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探究型实验

来源:伴沃教育
初中物理 九年级上册 人教版

探究型实验

一、探究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1.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明进行了如图X4-3-1所示的实验,并得到下列表格中的有关数据,请回答:

实验次数 入射角(度) 反射角(度) 图X4-3-1

(1)小明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他应如何操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中的空格处,应该填的数据是________.分析上述数据,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上表数据,你还能发现其他哪些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可折转的光屏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写出两条)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光的反射有何实际应用?又有什么危害?

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危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2 12 2 22 22 3 32 32 4 42 42 5 52

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如图X4-3-2所示,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图X4-3-2

1

初中物理 九年级上册 人教版

(1)在光具座上由左向右依次放置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为了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正中间,应调整________和________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跟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当蜡烛位于距凸透镜左侧22 cm位置时,调节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则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______cm. (3)当烛焰距凸透镜15 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___(填

“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4)若固定蜡烛和透镜位置后,调节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却怎么也得不到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若调节三者位置,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像,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当蜡烛逐渐远离凸透镜,则光屏应________(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6)蜡烛的火焰经凸透镜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若用不透明的纸片将透镜的上半部分遮住,则屏上的像( )

A.根本看不到 B.将变得比原来暗些 C.只剩下半截了 D.不发生任何变化

三、探究物态变化过程

3.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如图X4-3-3所示,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从A、B两套器材中任选一套来完成实验:(实验室已准备多套A、B装置)

图X4-3-3

(1)甲组同学发现所测水的沸点高于100 ℃,他们选择的是________(填“A”或“B”)套装置.

(2)乙、丙两组同学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水开始沸腾的时刻不同,他们绘制的沸腾图象如图C所示:a、b两种图象不同的原因是水的________不同. (3)通过分析图象C,归纳出水沸腾的特点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初中物理 九年级上册 人教版

(4)小明同学在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实验时,发现从开始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所用的时间过长,请你帮助他找出可能存在的原因.(写出两种即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这段时间过长.如果要适当缩短实验时间,则可行的一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四、测物体的密度

4、(08·广州市)小明用天平、大杯、小杯和密度为ρ的水测一石块密度. (1)天平平衡时如图10所示,石块的质量m=________。 (2)小明测量石块体积的操作步骤如下: a.测出空小杯的质量m1 b.把装了水的大杯和空的小杯如图11放置 c.把石块缓缓放入大杯中,大杯中部分水溢进小杯 d.测出承接了溢出水的小杯总质量m2

请你指出步骤b的错误之处:_____________ 。 (3)用本题中出现过的物理量符号表示石块体积为____;

石块密度为_____________(设步骤b中的错误已改正).

5、(2008四川广安)小刚同学想测酱油的密度,但家里只有天平、小空瓶,而没有量筒。

他思考后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了测量,测量内容及结果如图所示。

(1)他第三次测得物体的质量如图乙中祛码和游码所示,其结果m3= g;

1

初中物理 九年级上册 人教版

(2)请按照图甲的顺序写出对应的实验步骤: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3)请你根据小刚测量的数据帮他计算出酱油的密度:

五、探究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6.(2010年广东)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图X4-3-10

(1)小明的三次实验情况分别如图X4-3-10中的甲、乙、丙所示.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木板(或毛巾)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______________知识可知,这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小明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时,利用图X4-3-10中甲、乙两组数据比较得出“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的结论.你认为他这样对比这两组数据就得出这样的结论对吗?______.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根据小明这三次实验情况设计一个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4)从图中甲、丙两组数据比较,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探究简单机械的特点

7.如图X4-3-11是小海同学“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特点”的实验装置.他按图示提起

1

初中物理 九年级上册 人教版

钩码时注意保持测力计匀速移动,分别测得一组数据如下表所示.

图X4-3-11

请你分析: (1)比较测力计示数的大小,可知:使用动滑轮的好处是____________; (2)比较测力计拉力的方向,可知:使用定滑轮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钩码升高相同的高度,比较乙和丙实验测力计移动的距离,可知:使用动滑轮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提升重物的过程中,如果要同时兼顾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则应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进一步分析实验数据,你还发现什么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分析或计算什么,得到什么结论.写出一个即可).

8、(2007桂林)小明对“斜面的机械效率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课题,提出了如下一些值得探究的猜想:

①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关; ②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③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长度有关; ④斜面的机械效率与物体的重力有关。

给你如图所示的装置,请你选择上述猜想中的一项,并解答下列问题: (1)你选择的猜想是 (填写序号)

(2)要用图中的器材完成你选择的探究,还要补充的器材是:(至少写出两

1

甲 乙 丙 钩码重G/N 0.98 0.98 0.98 钩码升高高度h/m 0.2 0.2 0.2 测力计示数F/N 0.98 1.02 0.55 测力计移动距离s/m 0.2 0.2 0.4 初中物理 九年级上册 人教版

种) 、 .

