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的悲剧
--《公民凯恩》赏析
关键词:
《公民凯恩》 话语权的垄断 多元化人物形象 人物背后的隐喻色彩
摘要:
美国电影导演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作为电影史上的一座丰碑,成为许多理论家言说的对象,但不少评论家只是关注其在形式上的革新和突破,而对影片的文化内涵言之甚少。本文着重于从文化角度分析《公民凯恩》对美国电影的影响及贡献。
正文:
1941年,一部既能总结四十年来的电影, 同时又与过去所做的一切截然不同的美国影片--《公民凯恩》诞生了。
这是一部内涵丰富、富于哲理的传记体影片,也是当时年仅25岁的电影大师奥逊·威尔斯自编、自导、自演的成名代表作。影片以一位报业大亨凯恩之死揭开了序幕,并通过他的人生经历和事业的兴衰史,见证了一桩资本主义神话下的复杂真相。 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都体现了独特的新颖性,因而被看成是世界电影史上的一次重要实验和创新之作。
纵深镜头、长镜头、电影中的电影、音响蒙太奇、带天花板的画面等技巧的使用,长久以来为人津津乐道,在此不多叙述。要理解《公民凯恩》 ,不仅仅是把它当作技巧上的辉
煌成就来崇拜,也要关注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改变世界的传媒帝国
在任何国家,民众大都朴实善良,他们对于某一件事物的认知,都会被主流媒体引导,美国也不例外。美国媒体并没有像中国媒体一般充当政府的喉舌,其对社会舆论的控制甚至能左右政治社会。作为大众传媒的报纸业,在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期进入发展时期。报纸内容丰富,读者增加,公共性、政治性报道的传播范围也随之扩大。
1898年,爆发了美国――西班牙战争,这是“最无痛苦的一场战争”,它仅持续了几个月,美国人牺牲很少,却换来在广阔的古巴国土上插遍美国国旗的骄傲。这是一次不义的战争,究其原因,主要是以赫斯特为主的美国报纸人制造战争气氛,煽动战争情绪造成的恶果。赫斯特意识到战争这种充满激情的题材对报纸发行必然有利,就不失时机地利用美国人的理想主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正义感,也利用了正在发展阶段的美国统治集团迫切需要扩张领土、扩大贸易和国外投资的愿望,极力在报纸上渲染西班牙对它占领下的古巴的暴行,以证明对西班牙宣战、匡扶正义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众所周知,《公民凯恩》中身为报业大亨的凯恩就是以赫斯特为原型的,影片中凯恩显然明白无孔不入的媒体能够控制人们的思想,甚至左右国家的命运。影片中,当伯恩斯坦拿着电报找到凯恩,对他说惠特向他抱怨古巴没有战争时,年轻气盛的凯恩正坐在椅子上,悠闲地点着雪茄,面带笑意地嘱咐伯恩斯坦回电报: “你提供散文诗,我提供战争”,说完还自我褒奖一句“我觉得这句挺棒的。”而在此期间,凯恩在和他之前的监护人撒切尔针锋相对,可见这个决定是多么的轻描淡写。在挑起美西战争时,则是在一次报业的聚会上,凯恩一边和舞女们跳着舞蹈,一边问着“我们要对西班牙宣战吗?”当得到“《问世报》已经对西班牙宣战了。”的答案后,凯恩开了几句玩笑后,便又和舞女跳舞去了,神情语气之
轻描淡写似乎他们是在谈论今天的晚餐是否美味。在最为人称道的与第一任妻子的餐桌戏中,在第三个镜头中,凯恩说出了他的心声: “我让他们怎么想,他们就会怎么想。”
当时的凯恩作为最大的报业大亨,拥有37家报社,两个财团,一家广播电台,几乎可以说是垄断了话语权。而当1935年,凯恩帝国没落后,记者问他,在欧洲是否有可能发生战争,凯恩的回答是:“我与大国领袖谈过,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他们还没有蠢到要去结束现代文明……相信我的话,不会有战争”而在现实中,1935年10月3日,意大利就对埃塞尔比亚不宣而战;德国也在此年间加速重整军备的计划,甚至以大规模征兵的方式扩充部队兵力。这一切都预示着凯恩帝国的没落,广播事业的兴旺和电视业的崛起剥夺了凯恩帝国长期垄断的话语权。凯恩曾经改变过世界,但是他的世界早已成为历史。这个垂垂老矣的迟暮之人不复往日威风,再也不能左右国家的命运了。
