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莫西沙星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效果评价

来源:伴沃教育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年 第16卷 第84期163

·药物与临床·莫西沙星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效果评价

高燕云1,杨秀月1,刘玉1,张帆2

(1.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云南 昆明 650224;2.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云南 昆明 650000)

摘要:目的 对应用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莫西沙星三种药物联合对患有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道溃疡疾病的患者实施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患有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道溃疡疾病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2例。采用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三种药物联合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莫西沙星三种药物联合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 治疗组患者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道溃疡疾病的药物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消化道溃疡疾病症状消失时间、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转阴时间、消化道溃疡药物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用药期间出现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莫西沙星三种药物联合对患有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道溃疡疾病的患者实施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关键词: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莫西沙星;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道溃疡

中图分类号:S857.11+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84.149

0 引言

幽门螺旋杆菌是临床上公认的导致消化性溃疡、胃癌、慢性胃炎、功能性胃肠疾病发病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临床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在全球范围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已经达到50%以上,在我国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水平更是高达70%左右。因此,对该类病实施治疗的关键在于对幽门螺杆菌进行根除[1]。随着近年来幽门螺杆菌对抗生素类药物所产生耐药性不断增强,国内外常用的三联标准治疗方案对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目前已经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因此,寻找一种更加安全可靠且对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水平更好的治疗方案,是临床消化内科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2]。本次对应用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莫西沙星三种药物联合对患有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道溃疡疾病的患者实施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结果转阴时间、消化道溃疡药物治疗总时间、用药期间出现不良反应等几项内容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对比。

1.5 数据处理方法。统计学分析均经SPSS 18.0软件进行处理,当P<0.05的时候认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用

(χ±s)表示,并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则实施χ2检验。

2 结果

2.1 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道溃疡疾病的药物治疗效果。对照组患者采用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三种药物联合治疗后幽门螺杆菌能够消化道溃疡疾病的控制总有效率达到69.1%;治疗组患者采用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莫西沙星三种药物联合治疗后幽门螺杆菌能够消化道溃疡疾病的控制总有效率达到90.5%。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道溃疡疾病的药物治疗效果比较组别对照组治疗组

例数(n)4242-临床治愈12(28.6)16(38.1)<0.05

有效17(40.5)22(52.4)<0.05

无效13(30.9)4(9.5)<0.05

有效率29(69.1)38(90.5)<0.05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选择我院收治的患有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道溃疡疾病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2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龄23~75岁,平均年龄(47.4±8.1)岁;患者体重42~74kg,平均体重(54.8±7.6)kg;消化道溃疡发病时间1~13天,平均发病时间(5.3±1.1)天;治疗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龄22~73岁,平均年龄(47.8±8.3)岁;患者体重44~76kg,平均体重(54.3±7.1)kg;消化道溃疡发病时间1~15天,平均发病时间(5.6±1.3)天。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上述相关指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口服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每次40mg,每天两次,口服阿莫西林胶囊,每次1000mg,每天两次,口服克拉霉素片,每次50mg,每天两次,计划治疗两个星期;治疗组:口服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每次40mg,每天两次,口服阿莫西林胶囊,每次1000mg,每天两次,口服莫西沙星片,每次400mg,每天两次,计划治疗两个星期[3]。

1.3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临床治愈:消化道溃疡疾病症状消失,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已经完全转阴,消化道功能恢复正常;有效:消化道溃疡疾病症状明显减轻,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开始转阴,消化道功能与用药前有显著改善;无效:消化道溃疡疾病症状没有减轻,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人仍然显示为阳性,消化道功能存在明显异常[4]。

1.4 观察指标。选择两组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道溃疡疾病的药物治疗效果、消化道溃疡疾病症状消失时间、幽门螺杆菌检测

P2.2 消化道溃疡症状消失时间、幽门螺杆菌转阴时间、消化道溃疡药物治疗总时间。对照组患者采用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三种药物联合治疗后(8.95±2.36)d消化道溃疡症状表现消失,治疗后(11.27±3.42)d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完全转阴,该组消化道溃疡疾病药物三联治疗方案共实施(15.69±4.37)d;治疗组患者采用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莫西沙星三种药物联合治疗后(6.11±1.46)d消化道溃疡症状表现消失,治疗后(8.49±1.63)d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完全转阴,该组消化道溃疡疾病药物三联治疗方案共实施(11.29±3.75)d。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

