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程概况
XXX±800kV直流输电工程是中国XX电网的重要项目,汇集XXXX、XXXX等水电站的电力输送XX。额定输电电压±800kV,双极额定输电容量500万kW,输电距离1438km,直流输送端的XX换流站工程是整个工程重要组成部分。XX换流站工程所在地在XX省XXXXX县XX乡境内,站址进站大门东侧100m处有XXXX三级公路经过,距离县城20km,距成昆线上的XX火车站3.5km。交通较为便利。
根据XXX设计院提供的初步设计总布置图:该换流站500kV配电装置场地、交流滤波器场地等处于大面积填土区,为保证该部分区域内建构筑物及构支架基础不因地基变形而失稳,设计考虑在高填方边坡区域进行原土强夯处理,围墙范围内填土区采用分层进行强夯地基处理。
试夯施工由XX换流站场平工程总承包商—XXXXXXX公司承担。根据XXXXX设计院2006年11月编制的《回填土、原土强夯试验技术要求》,X公司对试验方案作了认真分析研究,编写了《XXX±800kV换流站场地强夯试夯方案》,并经业主委托XXX规划设计总院组织相关单位审查通过后实施。试夯检测委托XXXXX勘测设计研究进行。
二.场地岩土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XX电力设计院提交的岩土工程勘测报告:该工程地形、地质情况如下:
1
2.1.地形、地貌
属中低山丘陵地貌,地势北高南低、相对高差57m。 2.2.地层岩性
由地表向下分为:
0层素填土,以可塑粉质粘土为主,局部夹强风化泥岩碎块,松散; ○
1层粉质粘土、粘土: 可塑~硬塑,广泛分布,厚度0.3~9m。 ○
11层粘土、淤泥、淤泥质土、软塑~流塑状,分布在沟谷内的水田和鱼○
塘表层,厚度0.6~4.9m.
12层粉土、粉砂、细砂:松散~稍密,稍湿~湿,厚度0.4~2.3m。 ○
2层基岩:泥岩为主,局部夹泥质砂岩,属软质~极软质岩石。 ○
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场地范围内及周边无强夯震动影响距离内的建(构)筑物、无地下管道等埋藏、隐蔽物,适宜强夯。填土为站址开挖山体回填而成,主要成份为粉质粘土、粘土、强风化泥岩、泥质粉砂岩屑、碎块石,为新近填土,未完成自重固结变形稳定所需沉积年限,因此在自重作用下极易产生沉降变形。填土透水性好,大气降水渗透将使填土湿陷变形,沉降增大,且填土厚度变化大,将导至建(构)筑物因差异沉降造成其变形,因此,填土地基必须进行处理。
三.试验目的及依据
3.1.试夯目的
为有效解决填土的岩土工程问题,提高填土强度,减少沉降变形,设计
2
采用强夯法对填土进行加固处理。在场地强夯全面施工前,选择有代表性的区段划定试验区,进行强夯试验,通过试夯,选择适宜本场地具体情况的施工参数,满足施工要求,试夯应达到以下目的:
⑴验证本工程回填土进行强夯加固处理的可行性;
⑵通过试验确定最佳夯击能量、最佳夯击锤数、夯点间距、间隔周期、地面下沉量及填料的级配要求(粒径、不均匀系数、曲率系数)等。
⑶确定强夯有效影响深度。
⑷强夯后的填土能否满足设计要求。
⑸建议合理的对大面积强夯施工中质量控制及回填土检测手段。 3.2.目标控制值
整个回填土层加固后回填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200kPa,压缩模量Es≥10MPa,压实系数λc≥0.96,内摩擦角≥30°,干容重20KN/m3。 3.3.试夯依据
(1)《电力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 (DL/T5024—2005);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 (3)《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79—2002); (4)《变电所岩土工程勘测技术规程》(DL/T5170—2002); ; (5)《岩土工程勘测报告》(XX电力设计院2006.11)
(6)《回填土、原土强夯试验技术要求》(XX电力设计院2006.11); (7)XXXX工程顾问集团公司文件《关于XXXXX±800kv直流输电工程XX换流站地基处理试验大纲的评审会议纪要》(2007)423号;
3
(8)评审修改后的《XXX±800KV换流站场地强夯试夯方案》。
四.试夯施工
4.1.试夯施工工艺流程
定位放点每 强夯机具就位 测量地面高程 遍 循环 夯坑回填、推平测量地面高程 挂锤连续夯击 测量各夯点沉降量
试夯施工流程图
4.2.试夯工作主要时间节点见表1:
试夯工作时间统计表 表1
序号
1 5月3日 2 5月7日 3 5月10日 4 5月11日 5 5月14日 6 5月15日
日期 工作内容
填土试夯区开始第一遍点夯工作 原土试夯区开始第一遍点夯工作 填土试夯区开始第二遍点夯工作 填土试夯区开始普夯工作 原土试夯区开始第二遍点夯工作 原土试夯区开始普夯工作
4
4.3.试夯设备
强夯施工前对施工机具进行了检查确认,本次强夯试验使用施工机具参数如下:
⑴强夯主机:采用一台加龙门架Quy—25.w200A型履带式起重机。和一台加缓冲器Quy—50.w400A型履带式起重机。
⑵夯锤:试夯施工夯锤选用两个圆形铸钢锤,其中一个锤直径2.5m、重23.04T,锤底静压力47kPa,设有4个直径200mm的排气孔;另一个夯锤直径2.3m、重20.3T,锤底静压力49kPa,中部设有1个直径500mm排气孔。