《公民凯恩》对于媒体话语权的关注,在1997年上映的007之明日帝国中得到更多的体现。在片中,传媒大亨卡佛,就是一个为了获得全球媒体的垄断地位,不惜策动阴谋挑起英国与中国之间的战争。有趣的是,有些人认为,卡佛也是在隐射传媒大亨默多克。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美国主流文化的宣传也渗透于电影的方方面面。以美国人的价值观拍摄的电影美国电影大片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殖民,对此我们也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
多元化的人物形象
在好莱坞电影里, 人物形象多是呈一种类型化分为:正、反两大阵营和少数的“灰色”———中间人。正面人物有:主人公,主人公的导师,盟友,信使。反面人物有:主人公的敌人,帮凶。中间人则指的是:看门人(目击者,知情者),变色龙(顺风驶舵的人)。
我们再来看看《公民凯恩》里的人物形象。
影片通过五个人, 即凯恩的上级、同事、同窗、情妇和管家的回述看到了凯恩的不同侧面。对赛切尔来说, 凯恩是一个傲慢而自作聪明的家伙, 他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共产党’ 。伯恩坦斯心目中的凯恩是有高度原则的人, 很懂生意经, 热爱普通人。李兰心目中的凯恩只是‘爱自己’ ,是一个没有信念的人, 是群众的叛徒。苏珊把凯恩看成是一个自私但又可怜的老人。而雷蒙的故事中的凯恩则是一个暴露出他本性中的那冷漠的超然态度的孤独的隐居者”。通过不同人的叙述,多层次,多角度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矛盾复杂的凯恩。
一方面凯恩说着要为底层人民服务,将《问世报》办成不受任何势力威胁的,具有公信力的报纸,另一方面为了报纸的发行量,不惜重金挖对手的墙角,挑起战争,虚假宣传。在感情方面,凯恩是爱着苏珊的,但是他又将苏珊看成她形象的延伸,强迫苏珊成为歌唱家,从未真正给予妻子真心的关怀。在政治上,他演讲的主题是爱,与台下的儿子亲密互动,然后演讲结束就去了情妇的住处,最终因为性丑闻而终止了政治生涯。
我们可以看出,凯恩并不是传统观念中视钱如命的“葛朗台”,而是一个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被异化的可怜之人。尽管凯恩不追求钱财,权欲和虚荣却禁锢着他的灵魂,导致了他“爱无能”。凯恩渴望得到真情,然后他的傲慢自私又使得朋友爱人渐渐远离,物质上的财富掩盖不了精神的贫乏。凯恩还是失去了他所追求的一切陪伴他的只有没落无言的帝都和大堆冰冷的收藏。影片深刻地揭示了金钱和权力强大的异化力量,以震撼人心的大手笔谱写了一曲人性的悲歌。
影片中凯恩的形象,是以美国报界巨头威廉·伦道夫·赫斯特为原型创作。但这部影片具有更多的自叙性。如威尔斯的母亲就是在他九岁时去世的,这与凯恩离开母亲的年龄相吻
合。十五岁时,他的父亲也去世,父亲生前把威尔斯委托给好友伯恩斯坦监护,在影片中,威尔斯原封不动地把伯恩斯坦安排为报业集团的总经理,并一直与凯恩的关系非常友好。所以这部影片决不简单是赫斯特的传记,而是与奥逊·威尔斯的个人的生活经历及人生体验有许多重合。
威尔斯在接受电影手册的访问时,当问及《公民凯恩》里,是否有意批判美国文明,或者说一种资本主义观点时,威尔斯回答说当然啦,我认为每个艺术家都有批判他自己文明与时代的义务。很明显这是每个有抱负的艺术家的课题……这会看起来像是我采用了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但事实上不然。”威尔斯一方面批判美国文化,一方面又不由自主地受到这种文化的熏陶。他与凯恩在很多方面十分相似。凯恩的《问世报》公然反对剥削民众的托拉斯,威尔斯也在自述中表明“他好莱坞中交不上一个朋友”并“抱怨制片厂经理根本不学无术,不少人糟的一塌糊涂”批评了好莱坞商业至上的价值观。
