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完整版)2(1)(教师版)《小说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学案

来源:伴沃教育
 鉴赏小说之一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教师版)

学习目的:1、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考点及考查题型 2、掌握小说人物形象概括与分析的考查方式 3、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的方法技巧

学习重、难点:

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的方法技巧 【小说人物形象的常考题型】

题型一 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 题型二 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题型三 人物形象的作用

一、小说文体知识 人物形象塑造的常见方法 1、肖像描写及作用:

肖像描写(容貌、神情、衣饰、姿态、音调)表现出时代的特点,表现出人物的特征, 表现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内心情感。

肖像——果戈里也说:\"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请看鲁迅小说《祝福》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支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祥林嫂:被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的悲惨的劳动妇女。 2、语言描写及作用

语言描写(对话和独白,选用最富有个性特征的语言,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特点、特定的环境。)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心理和性格特点。 个性化的语言:

(1)一定要结合语境分析。

(2)要兼顾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一致性。 比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

“这是怎么回事?或者,也许我的眼睛骗了我?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

“难道这还用解释吗,密哈益·沙维奇?难道这不是理所当然嘛?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 ——别里科夫:顽固守旧 、反动迂腐 3、心理描写及作用

心理描写(用内心独白刻画;用景物描写刻画;用传神的动作刻画;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从旁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描述分析;用对话刻画)

作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 比如:(1)“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2)“他付过地保二百文酒钱,忿忿的躺下了,后来想:“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 ——阿Q:自欺欺人,精神麻木。 4、行动描写: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动作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

比如:(1)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中“月下刺馇”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就把一个聪明机智、动作敏捷、反应灵敏的农村少年形象刻画了出来。

1

(2)《孔乙己》“他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有力地表现了孔乙己的经济困窘状况,反映了他迂腐的性格特点。 5、细节描写:

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 如“他便排出九文大钱。”——《孔乙己》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6、侧面描写(塑造次要人物):

小说中有一个人物自始至终出现在故事中,是故事的见证者。 作用:①穿针引线,推动情节的发展。 ②对比反衬以突出主要人物。

比如: 《陌上桑》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侧面写出秦罗敷的美丽

7、场面描写: 场景是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 场景在小说中起的作用: 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

物质空间是人精神世界的反映和遗存(大意);

比如葛朗台家的布置和陈设(物品本身的奢华和如今的破败凌乱等细节)反映“习惯”,从而刻画出葛朗台吝啬如命的性格特征。 二、近年高考小说阅读中人物形象考点: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古渡头》(叶紫)

11.(2)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马兰花》(李德霞)

11.(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诮简要分析。(6分) 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塾师老汪》(刘震云)

11.(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11.(4)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 三、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常见提问方式: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请分析。 3、文中××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四、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五个步骤:

1、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情节往往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发展过程。 2、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反映得最充分、最深刻。

3、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作品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2

4、从社会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中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形象的典型意义往往要根据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来思考,而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人物之间的关系等,往往也与其典型意义有关。

5、借助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本特征。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都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五、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两原则: 1、作者感情倾向

要注意通过对作品语言的把握和体味,理解作者在塑造人物时的感情倾向。如果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是正面的,一般用褒义词来概括其特点;如果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反面的,一般用贬义词来概括其特点;如果作品中人物形象丰满,既有优点又有缺点,那就从两方面作客观评价。

2、立足文章主题:

要扣住故事的情节和文章中对人物具体生动的语言描写,客观地进行分析,既不要架空,也不要以偏概全,要具体、全面。 六、解题思路:

(1)从文本中画出与这个人物言行相关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 对他的评价的语句;

(2)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3)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七、三种答题模式

(1)概括人物特征:如《扳着指头数到十》

个性特征A +②个性特征B +③个性特征C+…… (2)分析形象:如《塾师老汪》

XX是一个具有A、B、C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 + ①分析个性特征A+②分析个性特征B+ ③分析个性特征C……

(先从总体上对人物形象进行定性概括,再分析这些个性特征在文中的如何体现的) (3)分析特征:

①个性特征A +分析②个性特征B +分析③个性特征C+分析……

(要注意这个“特征”可能涵盖的内容,如肖像特征、性格特征、气质特征、品质特征、精神特征、思想特征等) 【分析可能出现的误区】

1、分析人物形象时,不从实际出发,过分拔高人物的思想品质; 2、没有立足原文,无中生有,概括出原文中没有的东西; 3、以偏概全,不能全面分析评价人物。 八、答题示例——点对点练习:

(一)概括特征类(要注意这个“特征”可能涵盖的内容,如肖像特征、性格特征、气质特征、品质特征、精神特征、思想特征等)

答题模式:①个性特征A +②个性特征B +③个性特征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扳着指头数到十

那一年,刚过完年,爹就让娘收拾东西,说是要回单位上班。

3

其实也没啥好收拾的。几件洗净的旧衣裤,再就是过年时娘熬更守夜给爹做的新布鞋。 爹爱吸烟,娘就把切碎的旱烟装了一小布袋放进包里。娘还将自家熬的红薯糖用刀背敲了一块,用纸包了,塞进包里。

爹在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工作。爹说那地方狐狸白天都敢偷鸡呢!

我和娘把爹送到道场边。爹像忽然记起什么似的,从衣袋里掏出一块零钱,说,坎上的瓦匠昨天又犯了病,抽空去看一下。爹说话时手指又在我的鼻子上刮了一下。我问:“爹,你几时回来?”爹笑笑说:“个把月吧。” 爹一走,我便问娘,个把月是多长时间。

娘说:“个把月啊,就是一个月,就是三个十天。” 那时,我还没念书,扳着指头刚好能数到十。

第二天,我随娘一块去看瓦匠。我们家的老房子漏雨,娘看瓦匠时就说了烧点瓦翻盖房子的事。回来时,我偷偷将瓦匠和好的泥包了一疙瘩。娘还是看见了,娘说,快给瓦匠送去,那泥是做瓦用的。

我说:“我也是有用处的。我每天用泥捏一只小狗,捏够三个十了,爹不就回来了!” 娘就笑了,没再逼我将泥给瓦匠送去。

当天晚上,我便用泥捏了一只小狗——丑丑的小狗,我把它放在了屋檐下的鸡圈顶上。 开始时,我每天捏一只。过了几天,我便有些急了。我知道爹每次回家,总会带些好吃的给我。娘也会做好吃的给爹吃。于是,趁娘不注意时,隔个一天两天偷偷多捏一只放进去。

过了一段时间,我问娘:“爹怎么还不回来呢?我的小狗都够三个十了。” 娘说:“哪能呢?我们家的鸡一天一个蛋,才一个十零九个呢!” 日子过得很慢。我在焦急的等待中,终于盼回了爹。

娘急忙从箱底摸出几个鸡蛋去做饭。我便从鸡圈顶上搬来那些小狗,十只一堆,放了五堆零三只。我说:“爹,你这次走的时间真长,我捏的小狗都五个十零三只呢!” “你肯定多捏了,”爹边说边去掏他带回的包,“我是每天攒半个馒头。看看,正好三个十零四个半边,三十四天!”

娘在灶间听了我和爹的对话,也插话说:“石柱,你是不是动了娘收的鸡蛋?我就觉着不对劲,数来数去怎么就差一个呢?” 爹就嘿嘿地笑了,娘也笑了。

那个鸡蛋是我偷偷拿的,我把它打碎,装进一节竹筒烧着吃了。

问题※2、小说中的三个人物都有浓浓的亲情,但各有个性,试分别说明三个人的不同的性格特征。

狗娃: 娘 : 爹: 【参考答案】2、“狗娃”:天真、幼稚、调皮、可爱、诚实、爱父母。 “娘”:善良、勤俭、朴实、贤惠爱丈夫爱儿子。 “爹”:充满亲情、乐于助人、朴实厚道、勤劳爱家等。

4

(二)概括分析形象类:

答题模式:一个总括句(人物)+分述性格特点

XX是一个具有A、B、C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①分析个性特征A+②分析个性特征B+③分析个性特征C……

(先从总体上对人物形象进行定性概括,再分析这些个性特征在文中的如何体现的) 【2015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

塾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问:“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整,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选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措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汪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脚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去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老汪摇头:“缘渓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5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墊。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乳语,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嫁最多。

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为啥?“

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 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不为老汪。” 老范:“为啥?”