2.3 用药期间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采用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三种药物联合治疗期间有8例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出现,发生率达到19.0%;治疗组患者采用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莫西沙星三种药物联合治疗期间有1例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出现,发生率达到2.4%。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随着一些生物类药物在临床上利用度的提高和抗菌谱更加广的新型抗生素类药物和抑酸类药物的问世,新一代PPIS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正在不断的拓宽,长期以来临床上采用的传统标准药物三联方案对幽门螺杆菌阳性类疾病实施治疗的

(下转第89页)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年 第16卷 第84期

生存分析示,CD4+T淋巴细胞浸润对5年OS有保护作用(P <0.05);TopoIIα表达过多是DFS的危险因素,(P <0.05);

+

而CD8T淋巴细胞的癌巢浸润则未影响到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术后5年DFS及5年OS(P >0.05)。

89

3 讨论

TILs作为一个特殊的异质性群体,其各亚群在肿瘤免疫中直接或间接的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证实,TILs与多种癌症患者和其他组织类型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结果存在密切联系。本研究中CD4+T淋巴细胞癌巢浸润的病例数为64例(53.3%),CD8+T淋巴细胞癌巢浸润的病例数为93例(77.5%),可以看出CD8+T淋巴细胞是癌巢主要的浸润T淋巴细胞亚型,与Oda.等的统计结果是一致。CD4+T淋巴细胞主要包括Th1细胞和Th2细胞,Th1细胞主要参与肿瘤杀伤,而Th2细胞则主要参与免疫逃逸过程,它们有肿瘤细胞相互作用[2]。在本研究中,CD4+T淋巴细胞浸润与脉管癌栓及病理分级有关,病理分级越严重,CD4+T淋巴细胞癌巢浸润率越高(P <0.05);CD4+T淋巴细胞通过MHC II类分子识别抗原,这些分子主要是来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抗原递呈细胞(APCs),肿瘤组织中的APCs可以提供适当的共刺激分子和激活信号,脉管癌栓的存在使得CD4+T淋巴细胞更容易出现癌巢浸润(P <0.01),不排除脉管癌栓中的APCs刺激CD4+T淋巴细胞大量增殖及提高肿瘤杀伤能力。Ki-67是目前临床常用的反映细胞增殖活性指标,它定位于细胞核,半衰期短,存在于细胞周期中除G0期以外的各个阶段,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密切相关,在本研究中发现CD8+T淋巴细胞浸润与Ki-67相关,Ki-67阳性的癌巢更容易出现CD8+T淋巴细胞的浸润(P <0.01),这与Ki-67阳性表达的癌细胞大量增殖,引起肿瘤内部的缺血、缺氧坏死,炎性介质释放,诱导CD8+T淋巴细胞的浸润有一定关系。上述结果提示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浸润以及TopoIIα表达与乳腺癌的恶性程度及某些生物学特征密切相关[3]。本研究亦发现TopoIIα在Her-2表达阳性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阳性表达率为90.28%(65/72),显著高于其在Her-2阴性的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阳性表达率43.75%(21/48)(P <0.01)。本研究发现

Ki-67高表达组中的TopoIIα阳性表达率81.25%(52/64),明显高于Ki-67低表达组中的TopoIIα阳性表达率60.71%(34/56),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P <0.05),提示Ki-67的高表达可能引起TopoIIα的高表达,或者说两者互相影响,对于它们之间存在何种相关性,有待于更进一步的分析探讨。在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与TopoIIα的相关性研究中可以看出,CD4+T淋巴细胞癌巢浸润与TopoIIα的阳性表达并无相关性(P >0.05),而CD8+T淋巴细胞癌巢浸润则与TopoIIα的阳性表达存在明显相关(P <0.01),前文提到Ki-67阳性的癌巢更容易出现CD8+T淋巴细胞的浸润,而TopoIIα同Ki-67一样也是反映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重要指标,二者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相互协同,可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4],因此可以推断TopoIIα阳性表达的肿瘤组织细胞处于高增殖状态,导致肿瘤内部的缺血、缺氧坏死,炎性介质释放,从而诱导CD8+T淋巴细胞的浸润。由于国内未发现TILs与TopoIIα的相关性研究,今后仍需大样本量研究进一步证实。

