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天地 翁 8裁A辩(j糯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报道中的基层意识 口武小菲 【摘 要】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因其贴近百姓生活,报道老百姓身边的事,赢得观众的认可,保证了电视的 高收视率,但总体呈现出同质化、低俗化、娱乐化等发展趋向,本文从“走转改”活动这一契机来反观电视民生新 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以期在电视民生新闻报道中更好地进行基层意识建构,体现出媒体的基层意 识。 【关键词】民生新闻;基层意识;基层观察员 民生新闻发展的背景 一、间,从中央到地方,纷纷推出民生新闻栏 或版面的多数是城市中的负面新闻,报 道远离正常生活,民生新闻一大特点就 西西安几档电视民生新闻栏目《都市快 二、从“走转改”看民生新闻存在 是正面新闻让步于负面新闻;如纵观陕 “民生”二字最早出现在《左 目,媒体发展焦点落在民生新闻。 传・宣公十二年》中“民生在勤,勤则 的意思。关于民生新闻的内涵目前业界 不匮”,“民生”可当做百姓生活生产 的问题 与学界尚没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民 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 2011年8月以来,中宣部、中央外 报》、《第一新闻》、《直播西安》和 《西安零距离》,在内容上几乎一样, 节目看不出栏目特色。 3.表象新闻——基层深度缺失 关注老百姓身边发生的事,更多是 生新闻应该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源于基 中国记协五部门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 而在报道方式上也没有太多差异,几档 层生活观察与体验,二是促进解决民生 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问题的新闻互动传播活动;另外,民生 要求要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 新闻发展离不开个体话语与媒体结合, 民生新闻是民生话语在传播中的体现, 在新闻宣传实践中,促进新闻单位深 入基层、深入群众进一步制度化、常态 将老百姓身边事进行罗列,缺少对表象 即老百姓在新闻传播中拥有了话语权。 化,其实是当前对社会新闻报道存在问 性新闻的调查与深入。如在记者走基层 传统媒体时代,传播新闻具有专业性与 题的正面要求。近年来,由于民生新闻 新闻实践中,陕西广播电视台的《都市 定的门槛性,传播者负责传播,受众 受众反馈效果很好,电视民生新闻保证 快报》过于基层表象化,只是报道城市 负责接受,可进入自媒体时代,受众与 了电视的高收视率,报纸民生新闻也保 中收入不高人群的生活现状,而缺少对基 传播者角色不再固定,受众可以通过例 证了受众的购买频率。笔者从电视民生 层生活的亲身体验。基层群众生活不是通 一如手机等媒体发布信息而成为新闻传播 新闻人手,总结了最近几年电视民生新 过旁观就可以得到,不参与其中怎知基层 者,传播者的角色不再垄断,新闻媒体 闻发展中存在的几种问题表现。 百姓生活辛酸。新闻过于表象描述,缺少 (一)民生新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的传播地位受到挑战,媒体发展重点由 报道的深度,进而也就没力度。 “我要传播什么”改变为“受众要接受 什么”,新闻传播格局由“传者天下” 1.星、腥、性新闻——基层内容缺失 (二l民生新闻问题引出的危机 新闻传播中过分追求星、腥、性新 民生新闻的角色应该是“邮递 进入“受者天下”,受众成了新闻的起 闻,热衷于追踪明星大腕、炒作花边新 员”,一是将老百姓的问题呈现出来, 点与归宿,民生新闻应运而生。 闻,娱乐受众眼球,民生新闻节目中大 让全社会来关注基层生活难题进而解决 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推出 量充斥着交通事故等血腥新闻,媒体传 难题,二是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实现良 了《南京零距离》,节目打破传统新闻 播只关注眼球,对普通群众的生活没有 好沟通提供一个平台。可是由于民生新 传播模式,以大时段直播或“准直播” 兴趣,缺少基层生活,缺少对基层老百 闻在发展中一味注重眼球效应娱乐大 为外在特征,以关注本土化市民生活形 姓真实生活的关注,至少在比例分配有 众,基层的社会问题得不到良好的社会 态为主体内容,迅速得到市民的关注与 失衡,关注度不够。 