⑶脱钩装置:由吊环、耳板、锁环、吊钩等组成。拉绳一端固定在锁柄上,另一端穿过绕向滑轮,固定在臂杆底部横轴上,当夯锤起吊到要求高度,开钩绳随即拉开锁柄,脱钩装置开启,夯锤自由落体,夯击地基土。 4.4.试夯区布置
试夯分原土区、填土区试夯,考虑试夯区在场地的代表性,各试区具体“试夯区平面布置示意图”。 位置由设计指定在场地的南侧边坡区域,见图1:
4.1、原土试夯区
1层坚硬~可塑粉质粘土,○11层软塑状粘土呈透原土区土层性质主要为○
12层粉、细砂与○2层基岩。共布置两个区域,即原镜体分布在其下,下部为○
土试夯Ⅰ区和Ⅱ区,分别用3000kN·m和2000kN·m的能级进行,每个区域面由于场地为丘陵地段,多处于积445.95m,夯前在该区域清除软泥及耕植土,
谷坡地带,试区临坡开挖成台阶状,台阶开挖最深处有2.5m。试验场地夯前平均标高分别为1806.98米和1806.04米。2个试夯区的夯点均采用边长为
5
2
5m的正三角形布置(详见“原土区强夯工程检查验收记录”)。
4.2、填土试夯区
填料组成:来源于开挖区,主要由粘性土、强风化泥岩碎屑等组成。无表层耕土和生活、建筑垃圾。从现场情况分析,回填材料具有相当代表性。
布置4个填土试夯区,每区域面积445.95m,用不同厚度填筑体,不同能级进行试验,便于夯后检测比较夯后效果,确定强夯最佳施工参数。
Ⅰ试夯区场地夯前堆填碾压标高为1815.09米,堆填厚度为7m,采用4000kN·m的能级进行试夯;Ⅱ试夯区场地夯前堆填碾压标高为1815.31米,堆填厚度为6m,采用4000kN·m的能级进行试夯;Ⅲ试夯区场地夯前堆填碾压标高为1816.07米,堆填厚度为6m,采用3000kN·m的能级进行试夯; Ⅳ试夯区场地夯前堆填碾压标高为1815.49米,堆填厚度为5m,采用3000kN·m的能级进行试夯; 4个试夯区的夯点均采用边长为5m的正三角形布置(详
2
见“填土区强夯工程检查验收记录”)。 4.5.试夯参数
4.5.1原土试夯
⑴原土试夯参数:能级、锤重、落距。
Ⅰ区原土采用3000KN.m夯击能,锤重23.04T,锤高落距为13.1m; Ⅱ区原土采用2000KN.m夯击能,锤重23.04T,锤高落距为8.7m。 ⑵单点夯
强夯施工先进行单点夯试验,通过夯沉量与夯击次数之间的关系,确定饱和夯击能和最佳夯击能,为群点夯夯点确定适宜的夯击次数,两个区域各布置一个单点夯,单点夯按下列原则控制和调整:
6
① 设计单击夯击能:分别为3000kN·m和2000kN·m; ② 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100㎜; ③ 夯坑周围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 ④ 不应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
施工中准确测量每一击夯沉量、地面变形量,并根据测量数据绘制夯沉量~夯击击数关系曲线。
从Ⅰ、Ⅱ区夯击单点夯试夯过程分析(见图2、图3),前6击每击夯沉量较大,从7击后趋于稳定,继续夯击至10击达到设计要求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的控制标准,累计夯沉量为1.50m、0.61m。从2个单点夯的夯击击数与累计夯沉量分析,当累计夯沉量分别达到87%和80%时,对应的夯击击数为6击,这与两个夯点夯击击数~夯沉量关系曲线所显示的6击后夯沉量曲线趋于稳定相对应。所以,取最佳夯击击数为6击,饱和夯击击数为10击。
通过单点夯试验,可以判定本场地强夯法加固地基是可行、有效的。而采用3000kN·m比2000kN·m对土层的夯沉量在场地均未隆起的情况下要高近1.5倍,说明3000kN·m的效果好于2000kN·m。 ⑶群夯
①第一遍施工参数:1~15点夯,正三角形布置,夯点间距5m,隔行跳打,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且每点夯击数不小于10击。施工中准确测量每一击夯沉量、地面变形量,并根据测量数据绘制每击夯沉量~夯击击数关系曲线。
Ⅰ区单击夯击能采用3000kN·m,从每击夯沉量(15点平均值)~夯击
7
击数关系曲线(见图4)可看出:随着夯击击数增加,每击夯沉量逐步减小,前8击夯沉量相对较大,9击后夯沉量趋于稳定,至10击满足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的控制标准,平均累计夯沉量 1.37m。
Ⅱ区单击夯击能采用2000kN·m,由于场地的不均匀性,其中有10点从第1击开始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就小于100㎜,从第2击夯沉量就趋于稳定,至10击满足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的控制标准,平均累计夯沉量 0.599m。见每击夯沉量(10点平均值)~夯击击数关系曲线(图5);另外5点虽第11击满足收锤标准,只比上述10点多一击,但累计夯沉量却大2.19倍,达1.312m(见图6),说明该地段存在软弱夹层。
第一遍施工完成后,采用挖掘机和推土机整平场地,在场地休止7天后,进行第二遍施工。