综上所述,CD4+T淋巴细胞乳腺癌癌巢浸润与较好的预后有关,TopoIIα阴性患者与较好预后相关,但是CD8+T淋巴细胞癌巢浸润对5年生存率影响不大。由于本研究是回顾性研究,术后治疗无法做到统一,且患者个体对手术及术后治疗耐受不同,因此可能对生存时间产生不同影响,同时本研究统计样本量相对较小,降低了分析结果的论证力度,今后还需要大样本前瞻性研究。

参考文献

[1] Jemal A, Bray F, Center MM,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J].

CA Cancer J Clin. 2011Mar-Apr;61(2):69-90.[2] 于海明,焦顺昌,杨俊兰,等.乳腺癌原发灶T淋巴细胞浸润与预后

的关系[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3,35(2):199-206.[3] 张宗勤,张小峰.淋巴细胞浸润肿瘤的调节机制[J].中国肿瘤生

物治疗杂志,2013,20(3):372-375.[4] 况丽平,王媛媛,管慧红,等.TopoⅡa和Ki-67在不同分子亚

型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2014,30(5):778-780.

(上接第163页)

效果已经走出耐药性的低谷,可以说换发出了新的活力[5]。幽门螺杆菌对临床上所应用的各类抗生素类药物的耐药性,具体指的是在分子机制上由于幽门螺杆菌的基因组具有高突变率和自由重组的特性和能力,其是抗生素类药物在该疾病治疗过程中容易产生耐药性的一个根本原因。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属于新一代PPIS类药物的一种,作用于人体之后可以对胃酸的分泌过程进行有效的抑制,进而对幽门螺杆菌的生长过程进行控制,虽然不能彻底根除,但能够进行暂时性的清除,可以发挥积极有效的协同治疗作用[6]。莫西沙星属于第四代喹诺酮类抗生素类药物的一种,对临床上常见的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厌氧菌、抗酸菌、非典型微生物如支原体、衣原体和军团菌可以产生广谱的抗菌活性。其主要抗菌作用机制是对DNA的复制、修复、转录等过程进行干扰,从而发挥重要的拓扑异构酶类作用。该药物不会与其他抗生素类药物产生交叉耐药性,体内半衰期时间可以达到9-16小时之间,可以每天给药1次,老年人和病情轻中度的肾功能损害疾病患者在用药过程中也不需要对剂量进行任何调整。相关研究发现,莫西沙星对幽门螺杆菌可以产生明显的杀灭作用。其8-位上所携带的甲氧基可以产生较强的

优化分子结构的作用,对细菌的II型拓扑异构酶产生抑制,对细胞具有的亲和力水平较强,同时对细菌细胞膜可以产生穿透性的破坏效果,这就使得莫西沙星的抗菌谱范围更加广泛,抗菌活性更加理想[7]。

参考文献

[1] 宋其海,朱洪春,吕士红,等.不同方案对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临

床疗效[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3(5):248-249.

[2] 王慧.基于莫西沙星和埃索美拉唑镁的三联疗法对幽门螺旋杆菌

根除效果的临床观察[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52(8):55-56.

[3] 岑戎,吕婵,郭丽坤,等.含莫西沙星三联疗法与传统三联疗

法对老年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比较[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4,20(6):413-414.[4] 周俊,张玫,孙立东.两种莫西沙星三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的根除

率的比较[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2,6(25):2887.[5] 代薇,李世媛,周竹.莫西沙星三联疗法对根除幽门螺杆茵的多中

心临床观察[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3,9(13):92-94.

[6] 杨林英.以莫西沙星为基础的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旋杆菌(附63

例) [J].航空航天医药,2011,21(9):1567-1568.

[7] 张洪义.不同药物对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胃病的疗效分析[J].中

国现代医生,2012,48(21):144-14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