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姬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很多内容与艺术设计专业密切相关,可纳入艺术设计的研究范围。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在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传承上有着天然的优势。艺术设计专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平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能有效提高专业的教学质量,促进专业的特色培养,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将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构建艺术设计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也是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革新与发展。
关键词: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一、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2年10月,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这标志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正式进入了中国教育体系。《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动文化遗产教育与国民教育紧密结合,这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改革建设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现今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逝、失传的可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上有着天然的优势,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平台,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而且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地方。当代大学生是最善于创造、学习新事物的群体之一,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力的继承者与创造发展的主体。如果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能够多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将会增强爱国情怀、开阔视野、锻炼能力,进而使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办出特色。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构建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是高校艺术教育应该承担的重要职责。
需求,改革艺术设计教学。高校教师要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滋养艺术设计教育、继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理念,合理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加强实践教学,搭建多向交流平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融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取材于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世界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通过不断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地方高校应主动承担起教育传承的义务,奉献应有的力量,将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艺术设计学科体系充分融合,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此过程中构建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找到自己的教学特色,展现学校的文化魅力,形成地方高校教学的独特优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代艺术设计的珍贵资源,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是一个地区人民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的结晶。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要根植于地方,是地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高校应发挥自身文化传承的职能,主动服务于本土文化的发展和建设。
三、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高校艺术设计专
业特色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当今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该是多层次、多元化的。艺术设计专业要找准自己的专业特色、教学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课程体系特色才是专业建设的出路,才能更好地建设课程体系,促进教育教学实践的发展,培养全面、基础扎实、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如,笔者所在的高校地处粤西地区,文化多元,历史悠久,人文气息浓郁,文化传承有序,孕育出特色各异的民俗风情与品类繁多的活态艺术,为人们留下了一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海洋大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改革的教育实践中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二、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的意义
多元化的时代变革对今天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特色教育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如今,一些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够重视;一些专业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课程,但是存在着师资短缺、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形式单一、实验室配置不到位、难以有效展开实践教学等问题;一些教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学习停留在了PPT上,停留在鉴赏层面,导致教学效果很不理想。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应该结合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96
教学心得
ARTEDUCATIONRESEARCH
1.建立特色人才培养方案
发挥本土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不仅可以丰富高校艺术教育的内容,促进其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可以延伸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教育功能,实现其当代价值。建立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构建特色教学的基本保证。现今很多学校的课程体系教学追求教学特色,而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导入可以形成地方高校的鲜明特色,建立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基于此,学校首先要深入当地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博物馆等进行调研分析,收集相关资料;同时广泛调查研究国内外同类院校开展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的基本情况,总结分析这些院校的经验和不足。其次,学校要组织教师展开讨论,完成调研总结报告,并将其作为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
2.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
构建有特色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要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所在地域优势,通过对所在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发掘和整理,提炼出其中具有教育功用的理论和技法,制订有地域特色的艺术设计教学计划,分步骤地调整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设置,使艺术设计教学的讲授方式、内容更加生活化、地域化、本土化。如,广东海洋大学艺术设计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装饰材料课程就很好地结合了雷州蒲织进行课程教学。雷州蒲织是以手工方式把蒲草编织成日常用品的传统技艺,遍布雷州半岛,极具地方特色。2012年,雷州蒲织入选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由于雷州蒲织产品种类较少,应用面窄,部分产品缺乏创新和定位,无附加价值感,近年来蒲织生产开始走下坡路,产品出现了销量锐减甚至滞销的情况,传统手工艺技能在慢慢地失传。在材料创新课程中,广东海洋大学的教师鼓励学生实地调研,积极进行产品研发,在继承传统织造工艺的基础上开发、创新产品。这不仅可以有效传承、开发与创新雷州蒲织工艺产品,而且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这种课程既深受学生喜爱,又能使教师积极融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课堂,有利于构建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课程体系,通过教育教学延续地域文化,增强高校文化软实力,增强艺术设计专题的特色,提升本专业学生的竞争力。
3.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协同育人新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优质的教育资源。了解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地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本土文化的热情。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通过感受优秀的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可以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开展具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不仅需要高校的积极努力,而且需要当地的文化部门、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企业共同协调育人机制,积极探索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的合作教育模式,共同建立互惠互利、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机制、组织保障。相关部门和组织只有共同构建教学团队,讨论出合适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丰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完善实施教育的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才能构建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协同育人新模式。
4.搭建校内外结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实践教学平台高校要组建优质的教学团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的传承人聘为课程专业师资,建立一支热爱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爱教育工作、有实践和教学经验的专兼职教师队伍。高校要鼓励教师和研究人员通过深造、进修、访学、学术研讨等途径,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一些条件允许的高校可以在校内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在校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企业建立实践基地,搭建校内外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高校作为文化传承者的载体,具有天然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特别是艺术设计专业,可以充分利用本学科知识、创新优势和现代化技术手段,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增强学科的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
结语
如何在课堂中体现教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围绕特色人才培养的核心,将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可以拓展学生文化多样性视野,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增进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这是对专业特色培育及课程体系改革作出的尝试性探索,是现代高校教学的一种新思路,是培养高校人才、开展素质教育的可行路径。
基金项目:2015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质量工程项目“地域性非物
质文化遗产进讲堂——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CJ2015023);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2017GXJK250);2018年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创新强校工程”项目“雷文化校园创意产业平台构建——以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为例”(CJ18CDX018)。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2]崔锦,王鹤.民间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
编辑王雨晴
9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