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3期 黑龙江高教研究 No.3,2013 总第227期 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il Higher Education Serial No.227 高等教育创新下的哲学 社会科学教书育人功能再思考 王 刚,许张毅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高等教育的创新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支撑。因 此,如何能在高等教育创新的层面上深入挖掘哲学社会科学的教书育人功能和实现途径则是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中不可或缺 的一环。为此,文章对高等教育创新下的哲学社会科学教书育人功能和途径进行了学理与实践上的思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创新;哲学社会科学;教书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614(2013)03—0061—03 在全球化的时代,创新不但是一个国家综合实 需要高等教育的创新,高等教育的创新则亟待哲学 力的体现,更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和未来。 社会科学给予支撑。 毋庸置疑,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近几年来各个方面 2.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与选择亟待哲学社会科 都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绩,但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也 学指明方向 存在着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些理工类高等学校 有的学者已经深刻地指出:“在现行的教育功 片面重视大学生的科技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的德育 利主义和实用主义错误引导下,科学主义和人文主 即只教书不育人;有些高等学校的德育课程体系则 义的矛盾愈加激烈,人们对科学的关注和学习愈加 不够科学和完善,从而导致育人的时效性较差。如 强烈的同时,人文主义的失落也愈加显现,一定程度 何能在当下高等教育创新中既给予大学生丰富的科 表现在人的精神家园愈加荒芜。”…审视当下高等 技知识,又能给予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 教育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对高等教育自身的价值 值观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课题和使命,这也 在教师心中也存在着部分有失偏颇的观点和做法: 是重新思考哲学社会科学教书育人功能的学理依据 “一部分人以研究高深学问为己任,浮云富贵,粪土 和现实要求。 功名,拒绝社会现实诱惑,藐视权势干扰,沉醉于客 一高等教育现状的反思 观的分析求证、严密的学术演绎、烦琐的辞章考证之 、中,竭力表现世人皆醉我独醒的独立人格和超脱尘 1.高等教育的创新亟待哲学社会科学给予必要 世的绅士风度,这使得高等教育变成了脱离社会的 的支撑 象牙塔;一部分人又从实用主义出发,过分强调教育 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系统的重要一环是我国实施 的实用价值和功利色彩,从技术层面过度强调高等 科教兴国战略体系和支撑国家创新战略发展体系中 教育的现实有用性而忽视了其对社会重要的人文价 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是我国 值导向。” 其实,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已经不是“好 推进素质教育的着眼点,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 人”的教育,也不是一个“好公民”的教育,而是“工 之一。但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通病在于只注 具人”和“职能人”的教育。 这种教育观剥离了知识 重应试教育和狭隘的专业教育,结果造成培养出来 中事实与价值的关联,单纯关注充满科学性的事实 的人才缺乏应有的创造力。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很 的一面,从而导致人文知识科学化,科学知识客观 多,但忽略高等教育中哲学社会科学的功能价值从 化、神圣化,人文知识疏离了人的生活而“空壳化”, 而导致缺乏创新意识是其中的关键原因之一。因 造成教学活动的异化。“现代社会以虚伪的、更欺 此,如何在高等教育创新中强化对哲学社会科学的 骗性的方式使生活沦为各种意识形态的官僚主义操 教书育人功能的认识是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 作,从而遮蔽了人性,生活不再人性地表达,而更多 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方法本身就 的是表达着技术、制度和规则”_2 J。可见,高等教育 收稿日期:2012—12—20 作者简介摹全 旱::中央壹琏薹查科 王.剧 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研究生大 骢星圭 堂院副教授,复曼专 基盒 胃(缔曼:DLl硕士研究生导师,2cc0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编号: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和伦理惠想史研究;12YJC710061)。许 疲,东北林 。 …。 一 。 62 高等教育创新下的哲学社会科学教书育人功能再思考 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和面临的严峻挑战就在于价值 性工具与工具性价值的矛盾、人文性内容与科学化 方法的矛盾以及伴随全球化和价值观念多元化而来 的社会性道德危机和个体性信仰危机。全球化让我 们已经身处多元文化并存的现实之中,而每一种文 化因其地域与民族特征的差异性所代表的都是自成 一体的、独特的和不可替代的价值观念。因此,全球 化的现实就要求我们在高等教育创新改革过程中必 须切实有效地让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哲学社 会科学的正确理论深入广大学生心中,以指导他们 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从而排除国际国 内各种错误思想观念的困扰。 