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统帅大局,再造辉煌——访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里程碑式人物马遂教授论文

来源:伴沃教育
0,—’—————’—~∑缓盥虱恩广/统帅大局习再造辉煌——访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里程碑式人物马遂教授马遂教授,1945年生于江苏吴江。1963年进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时名中国医科大学)医学系学习,1970年毕业后赴黑龙江农村工作,主要从事外科医疗工作,接触到了基层多种急危重症。1978年进入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学系麻醉专业就读研究生,1981年获外科学硕士学位,此后一直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先后在加强医疗科和急诊医学科从事医疗工作,专职急诊与危重病医学。曾任北京协和医院ICUg,J主任及急诊科主任,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曾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中国医学科技奖1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1993年起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具备较深厚和广博的医学基础知识,在长期从事的危重病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对急危重病人的救治经验,尤其是对各类急性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循环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等病症具有很强的主持现场综合救治的能力。在・瞄床中对一些具体疾病如围手术期嗜铬细胞瘤各种危象的救治和预防,重症肌无力危象的救治,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发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都有广泛的研究。放弃副院长,只为急诊科1998年,马遂教授时任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兼任急诊科主任,而2001年,马遂教授却主动辞去副院长职位,选择来到急诊科当全职主任。马教授认为急诊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科室。因为之前有一段在医院管理部门工作的经历,看问题的视角自然会有所不同。从医院的整体角度看,急诊确实很重要,急诊质量不高会导致医院整体医疗质量的下降。如果把一个医院的质量比作一根链条,它最薄弱的环节就是最容易折断的环节。在不少医院中,急诊就是医院质量链中的那个薄弱环节。所以要加强对急诊的建设。其次,他认为,一位大夫如果不经过急诊科的轮转与培训,不能成长为完整的大夫。他所尊敬的吴英恺老师曾说过,毕业后的前10年是医生成才的关键时期,而最关键的又是当住院医师的这5N6年。在这段时间中,医学生要把读到的书本知识转变为自己的实践知识和技能,积累起基本的经验,将来才可能走得远。急诊是临床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急诊经历的医生不能当一个好医生。第三,作为一名有着几十年医龄的老大夫,他从自己的临床经验认识到,急性发病或慢性病急性加重阶段与慢性病有着不同的规律。慢性病大多已建立了代偿,症状表现多与原发病相关:急性病则不然,因为缺少代偿,所以最明显的症状常是原发病以外脏器的症状,而且病程演进中各脏器功能之间的关联也非常紧密。对于这些规律,传统专科没人研究,他们往往只着眼于各自系统的纵向内容,把研究侧重于慢性病阶段,对急性病规律不够重视。而这些都需要有人来研究。综合以上医疗、教学、科研等几方面的考虑,马遂教授选择来到了急诊科。急诊是一个值得认真对待的专业很多人不重视急诊,认为急诊并不是一个专业,而只是一个可供多科会诊的场所。一个医学的部分要成为专业需要什么资格呢?马教授认为应具备以下五个条件:1、需要相对稳定的服务人群;2、具有自身独特的万方数据医学基础知识,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基本理论;3、有独特的临床思维方式;4、有特色的基本诊断、治疗技术和设备;5、具有与其他医学部分不同的内部管理特点。从这五方面来说,急诊是一个值得让人认真对待的一个专业。急诊专业的特点马遂教授认为,急诊医学较多以生理和病理生理为线索并作为自己独特的专业内容,而传统专科多以解剖、病理解剖为线索并作为自己的专业基础,这两者互相补充,共同构成对疾病的较完整认识。在基本理论上,急诊医学还强调各脏器间的相互关联性,强调人体是个完整的生理系统。生命科学发展到今天,多以还原分析作为主要手段。在急诊科,会诊越来越普遍,然而会诊的作用却有限。会诊中多见瞎子摸象式的各抒己见,却很少有人能像老协和张孝骞大夫那样将这些知识综合回归为一个整体。急诊医学中多学科交叉渗透,有利于整体观的建立,有利于了解疾病的真实轨迹。众多脏器和功能聚集在一起组成一个生动有机体时,就发生了超越单个脏器自身规律特点以外或以上的新规律及新特点。急诊医学研究的重点不是向下探究分子和基因,而是向上,探讨当多种脏器功能聚集在一起时所发生的新现象和规律。在治疗方面,急诊也有自己的理论。它的要点是有重点、搞平衡,在处理急危重症时,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最重要的功能板块,同时又承认衰竭、允许衰竭,但不允许任何部分在衰竭的“竞赛”中跑得比其他部分更快更远,治疗的重点是重建机体各功能板块间的强度平衡,而不是面面俱到的对症治疗。当然。急诊的这些理论还需要时间考验,被普遍接受还要有一定的时间。临床思维是急诊医学的另一个突出特点。传统专科在临床上遵循的是先诊断后治疗的程序逻辑,我们把这种思维方式戏称为“先瞄准后开枪”。而急诊倾向于反向思维,比如:病人现在会有生命危险吗?可能危及生命的情况是什么?可能的来源是什么?原发病的部位在哪?原发病可能的原因是什么?相当于“先开枪后瞄准”。这就是急诊与其他传统专科在思维方法上的差别。创造急诊科独特的管理模式相比其他的传统专科,急诊科算是医学界的“新人”。马遂教授从一个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对如何稳定急诊队伍,加强医疗护理质量,让急诊科成长的更强更好,有以下看法:第一,必须要有自己梯队,有自己的专科医生。急诊医生的构成必须是一个宝塔尖,在宝塔的下部是住院医师层,他们主要是来自院内各专科的轮转医9币(当然也包括急诊科自己的住院医生)。他们在这里一边提供服务,一边接受训练。宝塔的上部应当是急诊专科医生,他们是专门研究急诊这门学问的,也负责带教。中间是主治医师,他们应该是急诊专业医师,但也需要轮转和分流。固定与轮转相结合是急诊梯队的特点。急诊医生即使升到了主治,也应该出去轮转。对他们的要求是:站在急诊的角度,吸取跟急诊有关的知识丰富自己,吸取营养变成自己,而不是塑造成其他科的医生。第二,急诊科主治医师是急诊质量的核心。他很赞成老协和的三级质量体系。不管是哪一级别的医生看病,有时候都难免会有疏漏,所以需要多级把关。在三级体系中,主治医师处在中间环节,是关键。第三,小大夫,大护士。这是强调护士对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性。小大夫后面除了主治医师以外,还必须有很强的护理体系做保障。急诊科的护士向来很强,这是公认的事实。强的护士可以帮小大夫堵住很多漏洞。这既有医疗上的,也有服务上的。急诊的未来会更好关于急诊科的未来发展,马遂教授认岁92003年的SARS事件以后.全国普遍开始重视急诊,从人员到物质都优先发展,急诊迎来了~个快速发展阶段。这是硬件建设,但软件建设还需要一个阶段。所有急诊人都应该开动脑筋来发展急诊,自己培训自己,努力开展急诊的医教研。目前,急诊医学还没有完全成熟,还属于一个发展中的专业。急诊学术团体应着眼于急诊医疗质量的控制及软件建设的加强和提高。我们要积极探索急诊自己的规律与发展道路,培养好新人,形成一个稳固强大的急诊梯队,让急诊科能够更快更好的向前发展。万方数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