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择手:“娘们儿家。”

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问: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东家老范是一个朴实大方、友善、有分寸、识大体的人。(总括身份) ①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听,是个大方的人; ②关注老汪的“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 ③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

④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的人。(分述性格特点)

【解析:要结合老范的行为进行总结提炼:如老范设立私塾,但是允许别家孩子免费来听;老范直接问老汪;老范并不辞退老汪,也让老汪媳妇偷麦子。一个率直,朴实,开明,尊师重道的老汪跃然纸上。】 答案示例1:

东家老范是一个朴实大方、友善、有分寸、识大体的人。①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听,是个大方的人;②关注老汪的“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③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④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的人。(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信息概括题。要结合老范的行为进行总结提炼:如老范设立私塾,但是允许别家孩子免费来听;老范直接问老汪;老范并不辞退老汪,也让老汪媳妇偷麦子。一个率直,朴实,开明,尊师重道的老汪跃然纸上。) 答案示例2:

老范是一个热心、善良、宽容,富有同情心、为富而仁的人。①从他对老汪的关心可以看出他有一副热心肠;②得知老汪“乱走”是有隐情的就不再寻问,表现出他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③虽然明知银瓶偷庄稼却不予追究,反而说“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表现出他的善良与宽容。

(3)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4)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

6

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8分) (三)分析特征类:

答题模式:①个性特征A +分析②个性特征B +分析③个性特征C+分析……

(要注意这个“特征”可能涵盖的内容,如肖像特征、性格特征、气质特征、品质特征、精神特征、思想特征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血的故事》 ( 作者 林海音 )

南腔北调的夏夜乘凉会,一直聊到月上中天,还没有散去的意思。 大家被彭先生的故事迷住了。

彭先生是张医师的朋友。张医师最近常鼓励大家去验血型。大家都没有动过大手术, 对于血的一切不够亲切。

今晚又谈到了血型。这位彭先生说,作为现代的国民,血型不可不验,而且它或许还有意想不到的妙用呢!

这时,钱太太开腔了:“干脆说罢,我就怕验出是AB型的!” 钱太太所以这么说,实在也怪张医师,他曾说AB型是不祥之兆。

“我丈母娘就是AB型的。”这时,彭先生忽然冒出来这么一句话。钱太太“咯”地笑了:“还管丈母娘的血型呢!”

张医师紧接着说:“提到彭先生的丈母娘,你们别笑,这里还有段恋爱悲喜剧呢!倒是可以请彭先生讲给你们听。”

“谈起来,是五年前的事了,”彭先生躺在藤椅上,仰着头,喷着烟,微笑着,他倒真是在做甜蜜的回忆呢!“那时秀鸾在秘书室做打字员,天天从我办公桌的窗前经过。” “你就拿眼盯着看!”有人插嘴。

“不错,我盯着她那会说话的眼睛,淘气的鼻子,甜蜜的小嘴儿……” “结果认识了没有?”

“我们当然有机会认识啦!日子一久,我们就坠入情网了,互订终身。热带的小姐,实在另有她们可爱之处。”

“台湾小姐?”到这时大家才知道是位台湾小姐。 “糟糕的就在秀鸾是台湾小姐。”彭先生接着说。 “我知道,一定是聘金的问题。”有人说。

彭先生悠然地吸着烟,摇摇头:“是我那位老丈人的问题!”

