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社会心理学

来源:伴沃教育


社会心理学

第一讲:社会心理学导论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是如何受到他人影响的一门学科。

二、社会心理学的重要观点:

1.我们构建起社会现实2.我们的直觉很强大,但有时很危险3.社会影响塑造行为4.个人态度和性格倾向塑造行为

5.社会行为同样也是生物行为6.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领域中

三、操作性定义:

在操作性定义中,使用者必须在界定项中说明观察或测量被界定项所指的变量或事项时所作的实际活动。

四、相关研究的定义和优缺点:

定义:探寻两个或多个因素之间的自然关系,在自然状态下,测量或记录行为、思考和感受的过程.优点:1在不可能进行干预的情况下研究问题2效率高 缺点:1.不能说明因果

关系

五、实验研究的定义和前提条件:定义:人为安排两种或多种在某一维度上的不同情境,并把被试随机分配到这些情境中,然后测量感兴趣的行为,并探寻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实验研究的前提条件:1.实验者可以操纵自变量2.实验者可以随机分配被试

第二讲:社会中的自我

一、什么是自我:

以自我为思考对象的心理状态,自我的知悉者,自我觉知,主体我,客体我的觉知者,客体我不断变化,主体我保持连续性。客体我是自我觉知、观察、评价的对象。对自己的看法和信念,自我的内容,自我概念。

二、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

现实自我:指个体对于自己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和看法。理想自我:指个体所希望的自我的形象。理想自我和自我之间的差别是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指标。

三、实际自我理想自我与应该自我:

1.应该自我:个体或他人认为个体在有关承担责任与义务方面应该具有的特质。2.实际-理想自我差异,导致抑郁、沮丧、悲伤和失望。3.实际-应该自我差异,导致焦虑、内疚

四、认知自我的三种途径:

1.通过内省来认识自己:自我觉知(self-awareness)理论,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我们会根据自己内在的标准和价值观来对自己现在的行为进行评价和比较。心理过程很多发生在意识知觉之外,我们常常察觉不到导致某个结果的认识过程。

2.通过观察我们的行为来认识自己:自我知觉(self-perception)理论,当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处于不确定或模棱两可的状态时,我们会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和该行为发生时的情境,来推论自己的态度和感受。

3.通过他人认识自己:自我概念是在我们与周围人的作用下形成的如果不与他人接触,自我形象将是模糊的.通过与他人比较认识自己,他人对我们的性格和感觉的看法与我们自己有时候会产生差异,一般情况下,个人自己的感觉更为准确,但有时候他人的评价可能会更准确。通过他人的眼睛来观察自己,是有益的。

五、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

1.虚假普遍性效应:1.过高估计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场。

2.虚假独特性效应:1.把自己的才智和品德看成超乎寻常的,以完善自己的自我形象。

六、自我展示的目标及策略

自我展示的目标:讨人喜欢,能力出色,传达地位与权利

策略:对不同观众使用不同的自我展示策略

1.逢迎的策略:表达对他人的喜爱、创造相似性、把自己变得漂亮、表现谦虚

2.自我提升的策略:舞台表演、能力宣告、使用外部标志、制造借口或宣告障碍

3.强化地位和权利的策略:呈现地位和权力标志、炫耀性消费、与位高权重者结交、用非言语表达来传达支配地位

第三讲 社会信念与判断

一、什么是归因?是指人们推论他人的行为或态度之原因的过程。

二、维纳的归因理论?在分析他人行为的因果关系时,原因的稳定与不稳定也是值得考虑的因素。因此,他为海德的理论增加了一个维度:(1)内部与外部(2)稳定与不稳定

三、Jones与Davis的对应推论理论:

人们如何利用个体行为出现的背景来推断其行为究竟是环境暂时影响的结果还是个人特点的影响。人们从他人行为中推断其人格特征的法则,从社会不赞许的行为中更可能推断内在的性格;而社会赞许的行为通常更多反映的是该群体的文化习俗和主流价值观。行动者的选择余地,能够自由选择的行为更能够反映出行动者的真正人格特征。非共同效应。指其他行为不可能产生这种效果。能够产生独特的非共同效应的行为更能导致人们对行动者做品质上的归因。当人们觉得他人的行为符合以下几种情况的时候,最有可能认为是反映了他们潜在的品质:【1】低社会赞许性【2】自由选择的【3】产生了独特的,非共同效应

四、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

凯利认为,对他人行为的归因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观察行为,其次是判断原因,第三是排除偶然因素和迫于环境的因素。一般人们在归因时要沿着三个方面的线索进行思考,然后把原因归结于:刺激物—行动者—环境背景,该理论假定人们以理性、逻辑的方式来做因果归因,该理论得到了很多研究的证实。但有两个例外,人们对一致性信息利用的频率较低,更多依赖于独特性和一贯性信息(导致更多内部归因)。人们经常不能够获得这三个方面的信息,只能对缺失信息进行归因。

五、归因和基本归因错误?