关注与围观,民生新闻的民本思想只停 好评,被认为是电视民生新闻的先河。 2.报道模式化——基层形式缺失 留于形式,加之民生新闻对负面新闻的 在媒体市场化发展大潮中,这种立 足民生的新闻,贴近百姓生活,报道老百 姓身边的事,因而既能保证收视率又能保 证媒体口碑的新闻节目迅速得到扩散,全 国上下纷纷模仿并主推民生新闻,一时 报道模式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 加重比例报道,民生新闻快速发展的背 式,一是内容上的模式化,二是新闻报 后,也潜在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道方式八股化,没有创新,由于各民生 1.新闻负面化使受众对社会认知呈 新闻定位基本雷同,所以呈现出来的新 现负面化 闻也大同小异,几乎每天充斥时间段 负面新闻过多报道,脱离了社会现 謇7嘲知;蔓2012年第o1期8"1 视听天地 粥 W翁RES' ̄:!AFIC} { 实,往往会使受众在社会认知方面产生 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最多的眼球,成本 元化,以普通基层大众能接受或喜爱接 定的偏差,会激发受众对社会生活的 效应较好。基层新闻往往比较冷,需要 受的方式展开新闻互动,如播新闻、说 恐惧与不安,社会和谐因素在民生新闻 记者去调查,这样的新闻成本大,时效 新闻、聊新闻、论新闻甚至可以让新闻 一报道中缺失,加之民生新闻中过多报道 性也不能保证,新闻眼球不是很高,成 以活动实现。传播方式不拘一格,更多 家长里短,真正的基层民生问题得不到 本效应不高。 元化,如都市拍客,让受众参与进来, 媒体传播,下情得不到上传,基层民众 与上层管理者的沟通平台缺失,导致社 决问题的方法呈现极端化发展。 突化发展 3.民生新闻传播者培养体系缺少 让传播成为一种互动的方式,而不仅仅 民生新闻关注街头巷议,媒体经营 是信息的单向传递。另外,名主播也可 质的提升,记者编辑每天忙于跑新闻赶 力,进而让新闻有影响力。 会矛盾不断累积,进而使得部分群众解 者只关注新闻量的保证,而忽视对新闻 以进基层借助名人让新闻传播具有扩张 2.基层角色沟通缺失使社会矛盾冲 稿子,而忽视对自身分析能力的培养。 2.基层新闻可看性与有用性并重 另外,媒体管理者只关注每天有新闻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 播,在跑民生新闻的记者中很少有时间 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 去培训业务与理论认知能力,导致民生 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基层角 新闻的记者流动性较强,而新进记者往 色得不到媒体传播,各基层角色沟通存 往又缺少应有系统性新闻素养训练,在 个角色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去看别人, 在市场竞争下,强化民生新闻的基 层意识应该正确处理好新闻好看与新闻 有用两者的关系。市场化发展,媒体发 展就应该遵守市场发展规律,吸引眼球 占领市场,存在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基 在缺失,表现为各社会角色不理解,每 这种认识体系下产生的民生新闻必然缺 层新闻可看性是保证有用性的前提,但 失对新闻深度的把握。 可看性不是目的,而是实现有用性的手 四、民生新闻的基层化发展 因为他不了解别人,所以谈不上理解别 段。所以说,新闻媒体记者走基层不是 基层应该反映社会内在的本质问 目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改善基层民众的 人,这种沟通缺失,将会导致社会不和 谐因素在非正式沟通渠道下扩散传播。 题。较好的收视率反映电视新闻有很多受 生活现状,让新闻有用。这一点,民生新闻未来的发展方 将会使新闻传播无基础、政党宣传无基 众看,这只能是一种基层表象,有区别于 础,社会矛盾常态化、升级化发展。 基层本质。笔者认为,真正的民生新闻不 向应该向公共新闻的方向转变。公共 三、民生新闻中基层意识缺失分析 仅好看,更应该有用,也就是能让受众行 新闻,在美国又被称为“公民新闻”Civic Journalism),其特点是新闻报道与 民生新闻从某种意思上讲,是将民 动的新闻,能让人捐款,能让不遵守交通 (生意识带进了新闻传播领域,更多基层 规则的人遵守交通规则,能让欲违法者守 媒介活动相结合,新闻传播者在报道新 百姓的生存与生活进入了媒体传播的视 法。