3.高等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亟待哲学社 会科学给予解决 近年来,高科技推动着人类社会经济建设的飞 速前进,也推动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当前,很多 高校对自然科学学科的建设十分重视,特别是对重 点实验室、重点学科都做了巨大的投入,但就哲学社 会科学学科来说,这几年的投入并不多。在高度科 学进步的今天,我们依然要解决和处理社会方面与 个人方面、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等价值关系。这些 价值的选择和判断并不是通过理工科的专业课就可 以解决的问题。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如何走、走 向何方,同样面临着选择。高等教育课程的针对性 和实效性不复存在,教学的价值追求与实践的背离, 从而出现教与学“无味”局面。与之并存的是,在缺 乏人文底蕴和教学工具化取向的条件下,人的生成 发生了异化,走向了一条媚俗化的道路。这些现象 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原因之一就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 并没有对哲学社会科学给予应有的特别重视和研 究。强调知识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高等教育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惟其如此,才能使学校教 育与社会需求相一致,学校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社 会适应性的人才。高等教育课程要扎根于现实生活 基础之上,才能具有针对性并取得教育的实效性。 二、哲学社会科学在高等教育创新中教书育人 的作用 有的学者将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归结为“认识 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 可见,哲学社会科学不但能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形成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为我们社会 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创新理论的动力支持。在 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中,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 将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方向与未来,保质保量 地实现高等教育的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 1.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高等教育体制运行中的 重要作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与方法,它 所起到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作用,更是为了实现 “化人”和“育人”的主要目标_0高等教育直接面向 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是直接的,高等教育服务社 会正是其价值的直接体现。如何培养好社会主义接 班人,让大学生肩负起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是高等教 育不可推卸的时代职责。社会未来的发展是以创新 为原动力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使命不再是简单 的传授技能与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勇于尝试 和勇于创新。知识有新旧更替,但创新的意识无关 新旧。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新领域是当下高等 教育急需引导和灌输给大学生的宝贵财富。知识经 济时代的到来,要求大学生掌握的不是一劳永逸的 某些知识本身,而是拥有强大创造力的终身受用的 创新方法与理念。哲学社会科学在高等教育体制运 行中的重要作用就在于提供给广大学生以独立的思 考能力和价值判断标准。大学生的哲学社会科学素 质的提升,能使他们不断产生出符合发展规律的全 新思想观念和方法,并真正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 2.发挥哲学社会科学教化心灵的重要作用,保 证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成果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 了充分且必要的物质条件。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 展不单是物质需求的满足,而是更高层次精神生活 的满足。当前,物欲的泛滥、功利主义的盛行不仅伤 及我们个人对幸福的感受能力,而且也对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的发展形成了很大的阻力。面对现状,我 国高等教育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的系统教育和科学引导。如何解决大学生的 “成才”到“成人”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必须要解决 的难点和重点。仅凭传统单一知识技能教育方式无 法完成“成才”到“成人”这个教育终极目标的实现。 高等教育通过提升广大学生哲学社会科学的素质教 育,让大学生不仅掌握知识和技能,更能处理好社会 关系,不仅继承传统更能开拓创新。这正是我们高 等教育的目的所在,更是哲学社会科学教化心灵作 用的终极体现。显然,哲学社会科学的教育与培养 已经成为当下高等学校中“成人”教育的关键环节。 3.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针对性的重要作用, 保证高等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现代的“福特式”教育,将人的教育简化为固定 的学习程式,简化为个人行为功能的训练。让教育 成为一种事先筹谋好的、科学或艺术地控制人们心 智的技术,成为一种必须服从的机制。