归因:是指人们推论他人的行为或态度之原因的过程。

基本的归因错误的原因:1.人们总有一种对自己活动结果负责的信念,所以更多地从内因去评价结果,而忽略外因对行为的影响2.注意焦点:行为比背景更有吸引力,知觉显著性3.遗忘差异:对原因的表征过程中,情境线索易被遗忘4.文化因素:东西方的不同,基本的归因错误可能是个人主义文化中特有的,或多见的5.语音因素:英语中描述特质的词较多。

第四讲态度和行为

1.什么是态度?态度是个体对人或事物的积极或消极评价,通常植根于人体的信念,表现于个体的感受或行为倾向中。

2.认知失调理论的概念?

所谓的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部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在态度与行为产生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引起个体的心理紧张。为了克服这种由认知失调引起的紧张,人们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以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

3..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1】改变行为【2】改变态度【3】增加认知【4】减少选择感【5】改变认知的重要性

4. FESTINGER的实验对该理论的评价?

FESTINGER&CARLSMITH

两种认知C1:这项工作很无聊 被给予一项长时间无聊的反复作业 C2:说这项工作很有意思(和态度对立的行为),被付钱说谎,他们被要求帮助主试,对下一个参与者说这项工作非常有趣。

主试要求他们对这项工作进行评分(1)任务是否有趣?(2)是否愿意再参加类似的实验

该实验证明:(1)如果一个人被别人劝说做了某种和他原来观点相反的事或说了某些与他们真实观点相反的话,他将会产生一种改变原有观点的倾向,以使之与刚刚做过的事或说过的话相一致(2)一个人出现认知失调之后,如果缺乏充足的辩解理由,他的态度就会有很大的变化。认知失调理论反映了对态度的传统观点,即态度是强烈而持久的倾向,当人们做了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时,会感受到令人不愉快的紧张,只有放弃这些珍视的态度的时候,紧张才会环节。

058崔礼 2016-6-3 12:38:39

047马瑞敏 宣传委 2016-6-3 12:39:13

第五讲:基因与文化1、进化心理学的基本主张?(1)过去是理解心理机制的关键(2)功能分析是理解心理机制的主要途径(3)人类进化中主要的问题是生存和繁殖.1. 进化心理学对性别差异的解释?双亲投资理论:发生性行为的异性双方,对后代投资(能量和物质)较大的一方,处于选择的地位,另一方则处于被选择的地位,后者在性行为当中相对比较积极主动。两性的生物学差异导致女性在养育后代方面投资更多亲子关系理论:因为女性负责孕育和生产,她们十分清楚自己是否是孩子的母亲。但是对于男性,孩子是否是自己亲生的没有十足的把握,他们必须采取措施证明他们所投资的孩子是自己亲生而非其他男性的。因此,男性更关注竞争对手,也更加看重备选对象的贞洁程度。 2. 社会行

为、性别差异的社会角色理论 第六讲:从众1、从众的概念

和类型?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类型:【顺从】由于外部力量而违心的从众行为,服从,顺从的一种,由明确命令引起的顺从行为【接纳】发自内心真诚地从众行为2、从众的两种原因和两个相关经典实验?2个原因:规范性影响

——我们为了获得他人的喜爱和接纳而从众,这时他人的影响旧称为是规范性影响;这类从众导致个人公开顺从团体的信念和行为,丹并部一定导致个人的私下接纳。谢里夫的自动效应研究:要求被试在暗房中估计光点移动的距离,自动效应:视觉错觉,实际上并没有动;希望创造一个模棱两可的情境,几次试验之后,人们达成了一个共同的估计数值,而且每个成员都遵从这个估计值。人们都将他人作为信息的来源,从而相信团