②第二遍施工参数:A~H点夯,单击夯击能与第一遍相同,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且每点夯击数不小于10击。本遍夯击点数共8个,施工观测与第一遍相同,并根据测量数据绘制每击夯沉量(8点平均值)~夯击击数关系曲线(见图6、图7)。在Ⅰ区:随着夯击击数增加,每击夯沉量逐步减小,7击后夯沉量趋于稳定,夯击数从8击开始达到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不大于100m,但一直到10击仍未满足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的设计要求,平均累计夯沉量 1.524m;在Ⅱ区:由于全部8个夯点均避开了软土带,所以表现出和Ⅱ区单点夯相同的规律,即第1击开始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就不大于100㎜,至11击达到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就不大。 于50㎜的控制标准,平均累计夯沉量 0.888m。
通过对两遍夯的各自分析发现,第二遍夯并未表现出比第一遍夯更快达
8
到收锤标准的现象,说明第一遍强夯的挤密效应,未能影响到第二遍的夯点位置,说明夯点的布置不会因为太密而影响到对深部土层的加密。
第二遍施工完成后,采用挖掘机与推土机整平场地,接着进行第三遍施工。
③第三遍:满夯一遍,单击夯击能采用1000kN·m,每点二击,锤印搭接1/3。
4.5.2填土试夯
⑴填土试夯参数:填土虚铺厚度、能级、锤重、落距。
Ⅰ区填土7m厚,采用4000kN.m夯击能,锤重20.3T,锤高落距为19.7m; Ⅱ区填土6m厚,采用4000kN.m夯击能,锤重23.04T,锤高落距17.4m; Ⅲ区填土6m厚,采用3000kN.m夯击能,锤重23.04T,锤高落距13.02m; Ⅳ区填土5m厚,采用3000kN.m夯击能,锤重20.3T,锤高落距14.78m。 ⑵单点夯
首先进行单点夯试验,通过夯沉量与夯击次数之间的关系,确定饱和夯击能和最佳夯击能,为群点夯夯点确定适宜的夯击次数,根据两种不同单击夯击能在4个区域共布置两个单点夯,单点夯控制和调整原则除设计单击夯击能分别为4000kN·m和3000kN·m外,其余同原土夯。
施工中准确测量每一击夯沉量、地面变形量,并根据测量数据绘制夯沉量~夯击击数关系曲线。
从Ⅰ、Ⅱ区夯击单点夯试夯过程分析(见图8),前6击每击夯沉量较大,在9击达到设计要求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100㎜的控制标准,继续夯击至11击后停止,累计夯沉量为2.04m;从Ⅲ、Ⅳ区夯击单点夯试夯过程
9
分析(见图9),也是前6击每击夯沉量较大,在9击达到设计要求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100㎜的控制标准,继续夯击至11击后停止,累计夯沉量为1.82m。
从2个单点夯的夯击击数与累计夯沉量分析,当累计夯沉量分别达到98%和95%时,对应的夯击击数为9击,这与两个夯点夯击击数~夯沉量关系曲线所显示的9击后夯沉量曲线趋于稳定相对应。所以,取最佳夯击击数为9击,饱和夯击击数为11击。
通过单点夯试验,可以判定本场地采用4000kN·m 和3000kN·m强夯法加固地基都是可行、有效的。 ⑶群夯
①第一遍施工参数:1~15点夯,正三角形布置,夯点间距5m,隔行跳打,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100㎜,且每点夯击数不小于10击。施工中准确测量每一击夯沉量、地面变形量,并根据测量数据绘制每击夯沉量(15点平均值)~夯击击数关系曲线。
Ⅰ、Ⅱ区单击夯击能采用4000kN·m,随着夯击击数增加,每击夯沉量逐步减小,9击后夯沉量趋于稳定,从9击开始满足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不大于100m的控制标准,平均累计夯沉量 1.943m、1.996m,见图10、图11。
Ⅲ、Ⅳ区单击夯击能采用3000kN·m,随着夯击击数增加,每击夯沉量逐步减小,8击后夯沉量趋于稳定,从8击开始满足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不大于100m的控制标准。平均累计夯沉量 1.592m、1.679m,见图12、图13。
Ⅰ、Ⅱ区达到收锤标准的夯击数要比Ⅲ、Ⅳ区大一锤,在夯击能相同,填土性质也相同的情况下出项这种现象,这说明采用4000kN·m的能击比
10
3000kN·m对填土的压密效果更好。
第一遍施工完成后,采用挖掘机和推土机整平场地,在场地休止7天后,进行第二遍施工。
②第二遍施工参数:A~H点夯,单击夯击能与第一遍相同,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100㎜,且每点夯击数不小于10击。本遍夯击点数共8个,施工观测与第一遍相同,并根据测量数据绘制每击夯沉量(8点平均值)~夯击击数关系曲线。随着夯击击数增加,每击夯沉量逐步减小,9击后夯沉量趋于稳定,从9击开始满足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不大于100m的控制标准。平均累计夯沉量Ⅰ~Ⅳ区分别为 1.760m、1.289、1.123m、1.580m,见图14、图15。
