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积累运用 (共5题;共47分)
1. (3分) (2020七下·柯桥期末) 根据拼音和语境填写汉字。
说起绍兴,我的心里很自然地回涌起一种刚劲豪迈的qì ɡài ________。绍兴是个由石头构筑的城市。古老的城墙是石砖qì________成的,老城的路是石板铺成的,运河里的古纤道是石头架成的,而更多的是大大小小的石桥,千姿百态地架在密如蛛网的河道上。在这些铺路架桥造房子的石头上,用钢凿刻出的无数cū ɡuǎnɡ yǒu lì________的线条,岁月的流水和风沙无法磨平它们。
(节选自赵丽宏《江南片段·柔和刚》) 2. (16分) (2011·聊城) 按要求填空。
(1)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________……(艾青《我爱着土地》)
(2) 母亲啊!________ , ________ ,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我,谁是我在无遮拦下的荫蔽?(冰心《荷叶•母亲》)
(3) ________ , 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________。(李煜《相见欢》) (5) 子曰:“岁寒,________。”(《<论语>十则》)
(6)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________ , 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7) 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与曹操的“________ , ________ , ”意境相同。 (8) 周敦颐的《爱莲说》中表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 , ________。” (9) 温家宝总理提出:“让每个劳动者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我们期盼在不久的将来,不再有人呼喊:“________ , ________!”(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句回答)
(10) 写出古诗词中从嗅觉角度进行描写的句子:________ , ________。(连续的两句)
3. (1分) 老师杜平的《解剖学》这本书被________撕破了,老师追查时,汤姆却承认是自己撕破的. 4. (12分) (2018八下·枣庄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轻轻地打开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眼前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解决散步时的分歧彰显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tān痪的史铁生在秋天怀念与母亲jué别时收获着“好好儿活”的勇气;跟轻风流水应合着的牧童的声笛传递着春的气息;还有那可爱的水藻把终年zhù蓄的绿色奉献给济南的冬天……在语文的世界里,尽收眼底的有一片片天光云影 , 一股股清泉细流滋润心田 ……
(1) 给划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________
分歧
zhù
________
tān
________痪
jué
________别
(2) 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第 1 页 共 16 页
(3) “美不胜收”的意思是________。
(4) 文末画线两句的句式不够协调,请调整后一句的语序,使它与前一句的句式一致,把调整后的句子写出来。(可以增删一两个字词)
5. (15分) (2020九上·罗山期末) 综合运用
(材料一)河畔婉转的雎鸠、白露时节的蒹葭;菊东篱的悠然,带月荷锄的自在;石壕村中的夜啼、国破时的悲伤……时间的长河,奔涌不息,五千年的文化,渊源流长。
(材料二)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历史的星空里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穿越时空,国学将千年积淀的智慧生存法则呈现给世人。国学要真正发挥作用,只有活学活用,把理论与客观实际紧密联系,才能智慧的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惑。
(1) (整合材料探国学)阅读以上两则材料,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2) (陶冶情操用国学)孝敬父母,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这样的典范不胜枚举,请你分别举出一例。
(3) (合作共赢悟国学)古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今有“龟兔双赢理论”;远有“丝绸之路”,近有“一带一路”。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合作共赢”的感悟。
二、 阅读理解 (共4题;共65分)
6. (10分) (2019七上·德清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田园乐 (唐)王维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1) 诗的第二句中“夏寒”一词似乎违背季节常理,你是怎么理解的?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7. (10分) (2016·台山模拟)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第 2 页 共 16 页
(《鱼我所欲也》)
(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3)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孟子认为人的本能固然是求生而恶死,但世上还存在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
B . 孟子以具体“鱼”和“熊掌”分别比喻抽象的“义”和“生”,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用舍鱼而取熊掌设喻,自然引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C . 孟子在文中指出,无论是“万钟”,也无论是“一箪食,一豆羹”,与“义”字比较起来都是次要的。两次举例及在举例中对比论证法的运用,再一次深刻地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D . 从本文可以看出孟子的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
