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葫芦岛市白蜡蚧的发生及防治

来源:伴沃教育
葫芦岛市白蜡蚧的发生及防治

作者:赵帅 陈哲

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4年第3期

赵帅 陈哲

(葫芦岛市园林管理处,辽宁葫芦岛125000)

摘 要:本文对葫芦岛市白蜡蚧的发生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几点有效防治措施。

关键词:水腊;白蜡蚧

近几年来,葫芦岛市白蜡蚧发生情况严重,在多处有水蜡绿篱的地方都有发生。远观光秃少叶,枝条皆白,并诱发煤污病,极大的影响了绿化景观效果。由于白蜡蚧防治工作较难,因此,我们该从多个方面进防治。

1白蜡蚧的形态特征

白蜡蚧(Ericerus pela(Chavannes)属同翅目,蜡蚧科。国内分布广泛。为害水蜡、长叶女贞、女贞、金叶女贞、日本女贞、小叶白蜡树及大叶白蜡树等冬青属、白蜡属、漆树属、木槿属和女贞属20余种植物。以成虫、若虫在寄主枝条上刺吸为害,造成树势衰弱,生长缓慢,直至枝条枯死。

雌成虫体受精前背部隆起,形似蚌壳,受精后体显著膨胀成半球,长约10mm, 高7~8 mm;活体背面黄褐、淡红褐至红褐色,上面散生大小不等的淡黑色斑点,覆盖一层极薄的白色蜡层,腹面黄绿色,产卵后虫体近球形,体壁硬,暗褐、红褐、棕褐或褐色,光亮,黑斑大而不显,腹面膜质柔软、平坦或内陷。

雄成虫体黄褐色,长约2mm,翅1对,翅展约5mm,近于透明,具虹彩闪光;头淡褐至褐色,触角丝状,10节;腹部灰褐色,末端有白蜡长丝2根。

卵长卵圆形,长约0.4mm,雌性红褐色,雄性淡黄色。

若虫初孵雌体扁卵形,红褐色;初孵雄体长卵形,淡黄色,腹末有细长蜡毛2条;2龄雌若虫体卵形,长约1mm,淡黄绿色,背部微隆起,中脊灰白色;2龄雄若虫体阔卵圆形,长约0.8mm,淡黄褐色,体背中脊隆起。

蛹体长约2.4mm,黄褐色,眼点暗紫色。

2白蜡蚧生活史

该蚧一年发生1代,以受精雌成虫在枝条上越冬。3月份下旬,随着树木发芽越冬雌成虫开始活动,5月上中旬产卵,6月中旬至7月若虫孵化,先孵化的为雌若虫,雄若虫孵化晚1周左右。初孵若虫在母体附近叶片上寄生,2龄后转移至枝条上为害。雄若虫有群集危害的习性,常固着在寄主枝条上为害,并分泌大量白色蜡质物,覆盖虫体和枝条,严重时,整个枝条呈白色棒状。常造成树体衰弱,枝叶枯死,严重时可导致树木死亡。雄成虫秋季羽化,交配后死亡。受精雌成虫体逐渐长大,随着气温下降,陆续越冬。

3葫芦岛市白蜡蚧的防治情况:

(1)3月初,在早春树木未萌动前,枝条上的蜡壳蜡棒清晰可见,越冬的卵囊也隐藏其中。首先对龙湾大街、龙湾大街南延及海滨北路的水腊绿篱枝干上的白蜡蚧做好调查工作,后及时修剪被害严重的虫枝和过密枝条,降低越冬虫口基数;树木发芽前用5°Be石硫合剂(固体效果更佳)冲洗枝条进行防治,将蜡壳蜡棒全部冲开,杀灭越冬雌成虫。这需要用较大水压的药泵来进行,连根部的杂草也不能放过。

(2)5月初,水腊绿篱开始冒叶,在枝干上部已有白色隆起物,此为白蜡蚧孕卵雌成虫,此时可对枝干进行刮除然后喷20%噻嗪酮·杀扑磷乳油2000倍液进行防治。5月末(根据温度变化有所提前或推迟)是白蜡蚧的产卵盛期,此时介壳膨大,壳壁变薄。这时我们将吡虫啉和苯氧威配成合剂喷洒,既可以渗透蜡壳,又具有胃杀功能。通过对龙湾大街、龙湾大街南延、海滨南路的水腊白蜡蚧的实际监控,经过2步骤,白蜡蚧的虫口密度大幅降低。

(3)6月下旬为若虫开始孵化,此阶段是防治最佳时期,白蜡蚧若虫大量吸食植物体液,对植物危害较大。针对这一特点,应选用具有内吸作用,胃毒功能的药剂,这样即可对那些幸存下来的白蜡蚧若虫形成一次绝杀。由于若虫孵化不整齐,雄若虫孵化期迟于雌若虫约一周,需连续喷药3次,间隔5~7天,可有效杀灭若虫。防治药剂:3%高渗苯氧威乳油3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20%噻嗪酮·杀扑磷乳油2000倍液。

(4)8月末~9月初为雄成虫羽化期,在此之前完成蜡棒的清除工作。可人工刮除雄若虫蜡棒,并对有虫株喷施防治药剂:3%高渗苯氧威乳油3000倍液或20%噻嗪酮·杀扑磷乳油2000倍液。因为水蜡绿篱栽植过密,喷洒药剂时应做到细致地喷洒到每枝虫株,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住虫株的扩大。

4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水蜡绿篱栽植单一性,且种植密度高,造成了现在白蜡蚧的大面积发生,今后在设计时应避免出现一种树成片的种植,注意不要盲目密植,影响生长。应注意用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建立稳定而平衡的植物群落。(2)抓住若虫孵化期,此阶段是防治最佳时期。这样防治白蜡蚧的工作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3)在喷施药剂的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喷药方法,由于白蜡蚧多聚焦在枝条下方危害,喷药时要注意喷施到位,以前防治效果不好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喷药时不注意方法,药液没能喷洒到蚧虫寄生部位。(4)冬季和夏季对树木进行合理修剪,剪除密枝和虫枝,利于通风透光,减少虫口密度。

参考文献

1 徐公天,杨志华.中国园林害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 关正君,陈晓春,荆晓梅,徐志钊.辽宁省园林绿化工作手册[J].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

(责任编辑 张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