同原土夯一样,通过对两遍夯的各自分析发现,第一遍强夯的挤密效应,未能影响到第二遍的夯点位置,说明夯点的布置不会因为太密而影响深部土层的加密。
第二遍施工完成后,采用挖掘机与推土机整平场地,接着进行第三遍施工。
③第三遍:满夯一遍,单击夯击能采用1000kN·m,每点二击,锤印搭接1/3。
五.施工过程控制
试夯施工过程中,现场监理进行旁站监督,与施工方一起控制了如夯锤落距、夯沉量、贯入度等等各项控制指标,为试夯施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试夯时由测量员用水准仪观测各个夯点每夯一击的沉降量,最后两击平均沉降量达到5~10cm范围内,方能停锤。并在每个原土试夯区内选7个地
11
面沉降观测点、在每个填土试夯区内选14个地面沉降观测点,作为计算平均夯沉量的依据,在夯前和每次夯后整平测量,使用N3水准仪观测,测微法读数,精确到1mm。现场单点沉降观测见表2:“各夯点沉降量记录表”。每个试夯区的总夯沉量见图1“试夯区平面布置示意图”。
原土200tm(Ⅱ区)原土300tm(Ⅰ区)填土300tm(Ⅳ区)填土300tm(Ⅲ区)填土400tm(Ⅱ区)填土400tm(Ⅰ区)强夯试夯区域夯后沉降量表
区 域夯前高程1815.1401815.0881814.9361815.0271815.0611815.2101815.1501815.2541815.2381815.2911815.4031815.3311815.2691815.4151816.0851816.1021816.1161816.0501816.0581816.0321815.3381815.5231815.4461815.4841815.4941815.5801815.5501805.9931806.1661805.9451805.7811805.9381806.0541805.9901806.0331805.9561805.9321806.2501806.1521806.1251805.810夯后高程1814.3121814.4301814.4841814.4741814.5121814.3461814.3001814.8531815.1021814.9651814.9221815.0601814.9001814.8601815.6251815.6241815.6231815.651815.6991815.7571815.6851815.1351815.1701815.1231815.1061815.0731815.0701815.1101805.7051805.6581806.0011805.7121805.7401805.7411805.7381805.9791805.8981805.9131805.8781805.8901805.9281805.884夯前平均夯后平均高程高程沉降量备 注1815.0871814.4080.679填土7m1815.3141814.9520.362填土6m1816.0741815.6660.408填土6m1815.4881815.1120.376填土5m1805.9811805.7560.2251806.0371805.9100.127 12
六.强夯施工分析
6.1.施工参数统计
本次强夯试验实际施工参数统计计算见表2:
强夯施工参数统计计算汇总表 表2
夯
单击夯
击
击能
点
(kN·m)
数3000 2000 4000 4000 3000 3000
232323232323
总 单点夯 平均击 夯击数 数 230
10
场地单位平均夯击能
2
(kN·m/m)1547.3 1155.3 2269.3 2269.3 1702.0 1702.0
夯坑最大深度(m)1.661.432.182.171.822.10
夯坑最小深度(m)1.030.491.551.201.041.35
夯坑平均深度(m)1.450.871.881.751.501.65
夯坑周
场地平
边平均
均夯沉
隆起量
量(cm)
(cm) 25.1 9.6 6.4 26.2 3.4 2.7
22.5 12.7 67.9 36.2 40.8 37.6
平均夯沉量占虚填厚度比例/ / 10.0% 6.0% 6.8% 7.5%
试夯区
原土Ⅰ区 原土Ⅱ区 填土Ⅰ区 填土Ⅱ区 填土Ⅲ区 填土Ⅳ区
257 11.2 253 253 253 253
11 11 11 11
6.2.施工结果分析
从表2可看出,原土强夯施工完毕后场地平均夯沉量分别为22.5cm和12.7cm,即采用3000kN·m的土体压缩量比采用2000kN·m的土体压缩量要大77%,换言之,3000kN·m的夯击能对原土的压实效果要好于2000kN·m的夯击能。
同样从表2可看出,填土强夯施工完毕后场地平均夯沉量为36.2cm~67.9cm,夯沉量占虚填厚度的比例为6%~10%,即填土中的孔隙压缩率不小于6%~10%,这充分说明强夯对回填土加固效果明显。而夯沉量占虚填厚度的比例以采用4000kN·m的填土Ⅰ区最大,比采用3000kN·m的Ⅲ、Ⅳ
13
区要大47.1%和33.3%,。所以,4000kN·m的夯击能对填土的压实效果要好于3000kN·m的夯击能。
七.强夯质量检测
对于场地填方边坡范围内原土和人工填土实施强夯处理后的质量和效果主要表现在其密实程度、地基承载力和变形性能是否得到明显改善并达到设计要求。根据有关技术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场地填土的实际情况,我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检验强夯质量:
