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6412/j.cnki.1001-8476.2016.26.032论约翰・斯坦贝克《珍珠》多重隐喻语言评析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赵旸摘要:斯坦贝克在196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创作的《珍珠》,故事看似简单,但深入探究就会发现作者使用的隐喻具有丰富的含义。作者将“珍珠”这个意象渗透了多种隐喻含义,可从多个视角对这部作品进行解读。小说中善与恶交织融合,“珍珠”并非表面纯洁的意义,它还暗含“邪恶”的意思,读者可以从这个隐喻中感受到作者在意象里注入的观念,丰富的隐喻加深了作品内涵。本文以小说的隐喻为基础,探寻作品的语言特点并加以解析,深入阐释这部作品的隐喻义在语篇中的构成。关键词:《珍珠》 隐喻 善良 邪恶作者在小说里借用过着贫困艰难生活的基诺全家来象征一大阶层,珠宝商与神父象征另一大阶层,让这两个阶层构成鲜明的对立关系。珠宝商在得知基诺拿到了异宝珍珠以后,用尽一切方法希望将珍珠占为己有,在计谋落败以后就着手对基诺全家发起攻击以图夺取珍珠,他们甚至疯狂地烧掉了基诺家的房屋。[1]在这部作品里,作者对攻击基诺全家的人作了多次描写,这些人就是一些黑影,在提到他们的时候,既不明说这帮人究竟是谁,也不具体描绘他们的样貌特点,作者如此处理这些人的形象,就是要将那些黑影比喻成黑暗势力。他们的权势滔天,长时间以来欺凌百姓,肆意妄为。他们夺去了当地人受教育的机会,手里掌握着医治权利与珍珠销售权利。基诺运用聪明才智与勇敢无畏打败了凶残的恶势力,妥善地保护了自己。在小说的结局中,作者描绘出一个凄凉、悲壮的场景,他慷慨激昂的文笔勾画了基诺夫妇在失去心爱的儿子以后再一次回归镇上的情景——基诺夫妇肩抵着肩走在一起,这暗示着他们在共患难以后得出的,人应当生而平等的感悟;夫妇俩把那珍贵的珍珠扔向了大海,这说明他们对于对立阶层的反抗;虽然自始至终他们都保持着沉默,但是,两个人的沉默展现出严峻的气势。作者用寥寥数语就描绘出了恶势力的卑鄙之处,体现了渔民们长期受到的压迫。基诺之子受了伤,但是基诺那时候非常穷,没有钱能拿出来治病,医生知道自己拿不了高额报酬就不同意给基诺的儿子治病,可是在医生知道基诺获得珍珠以后,立刻现身去给基诺的儿子治病。作者在前后描写中表现出医生的两面态度,将这个角色的贪婪暴露无遗。对比与隐喻方法的使用,也是这部作品得以大获成功的关键因素。[2]二、《珍珠》中的隐喻在一个语篇中能看到很多隐喻,有的隐喻甚至可以衬托出作品的主题,并且贯穿整个语篇。隐喻的运用形成了语篇的文体特点。隐喻是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方式,它在文学语篇之中有着极大的作用。运用隐喻是斯坦贝克文学创作特点之一,以“珍珠”为题即赋予了其隐喻内涵,既象征着善,又暗示着恶。在《珍珠》里,隐喻作用至关重要,正确理解隐喻对深入解读这部作品很有意义。有学者提出在运用隐喻时,通常有两类情况,一种是在使用语的时候,没有出现明显的标记,语言接受者需要依据语言的表面含义在逻辑上,或是和语境形成的语义、语用产生矛盾中来判别某个用法是不是归属隐喻;还有一种是语言中出现话语标记,某些词可被看作是隐喻的信号。有力的隐喻有着极高的总结性,不同经历的读者可以依照自己的解读得出不同的释义,令作品在最大范围内传播。而让隐喻的力度变强的一种方式,就是在作品里给隐喻注入多重含义。在这部作品里,“珍珠”这一意象就是一个力量强大的隐喻,它给这部作品带来了丰富和深刻的喻义。在《珍珠》里,隐喻并非只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法,读者通过对作品仔细品读,将作品里事物之间的联系串连在一起,就能获得一种隐喻的关联关系。[3]这部作品中有大量未给出明显标记的隐喻,读者需要依照语言的表面含义,运用逻辑、语言环境等对其展开判别。在许多语篇之中,作者都会利用某个隐喻来表现某个事物。作者不但yuwenjianshe001@163.com引言约翰・斯坦贝克创作的《珍珠》像文学海洋中的一颗珍宝,形式简明、文风明快,表现的内容意蕴回味悠长,是作者写作生涯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品,备受广大读者的钟爱。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位渔民得到了一颗大珍珠却家破人亡的故事。斯坦贝克写作技巧高超,他特别擅长将文学作品用寓言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在作品中注入丰富的隐喻义。他在《珍珠》中使用了大量的隐喻,赋予“珍珠”这一意象多重丰富的隐喻义。作者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家,他在这部作品中生动而精辟地展现了墨西哥湾渔民们经历的真实生活,作品中洋溢的真实元素让这部作品充满了巨大的吸引力。本文将从隐喻层面来解析作品中的隐喻语言,将“珍珠”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深意加以阐释。一、《珍珠》的概述作者描述的夺珠之战,实际上可以理解是当时社会阶级压迫的真实写照。65文学WEN XUE理,珍珠应当给他带来美满和愉悦。实则不然,作者运用违反传统含义的隐喻,将珍珠隐喻为罪孽,主人公只有将其扔回海里才能够得到内心的安抚,这就给珍珠添加了隐喻的特质。