从一个人幼 年的时候被强制地送到教育的工厂中去,教育的规 训就以一种权力的眼睛监视人的一言一行,就以一 种考试的手段来衡定人的现实和未来,就用一种利 益诱惑方式生产着人的野心,就用一种奖惩的方法 培养着虚伪的道德。在这样的规训结构中,一个人 除了努力迎合,就是彻底地被规训的利益所抛弃,再 别无选。“随着社会机制日益发达,尤其是现代的 生产、分配和传播制造了大量的表面目的和利益而 掩盖了生活的真实意义。各种体制和标准把生活规 高等教育创新下的哲学社会科学教书育人功能再思考 63 划为盲目的机械行为,人在利益的昏迷中失去了幸 的教育作用。高等教育创新要求:广大的高校教师 福,在社会规范中遗忘了生活。就好像行为仅仅是 不但要授业,即传授知识,而且要传道和解惑,即要 为实现具体的规范目标的行为,而不是为了达到某 求教师在给予学生知识的同时,让他们既体会科学 种生活意义。社会成功了而人失败了”【3j。个人完 中的美感,又体验德育的魅力。对于学生而言,则需 全没有了真正的自我和自由,被彻头彻尾地异化了。 对哲学社会科学要有充分的认识,认识到学习哲学 为了摆脱和扬弃此种异化,高等教育中一定要充分 社会科学对于塑造健全人格和培育精神家园的重要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教书育人的作用与功能。只有 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教书 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大学生掌握哲社知识,真 育人的重要作用。 正理解和践行“一切人文科学的特质就是均不能只 3.教师要走出课堂,走到学生中间去 停留在‘x,1-象’品的层面观察,而必须从人作为文化 教师要深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以便洞 缔建者的心智活动去考虑” 。从而让大学生在学 察和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教书育人其实质是体现 习知识的同时进行反思和体悟,在获得对真理的真 对学生的人本主义关怀。因此,教师必须贴近学生 切把握的同时去领悟人生的真正意义所在。 的实际学习生活。教师既要着重解决好学生的共性 三、发挥哲学社会科学教书育人作用的途径 问题和重点问题,也要抓住个别学生的个性问题。 教师要搞好教书育人就应该进入这些问题多发的思 1.以素质教育为依托,大量传授符合社会主义 想领域。哲学社会科学教书育人的重点领域就在于 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 此,否则教书育人就会有失偏颇、流于形式。因此, 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是“外化”与“内化”相结 走入学生的生活、深入学生的思想领域,是哲学社会 合的教育。这不仅要求高等学校既要培养大学生的 科学实现教书育人功能的必由途径。 学业能力等基本素养,更要培养大学生做人的内在 总之,哲学社会科学对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具 品质。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大学生 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对培养高级人才,提高人才 的外在行为上体现为做事的应有内涵和内心深处体 培养的素质和质量,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为做人的高尚品格。在当下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 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既有科学性问题,又有价值性 学的教书育人功能是高等学校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 问题。对于大学生来说,无论文科专业还是理工科 育的必然选择。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不仅仅要求学生 专业都必须通过学习哲学社会科学来确立并形成正 学业成绩的提高,更需要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高等学校的教师 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可以促进大学生学业成绩的提 来说,积极探索哲学社会科学在教书育人中的重要 升,让他们不再是“书呆子”,而是家事、国事、天下 作用则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好更多的有用人 事都通晓的综合人才。“素质教育有利于使受教育 才。 者发挥主体作用,在良好素质的空间里获得个性的 解放和全面的发展” J。 参考文献: 2.以课堂教学为重点,以学生学习为主线来提 [1]邓达.知识论域下的高等教育课程[ D].成都:西南大 升大学生精神品质和文化品位 . 学.20o8:95—96.’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之中蕴含 [2]赵汀阳.论可能的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着人类的智慧、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o 。一个没 社。2004:78. . 有文化品位和高尚精神追求的人,不只是对自我的 [3]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放逐和精神家园颓废,更是对他人的冷漠和对社会 社。2002:162. 责任的缺失。人的精神品质和文化品位的提高,取 [4][德]卡西尔.人文科学的逻辑[M].关之尹,译.上海:上 决于人x,l-自身的认识和社会的认识。因此,如何能 海译文出版社,2004:54-91. 够让广大学生提Y-I-X,I ̄和自身的认识就需要教师 [5]赵立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书育人新思路的探讨 在课堂上对哲学社会科学知识进行有效的讲解,更 [J].辽宁教育研究,2005,(3). 需要学生x,-t哲学社会科学知识进行自主的学习。这 [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同时也要求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哲 2010:99. 学社会科学素养,拓宽自己的哲学社会N-学知识。 [贲任编辑:吴井泉] 教师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有效讲解能对大学生起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