“我那老丈人真是铁打的心肠,任凭秀鸾怎么哀求,就是不许她嫁给我。”

“他认准了‘外省郎’没好的。秀鸾跟她爸说,如果不答应,她宁可去死。老头子也说,你要嫁给那小子,我只当你死了。结果,秀鸾还是投进了我的怀抱。” “但是关于你丈母娘的AB型呢?”这时钱太太又想起了这件事。 大家笑起来了,彭先生接着讲:

“我是很乐观的,我总以为我们结婚以后,一定会把我们翁婿之间的关系慢慢调整过来。可是一年下来,我的愿望始终就没实现,有时看着秀鸾挺着大肚子进去,就让我风里雨里站在门口,我真想冲进去。可是我心疼秀鸾,到底还是忍住了。” “真惨!”林太太不胜唏嘘。

“倒是我那丈母娘会偷偷出来塞给我点心什么的。” “有一天我独个儿上了老丈人家的门儿喽!” “好大胆子!”有位先生插嘴。

“你以为我上门找打架哪,我是报告秀鸾入院待产的消息去了。大胖儿子生下了,算是又见了一代,可是我们的情形并未见好转,老丈人在他女儿面前连半个字都没问过我。” “迭格【注】老泰山凶得来!”

7

“硬是要不得!”

“有一天,”这段回忆大概很有趣,彭先生自己也未语先笑了,“秀鸾匆匆忙忙回来了,慌慌张张地说:‘爸爸病了!’‘什么病呀?’‘肠子!肠子要剪断!快走。!唉!我那铁石心肠的老丈人呀!也有一天柔肠寸断了!”

大家听到这里哄然大笑。林太太说:“彭先生,你解恨了,是不是?” “不敢!”彭先生虽然这么说,可是仍然可以看出他的轻松。“秀鸾说爸爸需要输血,但秀鸾是A型,小舅子是B型,丈母娘是AB型……”

“他们都不能给病人输血,买血要五百块钱100CC,共需300CC一千五,秀鸾母女在着急。我对秀鸾说:‘这样说来,你爸爸是O血型的喽?’秀鸾点点头。我说:‘你何必着急呢!现成的大血人在这儿哪!我也是O型的呀!’

“第二天,我那干巴巴的老丈人,一把拉住我的手,‘你金家伙!你金家伙,’……” “你金家伙?是日本话,还是骂人的话?”

“‘你金家伙’,台湾话‘你真正好’也!我们爷儿俩的手紧紧地握着,两股热血交流,一切嫌隙都被血般的事实给溶化了!彭先生说到这里,向张医师挤了一下眼,微笑着,“所以,我要奉劝诸位,血型不可不验,它实在有意想不到的妙用!”

故事讲完了,大家觉得非常有趣,林先生首先说:“血型不可不验,明天就去验。张医师,先给我挂个号。”

“对!对!血型不可不验。”大家同声地说。 (有删改) 【注】迭格:吴方言,意为“这个”。

(3)“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有担当,明大义:在老丈人危难时,以亲情、和睦为重,不计前嫌,施以援手,最终赢得信任;

②执著隐忍:面对老丈人的排斥,不轻言放弃,不莽撞行事,捍卫了自己的爱情; ③幽默乐观:说话风趣,与人为善,遇事能有良好的心态。 九、课堂演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抻 面

① 作者

阿 城)

铁良是满族人。 问他祖上是哪个旗的,他说不知道,管它哪个旗的,还不都是要干活 儿吃饭。

铁良在北京是个小有名气的人,因为抻得一手好面。面是随时有客要吃就得煮的,因此,铁良专在一家做。

铁良原来有几股钱在店里,后来店叫政府公私合了营,铁良有些不太愿意,在一个公家人面前说了几句。公家人也是以前常来店里吃铁良抻的面的主儿,劝了铁良几句。几年以后,铁良知道害怕了,心里感激着那个公家人。

抻面最讲究的是和面。和面先和个大概齐,之后放在案子上苫块湿布醒着。后来运动多了,铁良说,这“反省”就是咱们的醒面;醒好了面,愿意怎么揉掐捏拉,随您便。_ 醒好了的面,内里没有疙瘩。面粉一掺了水,放不多时就会发酸,所以要下碱。下了碱的面,就可以抻了。