体的估计是正确的。信息影响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会导致接纳,由于真诚地相信他人言行的正确性而顺应他人的行为。是不是只是公开顺从呢?在公开场合顺应他人的行为,但私下不一定相信他人的所言所行。让被试在参加完团体判断之后,再次单独判断光点的移动距离,结果发现他们仍然给出先前团体的估计值。有研究发现,一年后接受单独试验时仍然坚持团体的估计值。人们依赖其他人来定义现实情况并逐渐在私下接受团体的估计。经典实验:阿希的线段判断研究要求被试判断图中的三条线段,哪一条与标准线段长度相同,正确答案很明显,但是团体成员(6名实验同谋)却给出了错误的答案,被试(真正的被试)该怎么做?【1】只有24%参与者自始至终没有出现从众【2】76%参与者至少一次从众【3】相当多的人几乎每次窦从众。情境很明确,人们并不需要从他人那里获得信息,控制组中人们单独作出判断的准确率达到98%。规范性压力发挥了作用,人们知道自己所做的是错误的,但仍然选择顺从,这样不至于感觉很特殊,与信息性社会影响相比,规范性压力常导致人们公开的顺从,但私下并不接纳。人们居然会担心在陌生人面前显得很愚蠢。此时不顺从,人们并不真正受到社会排斥,但人们依然不愿意冒险失去社会认同。3、服从的原因和经典实验?服从权威的原因:(1)规范性影响的作用(2)信息性影响的作用(3)其他原因:遵守了错误的规范,经典实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服从命令电击他人第七讲:1、说服的两种路径?【1】中心路径:人们有能力,有动机专注于沟通中的逻辑论证【2】外周路径:人们不去注意逻辑论证而受表面特征(如演讲者是谁)的影响。中心路径的加工通常能迅速改变人们外显的态度,而外周路径的加工则较缓慢地建立内隐态度,它通过把态度目标和情绪反复关联而实现2、说服的影响因素?4点1.说服者可信度:知觉到的专业性:专家资格,人们认为信息传播者所拥有的知识量;在某些方面具有专长的人在说服他人的时候比较有效(睡眠者效应)。知觉到的可信赖性:人们觉察到的信息传播者的欺骗性意图。说服者是否值得他人信任、是否可靠也对说服效果产生影响。 2.首因和近因效应:先呈现的信息最具有说服力。近因效应:最近的信息记得最好。 3.简单曝光效应:重复能够增加人们对产品的喜好度,但也有很多限制,重复信息可以增加一开始认为是中性或正性刺激的喜好度,但对于一开始被认为是服性刺激的喜好度却有消极的影响。 4.

被说服者的卷入程度:如果一个问题和听众有较高的个人关联度(问题卷入),而听众又不大关心别人如何看待其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印象卷入)的话,他们更可能采用说服的中心路径模式。在此情况下,听众最容易被强有力的、有逻辑的论点说服。 第八讲:群体1.群体的定义和加入群体的原因?定义:两个或更多互动并相互影响的人。原因:归属于某一群体是人类先天的需要,存在于所有的社会中。群体的其它好处他人可以成为信息的重要来源;群体是我们身份认同的重要部分;群体可以帮助建立社会规范,即规定了可接受的行为内隐或外显的规则。2.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

3.去个体化的定义?群体中人们忘了个人身份,即去

个体化。4.群体极化的定义?群体讨论通常会强化其成员最初的意向。群体极化的原因:一是信息影响(关于事实的证据):讨论中的积极参与比消极聆听更容易导致态度的转变,参与者和观察者听到的是相同的观点,但是一旦参与者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该观点时,言语的使用就会扩大这种影响作用。重复、讨论,强化。二是规范影响(希望被他人接受或敬仰):如果人们在比较了各自的立场后,惊奇的发现其他人都对自己最初的意向赞同,那他们就会表现得比以前的意向坚定。l 以牙还牙策略?通过首先表现出合作的姿态,但接着总是按照对方上一回合的表现(合作或者是竞争)做出回应,来促进合作出现的策略。既表达了合作的愿望,也表达了加入对方不合作也决不会被动挨打的信息,引导对方采取合作。第九讲l 偏见:对特定团体的成员所持有的敌意或负面的态度l 刻板印象:认知成分,将某群人概括化,即将同样的特征分派到该群体所有成员,而不管成员之间实际上的差异。 “最省力的规则”歧视:行为成分 1.仅仅因为他/她是某个团体的成员,就对其作出不公正、负面或有害的行为2.对同性恋的歧视现实冲突理

论:有限的资源导致了团体间的冲突并导致偏见与歧视的增加。接触减少偏见的六个条件:相互依赖、追求共同目标、地位平等、友好与非正式情境、频繁接触、平等的社会规范第十讲攻击行为(aggression)定义:为企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者言语行为。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攻击行为(由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工具性攻击行为(把伤害作为达到其他

目的的一种手段)修订后的挫折攻击理论 如何减少攻

击行为:惩罚:是在发生不良行为之后施与令人厌恶的刺激,是控制攻击等不良行为的最常见的手段;创造良好环境:攻击行为多与周围环境有关;社会交往训练:发生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基本的社会交往技能。而这些技能有助于他们避免对抗性事件和攻击行为的发生;宣泄:弗洛伊德认为攻击性是先天的破坏性本能,不能消除,只能加以疏导。如果愤怒的个体能以合理的方式发泄愤怒,有助于减少可能的攻击行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