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郑振铎对明清俗曲研究的贡献

来源:伴沃教育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这些俗曲集现藏北京国家图书馆,为我们今日的进一步研究 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陈福康先生在《郑振铎论》第五章《文学遗产的整理研究》中, 用了近千字的篇幅,介绍郑先生对《白雪遗音》、《挂枝儿》、《山 歌》等的整理,赞赏他对明代民歌的发掘、整理与出版“倾注了大 量的心血”,“是出了大力的”。 《白雪遗音》是清代的民间俗曲集,嘉庆甲子(1804)华广生编 辑,凡700余篇,乃多方搜罗,费尽心力而后成者。初以抄本流传, 华广生、高文德、常瑞泉等都对其中俗曲评价甚高。但到民国初 年,“也许因为原书中有些猥亵的情歌,被什么官府禁止发卖或劈 版之故”(郑振铎《白雪遗音选序》),此书颇为罕见。约1925年 初,郑先生从周氏言言斋发现了道光八年(1828)原刻本《白雪遗 音》,极为欣喜,先在《鉴赏周刊》上将本书的一部分介绍给读者。 后来,为了满足大量索阅全书者的要求,他从中抄出了134首内容 比较清新健康的作品,编成《白雪遗音选》一书,翌年l2月由开明 书店出版。这是郑先生编选的第一个俗曲选集,亦是第一个俗文 学的选集。 当时,郑先生为何未将《白雪遗音》全书付印?原因在于:一 是书中有猥亵的情歌,没有勇气去印;二是书中的故事诗、滑稽诗、 小剧本,在考证上尽管有许多用处,然却没有什么文艺上的价值。 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歌谣征集处(1922年改为“歌谣研究 会”),采集研究民间口头流传的歌谣,很快招致了“笑骂派”的反 对与攻击。“笑骂派”人多势众。卫景周先生曾耳闻一位前清的 进士嘲笑道:“可惜蔡孑民也是翰院出身.如今真领着一般年轻人 胡闹起来了!放着先王的大经大法不讲,竞把孩子们胡喷出来的 什么‘风来啦!雨来啦!王八背着鼓来啦’一类的东西,在国立大 学中,专门研究起来了!”(卫景周《歌谣在诗中的地位》)风气若 是,郑先生虽然没有勇气重印《白雪遗音》全书,但能将选本付印, 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亦是难能可贵的了! 后来,汪静之先生编选《白雪遗音续选》,受到了郑先生《白雪 遗音选》的直接影响。汪先生看见郑先生在《白雪遗音选序》里说 的“原书中猥亵的情歌,我们没有勇气去印”,便想找全部《白雪遗 音》来读。1927年,汪先生向郑先生借得《白雪遗音》全本四册,用 两天工夫从头到尾朗诵了两遍,觉得除了郑先生所选的一部分外, 绝妙的作品还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尤其是郑先生没有勇气去印 的一些描写性欲的猥亵的情歌更精彩,于是,他编选了《白雪遗音 续选》。 唐锼先生在《西谛先生二三事》中指出,正是在《白雪遗音选》 等书之后,印行民间情歌才成为一时的风气。1959年,中华书局 上海编辑所排印了全部的《白雪遗音》(《明清民歌时调丛书》之一 种),毛边纸线装本,内部发行。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新一版 的《白雪遗音》与《挂枝JL)、《山歌》、《夹竹桃》、《霓裳续谱》合订 发行,名为《明清民歌时调集》。 冯梦龙编选的《挂枝JL)在明代民间流行甚广,有“冯生《挂枝 儿》乐府盛传海内”之说。《山歌》为《挂枝JL)的姊妹刊。冯氏 《叙山歌》有“故录《挂枝词》而次及《山歌》”之语。郑振铎先生早 就发现在《浮白山人杂著》和《万锦清音》里,选有《挂枝JL)和《山 歌》数十首。但冯氏原本俱湮没甚久。 1926年,郑先生在小书摊上偶然购得从冯氏原本中选出的 《挂枝儿》一书,收诗41首,起初,他以为这不是什么难得的书,所 以绝无将它付印的意思,后来意识到这不是一部易得的书,即将它 收入《鉴赏丛书》印出。 