a、载荷试验 b、标准贯入试验 c、动力触探试验 d、室内土工试验
该部分工作主要由第三方“XXX顾问集团XXX勘测设计研究院”完成。具体结果详见《XX±800KV换流站新建工程强夯地基处理试夯检测报告》。
八.结论及建议
从试验结果初步分析,本工程回填土进行强夯加固处理是可行的,在试夯施工中,夯坑深度最大达到2.18m,而地面几乎看不到隆起现象,说明每次夯击都是有效的。原土夯采用3000kN·m的加固效果及有效影响深度要好于2000kN·m;填土夯采用4000kN·m的加固效果及有效影响深度要好于3000kN·m。推荐参数如下:
14
8.1强夯回填参数
填料组成:来源于开挖区,主要由粘性土、强风化砂泥岩碎屑等组成。表层耕土和生活、建筑垃圾不能作为回填料使用。
堆筑方法:在每次虚铺厚度达0.7米后,用推土机赶平,并采用18t振动碾压机械碾压3遍;振动频率不小于30HZ;激振力不小于260kN;振动碾压行进速度不大于2.0km/h。单层强夯回填土虚铺厚度宜控制在6米。
填料级配:填料最大粒径不大于40cm,不均匀系数宜大于5,曲率系数大于1。
含水量控制:由于强夯区填料回填施工过程较长,因此含水量宜采用天然含水量。但下雨天不能进行施工,下大雨后宜根据实际情况间隔一段时间再进行施工。 8.2强夯施工机具
强夯施工机械宜采用带有自动脱钩装置的履带式起重机或其他专用强夯设备。强夯锤的主要参数与试验时保持一致,质量宜取20~25吨,直径2.5米左右。锤的底面宜对称设置若干个与其顶面贯通的排气孔,孔径可取250~300mm。强夯机的性能指标应保证满足工程需要。 8.3强夯施工参数建议
根据试验结果,可判断试验采用的各种施工参数是基本合理的。详细的施工参数建议如下:
8.3.1原土夯
15
①第一、二遍:点夯,能级采用3000kN·m,正三角形布置,夯点间距5米,隔行跳打,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且每点夯击数不小于10击。
②第三遍:满夯一遍,采用1000kN·m,锤印搭接1/3,每点三击。 8.3.2填土夯
①第一、二遍:点夯,能级采用4000kN·m,正三角形布置,夯点间距5米,隔行跳打,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100㎜,且每点夯击数不小于11击。由于第一遍夯后需将夯坑填平,为了避免夯机在行走时陷车,建议对第一遍夯击产生的夯坑内添加碎石(碎石粒径≤40cm)推平碾压,再对第二遍的夯点进行强夯。
②第三遍:满夯一遍,建议采用1500kN·m,锤印搭接1/3,每点二击。
详见:原土区强夯试夯工程检查验收记录
16
原土区强夯试夯工程检查验收记录
日期: 2007年 5月 14 日 检查部位(标高轴线) 原土试验区原地面坐标: A=498.472,B=813.679,H=1805.781 A=497.459,B=833.679,H=1805.938 A=481.152,B=812.666,H=1805.817 A=480.139,B=832.666,H=1806.166 检 查 项 目 名 称 图纸编号 设 计 要 求 Ⅰ区3000KN.m夯 5m×5m×5m 正三角形布置夯点,每点夯10~15击,最后两击夯沉量平均5~10cm 实 际 情 况 符合设计要求 51A6E115m253BC8FG134D9H14554.337101215Ⅰ区3000KN.M试夯布点示意图 注:1、分两次试夯,夯点为隔排试夯。 2、第一遍(1~15号点)试夯完七天后进行第二遍(A~H)试夯。 17
原土区强夯试夯工程检查验收记录
日期: 2007年5 月 14日 检查部位(标高轴线) 原土试验区原地面坐标: A=496.804,B=846.620,H=1806.033 A=495.787,B=866.620,H=1805.840 A=479.484,B=845.603,H=1806.177 A=478.167,B=865.603,H=1805.883 检 查 项 目 名 称 图纸编号 设 计 要 求 Ⅱ区2000KN.m夯 5m×5m×5m 正三角形布置夯点,每点夯10~15击,最后两击夯沉量平均≤5cm 实 际 情 况 符合设计要求 51A6E112B7F123C8G134D9H14554.331015Ⅱ区2000KN.M试夯布点示意图 注:1、分两次试夯,夯点为隔排试夯。 2、第一遍(1~15号点)试夯完七天后进行第二遍(A~H)试夯。 18
填土区强夯试夯工程检查验收记录
日期: 2007年 5 月 11 日 检 查 项 目 名 称 检查部位(标高轴线) 填土试验区原地面坐标: A=544.000,B=752.000,H=1815.021A=544.000,B=772.000,H=1815.269A=526.680,B=752.000,H=1815.061A=526.680,B=772.000,H=1815.150 图纸编号 设 计 要 求 Ⅰ区(填土)4000kN·m 5m×5m×5m 正三角形布置夯点,每点夯11击,最后两击夯沉量平均≤10cm 实 际 情 况 符合设计要求 544.000752.0001815.02151A62B7EF123C8G134D9H1455544.000772.0001815.2694.3310526.680752.0001815.061526.680772.0001815.1501115Ⅰ区4000kN.m试夯布点示意图 注:1、分两次试夯,夯点为隔排试夯。 2、第一遍(1~15号点)试夯完七天后进行第二遍(A~H)试夯。 19
