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数学包含的内容很广泛,很多人认为数学只是跟数字有关,因此将数和数的计算作为数学学习的全部。除了计算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的任务还包括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像空间认知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其中,动手操作能力是一项关键的学习技能,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意义重大,需要引起老师的关注。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8)07-119-01
小学数学教学包含的内容很广泛,很多人认为数学学习刚开始要学认数,后来慢慢的学习计算,由刚开始的加减法再学习乘除法,再到后来的连加法,连减法,连乘法,连除法,然后是混合运算。不错,数与计算是数学的灵魂,但不是全部。数学教学的任务还包括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像空间认知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其中的动手操作能力,不仅能体现出一个学生的智力水平的高低,还能促进数学知识的学习。因此,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应该十分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一、课堂中动手操作活动主要存在的问题
1.目前,数学课堂上的动手操作活动还是局限于学生对老师演示步骤的模仿,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真正的动手操作活动是教师创设并开展操作活动,提供充足的时间和充分的机会让学生动脑、动眼、动口、动手,使之在操作中感知领悟,在探究中发现创造。
2.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和过于强调动手操作这一数学学习方式,在课堂上花费了许多时间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活动,这样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忽视了动手操作活动的目标。
3.由于教师教师不能全面有效的调控操作过程,致使学生操作没有方向,思维没有目标,动手实践活动乱而杂,造成脱堂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完不成教学任务。
鉴于上述的分析,我们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正确应用动手操作这一学习方式,不能滥用,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对“动手操作”这一学习方式有正确的认识和深入地理解,并且在实践过程中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提高动手操作的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的实验研究目标。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对策
1.认真钻研教材,精心选择动手操作的材料
虽然动手操作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但是并不是所有课都适合动手操作,教师要明确那些课适合动手操作?要怎么操作?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目标、学生活动方式等问题有全盘的考虑。“动手做什么?何时做?怎么做?”等。在备课时,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结构;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然后才能在忠于教材和尊重教材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各种新颖的动手活动形式,使学生能够学得轻松、有趣、有效。
2.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促进操作的有效性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数学中更是如此,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浓烈的兴趣,才会主动去动手操作,才会主动去获得知识。 3.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小学生具有天生好动的特点,在课堂上经常会发现有些孩子不注意听讲,总喜欢做一些小动作,这样就影响了数学的学习效果。如果,能够把孩子们这些动手能力合理的转移到教学中来,是不是会收到“两全其美”的效果呢?
这就需要在数学课中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天生好动的特点恰当的发挥在数学学习当中。如一年级在学习20以内的加法时,做练习巩固的时候可以不直接出示枯
燥的数学算式,让学生四人一小组拿出自己的铅笔或本子,来进行20以内的加法练习,每一小组内四名同学一共拿出20支铅笔,家长一般会为孩子削好一天要用的铅笔,每个孩子还是可以拿出五到六支铅笔的。一位同学来出题,其余三名同学来抢答。例如这名出题的孩子左手拿着7支铅笔,右手拿着8支铅笔,两只手往中间一凑,其余三名孩子,说出7+8=15。这样轮流出题,每个孩子出两道。一轮下来,每位学生都训练了八道加法题目。由于带有一定的挑战性,每一位孩子都不甘示弱,争着说出算式和答案。这样,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得来的知识记得更深刻,学得也会更快。因此,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能充分发挥孩子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4.以动手操作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在理解一些数学概念的时候,单凭书上的例子加上教师的讲解,一些学生不一定能够理解透彻,为以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如果能够让学生动手去感知,那么,理解起来就会容易许多。
例如,在刚开始认识长方形的时候,需要学生理解长方形的长和宽这两个概念,为了让学生们认识清楚,让学生事先准备四根小棒,两长、两短,摆成自己的长方形。当讲到长方形的两条“长”的时候,学生拿出两条长边,用手去感受一下两条长边是相等的。再讲长方形的“宽”,学生拿起两条“宽”边,再目测一下两条宽边也是相等的。学习完之后,当天晚上的家庭作业也可以这样设置:生活中有许多长方形的物体,回到家找一找哪些物体是长方形的,每个同学带来一件,然后标出它的长和宽。这样,孩子们回到家就会去利用长方形的概念描述,去判断哪些物体是长方形的,甚至自己的玩具中都可以找到不少长方形的。就这样,学生动手去做这些事的时候长方形的概念、长和宽的概念都理解了。 5.培养学生生活中的动手能力
小学生们对一些新的事物都特别感兴趣,有时候只是看着别人去做,自己没有勇气去尝试,就体验不到成功得到快乐。在生活中运用到数学知识的时候也要鼓励孩子们积极的进行动手操作的尝试。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一项持久的工作。任何一门学科都是要学以致用的,动手操作能够促使孩子们灵活的掌握所学的知识,久而久之,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锻炼,数学的教学质量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静.《数学动手能力的培养》,广西出版社,2013.1(2).
[2]吴雨飞.《浅谈学生的操作能力》,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7(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