有人用舌头试碱放多了还是少了,舔舔,有一股苦甜香,就是合适了。铁良试碱不用舌头,一半儿的原因是抻面是个露脸的活儿,是公开的,客人看着,当面的。铁良用鼻子闻闻,碱多了,就再放放,醒碱。

跑堂的得了客人要的数儿,拉长声儿喊给铁良。客人出到街上,靠在铺面窗口看铁良抻面,好像是买了一张看戏的站票。

铁良不含糊,一手揪出一拳头面,“啪”,和在一起,搓成粗条儿,掐着两头儿,上下一悠,就一个人长了——人伸开胳膊的长度等于这个人的身高。铁良两手往当中一合,就是

8

两股,再抻再合,就是四股,再抻再合,八股,十六股,三十二股,六十四股,一百二十八股。之后掐去两头,朝脑后一甩,好像是大闺女的辫子飞落到灶上的锅里,客人就笑了,转身回到店里的座位上。

锅边儿的伙计用一双长筷子搅两下,大笊篱把面捞出盛到海碗里。海碗里有牛骨高汤,入好面,撒几片芫荽、葱丝儿、带红根儿的嫩菠菜,浇上满天星辣椒油花儿,红、绿、白,“啪嗒”,放在了客人面前。客人挑起一筷子面,撑开嘴吃,热气蒸得额头有点儿亮。铁良呢,和街上的熟人聊了有一会儿了。

20世纪50年代,犯人被押去刑场的时候还允许点路边的馆子,吃最后一口人间食。有个老头子被押在车上,路过铁良的店,说是去阴间的路上得吃口抻面。于是押进去,老头子张口要龙须面,铁良也不说话,开始抻。

铁良几下就抻好了,亲自放面下锅,瞬时捞起,入在汤里双手捧了碗放在老头儿面前。老头儿挑起面迎光看了看,手上的铐“哗啦啦”响,吃了一口,说:“是这个意思。”就招呼上路了。

铁良后来跟人说:“这就是当初借钱给我学手艺的恩人,他就是要我抻头发丝儿面,我也得抻出来。”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注】 ①抻(chēn)面:用手把面团抻成面条。抻,拉长。 1、概括文中铁良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6分)

【参考答案】抻面手艺高超; 本分敬业; 知恩报恩; 有生存智慧。(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鞋》

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定了亲。定亲的彩礼送来了,是几块做衣服的布料。 媒人一走,母亲眼睛弯弯的,说:“给,你婆家给你的东西。” “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

“不要好呀,我留着给你妹妹作嫁妆。”

妹妹跟过来,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坚决不让妹妹看,她把包被放进箱子,啪嗒就锁上了。

家里只有自己时,守明才关了门,把彩礼包儿拿出来。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她的脸红通通的,很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想到新娘子,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

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她把那个人的鞋样子放在床上,张开指头拃了拃,心中不免吃惊,天哪,那个人人不算大,脚怎么这样大。脚大走四方,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她想让他走四方,又不想让他走四方。要是他四处乱走,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可怎么办?她想有了,把鞋做得稍小些,给他一双小鞋穿,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想到这里,她仿佛已看见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由于用力提鞋,脸都憋得红了。 “合适吗?”

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就是有点紧。 “穿的次数多了就合适了。”

那个人把新鞋穿了一遭,回来说脚疼。 “你疼我也疼。”

9

那个人问她哪里疼。 “我心疼。”

那个人就笑了,说:“那我给你揉揉吧!”

她赶紧把胸口抱住了。她抱的动作大了些,把自己从幻想中抱了出来。摸摸脸,脸还火辣辣的。

瞎想归瞎想,在动剪子剪袼褙时,她还是照原样儿一丝不差地剪下来了。

第一次看见那个人是在社员大会上,那个人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她不记得稿子里说的是什么,旁边的人打听那个人是哪庄的,叫什么名字,她却记住了。她当时想,这个男孩子,年纪不大,胆子可够大的,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念那么长一大篇话。她这个年龄正是心里乱想的年龄,想着想着,就把自己和那个人联系到一块儿去了。不知道那人有没有对象,要是没对象的话,不知道喜欢什么样的……

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媒人,守明正要表示心烦,一听介绍的不是别人,正是让她做梦的那个人,一时浑身冰凉,小脸发白,泪珠子一串串往下掉,母亲以为她对这门亲事不乐意,守明说:“妈,我是舍不得离开您!”

