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流域:河流出口断面以上的集水区域,即该断面以上地面、地下分水线包围的区域,地.相应水位是指一次洪水中河段上、下站同位相的水位
3.洪水波:流域上大量降水后,产生的净雨沿坡地迅速汇集,注入河槽,引起流量的剧增,使河道沿程水面发生高低起伏的一种波动,称洪水波。
4.附加比降i是洪水波的主要特征之一,附加比降是指洪水波水面比降与同水位稳定水流比降之差。涨洪时, i>0.
5.降水形成的三个条件:一是大量的暖湿空气源源不断地输入雨区;二是存在使地面空气强烈上升的机制,如暴雨天气系统,使暖湿空气迅速抬升;三是上升的空气因膨胀作功消耗内能而冷却,水汽凝结为愈来愈大的云滴,上升气流不能浮托时,便造成降水。
6.潜水的特征:具有自由水面,通过包气带与大气相通。潜水面与地面之间的距离为潜水埋藏深度,潜水面与第一个不透水层层顶之间的距离称为潜水含水层厚度.
7.处于两个不透水层之间,具有压力水头,一般不直接受气象、水文因素的影响,具有动态变化较稳定的特点。承压水的水质不易遭受污染,水量较稳定,是河川枯水期水量的主要来源。
8.按蓄满产流模型,只有当包气带达到田间持水量,即包气带蓄满后才产流,此 时的下渗率为稳定下渗率
9.超渗产流是以降雨强度大于土壤下渗率为产流控制条件。 10.河川径流的形成过程可分为地面汇流过程和河网汇流两个过程。
11.百年一遇的洪水:是指大于等于这样的洪水在很长时期内平均一百年出现一次. 12.通常用通常用洪峰流量,洪水总量,洪水过程线三要素描述洪水过程。 13.简述目估适线法估计频率曲线参数的步骤
(1) 经过审核的实测水文资料,按变量由大到小的次序排列,以各变量的序号m,入
Pm100%式中,计算其经验频率值P,并将(x,p)点绘在频率格纸上;(2)n1以实测资料为样本,用无偏估计值公式计算统计参数x、Cv、Cs,由于Cs抽样误差太大,一般当样本容量不够大时,常根据经验估计Cs值;(3)选定线型,一般采用皮尔逊Ⅲ型曲线;(4)按计算的x、Cv及假定Cs的几个值,组成几组方案,分别查皮尔逊Ⅲ型曲线的Φ值或Kp值表,并计算出各种频率对应的xp,最后以xp为纵坐标,以P为横坐标,将几条理论频率曲线点绘在有经验点据的图上。(5)经分析比较,选一条与经验频率点配合较好的曲线作为计算成果。 14.典型洪水放大有哪几种方法?它们各有什么优缺点?
典型洪水放大有同倍比法和同频率法两种。同倍比法又有按洪峰倍比和按某一历时洪量的倍比之分,该方法简单,计算工作量小,但按峰放大和按量放大结果不同,按峰放大,放大后的洪峰等于设计洪峰,但洪量就不一定等于设计洪量。同频率法能使放大后的过程线,洪峰等于设计洪峰,各历时洪量都等于相应的设计洪量,但计算工作量较大,如控制时段过多,
放大后的洪水过程线变形较大。
15.简述由实测雨洪资料分析时段单位线的基本步骤
⑴选择记录完整的、可靠的场次雨洪资料,作为分析对象;⑵将洪水过程线分割基流求出地面流量过程Qst;并由产流方案求出相应暴雨的净雨过程Rs(t) ;⑶根据单位线定义和倍比、叠加假定,由Rs(t) 和Qst推求单位线q(t) ;⑷对求得的单位线q(t)进行合理检验和修正,得最终分析的单位线 16.分析法推求单位线 qiQi-mRjj210R110qi-j1 Rs(Qst)(1000F)
Rs(Qst)(1000F)
17.马斯京根法:C00.5tKx0.5tKx0.5tKKx 、C1、C2
0.5tKKx0.5tKKx0.5tKKx Q下,2C0Q上,1 2C1Q上,1C2Q下,18.何谓超渗产流,何谓蓄满产流,它们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不管当地的土壤含水量是否达到田间持水量,只要降雨强度超过下渗强度就产生地面径流,称此为超渗产流。蓄满产流则是指一次降雨过程中,仅当包气带的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后才产流,且以后的有效降雨全部变为径流。可见这两种产流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蓄满产流以包气带的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即蓄满)作为产流的控制条件,而超渗产流则以降雨强度大过于当地的下渗能力作为产流的控制条件,而不管蓄满与否。
19.从空气的动力抬升作用看,降水可分为对流雨、锋面雨、气旋雨和地形雨共4种类型. 20.按蓄满产流模式,当流域蓄满以后,下渗的水量将成为地下径流,超过下渗雨水的部分 将成为地面径流
21.推求洪水:Cv/X,XpX(1Cvp) 22.径流模数: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之比。 23.田间持水量:土壤中所能保持的最大毛管悬着水量。
24.单位线:在给定的流域上,单位时段内均匀分布的单位地面(直接)净雨量,在流域出口断面形成的地面(直接)径流过程线。 蓄满产流:包气带达到田间持水量后的产流方式
超渗产流:包气带未达到田间持水量,当降雨强度大于土壤下渗能力时产生地面径流的产流方式。
25.相关分析的内容
⑴判定变量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若存在,计算其相关系数,以判断相关的密切程度; ⑵确定变量间的数量关系,即回归方程或相关线
⑶根据自变量的值,预报或延长、插补倚变量的值,并对该估值进行误差分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