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4·陕西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①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②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赞》)
【注释】①低回:徘徊,流连。②六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人不知而不愠 生气,发怒 . (2)不能去云 离开 .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D ) 不亦说乎虽不能至..A. B.
如此虽不能察,必以情及郡下,诣太守,说..
罔为人学而不思则想见其..
C. D. 入则无法家拂士 此之谓失其本心..
【解析】A项中的“说”前者读“yuè”,通“悦”,意思为“愉快”;后者意思为“讲,谈论,叙述”。B项中两个“虽”前者是“虽然”的意思;后者是“即使”的意思。C项中两个“则”前者是连词,可译为“就”或不译;后者表示假设,是“如果”的意思。D项中两个“其”都是代词,代指“他的”。因此本题选D。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2)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众多的儒生在他家按时操演(练习)礼仪。
【解析】第(1)句注意“善”在这里指优点,长处,“而”表顺承,一般不译。第(2)句为倒装句“礼其家”(状语后置),翻译时为“其家礼”,关键词有:“诸”是兼词,解释为“众
多”,“时”是名词作状语,“按时”的意思。
4.请结合【甲】【乙】两段选文,说说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因。
因为孔子讲求良好的学习方法,有谦虚的学习态度和大度宽厚的待人胸怀,所以,学者都很敬仰他。
【解析】【甲】文中第1则“学而时习之”讲的是学习方法,“人不知而不愠”讲的是待人的胸怀;第2则“学而不思则罔”讲的是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属于学习方法类;第3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讲的是要善于向别人学习,应有谦虚的学习态度。【乙】文讲的是人们对孔子的推崇的表现。
【参考译文】 太史公说:《诗经》上有句话:“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宽广的大道可以依循前进。”我虽然不能到达那里,但是心中一直向往它。我读孔子的书,由推理可以知道他的为人。到了鲁国,看到孔子的祠堂、他车子、衣服和礼器,众多的儒生在他家按时操演(练习)礼仪,我徘徊留恋,舍不得离开。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是很多的,(他们大多是)当时的荣耀,死后就终止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传到十几代,读书的人都尊崇他。从天子王侯,到全国研究六经的人,都以孔子的学说作为准则,孔子可以说是道德学问最高尚的人了!
二、(2016·预测)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甲】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闻斯行诸
【乙】子路②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③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④问:“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⑥,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选自《论语,先进第十一》)
【注释】①闻斯行诸:听到一种道理就去实行它吗?诸,“之乎”的合音。②子路:即孔子的学生仲由,子路是他的字。③冉有:即孔子的弟子冉求,字子有,性谦退。④公西华:
①
即孔子的弟子公西赤,字子华,公西是他的姓。⑤赤:公西华自称。⑥退:畏缩不前。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吾日三省吾身 泛指多次 .(2)故进之 所以,因此 .(3)不逾矩 越过,超过 .(4)由也兼人 好勇过人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这)做老师了。 (2)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有父亲和哥哥在,怎么能听到一种道理就去实行呢? (3)赤也惑,敢问。
我感到疑惑,大胆地向您询问其中的缘故。 7.“吾日三省吾身”从忠、信、习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道德的修养。
8.对于同一问题,对象不同,孔子的答复也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因材施教。因为文中的两个人性格不同:子路争强好胜,为了让他学会退让,所以让他回去问父兄;而冉求谦让,为了促使他做事有魄力、有闯劲,所以鼓励他。
9.根据本文和《〈论语〉十二章》的内容,你认为《论语》这部书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影响?
主要是有关学习、修身、立志等方面的内容。尽管我们与孔子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我们可以吸收孔子思想精华中有益于提升自己思想品德修养的部分,借鉴孔子学习、生活中成功的经验,做到古为今用。
【参考译文】子路问道:“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孔子说:“父亲和兄长还活着,怎么可以(不先请教他们)听到了就去做呢?”冉有问道:“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孔子说:“听到了应该立刻就去做。”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时,您回答‘还有父兄在,怎么可以听到了立刻就去做?’冉有问‘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时,您回答‘听到了应该立刻就去做’。我感到迷惑,我大胆地请问这是什么缘故呢?”孔子说:“冉有畏缩不前,所以我鼓励他进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提醒他退让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