[4]作者在小说开头就提到:假如这样一个故事被称为寓言,那么人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含义,用这个含义来理解这部小说。这部作品丰富的隐喻给读者的联想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在这部小说里,基诺得到了“世界珍珠”,这件事原本就有着隐喻义。之后很多人都来抢夺它,想用珍珠去填充他们的爱慕虚荣之心,与他们不同的是,基诺期盼用这枚珍珠换来金钱去给儿子医病,让儿子受教育,甚至希望儿子能逃脱现在所处的阶层。珍珠原本是纯粹、美好、优雅,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赋予了其理想、猜忌、计谋、渴望等内容。作者野心勃勃,他希望可以隐喻更多的内容,暗示人类内心中的各种渴求,于是他对珍珠进行了详细而复杂的描绘。随着故事的发展,珍珠再也不是美好和理想的象征了。恶势力由于想要夺取珍珠,对主人公全家展开了攻击与谋杀,最终居然灭绝人性地杀害了主人公之子。很显然,珍珠被裹上了丑恶的污迹,正如一个毒瘤一样。在基诺听到别扭且让人发狂的乐曲时,珍珠变成灾祸的使臣,包含了罪恶的隐喻义。作者用“珍珠”这一意象作为核心隐喻串联整篇作品,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珍珠代表的含义逐渐增加,这也让作品的内涵更为深刻。(二)回归本质的“珍珠”作者出生于一个有着忠诚信仰的家族,受家族成长经历的影响,他对《出埃及记》有着很深的感悟。作者在自己创作的很多作品中都直接或是间接地用这部作品的文本结构来进行写作,展示生存和死亡、善良和罪恶的真义。这部作品对他的影响也渗入到了他创作的《珍珠》中。珍珠除了隐喻罪恶以外,也可以理解成是作者对“珍珠”回归本质的希冀。他创作的《珍珠》是一部对人类有着永恒警示意义的杰出作品。这部作品的主旨展现了和信仰有关的内在伦理道德品质。作品中的珍珠所具有的隐喻义,有力地阐释了《出埃及记》中具有的道德观念。[5]《珍珠》中给珍珠添加了超出它原本包含的优雅纯粹之意,在主人公全家被恶势力攻击时,他们外逃至洛赖托,那个地方曾经有圣母显圣的历史,所以成为了仅有的余留良善之处。只有在那个地方,一家人的遭遇才能够被公正地解决。小说末尾,基诺把珍珠扔到了海里,此时珍珠再也不是丑陋灰色的肮脏之物,它慢慢焕发出应有的光彩。在海水里,它泛着优美的颜色。最后,珍珠重归其纯粹优雅的特性。在此处,珍珠表现了《出埃及记》中道德教义的关键,即良善和仁爱。这就是珍珠所包含的更深层的隐喻。这部作品里主角基诺被看成是人类迈向成熟的隐喻:他为了找寻善恶的道理失掉原有的安静日子和心爱的儿子。在作品修辞上使用了很多隐喻方法,标题与作品本身也暗含了一个隐喻,用这个隐喻来梳理语篇,安排将来要出现的隐喻。在这部作品里,“珍珠”包含的隐喻义可利用语篇语境来予以深入的解析。通常情况下,人们在自己的大脑中会将各种失误特点建立一种关联方式或是机制,这也是一种隐喻。隐喻出现的时候通常没有明显的标记,读者依据文字表面含义在逻辑、语言环境等方面,自行思考加以判别。通过比对不同事物间的相似之处来判别其特点,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需要注意的是,对隐喻的研究不可局限于词语、句子这些层面,一个隐喻通常不会只是一个词而已,隐喻也是一个语篇,还应当从语篇的角度来进行探索。在很多语篇当中,作者经常会借用某个隐喻去阐明某个事物。作者选取某个隐喻,用它来当作语篇主题,并安排整个语篇的线索。因此,语篇就会依照隐喻主题来推演故事,进而构成整个语篇,以及分支的信息。有一个隐喻作为中心隐喻,贯穿整个语篇,并且支配其他次要隐喻。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除了在语言修辞上运用了很多隐喻方法以外,还在标题甚至整个篇章之中暗含了一个核心隐喻。这个隐喻作为核心来驱动其他次要隐喻,整个语篇的构成与发展都与之相关。“珍珠”就是这部作品的核心隐喻,笔者从语篇语境的角度来解析这部作品中“珍珠”的隐喻义。(一)“珍珠”中隐藏的邪恶之意这部作品中出现的故事可谓简单,所有故事均环绕异宝珍珠来展开。作品中的珍珠包含了多重意义,它不仅代表了金钱,也预示着灾祸,它甚至代表了潜藏在人外表之下的丑恶一面,还是底层百姓悲惨命运的写照。长期以来,珍珠在西方文艺作品里,都意味着纯粹与美好。珍珠在作品的各个角色心中都代表了财富,只要它还存在,就可以改变这个故事里角色之间的联系。故事的开端,基诺得到了一枚巨大的宝珠,按常结语《珍珠》包含的丰富隐喻激发了读者无穷的联想力,让作品充满了独特的魅力。作者利用丰富的隐喻,表现出珍珠在这部作品中亦正亦邪的独特含义。作品更具有警示的意义,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悟到其弘扬良善及正义的用心。语参考文献[1]约翰・斯坦贝克.珍珠[M].巫宁坤译.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2]赵鹏芳.约翰・斯坦贝克《珍珠》写作艺术解析[J].作家,2011(08).[3]王艳.斯坦贝克自然主义思想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4]史丰.大学语文经典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思考[J].语文建设,2013(23).[5]褚智慧.高职语文教学中的文学赏析探索[J].语文建设,2015(05).2016.0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