民生新闻的从业者不仅仅是单纯地传 闻事实的同时,还以组织者的身份介入 野,可随着各档民生新闻节目的出现, 递信息、呈现事件,而应该在报道的过程 到公众事务中,发起公民讨论,组织各 在市场化发展模式下,民生新闻的发展 中让受众关注事件,提高受众的行动能 种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使公共 呈现出“有收视(基层表象)无基层 力,促进社会角色间的互动,从而通过新 问题最终得到解决。 事实上,在我国,民生新闻在发展 (基层本质)”的现象,究其原因,笔 闻传播解决民生问题。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片面追求市场收视率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基层民众的基础 之初也是借鉴了美国公共新闻的思想, 性支持,所以民生新闻的发展应该更多 如2Oo4年江苏卫视的《186嘶闻眼》全程 基层化发展可以从基层新闻报道层面与 的干部,但是这种公共新闻的思想也只 媒体市场化发展,每档节目都在 关注基层民生,笔者认为,民生新闻的 直播了江苏省公推公选22名副厅级以上 追求收视率,在“活着才有话语权” 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一切为了提升收 视率,新闻内容出现现象化罗列,所以 的媒体发展体制下,民生新闻类节目出 民生新闻的基础建设两个方面展开。 (一)基层新闻报道层面 是停留于尝试,没有形成规模与制度。 在具体操作层面,笔者认为应做 到: “内容安排上旨在实现有用性,形 每天出现的多数是交通车祸,多数是火 常态化有两个方面:一是日常报 式上旨在实现可看性,形式一定为内容 灾,多数是家长里短,一味追求眼球效 道的量比例体现常态化,正面新闻与负 服务”,民生新闻应该注重新闻在解决 面新闻的比例。城市民生问题与农村民 民生问题的能力上进行探索。 应来保证收视。 1.基层新闻常态化报道 2.市场化的成本效应 生问题的呈现比例。在民生新闻发展之 (二)民生新闻的基层基础建设 新闻强调时效性,所以民生新闻 始,基本上所有的民生新闻节目都定位 民生新闻的基层基础建设,笔者认 为应该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让百姓走 进传播世界,二是让新闻传播者走进基 层的世界,并成为一种常态,成为一种 制度。 1.让百姓走近传播 市场出现了“抢”新闻,抢新闻的时 于都市市民生活,对于农村新闻的挖掘 效性,只要让受众第一次听闻,新闻 基本没有,以致长时间以来,民生新闻 才有吸引人的力量,因为抢新闻,所 中农民形象缺失,农民在新闻中的话语 以大量民生新闻出现“少调查或不调 缺失。所以基层常态化,应该让各种基 层角色实现真实比例化,各类题材新闻 查”的局面。 另外,星、腥、性新闻最能吸引眼 实现真实化,只有这样,新闻才能贴近 球,一条明星新闻或凶杀新闻不允许太 真实,贴近生活。二是报道形式基层百 多的成本包装,新闻本身就是热的,能 姓化。民生新闻在报道方式应该更加多 发展基层传播者,让百姓去传播新 闻,邀请基层民众去传播自己的新闻, 进入自媒体时代,应该鼓励基层民众主 82期阉知协2012 ̄第O1期 视听天地 8 麓8裁A G 试析电视剧命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作用 口赵丽华 电视剧在电视传播中占据着重要地 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 情澎湃。这些几乎每天都展现在电视屏 幕上的饱含爱国元素的名字,会使青少 位,也是电视传播的主要形式,传播时间 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段长,重播频率高,群众喜闻乐见,“电 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我们的国家和 年一代耳濡目染,起到“润物无声”的 视剧在观众电视消费中占有重要地位,是 民族自强不息,具有伟大的凝聚力和生命 教育效果,比起直接宣传教育,这样的 电视观众选择中仅仅居于新闻节目之后的 力”。 在当今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我们 传播教育更有吸引力、更有力度,效果 节目类型,实际收视率也仅次于新闻类节 更应该在各种媒体大力弘扬、传播爱国主 也会更持久。 目。电视连续剧在中国所具有的巨大影响 义的民族精神,以使爱国精神代代相传, 二、电视剧命名对中国家庭观念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家庭、家 族的观念非常重要,家庭在人们的心中 力可以说远远超过了电影、小说、戏剧等 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以促进现代化建 的传播 其他叙事形式。”