8. (20分) (2020九上·雅安期末)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谈优秀
①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是“追求卓越”。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②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③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④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有见过,不可太当真。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道理很
第 3 页 共 16 页
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⑤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睡的懒觉自己不能睡,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地生活自己不能忍。
⑥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平庸的人总是把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饰自己。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文章首段举出鲁迅、哈佛大学校训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3) 在作者看来,怎样才能做到优秀?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 (4) 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9. (25分) (2017·贺州)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留守乡村的爷爷 蒋曼
孩子的爷爷在乡下,八十多岁了,嗓门宏亮,身体硬朗,还能参加各种劳动。他似乎从未有退休打算,每天都很忙碌,忙着照顾他的鸡、鸭、蔬菜和庄稼。
前不久,接他到城里住过几天,可他老是记挂着乡下:菜该灌肥,该撒点草木灰,寄养在邻居家的看门狗还是天天回来睡,水沟要刨刨,不然树苗的根要烂了,母鸡们都下蛋在山上,便宜了黄鼠狼。在他的土地上,有太多需要他的物和事,从未有被生活丢弃的感觉。
从孩子的爷爷身上,我看到这样一个老人,面目黝黑,衣衫褴褛,在与土地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大自然慷慨地把尊严和自豪传给他,二十四节气镌刻进他的血脉,知道什么时候劳作,什么时候休息。
平常日子,他会仔细地安排家里地里的活计。菜长出来了,鸡长大了,就在它们之间编一道竹篱笆;赶场时,买点不常见的菜苗,种出来,看着都感觉稀奇。天燥地旱,他不着急:\"没啥,油菜今年长得好,天干油分足。\"如有阴雨,他也会安慰家里人:\"稻子灌浆的时候,雨水多,不空壳。\"某年洪水来犯,他也如此淡定:\"这土肥沃啊,明年又种嘛。\"数十年与土地亲密相守,其经验足够让他从容不迫。
乡村老人对死亡有一种独特豁达,生死本是自然轮回,荣衰不只是庄稼和草木。爷爷能在一岁一枯荣的山野田间洞悉生命秘密。在乡村,死亡从来不是禁忌,到了高龄岁数,他们会早早地请来风水先生,选好墓地,准备好寿
第 4 页 共 16 页
木,放在堂屋里,每年会亲自刷一遍漆,红色的或者黑色的,平时用来储存需要干燥的粮食,最后,存放自己。
孩子的爷爷喜欢种树。我老公考上大学,他高兴地在村里小学种下一排香樟树,现在还都郁郁葱葱,生长在已被废弃的小学校里。我们结婚时,他建议我们种一棵树,然而在水泥森林的城里,连人都难以安顿,我们在哪里可以种下属于自己的树呢。
有了小孙女,爷爷说:\"我在乡下给孙女种了棵香樟树,以后她大了,树也大了。\"爷爷说不来动听的话,小孙女却记住了爷爷的礼物。这个城市出生的孩子,从此与遥远的乡村老家有了心灵相通的所在:一棵树,一棵和她一起成长的树。
有一次,我们回老家时,女儿终于见到了这世界上属于她的那一棵树。爷爷领着孙女,骄傲地走在自家的土地上,满怀一个勤劳庄稼人的自豪感,大声地告诉孙女:\"这地是我的,也是你的,小池塘是你的,大公鸡是你的,坡上的柏树全是你的,那只叫团团的狗也是你的……\"
不由地凝神驻足,聆听又感动。我们给了孩子生命,留守乡村的爷爷则给了她广袤而丰盈的故乡,豁然开朗,哀而不伤。
(摘自2016年5月《长春日报》)
(1) 文中“爷爷”做了那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 结合全文,揣摩下列词句含义。
从孩子的爷爷身上,我看到这样一个老人,面目黝黑,衣衫褴褛,在与土地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大自然慷慨地把尊严和自豪传给他,二十四节气镌刻进他的血脉,知道什么时候劳作,什么时候休息。
结合全文,请你谈谈句中划线词“镌刻”在文中的含义。
(3) 不由地凝神驻足,聆听又感动。我们给了孩子生命,留守乡村的爷爷则给了她广袤而丰盈的故乡,豁然开朗,哀而不伤。为什么说爷爷给孙女的故乡是“广袤而丰盈”的?
(4) 结合全文,谈谈标题“留守乡村的爷爷”的作用。 (5) 请简要概括文中“爷爷”的形象特点。
三、 作文 (共1题;共5分)
10. (5分) 作文
同学们,新学期开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们从一个小学生变成了中学生。我们开始不再依赖父母,开始懂得关心他人,开始知道自觉地学习,开始有了责任感;我们开始了独立自强,我们的肩膀开始变得更加有力量……请以《我在长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 要求以记叙、描写为主,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出现真实的姓名和班级。
第 5 页 共 16 页
参考答案
一、 积累运用 (共5题;共47分)
答案:1-1、考点:解析:
答案:2-1、
答案:2-2、答案:2-3、答案:2-4、答案:2-5、
答案:2-6、
答案:2-7、
答案:2-8、
答案:2-9、
答案:2-10、考点:
第 6 页 共 16 页
解析:
答案:3-1、考点:解析:
答案:4-1、
答案:4-2、答案:4-3、答案:4-4、考点:解析:
第 7 页 共 16 页
答案:5-1、答案:5-2、答案:5-3、考点:解析:
第 8 页 共 16 页
二、 阅读理解 (共4题;共65分)
答案:6-1、答案:6-2、
考点:解析:
答案:7-1、
第 9 页 共 16 页
答案:7-2、答案:7-3、 考点:解析:
第 10 页 共 16 页
答案:8-1、答案:8-2、
第 11 页 共 16 页
答案:8-3、
答案:8-4、
考点:解析:
第 12 页 共 16 页
答案:9-1、
答案:9-2、
第 13 页 共 16 页
答案:9-3、答案:9-4、答案:9-5、考点:解析:
第 14 页 共 16 页
三、 作文 (共1题;共5分)
答案:10-1、
第 15 页 共 16 页
考点:解析:
第 16 页 共 16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