填土区强夯试夯工程检查验收记录
日期: 2007年 5 月 11 日 检 查 项 目 名 称 检查部位(标高轴线) 填土试验区原地面坐标: A=544.000,B=775.000,H=1815.337A=544.000,B=795.000,H=1815.391A=526.680,B=775.000,H=1815.331A=526.680,B=795.000,H=1815.269 图纸编号 设 计 要 求 Ⅱ区4000kN·m夯 5m×5m×5m 正三角形布置夯点,每点夯11击,最后两击夯沉量平均≤10cm 实 际 情 况 符合设计要求 544.000775.0001815.33751A62B7EF123C8G134D9H1455544.000795.0001815.3914.3310526.680775.0001815.331526.680795.0001815.2691115Ⅱ区4000kN.m试夯布点示意图 注:1、分两次试夯,夯点为隔排试夯。 2、第一遍(1~15号点)试夯完七天后进行第二遍(A~H)试夯。 20
填土区强夯试夯工程检查验收记录
日期: 2007年 5 月 11 日 检 查 项 目 名 称 检查部位(标高轴线) 填土试验区原地面坐标: A=544.000,B=798.000,H=1815.955A=544.000,B=818.000,H=1816.054A=526.680,B=798.000,H=1816.003A=526.680,B=818.000,H=1816.026 图纸编号 设 计 要 求 Ⅲ区3000kN·m夯 5m×5m×5m 正三角形布置夯点,每点夯11击,最后两击夯沉量平均≤10cm 实 际 情 况 符合设计要求 544.000798.0001815.95551A62B7EF123C8G134D9H1455544.000818.0001816.0544.3310526.680798.0001816.003526.680818.0001816.0261115Ⅲ区3000kN.m试夯布点示意图 注:1、分两次试夯,夯点为隔排试夯。 2、第一遍(1~15号点)试夯完七天后进行第二遍(A~H)试夯。 21
填土区强夯试夯工程检查验收记录
日期: 2007年 5 月 11 日 检 查 项 目 名 称 检查部位(标高轴线) 填土试验区原地面坐标: A=544.000,B=821.000,H=1815.600A=544.000,B=841.000,H=1815.539A=526.680,B=821.000,H=1815.700A=526.680,B=841.000,H=1815.272 图纸编号 设 计 要 求 Ⅳ区3000kN·m夯 5m×5m×5m 正三角形布置夯点,每点夯11击,最后两击夯沉量平均≤10cm 实 际 情 况 符合设计要求 544.000821.0001815.60051A62B7EF123C8G134D9H1455544.000841.0001815.5394.3310526.680821.0001815.700526.680841.0001815.2721115Ⅳ区3000kN.m试夯布点示意图 注:1、分两次试夯,夯点为隔排试夯。 2、第一遍(1~15号点)试夯完七天后进行第二遍(A~H)试夯。
22
试夯区平面布置示意图
544.000841.0001815.539544.000821.0001815.600
图1:
544.000752.0001815.021544.000772.0001815.269544.000795.0001815.391544.000775.0001815.337544.000818.0001816.054544.000798.0001815.955400tm
23
夯后平均高程H=1814.408沉降量:0.679m夯前平均高程H=1815.087第一块第二块夯前平均高程H=1815.314夯后平均高程H=1814.952沉降量:0.362m夯后平均高程H=1815.666沉降量:0.408夯前平均高程H=1816.074第三块夯后平均高程H=1815.112沉降量:0.376夯前平均高程H=1815.488第四块524.000752.0001815.061400tm524.000772.0001815.150524.000775.000300tm1815.331524.000795.0001815.269524.000798.0001816.003524.000818.0001816.026300tm524.000821.0001815.700524.000841.0001815.272围墙线夯后平均高程H=1805.756沉降量:0.225夯后平均高程H=1805.91沉降量:0.127200tm夯前平均高程H=1805.981夯前平均高程H=1806.037300tm
图2:原土区单点夯夯沉量~夯击数关系曲线图
击每击夯累计夯数沉量沉量00.000.0010.260.2620.240.5030.190.6940.220.9150.191.1060.201.3070.051.3580.081.4390.041.47100.03
1.50
11
24
击数夯沉量
图3:原土Ⅱ区单点夯夯沉量~夯击数关系曲线图
击每击夯累计夯数沉量沉量00.000.0010.080.0820.100.1830.090.2740.080.3550.070.4260.070.4970.030.5280.050.5790.020.59100.02
0.61
