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课堂争论 培养发散思维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恰当地组织学生对某些问题或现象进行争论,让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探究思考,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例如,我在讲“两点的方向判断”时,提出了“东经170°和西经15°相比,哪个在东面?”这一问题。问题一出,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经过激烈的争论,最后出现了四种结果。第一种:东经170°在西经15°以东,理由是东经170°在东经范围,西经15°在西经范围;第二种:西经15°在东经170°以东,理由是西经15°在东半球范围,东经170°在西半球范围;第三种:东经170°在西经15°以东,理由是东经170°的时候比西经15°早;第四种:西经15°在东经170°以东,理由是所跨经度在180°范围内,西经15°相对东经170°而言,在地球自转的前进方向上。孰是孰非,通过争论就径渭分明,正确的结果应该是第四种。
再如,就“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了”这一说法,我也组织学生进行争论,争论到最后出现了6种代表性的说法。第一种:由于新的运输方式和信息传递方式的不断出现,大大方便了世界各地之间的往来和联系,缩短了时空距离,因此地球变小了;第二种:由于温室效应的影响,海水膨胀及极冰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淹没了沿海低地和部分岛屿,所以地球变小了;第三种: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的发展,城市、工业、交通基本建设用地和农村住房的不断扩大,占用了大量耕地,所以地球变小了;第四种:由于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人们自下而上空间变小了;第五种:由于环境污染,使得适宜人居住的空间变小了;第六种:地球没有变小,因为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多少年来一直没有改变。第一种说法虽为标准答案,但其它五种说法也都言之有理,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认为该问题开放性较强,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不需要固定的标准答案。
在课堂上正是这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争论,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课堂气氛无疑是热烈而活跃,更重要的是学生发散性思维得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教师在组织学生争论的过程中,要很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因原有认知基本相同,所以思想基本是在同一层面,要想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就需要教师把自己较深入的观点抛出,作为争论的“铺路石”。另外还要及时了解、掌握和纠正学生在争论过程中出现的知识错误、疑惑区,引导学生走出争论误区,做到爱护而不排斥、帮助而不责难、说明而不压服、启发而不包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