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人口空间变化与人口容量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下表资料摘自联合国于201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反映了201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据此完成1~2题。
迁出国 中国 墨西哥 印度 印度尼西亚 菲律宾 数量(万人/年) 30.3 26.7 22.2 18.0 14.4 迁入国 美国 德国 加拿大 英国 澳大利亚 数量(万人/年 ) 110.0 21.1 17.3 13.6 8.3 1.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
A.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B.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 C.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 D.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 2.移民外迁的主要动因是寻求 ( ) A.更高的社会地位 B.更多的休闲时间 C.更高的收入 D.更优的自然环境
2012年是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重点治理年。性别比通常是指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数。下图示意1998~2000年我国迁移人口和未迁移人口的性别比。读图,回答3~4题。
3.1998~2000年迁移人口中女性多于男
性的年龄段大约是
A.0~13岁 B.13~23岁 C.23~40岁 D.40~65岁
4.河南省是劳务输出大省,人口外迁将使该省 A.城市化水平降低 B.粮食商品率降低
C.生态环境恶化 D.农村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减少
人口专家依据1990年的人口现状、自然增长率、人口迁移、经济发展水平,预测了2050年我国四省区老年人口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值,如下图。读图回答5~6题。
5.依据图4判断,2050年前后四省区劳动力短缺最突出的是
1 / 5
高考一轮复习人口空间变化与人口容量专题训练
A.粤 B.桂 C.贵 D.苏
6.人口专家对预测依据进行分析,认为导致1990-2050 年广东省老年人口比重变化最可能的原因是 A.老年人口基数大 B.自然增长率为负 C.省际人口迁入多 D.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下图是美国本土人口迁移情况,图中箭头的含义分别是:①亚洲人口迁往美国,②美国人口迁往亚洲,③国内人口由东北部迁往南部“阳光地带”,④国内人口由其他地区迁往东北部。读图完成7~9题。
7.以谋求就业和提高经济收入为主要目的的人口迁移是( )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8.若图中反映的人口迁移现象造成美国人口机械增长率呈正增长态势,则以下数量关系式表达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①>② C.③<④ D.③>④
9.图中国内人口迁移对美国人口造成的影响是( )
A.南部地区就业压力加大 B.东北部地区养老负担加重 C.南部地区人口老龄化加快 D.东北部地区人才流失严重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下表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读表回答10~11题。 预测205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 依农业资源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 依粮食生产能力最多供养的人口数量 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 约14亿~15亿人 约15亿~16亿人 15.1亿人或16.6亿人 约8亿~9亿人 10.表中反映出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是 A.约15亿~16亿 B.15.1亿或16.6亿 C.约8亿~9亿 D.约14亿~15亿 11.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是
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②地区开放程度 ③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 ④国家人口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综合题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国家人口计生委监测“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部、西部,涉及北京、上海、深圳、太原、成都五市的2 330万流动人口,结果绘制的流动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图如下:
2 / 5
高考一轮复习人口空间变化与人口容量专题训练
材料二:监测显示,北京流动人口50.9%来自河北、河南和山东;上海的流动人口52.1%来自安徽和江苏。
材料三:监测显示,流动人口中78.7%为农业户口,21.3%为非农业户口。86.8%接受过初中教育,10.4%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9年。
材料四:分户口性质流动人口在各行业就业比例(%)及收入(元)分布图。
(1)结合材料一、二、三分析我国目
前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四可判断流动人口的就业主要集中在 、 、 等行业,这些行业的月平均收入 。
(3)人口大量流动给流入区造成的影响主要有哪些?
13.图甲和图乙分别表示200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在产业和空间转移的流向(占总量比重),读下
面的图和表,完成问题。
2000年中国跨省人口流动的地区构成表 3 / 5
高考一轮复习人口空间变化与人口容量专题训练
流出省 (市) 贵州 四川 江西 河南 安徽 湖南 其他 占总量比重 (%) 6.1 16.1 8.6 8.3 10.6 10.6 39.7 流入省 (市) 福建 北京 上海 江苏 浙江 广东 其他 占总量比重 (%) 5.6 5.6 7.2 5.6 8.9 35.5 31.6 (1)据图分析200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据表分析2000年中国人口跨省流动的空间特征,并说明其主要原因。 (3)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1.A 2.C
【解析】第1题,表中显示迁出国均为发展中国家,迁入国均为发达国家。由此可知,目前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第2题,发达国家经济发达,人口增长缓慢,工资水平高。发展中国家人口为了更高的收入而迁入发达国家。 3.B 4.D
【解析】第3题,根据题干提示,如果性别比大于100,则男性多,反之,女性多;图中迁移人口中性别比小于100的年龄段大致在13-23岁和70-80岁之间,符合题意的只有B项。第4题,从图可知,人口迁移中男性比例大,河南省男性外迁,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减少。 5.B 6.C
【解析】第5题,注意图示表示柱状比重为“老年人口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值”,即柱状为正数、且比重最高的为老龄化问题最严重,即劳动力相对最短缺,为图示广西。第6题,广西、贵州经济相对落后,青壮年外出务工较多,故老龄化现象突出。而广东省则因为经济相对发达,吸引大量青壮年迁入,故老年人口比重降低。 7.A 8.B 9.C 10.C 11.A 【解析】第10题,人口合理容量是某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表中反映出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应是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
第11题,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有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地区开放程度、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等。
12.【解析】第(1)题,从材料一中了解到我国流动人口中青壮年人口比重较大;从材料二中可知我国人口流动呈现就近流动;从材料三中可得到,目前我国流动人口以农业人口为主且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第(2)题,读材料四可总结出流动人口从事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社会服务业等收入较低的行业。第(3)题,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来组织答案。 【答案】(1)流动人口以青壮年为主;以农业人口的流动为主;呈现就近流动趋势;主要流向东部沿海城市;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低。 (2)制造业 批发零售业 社会服务业 较低
(3)有利影响: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不利影响:一定程度上加重交通、就业及社会经济秩序等的压力;带来社会治安管理问题。
13.【解析】第(1)题,由图直接分析可得出200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流向特征,然后进一步分析其原因。第(2)题,由表可直接分析得出2000年中国人口跨省流动的空间特征——由经济欠发达省区流向经济发达省区,内陆省区流向沿海省区,促使这种迁移特征的原因在于地区
4 / 5
高考一轮复习人口空间变化与人口容量专题训练
间的经济差异。第(3)题,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应从利弊两个方面分析。
【答案】(1)从产业结构看,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第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经济效益高,吸引力强。从转移的空间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就地转化的同时大量向外流动或迁移;就地转化是因为离土不离乡,可同时兼顾农业生产活动;向外流动或迁移是因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2)主要由中西部省区流向东部沿海省区;或从经济欠发达的省区流向经济发达的省区。为了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生活环境等。
(3)对迁入地:推动工业化发展;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优化产业结构。交通压力、环境问题加剧等负面影响。
对迁出地:加强了与外界的经济、文化联系;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换取资金和技术,促进乡镇企业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的人地矛盾。可能会出现土地撂荒等问题。
5 /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