想”,“必须登高一望,望尽天涯路!”。具体地说,就 四、启示 是“要放开眼界,纵的要看看,横的也看看。从纵的 今天,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 方面,看看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世界几 历史进程之中,农村问题和农民教育的问题依然是 千年的历史背景又是什么?再从横的方面看看,今 影响并决定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在当前 天中国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现在世界的潮流背景又 农村教育改革中,学习借鉴陶行知的乡村教育价值 是怎样?”在1934年《关于现代教育上的几个实际问 观,无疑具有很大现实意义。 题》一文中,他明确提出“乡村教育是不能关其门来 首先,在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中,农村教育仍 办,一定要与城市打成一片。”为此,在乡村教育实验 然要立足农村,面向农村实际生活,为发展现代农 中,他极力反对“把中国农村看做固定”,把乡村教育 业、改善农村面貌、增加农民收入而服务。为此,我 局限在乡村一隅,对于“都市生活,懒得与闻”,把工 们应该深入挖掘陶行知“为农”乡村教育思想的丰富 人与农人看做是“不关痛痒的两种人”。他批评那是 内涵,以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找到新的生长点。 “桃花源派”的自我封闭,“他们所划的小小范围,便 ’如在思想观念上,要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 注定了他们的前途,,[ ]4 。 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把整个的心都献给乡村人民和 乡村教育要正视现代化,“与城市打成一片”,这 儿童。在办学方向上,要学习陶行知的“大乡村教育 里实际上蕴涵了陶行知乡村教育价值观的另一特 主义”,使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 征——“离农性”。面对我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 充分携手,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基础性的战略作用。 明前进”社会发展特点,陶行知明确指出乡村教育的 在教育体系上,要改变单一发展普通教育,学习陶行 真正使命是“在农业文明上建筑工业文明”。这也就 知统筹发展乡村教育的做法,“三教统筹”。在教育 意味着乡村教育不仅要面向农村生活,为农业、农村 对象上,要学习陶行知“唤醒老农民,培养新农 和农民服务,还“要从高远处着想”,为工业化、城市 民”[23。。。的教育精神,将尽可能多的农村人口纳入到 化和现代化服务。这正如他在《中华民族之出路与 农村教育之中。在教育内容上,陶行知特别重视科 中国教育之出路》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中国教育的 学教育,指出“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自然科 出路是“教人创造合理的工业文明,便是引导人民在 学是唯一的桥梁,,[。]4M,提倡引科学之水来灌溉农 合理的工业上出头”。不难看出,“在合理的工业上 田,“使石田尽化膏腴”[8]2船;这对我们在发展现代农 出头”也是中国乡村教育的出路。 业中大力加强科学尤其是农业科学技术的教育富有 乡村教育这一价值的实现途径如何?对此,陶行 启示。在教育原则上,陶行知提出“在立脚点谋平 知提出乡村教育具有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城乡 等,于出头处求自由”E6]船。;这启示我们要注意农村 人口社会流动的功能。他看到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 教育机会的均等,使农村教育惠及所有农村人口,在 移是工业化的必然趋势,“工业是农村剩余人口最自 此基础上实施个性化的教育。 】20 其次,农村教育要打破自我封闭,立足农村,面 杜,2005. 向现代化。“农村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 E2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成都:四川I教育出版 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 社,2005. 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推进工 [33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E43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 [5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3卷)[M].成都:四川I教育出版 重要途径,,[9] 。“为农”和“离农”是现代化进程下我 社,2005. 国乡村教育价值功能辨证统一的两个方面。如果片 [6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i卷)EM].成都:四处教育出版 面强调“为农”而忽视或反对“离农”,那必将置农村 社,2005. 教育于自我封闭的困境,导致农村教育与工业化、城 [7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I教育出版 社,2005. 市化和现代化的自我疏离。在现代化建设中,当代 1-83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8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 农村教育要肩负起“为农”和“离农”的双重使命,这 社,2005. 也是陶行知乡村教育价值观带给我们的启示。 [9]教育部.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加快农村教育发展[C].北京:人民 教育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E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 (责任编辑闫龙) rI1le Thought of Tao Xingzhi’S Rural Education CHANG Guo-liang。 JIANG Cai—l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 Abstract:Tao Xingzhi S rural education theory iS of much China’S characteristics.He discussed the value of rura1 education in modern times。from the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to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of the modern transi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socl’al development。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in the foundation’ S strategic position and pointed out that in the modern context。rura1 education in China has the dual mis— sion of“for farmers’’and“from the farmers".This is today’S rural education reform that is still an impor— tant reference. Key words:Tao Xingzhi;modernization;rura1 education;value (上接第78页) ’ ’ Analysis of the Related Factors between the Formation ofBad Moral Character and Eth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QIAN Guang-rong (Research Center of Marxism,Anhui Normal University,W 241000, ina) Abstract:The formation of the human being’S undesirable qualities iS connected both with the disorders of eth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and with the conventional teaching method of ethical education.The analysis of these factors contributes to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the position and role in the eth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students’mora1 and ethics.as well as to the effective improvement and strengthening of eth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schools. Key words:Undesirable qualities;bad moral character;ethical education;“moral paradox gene”; related factors 1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