1934年,上海传经堂书店老板朱瑞轩先生在安徽徽州访得万 历刻本《山歌》十卷,堪称中国俗曲宝藏中惊人的发现。郑先生不 但怂恿书主排版重印,后来还把原书作价收归己有。翌年,顾颉刚 先生和朱瑞轩先生校点了此书,郑先生为《山歌》的重印写了跋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语。《跋山歌》中,处处流露出失而复得后的惊喜:“《童痴二弄》今 既已在无意中发现。我们很盼望那部向往已久的《挂枝儿》全书 的《童痴一弄》也能够早日发现!” 终于,到20世纪50年代,在上海又发现了明写刻本《挂枝 儿》九卷残本(现藏上海图书馆),已见近4OO首作品。郑先生的 愿望总算实现了!  ’据明末陈宏绪《寒夜录》所记,明代卓珂月说:“我明诗让唐, 词让宋,曲又让元,庶几[吴歌]、[挂枝儿]、[罗江怨]、[打枣竿]、 [银铰丝]之类,为我明一绝耳!”(《寒夜录》卷上)任中敏先生在 《散曲概论》中赞赏此言大有识见,认为明人独创之艺为前人所无 者,只有小曲耳,肯定了明代小曲的独特性。郑振铎先生也对明代 以来的俗曲评价甚高。在《明代的时曲》中,他以为在时曲的名称 之下,“往往有最珍异的珠宝蕴藏在那里”。《中国俗文学史》第十 章介绍“明代的民歌”,第十四章介绍“清代的民歌”,各占一章的 篇幅,可见他认为明清俗曲在俗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阅读《中国俗文学史》,可以看出郑先生对明清俗曲的研究具 有一种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正如他所声明的,书中第十章“明代 的民歌”所述及的只是流行于民间的时曲或俗曲,以及若干拟作 俗曲的作家的东西。作者援引大量实例,勾勒了明代俗曲从成化 到天启、崇祯间的发展轨迹。 他指出,迄今所见最早的明代俗曲,有成化间金台鲁氏所刊的 《四季五更驻云飞》、《题西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太平时赛赛 驻云飞》、《新编寡妇烈女诗曲》。这四本书中,重要的作品不多, 但可以窥见当时民间俗曲的面目。在正德刊本《盛世新声》、嘉靖 刊本《词林摘艳》和《雍熙乐府》里,也有一部分民间歌曲,但内容 经过了文人学士们的改造,不敢收录许多重要的、真实的、漂亮的 情歌。而陈所闻的《南宫词记》里有些好文章。在万历刊本《玉谷 调簧》里,有多首[时尚古人劈破玉歌],其间以歌咏“传奇”的为 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多,又有以曲牌名、药名等等来歌咏“恋情”。在万历本的《词林一 枝》里,可喜爱的时曲尤多,如[罗江怨]、[劈破玉歌]、[时尚急催 玉]等。在天启、崇祯间,冯梦龙所辑的《挂枝儿》和《山歌》中,绝 妙好辞,几乎俯拾皆是。里面有冯氏自作或改作的东西。应该说, 郑先生对明代俗曲的这些描绘都是颇为确切的。 《中国俗文学史》第十四章“清代的民歌”以时间为序,依次介 绍了几种重要的俗曲集:乾隆九年(1744)京都永魁斋梓行的《时 尚南北雅调万花小曲》、刊于乾隆六十年(1795)的《霓裳续谱》、刊 于道光八年的《白雪遗音》。之后,还分析了嘉庆以来文人如戴全 德、招子庸、李调元等拟作的俗曲。 明清俗曲的内容并不单调,题材也不拘一格。郑先生读了万 历刻本《山歌》十卷后,慨叹《山歌》实在是博大精深、无施不宜的 种诗体,虽以咏唱男女“私情”为主,而于“私情”之外,也还有可 一以抒写任何方面的题材。郑先生对《山歌》中长篇的俗曲,如《门 神》、《破骠帽歌》、《山人歌》等,赞誉有加。当然,他也强调《山 歌》以“私情”的歌咏为主题,且以歌咏“私情”的篇什写得最好,又 以《诗经》中最好的篇什、《子夜歌》、《读曲歌》等都是情歌的现象 来类比。 《白雪遗音》的编纂年代正值[马头调]风靡的时代,华广生又 似乎是在其最流行的地方(山东济南一带)搜集的,故书中辑有近 400首的[马头调]。郑振铎先生指出,[马头调]所歌咏的内容简 直包罗万象,无所不有。