11
25
击数夯沉量
图8:填土I、II区单点夯夯沉量~夯击数关系曲线图
击每击夯累计夯数沉量沉量00.000.0010.590.5920.300.8930.161.0540.211.2650.181.4460.191.6370.151.7880.121.9090.102.00100.022.0211
0.02
2.04
26
击数夯沉量
图9:填土Ⅲ、IV区单点夯夯沉量夯击关系曲线图
击每击夯累计夯数沉量沉量00.000.0010.290.2920.320.6130.240.8540.181.0350.171.2060.171.3770.141.5180.111.6290.111.73100.051.7811
0.04
1.82
27
击数夯沉量
图4:原土I区第一遍每击夯沉量夯击数关系曲线图
cm
击数 每击夯沉量平均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9.9 19.6 16.6 15.614.212.79.6 9.6 4.8 4.4
28
图5:原土I区第二遍每击平均夯沉量夯击数关系曲线图
cm
击数 每击夯沉量平均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30.7 26.9 15.8 16.012.214.811.58.7 8.2 7.6
29
图7:原土II区第一遍15夯点每击平均夯沉量夯击数关系曲线图
cm
击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每击
夯沉
10.4 10.4 13.0 12.213.612.213.211.8
量平均值
9.8 11.2 9.04.4
30
图6:原土II区第一遍615夯点每击平均夯沉量夯击数关系曲线图
cm
击数 每击夯沉量平均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9.3 7.4 5.4 5.66.16.35.45.84.8 3.8
31
图10:原土II区第二遍每击平均夯沉量夯击数关系曲线图
cm
击数 每击夯沉量平均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7.5 7.9 9.2 11.510.911.09.88.67.0 3.2 2.2
32
图11:填土I区第一遍每击平均夯沉量夯击数关系曲线图
cm
击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每击
夯沉
40.0 28.4 16.1 22.017.715.712.214.211.9 7.9 8.2
量平均值
33
图12:填土I区第二遍每击平均夯沉量夯击数关系曲线图
cm
击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每击
夯沉
28.9 24.7 21.2 20.714.113.916.313.5
量平均值
9.3 6.3 7.1
34
图13:填土Ⅱ区第一遍每击平均夯沉量夯击数关系曲线图
m
击数
1234567891011
每击平均
0.5440.2820.1750.2000.1870.1600.1310.1300.1030.0510.033
夯沉量
35
图14:填土Ⅱ区第二遍每击平均夯沉量夯击数关系曲线图
m
击数
1234567891011
每击平均
0.1140.1470.1620.1470.1710.1430.1350.1190.0830.0440.024
夯沉量
36
图15:填土Ⅲ区第一遍每击平均夯沉量夯击数关系曲线图
m击数
1234567891011
每击平均
0.2210.2060.1880.1740.1160.2320.1560.1180.1030.0470.031
夯沉量
37
图16:填土Ⅲ区第二遍每击平均夯沉量~夯击数关系曲线图
m击数
1234567891011
每击平均
0.1850.1750.1440.1120.1070.0980.0950.0730.0760.0340.024
夯沉量
38
图17:填土Ⅳ区第一遍每击平均夯沉量夯击数关系曲线图
m击数
1234567891011
每击平均0.3570.2260.1960.1580.1520.1540.1180.1320.0940.0460.046
夯沉量
39
图18:填土Ⅳ区第二遍每击平均夯沉量夯击数关系曲线图
m击数
1234567891011
每击平均
0.3110.2530.1990.1470.1490.0920.1380.1020.1010.0440.044
夯沉量
40
目 录
一.工程概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二.场地岩土工程地质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2.1.地形、地貌.............................................................................................................................................2 2.2.地层岩性.................................................................................................................................................2
三.试验目的及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3.1.试夯目的.................................................................................................................................................2 3.2.目标控制值.............................................................................................................................................3 3.3.试夯依据.................................................................................................................................................3
四.试夯施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4.1.试夯施工工艺流程.................................................................................................................................4 4.2.试夯工作主要时间节点见表1:..........................................................................................................4 4.3.试夯设备.................................................................................................................................................5 4.4.试夯区布置.............................................................................................................................................5 4.5.试夯参数.................................................................................................................................................6
五.施工过程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六.强夯施工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
6.1.施工参数统计.......................................................................................................................................13 6.2.施工结果分析.......................................................................................................................................13
七.强夯质量检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 八.结论及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
8.1强夯回填参数........................................................................................................................................15 8.2强夯施工机具........................................................................................................................................15 8.3强夯施工参数建议................................................................................................................................15
4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