(3)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需要控制不变的因素有:

① ;② ;③ 。

七、探究 “杠杆平衡条件”

9.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

(1)应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______位置平衡,这样做是为了便于测量________;如发现杠杆左端偏高,则可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调节,或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调节.

图X4-3-12

图X4-3-12是小明同学三次实验的情景,实验时所用的每个钩码重0.5 N,杠杆上每一格长5 cm,部分实验数据已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次数 1 2 3

(2)小明的第3次实验存在错误,其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此探究实验应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另一实验小组的同学获得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动力F1/N 4 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你认为他们的实验存在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动力F1/N 1.5 1 1 动力臂L1/cm 10 20 20 阻力F2/N 1 2 1.5 阻力臂L2/cm 15 10 10 动力臂L1/cm 5 阻力F1/N 5 阻力臂L1/cm 4 初中物理 九年级上册 人教版

八、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压强的概念

10.为了探究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小红同学提出了一些猜想与假设,并对一些

相关实验进行验证.

(1)下列A、B、C是小红同学提出的三个猜想,题中已经写出一个,请帮小红写出另外两个.

猜想A:液体的压强可能与液体的面积有关; 猜想B:液体的压强可能与液体的________有关; 猜想C:液体的压强可能与液体的________有关.

(2)如果影响液体的压强的因素有多个,要研究液体的压强与某个因素的关系,需要先控制其他几个因素不变,这在科学探究中被称为控制变量法.

下面是小红同学设计的用U形管压强计研究影响液体压强因素的实验:(如图X4-3 -13所示)

图X4-3-13

请你在认真观察每个实验的基础上,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1是想验证____________相同时,液体的压强与________的关系; 实验2是想验证________相同时,液体的压强与________的关系;

实验3是想验证________________相同时,液体____________的压强都相同. 11.(2011年广东)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中,小邹同学用一块海绵和两块规格相同的长方体砖块做了如图X4-3-14所示的一系列实验,请仔细观察,并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图X4-3-14

(1)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是通过比较海绵的______程度来确定.

(2)分析比较乙和丙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比较图________的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

1

初中物理 九年级上册 人教版

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

(4)进一步综合分析图甲、乙、丙和丁的实验现象,并归纳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探究浮力大小的决定因素

12.(2012年广东)如图X4-3-15所示,底面积为80 cm2的圆筒形容器内装有适量

的水,放在水平桌面上;底面积为60 cm2、高为12 cm的实心圆柱形物体A用 细线拴好并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小王要探究圆柱形物体A逐渐浸入圆筒形容器 内的水中时(水没有溢出容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与圆柱形物体A下表面离水 面的距离h的关系.(不计细线重,取g=10 N/kg)

(1)除图中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__.

(2)小王从物体A接触水面至接触容器底之前,分别记下h和F, 图X4-3-15

并将测量的结果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实验次序 h/cm F/N ① 依据表中的数据,在图X4-3-16所示的

坐标中画出F与h的关系图象.

图X4-3-16

②分析表中的数据并观察图象,可以得出结论:在物体A没有浸没之前,当h增大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________;在物体A浸没后,当h增大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______.(均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③从表格中可知:在做次序3的实验时,物体A受到的浮力为________N.

1

1 0 9.0 2 2 7.8 3 4 6.6 4 6 5.4 5 8 4.2 6 10 3.0 7 12 1.8 8 14 1.8 9 16 1.8 初中物理 九年级上册 人教版

(3)物体A在容器内浸没后与未放入物体A前比较,水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强增加了________Pa.

十、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13.(2011年绵阳)如图X4-3-17所示的是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示意图.

图X4-3-17

(1)该实验要探究的是物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关系. (2)该实验中,物体的动能是指物体________(填“A”或“B”).

(3)该实验中,物体动能的大小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反映的. (4)该实验物体的速度是指物体A从斜面上静止滚下与物体B碰撞时________(填“碰前A”、“碰后A”、“碰前B”或“碰后B”)的速度,它是通过______(填“高度”或“质量”)来改变的.