④因此,电视剧对于中 设,以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 国传统文化传播的作用也很重要,内容上 世界民族之林。 可以传播传统文化,单从命名看,很多电 我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被 占据着重要地位, “中国文化以家族为 视剧的名称也直接体现和传播了传统文 淋漓尽致地熔铸到电视剧的传播中,不 本位,注意个人的职责与义务”。④虽 化。本文主要分析电视剧的命名对中国传 仅大量电视剧的内容传播了爱国主义精 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大家庭越来 统文化的传播。 一神,而且单就命名看,很多电视剧的命 越少,当代人们更是走出家庭追求自我 电视剧命名对中国爱国观念 名也直接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情怀。如早 发展,但是“家”的情结始终根植于国 期的《中国神火》、《中国商人》、 人的内心深处,否则就不会有歌曲《常 的传播 、无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是在现 《开国领袖毛泽东》、《中国命运的决 回家看看》的流行,就不会有今年春晚 代、当代中国文化中,热爱祖国一直是中 战》、《西藏风云》、《澳门的故事》 开篇曲《回家》的热唱荧屏。每年的春 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远古至当今,爱国精 等,近年的《日出东方》、《解放海南 运高潮意味着什么?远隔千山万水,甚 神绵延不息,从屈原的爱国情怀到杜甫 岛》、《解放大西南》、《为了新中国 至骑着摩托车也要回家意味着什么?这 的忧国忧民,从岳飞的精忠报国到文天祥 前进》、《永远的忠诚》等,今年热播 些都源于“家”的情结,源于“家庭团 的有《等到胜利的那一天》、《开天辟 圆”的情结。我们今天要建设和谐社 为抵御外辱奋斗终生。因此,以爱国主义 地》、《激战江南》、《敢死队》、 会, “家庭就是社会最小的细胞,构建 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被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 《战火中青春之血染风采》、《特战先 和谐社会家庭的和谐非常重要”。④ 值体系的一部分。“在我国历史上,爱国 锋》、《建党大业》和《中国地》等, 以上这些文化观念都反映到了电 主义从来都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 无不以豪迈的气势传达出我们的爱国精 视剧的命名中,如早期的《三家亲》、 的杀身报国,再到近现代无数烈士仁人, 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神,单纯的名字足以让人热血沸腾,心 《我爱我家》和沿用小说原名《四世同 动参与基层生活信息的传播,主动传播 达,民生新闻应该是下情上传,让老 新闻方向。 参考文献 关于自己生活的事与人,主动邀请社会 百姓的声音得到扩散。 ①蔡雯美国新闻界关于“公共新闻”的实践与争论fJ] 的其他层面的人去认识自己,媒体在此 服务好基层新闻,让记者深入基层 新闻战线,2004(4】 ②张建红“大民生”:电视民生定位的突破与升华 1.传 过程中,可以有选择性地传播有代表意 调查,让百姓问题得到全社会的关注, 义基层新闻,让社会围观。 2.让新闻传播者融入基层 记者走基层,融人基层,感知基层人的 生活,让媒体通达社情民意,基层不一 笔者认为在新闻传播环节中应 定就存在于农村,而是存在每一个社会 建立一个核心概念“基层观察员”, 角色的工作生活中,如出租车的驾驶 媒,2010『21 ③何士华当前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的几个误区[J].新闻世 界.2010(81 ④刘云山.扎实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中国记者,201l(09) ⑤徐炯_用心更多,才能收获更多——对“走基层、转 作风、改文风”的几点思考Ⅱ】.新闻记者,201 1(1 1) 让“在基层成为一种常态,走基层成 位,医生的手术台,农民的田间地头, 为一种制度,围观基层民生,解决基 教师的讲台等,融人角色,才是站在基 (作者武小菲:长安大学文学艺术 层最为根本的问题”成为基层观察员 层,感知角色,才是立于基层。作为传 与传播学院讲师) 的工作职责。传统新闻传播是上情下 播者,应该先找基层方向,应该先找准 毒7闻知识2012 ̄第01期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