媒人递来消息,说那个人要外出当工人,守明一听有些犯愣,这真应了那句脚大走四方的话。此-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她一定得送给那人一点东西,让那个人念着地,记住她,她没有别的可送,只有这一双鞋。

那个外出的日期定下来了,托媒人传话,向她约会。她正好亲手把鞋交给那个人。约会的地点是村边那座高桥,时间是吃过晚饭,母亲要送她到桥头去,她不让。守明把一切都想好了,那个人若说正好,她就让他穿这双鞋上路——人是你的,鞋就是你的,还脱下来干什么。临出门,她又改了主意,觉得只让那个人把鞋穿上诚试新就行了,还得让他脱下来,等他回来完婚那一天才能穿。

守明的设想未能实现.她把鞋递给那个人时,让那个人穿上试试.那个人只笑了笑,说声谢谢,就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去了。直到那个人说再见,鞋也没试一下。那个人说再见时,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意思要把手握一握。

这是守明没有料到的。他们虽然见过几次面,但从来没有碰过手。她犹豫了一会儿,还是低着头把手交出去了。那个人的手温热有力,握得她的手忽地出了一层汗,接着她身上也出汗了。那个人大概怕她害臊,就把她的手松开了。

守明下了桥往回走时,见夹道的高庄稼中间拦着一个黑人影,她大吃一惊,正要折回身去追那个人,扑进那个人怀里,让她的那个人救她,人影说话了,原来是她母亲.。怎么会是母亲呢!在回家的路上,守明一直没跟母亲说话。 后记:

我在农村老家时,人家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那个姑娘很精心地给我做了一双鞋. 参加工作后,我把那双鞋带进了城里,先是舍不得穿,后来想穿也穿不出去了。第一次回家探亲,我把那双鞋退给了那位姑娘。那姑娘接过鞋后,眼里一直泪汪汪的。后来我想到,我一定伤害了那位农村姑娘的心,我辜负了她,一辈子都对不起她。 (有删改〉 问:小说中守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她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守明犹如一块未经雕凿的璞玉,晶莹剔透、洁白无瑕,她内心淳朴,有着热烈的爱情。②守明单纯又略带娇羞,对于爱情抱有一种严肃甚至神圣的态度。③守明在生产队干活时,用纱布包手,洁净但是羞涩地纳鞋底的情节也表现了主人公单纯又略带娇羞的性格。④守明对她心中那个男人的爱更多的是渴望被爱,守明的羞涩实际上更包蕴着对“被爱”的渴盼。

10

【解析】回答此题,要从文本对人物心理活动、行为动作和语言等的描写以及一些细节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中捕捉信息。比如文本中对主人公守明在做鞋看到鞋样时心中的想法和近乎梦境般的描写,就可以从中归纳出主人公单纯又略带娇羞的神态,以及她对于爱情抱有的一种严肃甚至神圣的态度,等等。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峡谷 (阿城)

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

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黏汗。峡口处,倒一棵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着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 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 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靠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 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

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 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

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 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倒换一下后腿。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

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就看出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骑手走近柜台,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来一碗酒,顺手把钱划在柜里。

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手指扇一样地散着,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来,放在桌上冒气。

11

一刻工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结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

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样呆着。

阳光又移出峡谷,风又窜来窜去。布旗上下扭着动。马鬃飘起来,马打了一串响鼻。 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起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耳朵一直支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声和布旗的响动。 问题:1、小说中的“骑手”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参考答案】外形:相貌不凡,身体强壮,肌肉结实,有着质朴自然的力与美;②举止:一人一骑,独行于峡谷中,虽山路崎岖,但因骑术高超而从容沉稳;③性情: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不构生活小节,粗犷而有野性。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应把握住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首先明确答题区间为第8—17段,然后根据内容从肖像、动作以及反映出来的性格特征去总结就可以了。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