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教与学的关系
——读《教师一定要思考的四个问题》有感 大浪实验学校 张会娟 最先引起我注意的是这本书的书名。“教师一定要思考的四个问题”,到底是哪四个问题?从教这么多年,每年面对着不同的学生,或者面对相同的学生也有发生不同的状况,可以说,每天都要问题值得让我们思考,甚至也有问题让我们绞尽脑汁寻找答案或者解决的办法。自己所思考的问题中,是不是也包括这本书中所提到的四个问题呢?好奇心驱使我打开这本书。
浏览一下书本才发现,这本书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有它与众不同之处:1、这本书竟然没有序言。只是在书本正文之前,三位作者向读者介绍了“如何使用本书”,并在此强调“是为那些对教育持有严肃和持久兴趣人写的”。2、这本书的作者有三个,他们都在英国的约克大学的教育机构做研究工作,而且关系很好,但本书的行文方式却是三位作者彼此反驳对方的观点,针对四个问题的争论展开的。
忍不住细细品读,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和观点呈现让人耳目一新。“本书的首要目的就是让大家看到作者间的辩论,同时鼓励读者加入到这一具有创造性的冲突中。”这是作者在正文前的介绍中提到的。换句话说,就是要引起大家对问题的辩论。从书中涉及到的四个问题看,其实都是我们见怪不怪的问题。而为什么这样普通的问题会成为几位学者争论辩驳的话题呢?我仔细阅读三位作者的“对白”结构:一位运用专业知识“陈述”对问题的观点,另一位作者则要针对其观点进行回应,摆出自己对该问题的“不同的声音”,最后还有一位作者还要设计出让读者能够参与进去的活动,作者在观点激烈的辩论中让人感受到的却是民主、自由、宽松的气氛,而作为读者的我们不由自主的就进入角色,融入其中。而且在辩论的结尾用一张表格列出“关键问题”以及“建议活动”,这更让我们受益无穷。
就说教与学的问题吧,书中首先提到“教师为什么而教,怎样教?学生为什么要学,怎样学?”,实际上在三位学者辩论的过程中就已经透漏了“教”的本质问题和 “学”的本质问题,但他们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真正的答案!我们都知道真理是越辩越明。他们只是让我们教育一线的老师在他们的辩论中或者参与辩论的活动中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和看法。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没有最适合所有教师或者解决所有教育问题的办法,因为教育背景不同,教育者不同,教育的对象更不相同,我们必须学会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然而,教育改革这么多年,从我们自己当学生接受教育,然后到当教师让学生再接受我们的教育,大多数人对教育感受最多最深的,仍然还是在“灌输——接受——再灌输——再接受”思维模式,因为我们对我们所教的学生还没有放心,所以就不会放手。静下心来想想,我校在 “五学发展课堂“教学模式的摸索上,首先就要经常给老师“洗脑”,灌输新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思想。记得去年八月份,我们的开学前的短期培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除了师德师风的学习,就是对“五学发展课堂”的认识。从导学、自学、助学、示学、固学五个环节着手,让不同层次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发挥与展示,既锻炼了他们自学能力、又增进了合作意识,既掌握了该掌握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综合能力。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反复的灌输,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育教学中,要想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配合,他们在教育活动中才能进行情感的交流和沟通。
总之,《教师一定要思考的四个问题》重新引起了我对教育的思考。我认为,不论我们在教育中扮演什么角色,但首先我们是一个教师。对于教育管理而言,弄清教师的基本问题,本身就是搞好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 可以说这些问题是我们一直都在追寻甚至比较困惑的问题,但读了这本书以后,作者的论述或许会带给我们一些新的启迪。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