(5)实验中多次让物体从斜面同一高度上静止滚下时,应改变________(填“物体A”或“物体B”)的质量,这是为了研究物体动能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初中物理公式汇总一览表

物 理 量 主 要 公 式 (1) 用刻度尺测(2)路程 (3) 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长度(L) s= (4) 力臂= (5)液体深度 (6)物体厚度h= a= 主要单位 Km 、m、dm、cm、mm等 1km=1000m 1m=100cm 1m2=102dm2 1dm2=102cm2 1cm2=102mm2 球1m3=103dm3 1dm3=103cm3 面积(S) (1) 面积公式 S=ab S=a2 S=πR2 = πD2 (2) 体积公式 (3) 压强公式 (1) 数学公式V体积(V) 正=a3 V长=Sh=abh V柱=Sh V= πR3 (2) 密度公式 (3)用量筒或量杯V=V2-V1 (4) 阿基米德原理 浸没时V=V排=F浮/ρ液g部分露出时V排=V物-V露 1

初中物理 九年级上册 人教版

1cm3=103mm3 时间(t) (1)速度定义 (2)功率 (3)用钟表测量 (1) (2) 则 速度( ) 声速υ= 340m / s 光速C = 3×108 m /s (1)重力公式 (2)功的公式 质量(m) (3)密度公式 (4)用天平测量 (1) 有 密度(ρ) (2)压强公式 (3)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1h=60min 1min=60s 1m/s=3.6km/h 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1g/cm3=1000 gV排 则ρ液= kg/m3 N 合力(F) (1)同方向F=F1+F2 (2)反方向F= F1-F2(F1>F2) (1) (适用于一切固体和液体) ⑵ 适用于一切液体和侧面与底面垂直的固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 压强(p) 1Pa=1N/m2 【注意】1标准大气压 = 76 cmHg柱 = 1.01×105 Pa = 10.3 m水柱 (1) 称重法 F浮力(F浮=G-F示 (2) 压力差法FgV浮=F向上-F向下 浮) (3) 阿基米德原理法F浮=ρ液排 (4) 漂浮或悬浮法F浮=G 动力、阻力 则 (1)定义W=Fs 重力做功W=Gh=mgh 摩擦力做功W=fs 功(W) (2)总功W总=F动 与 单位相同即可 s W总=W有+W额 1J=1N.m =1w.s 有用功=Gh W(3)η= W(1) η= = 机械效率(η) (2) η= = 有=W总-W额 有=ηW总 W总= (4) W=Pt 由于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η总小于1 (3) 对于滑轮组 η= (n为在动滑轮上的绳子股数) (4) η= = (1)不计动滑轮和绳重及摩擦时,F= (2)不计绳重及摩擦拉力(F) 时 (3)一般用 (n为在动滑轮上的绳子股数)(4)物体匀速运动,一般F=f (f 一般为摩擦力) 1

初中物理 九年级上册 人教版

功率(P) (1)P= (2) P= = (3)从机器的铭牌上读出 1w=1J/s =1N.m/s (1) Q吸=cm(t-t0) Q放=cm(t0-t) 可统一为 C的单位为 J/(Kg.℃),水的比热Q=cm△t 则 比热(c) (2) Q(3) Q放=qm(q放=qV (q为J/kg m用kg) 为4.2×103J/(Kg.℃)物理意义为1kg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为4.2×103J 为J/ m3 V用m3) 吸=Q放(热平衡方程) (4) 不计热量的损失时 Q(1)定义 则Q=It (2) W=UIt=UQ 则Q= (Q为电荷电荷量(Q) 量) (1) 定义 (Q为电荷量)(2) (3)W=UIt 则 (4)P=UI 则 (P为电功率) 电流(I) (5) 焦耳定律Q=I2Rt 则 (6) 纯电阻电路W=UIt=IRt 则 (7)P=UI=I2R 则 (8)串联:I=I1=I2 并联:I=I1+I2 (9)从电流表上读出 (1) (Q为电荷量)(2)U=IR (3) (4) 2Q的单位为C 1A=1000mA 1KV=1000V, 1V=1000mV。家庭(5)焦耳定律 (Q为产生的热量) 则 (6 )串联:U=U1+U2 电压(U) 电路为220V,对人并联:U=U1=U2 体的安全电压不超过(7)从电压表上读出 36V (1) (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2)W=UIt=I2Rt= (3) 电阻(R) (4)焦耳定律Q=IRt 则 (Q为产生的热量) (5)串联:R=R1+R2 则R1=R-R2 R2=R-R1 (6)并联: (7)从欧姆表上读出或从铭牌上读出如滑动变阻器上的“10Ω 1A”等字样。 (1) W=UIt=UQ(Q为电荷量)(2)W=Q= 电功(W) (3)P= 则W= (4)当无热量损失时W=Q= (5)从电能表上读出(其单位为KWh) 电功率(P) (1) (2) P= (3)从用电器上读出 国际单位为J,电能表上常用单位为KW.h 1KW.h=3.6×106J 1Kw=1000w 1马力=735w 21Ω=1V/A 1MΩ=106Ω 1KΩ=103Ω 1

初中物理 九年级上册 人教版

(1) 当不计热量损失时,Q=W= 电热(Q) (2)热平衡方程Q吸=Q放 其单位为J (1) (Q为电荷量) (2)W=UIt 则 通电时间(t) (3) P= 则 (4)Q= 则

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