除了思妇情怀这一重要题材外,郑先生还 将[马头调]中其他题材分为六类:小说戏曲里的故事和人物;应 景的歌词;游戏文章,像《古人名》、《美人名》、《戏名》等;格言式 的教训文字,像《鸦片烟》等;历史上或地方上的故事和案件;引经 据典的东西。郑先生指出的这几类题材,在清末民初的时调唱词 中,都还广泛地存在着。 对于俗曲的艺术特色,郑先生评价颇高。他认为在万历本 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词林一枝》里,可喜爱的时曲尤多:有[罗江怨]的,几乎没有一首 不好;有[劈破玉歌]许多首,都比《玉谷调簧》中所见的高明得多; 又有[时尚急催玉]的,首首珠玉,篇篇可爱,有若荷叶上的露水, 滴滴滚圆;又有[时尚闹五更哭皇天],每夹以“唔唔唔”,读之如闻 幽怨之声。他又认为选本《挂枝儿》中的4l首“挂枝儿”,几乎没 有一首不是很好的恋歌,“一方面具有民间恋歌中所特有的明白 如话,质朴可爱,而又美秀动人的风趣,一方面又蕴着似浅近而实 恳挚,似直接而实曲折,似粗野而实细腻,似素质而实绮丽的情 调”。 凌潆初在《南音三籁》所附的《论曲杂札》里,极口赞赏流行于 民间的时调小曲,以为有胜于陈陈相因、毫无生气的文人散曲。郑 振铎先生也肯定了明清俗曲的价值。他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第六十三章(七)中也赞扬明代小曲反要比梁伯龙、沈伯英、张伯 起、王百觳他们的令套“更为美好自然”。在《中国俗文学史》中, 他称赞《山歌》十卷以吴地的方言,写儿女的私情,成就极为伟大, 说它是“吴语文学的最大的发见,也是我们文学史里很难得的好 文章”,肯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郑先生认为《白雪遗音》中的大部分是从真性情中流出,无虚 饰、无做作的真诗好诗,具有重大的价值。在《白雪遗音选序》中 他就大胆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以为《白雪遗音》的价值比所有无病 呻吟的古典派无生命的诗集、词集高贵得多,虽然也许有一部分不 大好的东西,然而大部分可与《读曲歌》、《子夜歌》、《国风》里的 好诗媲美。他甚至还说:“我们如提倡无虚伪的真诗,这个歌谣集 便应当为我们所赞许!” 郑先生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纵向比较研究明清俗曲的思路。 他举例说明《挂枝儿》中有些篇什与《白雪遗音》中的颇为相似,造 意遣辞都很相同。至于民间歌曲中出现极多相似点的原因,他的 看法是:“或者是因了歌辞的‘转变’与‘输人’、‘采用’之故,或者 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是在同样的心理里所创出的同样的情绪与想象。这都是不可知 的。”一种俗曲产生后,往往流传到不同地方,也往往具有一段较 长的历史,因而会产生一些面目上的变异。像[马头调]、《霓裳续 谱》里的许多曲调,乃至像盛行于万历时代的[罗江怨]等曲,到20 世纪还有人在歌唱着。因而,对明清俗曲的历史流变进行研究是 必要的。 郑振铎先生对明清俗曲等的评价,基本奠定了20世纪对明清 俗曲的研究。后人多是祖述他的观点或稍加发挥或从其尚未涉及 的角度论述而已,迄今为止几乎没人敢于与他唱反调。 时调唱本在清末民初下层民众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当时 民间所刊的时调唱本浩如烟海。郑先生曾搜集各地单刊歌曲近 1.2万余种,可惜“一・二八”事变中全付劫毁。后来,他又在北平 搜集到了不少时调唱本,保存至今的至少有641册。不过,稍稍遗 憾的是,就目前所见的资料看来,郑先生可能并未对当时流行的这 些时调唱本进行过整理与研究,似乎流露出厚古薄今的味道。 (作者单位: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