与凯恩因为苏珊终止了政治生涯,而威尔斯却为了政治放弃了爱情。与性感女星海华斯婚后不久,威尔斯爱上了政治,开始为罗斯福的连任奔波,为此放弃了电影与正在怀孕的海
华斯。但政治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好处。再次回到好莱坞时,对于伤心欲绝的海华斯,威尔斯只有轻描淡写的一句抱歉。
带有自传色彩和写实主义的《公民凯恩》展现出一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在不同人生境遇下,他的性格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这改变了当时好莱坞非黑即白的平面化人物形象,给今后美国电影中塑造更为真实客观的人物形象提供了范本。
人物背后的隐喻
凯恩是一个巨大的隐喻形象,他不是或者不仅是一个孤立的人物造型, 而是一个具有独特审美内涵的“ 概括性形象” 。一方面“ 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审视” , 使凯恩的形象保持着生活的原型; 另一方面, 又将一个国家, 甚至一个时代的复杂矛盾和道德观念凝聚凯恩于一身。
《公民凯恩》中的矛盾就是整个那国家的回响,难怪影片最初的片名是《美国人》: 象这个国家一样, 这部影片及其主人公在一个漂移不定的、令人神魂颠倒的悬念中保持着矛盾。” 霍华德劳逊在剖析这部影片的时候, 对于这一点, 也有同感, 他认为: “ 《公民凯恩》继承了三十年代的阶级意识; 描写了一个可以代表美国法西斯主义的百万富翁;。
所以, 《凯恩》之后的现代电影, 对隐喻形象的塑造十分流行。如果说对威尔斯发明的性格悬念的探索, 后来没能取得明显进展的话, 那么, 对他所创造的隐喻形象, 人们却表示了极大的热心。象威尔斯一样, 许多艺术家都试图通过隐喻形象来体现自己道德观念和美学主张。其中, 象好莱坞的后起之秀科波拉, 可以说是威尔斯之后的一个集大成者。此人继《凯恩》之后, 又接连拍了几部同样隐喻美国形象的故事片, 如六十年代的《教父》、七十年代的《现代启示录》, 都因此而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分别荣获法国戛纳和美国奥斯卡大奖。
在《教父》中, 科波拉大胆地把“ 黑手党” 的形象同美国的形象相类比, 从而造成了一种强烈的隐喻和象征, 他甚至认为“ 黑手党简直是对这个国家绝妙的影射” , 后来, 科波拉又把这种隐喻的意义加以延伸和扩大, 指出: “ 强盗家族在《教父》中构成了资本主义的象征。” 至于他的《现代启示录》, 明显是一部讽喻美国战争狂人形象的影片。
首先同《凯恩》一样, 其片名就是一个隐喻, 在《圣经》启示录章中, 上帝向约翰揭示
人类将面临末日之灾, 影片用现代启示录之名, 正是为了隐喻美国侵越战争将使人性毁灭, 使人类面临现代的末日。特别是在影片中, 科波拉也象当年威尔斯一样, 塑造了一鲜明的隐喻形象—库尔茨。并巧妙地以泥公河隐喻历史的长河, 以威拉德一行人乘船上溯来隐喻战争使历史倒退。主人公库尔茨, 原来是一个勇敢而正直的军官, 但是战争扭曲了他的性灵, 使他比凯恩还异化得残暴无羁, 成了杀人如麻、嗜血成性的狂人。
作者正是企图通过他来类比和讽喻美国战争狂人的形象。用科波拉自己的话说: “ 这是一个牺牲品, 我想杀掉库尔茨, 使他为美国而死, 我希望美国能从这一恐怖的形象中看到自己的形象。” 总之, 从《公民凯恩》、《教父》到《现代启示录》, 使观众透过绝妙的隐喻形象, 分别看到了三个不同时代的美国形象: 四十年代—凯恩一样漂移不定的矛盾者,六十年代—黑手党一样的强盗家族; 七十年代—库尔茨一样的战争狂人。
参考文献:
路易斯.詹内蒂 《认识电影》 535-539页
张万晨 现代电影的纪念碑--《公民凯恩》赏析
电影手册 《奥逊.威尔斯访谈录》
李瑱 论《公民凯恩》对于好莱坞电影观念的突破
陈旭光 《电影文化之维》
高娓娓 《高看美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